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 李賀) 2019年8月17日至18日,中華美學學會和東北大學共同主辦的「中華美學學會2019年會暨『視界融合: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在瀋陽召開。本次會議由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文藝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社會科學輯刊》、《社會科學戰線》、《藝術百家》、《外國美學》等多家學術期刊和機構協辦。

 

  17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東北大學科技樓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顧問聶振斌,原遼寧省美學學會會長、中華美學學會理事王向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碧輝,前杭州師範大學校長、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杜衛教授,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向群教授,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付晨明,東北大學副校長孫雷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書記張哲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燕楠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學科帶頭人宋偉等出席了開幕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中華美學學會2019年會暨『視界融合: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在開幕式上,孫雷代表東北大學致歡迎辭,他簡要介紹了東北大學的建校歷史和發展趨勢,向來自全國各地美學界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高建平在發言中指出,從學科融合的角度看,「視界融合: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建構」這一主題在藝術研究蓬勃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美學研究要與文藝學和藝術學結合,而藝術研究要讓美學滲透在其中。美學不只是研究「美」的學問,也是關於自然、社會和藝術從感性層面的哲學思考。美學既要研究「美」,也要研究「醜」。針對目前學界面臨的一些問題,他呼籲:學會所辦的會議要成為一方靜土,只談學問,只進行學術交流。不忘學術的初心,牢記做好學術研究的使命。接著,徐碧輝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五四運動開展10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百年之中,美學初步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理論為主、各種理論和觀點並行、百家言說的良好局面。她就美學研究和發展提出三點倡議:一是, 美學是一門超越的學科,作為美學研究者要有一定超越的玄心;二是,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需要研究者本身具有人文關懷;三是,美學研究需要有一點風骨,作為研究者要守護人文關懷的價值立場,秉持良知與理性,堅持中國士人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聶振斌研究員作為此次會議的特別嘉賓,在致辭中表示,關於美學研究,他完全同意徐碧輝研究員的發言。他還想表達的是,此次會議是故友重逢,也是新友相聚,以文會友,以會為文。張燕楠教授介紹了東北大學藝術學院的相關情況,向來自全國各地美學界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開幕式結束後,會議進入大會發言階段。第一場大會發言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由《藝術百家》雜誌社常務副主編楚小慶主持,首都師範大學王德勝教授評議,下半場由《社會科學輯刊》總主編劉瑞弘研究員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劉成紀教授評議。發言圍繞著「七十年來中國美學發展」和「視域融合」兩大主題展開。

 

  70年來中國美學的發展

  高建平研究員認為,七十年來,中國美學發展歷程中出現了三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美的本質」討論。針對問題的形成和被僵死教條化,通過理論資源的內引外聯來「突圍」。第二次是古典美學研究與外國美學研究的相互分化與對立。不再對話,要通過面向當下的審美和藝術實踐來「突圍」。第三次是中國美學「走出去」過程中,只向國外學者展示關於中國古代美學的知識,以及外國學術在中國影響情況的知識,但缺乏對主流學術的參與,呼籲立足中國資源加入到當代主流話題的對話之中,通過參與來擴大影響,形成話語權。徐碧輝研究員從宏觀角度梳理了建國70年來中國美學發展的路徑。她指出70年來中國美學的發展走著一條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由單一形態到百花齊放、百家言說的道路,70年來美學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在於建立了以中國實踐美學為代表的美學基礎理論體系。對此,潘知常教授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當代中國美學經歷了從「去實踐化」到「去本質化」再到「去美學化」的過程。張法教授梳理了七十年來「藝術」概念的四種來源:(1)文藝,文學與藝術的關係;(2)藝術哲學;(3)作為一門藝術科學的藝術學;(4)作為一門學科的藝術學,釐清了藝術的概念。杜衛教授回顧了百年來中國美育思想的發展歷程,他倡導在美學研究中應該加大對於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視。馬龍潛教授討論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理論定位及其功能特性,他認為中華美學精神包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廣闊領域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格局具有多樣統一性。

  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融合與理論建構

  姚文放教授從視域融合的視角出發,提出接受美學在藝術學和文藝學的融合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指出接受美學的要義不僅僅在於反哺文學創作,通過接受美學的反饋作用,使得文學創作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文學接受轉化為新的藝術形式,文學批評並不僅僅在從文學創作到文學接受的循環,而是突破了封閉性的輪迴,生產出新的思想、觀念。張穎研究員討論了法國美學家讓-巴蒂斯特·杜博的情感主義藝術理論及其啟蒙意識。程相佔教授以美國學者約瑟夫·米克為討論中心,回答了生態美學的核心問題「美學何以是生態的」。周志強教授面向當代青年亞文化的現象,提出孤獨美學的研究,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創生了「孤獨美學」,細節的精緻主義、幻想的意淫情結和行為的沉浸體驗,構成了青年文化的美學斷裂。王向峰教授從美學視角討論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明清長篇小說中的悲劇性。陳望衡教授討論了唐代開放國策對於音樂繁榮的重要影響。朱志榮教授圍繞《周易》中的意象觀,指出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中體現了審美的思維方式,「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滿足了主體的創造欲,體現了生命意識。張晶教授把藝術媒介與中國傳統藝術創作論中的「神思」範疇聯繫在一起,指出藝術媒介將藝術創作的內在因素與外在表現連通為一個有機的過程,而「神思」論則通篇論述了文學家的內部語言是如何創造意象的。

