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和親子交流方式,今年就要上小學的Emily,就是從小被繪本餵大的孩子。她的父母一個是公務員,一個是大學老師,很小就開始親子閱讀,從來就沒斷過。但Emily的媽媽一直煩惱一件事情,讀繪本時,Emily常常注意力不集中。爸爸有時候甚至會停下閱讀,嚴肅要求孩子選擇是回到繪本中,專心地聽,還是去做其它事。
美國作家薩拉.布萊恩特在她最著名的作品《如何講故事孩子才喜歡聽》中,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觀點:故事是培養孩子們集中注意力的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為什麼在父母與孩子的親子共讀,父母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孩子卻還是不能完美地達到專注閱讀的效果呢?以下,我們以繪本《小兔子去散步》來實例介紹3種閱讀情況,看看其中哪些存在的問題,哪些是值得讚賞的閱讀方式。
要說明的是,選擇《小兔子去散步》這本普通的平裝繪本,只是因為它正好在我的手邊,也以此說明一個問題:父母要善於從繪本中發現美,並不一定只給孩子閱讀那些高級的、獲獎的。普通的平裝繪本,更為親切,也更能燃起我們閱讀中的挑戰和熱情。
《小兔子去散步》的故事是這樣的:
小兔子覺得外面太冷了,不想去散步。在媽媽的鼓勵下,他走出了家門,卻意外收穫了一趟奇妙之旅。因為,兔媽媽的每一句叮嚀,在寒風中都被吹得七零八落,小兔子聽到的完全變了樣,它認為自己總是依照媽媽的「吩咐」做事,跳泥坑,草地上打滾,他從來沒有玩得這麼開心過!
在閱讀這本繪本時,父母是否以以下其中之一的方式呈現呢?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一起讀繪本時,注意力全部放到了書上,而沒有適當地分配到孩子身上。不管是照著書念故事,還是用自己的話把故事內容表述出來,他們不太關注孩子對故事的反應,不太關注幼兒對自己這種閱讀行為的反饋。
比如:在閱讀繪本《小兔子去散步》的時候,媽媽是這樣讀的:
媽媽:小兔子不想出去散步。
媽媽:嗯,他說,天氣好冷,我好忙,而且我好累。
媽媽:然後,媽媽說,天氣不冷,空氣很清新。
媽媽:小兔子又說,外面的風太大了,一點兒也不好玩。
媽媽:兔媽媽說,很好玩的,我們走吧。
媽媽:外面的涼颼颼的,呼—呼—呼,小兔子又蹦又跳,想讓自己暖和一些。
媽媽:兔媽媽要小兔子靠近自己一點兒,她說,快跟上來吧。
媽媽:兔媽媽的話被風吹走了,小兔子聽成快跳進泥漿裡去。
媽媽:於是他就跳進去了......
這就是平行式閱讀,父母與孩子一起親子共讀繪本時,對繪本中的內容,無論是圖畫還是文字,很少討論,甚至基本照本宣科。
父母如果一直在讀,基本不提問題,看上去很專注,但與此同時,孩子的注意力則會顯得非常難以聚焦,他們會心不在焉的,不時游離於圖畫觀察和聽父母閱讀之間,親子之間很難產生共鳴,而孩子的閱讀水平也不會因父母的參與而得到提高。
還有一類家長,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喜歡與孩子交流,討論,也樂於回答孩子的問題,甚至還會給孩子提一些問題。
在具體討論的過程中,父母會出現一些偏差:
比如,繼續以閱讀繪本《小兔子去散步》為例,媽媽這樣讀的:
媽媽:外面的風冷颼颼的。呼——呼——呼,小兔子又蹦又跳,他為什麼又蹦又跳?
孩子:他很開心?
媽媽:不對,很冷啊,外面,你想想看?
孩子:到了外面很開心啊。
媽媽:不對,小兔子跳是為了讓自己暖和一些。你不是這樣的嗎?
孩子:我不是,冬天要是冷了,可以多穿一點,還可以圍上圍巾。
媽媽:好,你說得對,圖上小兔子也圍了圍巾,可是他還是冷啊,所以就又蹦又跳。
孩子:他沒扣外套扣子。
媽媽:好,我們接著讀。
在上面的例子中,媽媽指著畫面問孩子,「小兔子為什麼又蹦又跳?」本來在這裡,圖畫展現的是小兔子跳進泥漿前,和媽媽的對話鋪墊,但他們卻圍繞著又蹦又跳的動作,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完全沒有切入故事主題。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認為這位媽媽和孩子閱讀繪本的水平,處於圖畫命名和口語述說人物形象的階段,並沒有把每個靜止的畫面聯繫起來,保持故事閱讀中的連貫性,忽視了情節推進,讓孩子在雜亂的問題中,沒有把畫面連起來,閱讀一個完整、流暢的有情節的故事。
閱讀不到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中間不斷打斷,讓孩子一開始進行繪本閱讀時,就沒有沉浸在一個持續的故事氛圍中,去跟隨情節展開觀察、思維和想像,閱讀的樂趣大打折扣,這也會造成孩子對閱讀的抵抗心理。
繪本既然作為親子閱讀的一種圖書,就不只要關注繪本本身的質量,故事的有趣性和藝術性,甚至包括主題意義等,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閱讀時的過程,採取的分享方式。
以上談到的父母的照本宣科和自以為是,都導致了閱讀中的不好體驗,那麼,好的繪本親子閱讀方式,最關鍵的是什麼呢?
還是以閱讀繪本《小兔子去散步》為例,母子間這樣進行:
媽媽:風太大了,兔媽媽擔心小兔子會被風吹跑,趕緊扯開嗓門大喊,停下來,不要動!可是被風吹跑的是她說的話,所以,小兔子聽成了什麼呢?(一起翻頁,停頓,提問,看圖)
孩子:啊,小兔子在滾呢。
媽媽:對,因為小兔子把媽媽的話聽成了,趕快滾下山丘!於是,他滾下來了。
孩子:哈哈,媽媽驚呆了!
媽媽:對,媽媽跑得氣喘籲籲,但只能眼睜睜著看著小兔子骨碌骨碌滾下去了,她撿起地上的圍巾,現在,只有一種辦法可以追上小兔子了。什麼辦法?(不翻頁,提問,一起猜測。)
然後翻頁,發現驚喜:
媽媽:她跟著滾下來,邊滾邊大喊,等等我呀!
到這裡,一個完整的情節段就完成了,孩子也體會到了閱讀中的投入樂趣,接下來反覆出現的段落,也會更吸引他去閱讀。
以上,就是合作式閱讀。
一是對孩子做出的積極反應給予鼓勵;
二是根據孩子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判斷其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並及時調整講述語氣、語調,甚至是改變講故事的方式;
三是最好提前預讀,同時,當反覆情節和相同語言結構出現時,父母要提前準備,讓孩子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從而提升閱讀中孩子的參與感;
一是閱讀中,通過觀察孩子反應,偶爾提出一些問題,了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
二是閱讀完成繪本後,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孩子回憶故事內容,如人物形象、情節、問題、解決辦法等。
三是引導深入閱讀交流,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對故事的感受,將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與自己的生活聯結,提出自己的問題或質疑,共同探討,表達不同的想法。
最後,親子閱讀重在興趣和習慣培養,所以,方法和技巧一定要成為父母掌握和重點學習的內容,科學的、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相信你也一定能找到和孩子共同閱讀時,最理想的狀態,歡迎你跟我們一起分享。
我是,關注兒童繪本閱讀,以及繪本閱讀與寫作思維進階。
更多文章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