資料圖片
225天,要建成一棟22000平方米的教學樓。不管在誰眼裡恐怕都是難以實現的。年初,蘭州市第十一中學教學樓拆除重建項目啟動,很多家長都抱著至少外面過渡一年的心態等待新樓的建成。然而,「225天」成為載入史冊的「蘭州速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和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難,在8月20日,工程如期完成。學子們將很快回到全新的教學樓學習。
前期
體量雖然不大關注度極高
據項目建設管理團隊負責人介紹,蘭州市第十一中學舊教學樓拆除重建項目是一項體量並不大,一共是22000平方米,總投資9495萬,但是關注度很高的民生項目,列為市政府的重大項目。按照正常情況,這樣一個項目大約需要485天。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下,這個項目只用了225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完成了挑戰不可能。這其中,前期手續只用了85天,施工140天。在十一中舊教學樓被鑑定為D級危房後,政府立刻啟動應急預案,及時疏散師生,並在三天內完成了搬遷工作,將師生有序安置在過渡學校。但是,廣大師生迫切返回校園的需求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2020年元旦剛過完,6日,項目正式啟動。
85天完成前期手續辦理
這位負責人表示,所有的時間都是按照工程竣工,9月開學再往前提前10天進行倒推計算。3月31日必須要下發施工中標通知書,那麼前期的行政審批時間就變得非常緊迫。在85天的前期手續辦理中,行政審批的有效時間是58天。這期間,從1月8日開始到2月20日結束,43天的時間中,進行了項目的可研、勘查、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同步完成了8個專項評價,分別是:能評、交評、環評、安評、穩評、地震評價、水土保持評價、地質災害評價。隨後,15天完成了施工設計和審查。從3月6日開始,發施工招標21天,評標1天,社會公示3天,辦結1天。
用「四抓」挑戰不可能
據了解,項目之所以能克服重重困難,全靠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首先抓項目前期謀劃,1月6日項目正式啟動之後,市政府連夜召集建築地基、結構、造價、設計、管理、安全、質量等相關方面的專家,對項目建設進行謀劃研究,以最嚴格的時間管控和最優化的工藝流程,依次將項目實施分解成前期手續、基礎工程、主體結構、室外工程、教學設備安裝等30餘道工序,從工期安排、施工工藝、施工流程、施工組織、質量控制、安全把控、趕工措施等7個方面,逐一進行了點對點的科學排布,把時間精確到每一天。開工之前,項目管理團隊與施工、監理、設計單位一起對照施工圖紙,再次對工序工期反覆研究論證,對工藝流程不斷優化調整,最終將開工時間和竣工時間分別鎖定在4月1日和8月20日。
第二,政府全力抓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所有的手續必須3月31日前辦完,如果一拖就無法保證8月20日峻工。審批工作引入了項目建設團隊化管理模式,流程不減,流速加快。實現:提前介入,集體會商,容切受理,並聯審批。按照3月31日審批結束,每天的審批排清楚,所有資料提前準備好,有問題時間不能動,拿出方案。一般情況,第一個環節審批結束才能到第二個環節。這次採用非前置條件的審批,第二環節等第一個環節,第三個環節等第二個環節。
第三,施工隊伍的選擇,按照體量計算三級資質以上的企業就可以參與。但是,為了保證工期,市政府提高門檻,要求二級資質的企業。非常希望央企來幹這個項目,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特級資質。140天不是誰都能幹出來的,央企有責任有擔當。最後資格一審的時候一共有19家企業,央企5家,國企11家,民企3家。
第四,就是抓項目施工組織,一周一次調度會,不管什麼問題都有政府出面。哈東嶽是中建八局這個項目的項目經理,他介紹說,十一中的工地是一個彈丸之地,施工難度極大,有了政府的鼎力支持,施工過程中他把管理隊伍下沉,開展服務式項目管理,幫助工人提前解決問題。
施工
「跑步進場」抓緊施工
據介紹,項目前期手續辦結以後,4月1日,正式開始施工。哈東嶽清晰的記得,3月26日中午,公司領導給遠在青海項目部的他打了一個電話,電話裡的原話是:「現在給你一個小時的時間收拾行李,今天下午6時前必須趕到蘭州市第十一中,至於什麼安排,不許問。」就這樣,哈東嶽一頭霧水趕到蘭州。4月1日,他帶領著團隊「跑步」進場。招投標的時候,他很清楚,有時甲方安排的工期都會短一點,最後還可以商量。但是,開工前幾個會議開完,他感到身上的擔子很重,8月20日交工,一點商量餘地都沒有,要麼「乾死」在這個項目上,要麼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AB兩個選項,他只能選B。哈東嶽告訴記者,跑步進場後,他們5天完成項目臨建建設、場區地面破除及道路硬化、垃圾清理,場內亮化;4天完成37根支護樁和15口降水井施工;7天完成25000m³土方開挖及3600m錨杆和2100㎡噴護施工;4天完成3779.9㎡墊層、防水施工;6天完成3551㎡筏板施工;8天完成3383.5㎡(含1977.28㎡人防)地下一層結構施工;6天完成1671.4㎡隔震層(含49套隔震支座)結構施工;6天完成3551㎡筏板施工。這期間,人不夠就上人,機械一套不夠就上兩套。按照施工的慣例,這個體量的工程一般就上一個塔吊,但是,為了趕工期,他們上了兩臺塔吊。
據悉,4月1日舉行開工典禮後立刻進入施工狀態,4月1日到5月22日完成了正負零,地下3400平方米,5月23日至6月24日,32天完成地上的12600平方米,6月25日至8月20日,二次結構施工和景觀綠化。
施工難度極大
據悉,這個項目施工難度極大,首先遇到疫情的影響,設計院都不上班,設計的時間有所影響。評審中心也不能開會,招標工作也不能開標。另外,十一中佔地面積狹小,只有11000平米。第三就是施工條件差,學校地處市中心,材料運送交通問題是大問題。哈東嶽告訴記者,由於場地的問題,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工作效率。用他的話說,從4月1日開始,每一個工人和管理人員每天休息不到5小時。工地24小時運轉絕不停工,每一項工作都精確到分鐘計算。塔吊司機兩班倒,其他崗位一個幹一個看,出現問題馬上補上。
突破三個瓶頸
在項目實施中,突破了三個瓶頸。第一個是招標瓶頸,前期有三個基礎工作,分別是可研、勘測、設計。按照工期計劃,3月6日前必須完成施工圖設計發布施工招標公告。根據國家2018年6月1日起實施的《必須招標的工程項目規定》,如果本項目可研、勘察、設計等三項服務採購單項合同估算價在100萬元人民幣以上,就必須公開招標,按照順序三項總用時需要63天。從理論上計算,只要走公開招標程序,無論採取什麼措施,3月6日前都無法完成施工圖設計,這也就意味著3月6日若不能按時發布施工招標公告,3月31日就不可能辦結施工中標手續,4月1日也就無法開工,後續工期將全部延遲。要想化解這道瓶頸,唯一的辦法就是壓減費用,保證三項費用單項合同估算價控制在招標限額100萬元以下。為此,項目管理團隊及時登門與甘肅建築設計院、甘肅水電勘察設計院磋商,最終將可研、勘察、設計三項服務費單項合同估算價全部控制在了100萬元以內。這樣一來,項目可研、勘察、設計就由公開招標轉化為比選後直接委託,為項目建設贏得了最為寶貴的63天時間。
第二個就是突破設計瓶頸,一個是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正常120天,實際用了60天,其中初步設計45天,施工圖15天。初步設計中的設計評審批覆,施工圖設計有設計和審查兩個環節。春節以後疫情影響,設計院不上班,最後全部靠電話協調。在算工程量清單和招標控制價的時候,畫一張傳一張,確保了3月6日發布招標通知。
第三個就是突破工期的瓶頸,疫情影響工人進不來。但是,施工單位積極克服困難,做有擔當的企業,調動全國資源向十一中項目部集中。另外,保證質量的同時,還要保證工期。他們把所有混凝土的標號全部提高一個標號,產生了16萬的額外費用,對此,中建八局明確表示自行解決。提高標號以後,加速了拆膜時間,節約了工期。抗震墊一般都是預埋。對於工期的需要,這次提前把抗震墊提前做好,現澆變安裝。再就是各個部門的協調安排。市直部門、街道社區全力以赴。辦證的時候是證等人,交警部門給施工方開出了24小時特別通行證。
疫情
包下整棟飯店確保疫情防控到位
項目推進過程中,疫情防控成為實現工期的一項難點。首先是工人的組織,在復工復產的措施下,中建八局選用成熟的勞務隊,他們派出專用大巴車,從四川、雲南、蘭州把工人接到項目地。因為是疫情防控期間,所以每一位工人都要持有健康碼方可成行。到達蘭州後,中建八局不惜成本,把最近的交通飯店整棟樓都包下來。為了保證工人的休息質量,他們將原有的8人間變成4人間,並設立了隔離區和住宿區,凡到達項目地的工人全部做核酸檢測,並且保證每日三次消殺。
由於工地屬於人員密集性活動,項目部實行勞務實名制,由項目人力資源部門對每一位工人的個人信息進行錄入,每天測體溫,刷臉或者身份證進場,確保不是工地的工人進不了場,同時,項目部也實行每兩個小時的消殺。為了規範工人的行蹤軌跡,項目部對每一位工人實行三點一線管理:工地——吃飯——住宿,保證不接觸到無關人員。
隔震層的施工關係到工程施工衝出正負零,然而,國內中大型隔震支架的生產廠家都在武漢,為了縮短工期確保質量,他們選擇了蘭州本地一家企業加工隔震支架。但是,設施完工了要進行隔震實驗,全國僅有兩家隔震實驗室,分別在武漢和北京。當時,武漢還在封城,北京也不能隨便進入。對此,項目部立刻研究出了一套方案,由中建八局武漢當地的工作人員負責接應,蘭州派出車輛拉著隔震支架火速前往武漢。蘭州司機到達後被立刻隔離,武漢當地工作人員接過接力棒跑完實驗室的所有手續,並開車迅速返回蘭州,蘭州項目部派出司機在蘭州入口等候,車輛已進入蘭州,司機被隔離,蘭州司機接過車鑰匙將設施拉回項目部進行安裝。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亞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