相關焦點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4】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宋豪新)「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NE·TIGER(東北虎)APEC領導人服裝首展在品牌位於僑福芳草地的拾藝生活館優雅上演。作為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全國巡展的首站,品牌傾情展出40套APEC參評服裝,一展大國風範。當日,館內分別展出APEC男女領導人及夫人服裝8套,國禮睡衣2套,以及30套NE·TIGER參評備選服裝。
  • 嚴飛: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社會治理格局
    嚴飛: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社會治理格局 2020-08-25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讀懂雲南》序言
    平等尊重、美美與共。雲南沒有出現過像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五胡十六國,以及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大動蕩、民族大遷徙。雲南民族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雲南許多民族有一母所生,而又分為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雲南不同民族通婚率達10%,符合世界民族和諧標準。
  • 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藝術家演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本次展覽活動的主題「美美與共」是藝術家致力於發現美、創造美,並將美的創造的成果推向社會、共惠於民。 2020年12月4日,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美術協會、澳門聖若瑟大學共同主辦的「美美與共——中國國家畫院與澳門藝術家交流展」在澳門聖若瑟大學開幕。
  • 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費孝通先生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談到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有過十六字的經典表述,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各類講話中多次引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表述,今天我們就從這十六字出發,來看看費孝通先生當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出這十六字的理念、後來又進行了怎樣的補充和完善。
  • 「直播帶貨」+大學生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兩者相互結合,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去年,消費對中國GDP的貢獻率已達57.8%。盧小青說,未來,中國經濟要轉向高質量發展,一大動力就是消費升級。「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興業態,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行穩致遠,不能光動嘴皮子,還是要把精力放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之上。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世界真能天下大同嗎?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是要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 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高質量的「肇慶樣板」正揚帆起航!
    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高質量的「肇慶樣板」正揚帆起航!△陳彥成 攝經過半年的實踐,各試點依據自身特色,在多元城市社區治理、農村治理、跨行政區治理等領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築美夢 ——記清遠市陳美香名教師工作室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築美夢——記清遠市陳美香名教師工作室清遠市清新區第六小學  陳美香 一、凝心聚力,組隊築夢清遠市陳美香名教師工作室成立於2018年7月,工作室共有9人,其中主持人1人、成員8人、助理1人,他們來自清新區各直屬小學,業務精湛、業績出眾,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大悟縣首屆「亞泰杯」旗袍秀海選活動成功舉辦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大悟縣首屆「亞泰杯」旗袍秀海選活動成功舉辦 2020-11-03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在暑期培訓中,我認識了沈奕斐博士,也了解她倡導的「優勢累積教育法」,看了沈博士寫的《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米良美一、霍尊和周深《幽靈公主》
    為了這麼美的作品,我特意去聽了周深在節目中特意致敬的偶像——《幽靈公主》原唱米良美一的演唱。他知道自己與米良美一先生相比,缺少生命的厚重和世事的錘鍊,還不能用最質樸最純粹的歌聲演繹出一種史詩感的沉渾和厚重,所以他更多是去共情對生命的敬畏與執著、去表達對自然的讚美與感恩,讓人不禁想起費孝通老先生的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符合這種「共美」理念的,還有「仙音」霍尊演唱的作品——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 中美兩國應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
    據美中貿易委員會的最新統計數據,近70%的美國在華企業表示不會離開中國。不僅如此,包括美企在內的外國企業也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的巨大潛力,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4月22日,總投資100億美元的艾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在廣東惠州大亞灣石化區開工。正如一家美國在華能源企業所說,我們和中國還沒有真正掛鈎,怎麼可能考慮去脫鉤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近年來,瓊海市實施建設「產業強、城鄉美、百姓富、社會和」海南東部中心城市的發展戰略,堅持按照「規劃引領、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建設模式,積極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著力以全市13個鎮(區)美麗鄉村示範點打造為「點」,以旅遊道路、重要交通通道兩側美麗鄉村建設為「線」,以博鰲全域打造美麗鄉村為「面」,「點、線、面」結合打造瓊海美麗鄉村2.0升級版,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規劃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要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蔡昌平(書)  (一)文明的衝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滿滿乾貨的周義發教授從藝五十年之感悟!
    10 10-2020星期六 【編者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回顧50多年以來的書畫詩文從藝歷程,確實感悟良多。
  • 美各其美 美美與共——廈門市小學美術林仁傑名師工作室
    工作室以「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為團隊建設宗旨,努力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構建融科學性、實踐性、研究性、先進性於一體的學習交流平臺,力爭建設成充滿靈性及富有教育智慧的小學美術名師工作室團隊,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及師生共同發展作積極的貢獻。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重慶高校建設一批新型公寓
    一校一體系、一樓一主題、一園一特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一批新型公寓刷新了大家對寢室的認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機制在寢室這個細胞單元得以生動詮釋。    「我原來喜歡宅在寢室打遊戲,現在我下樓就可以參加書院的活動,上自習,看電影,參加生日趴」。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愛蓮書院,一位大一學生告訴記者。
  • 「建築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杭州美麗城鎮走向集群化融合
    臨安區美麗城鎮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昌化鎮為中心,河橋、湍口、龍崗、清涼峰等地共同組成「昌化片美鎮圈」,五鎮抱團發展,將成為實現「西部富美」重要路徑。蕭山區成立由副區長為組長的美鎮圈建設領導小組,協調戴村、河上、樓塔三鎮以文旅共創、設施共享等為重要抓手,擬定共同實施方案,形成密切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 【文化傳承之美】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處處有景各美其美  其實,青海並不遙遠。  這裡有聞名世界的可可西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  這裡是江源文化的發源之地。黃河、長江、瀾滄江源頭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從實求知,深耕學術既有社會人類之關懷亦細察中國的山川風物從「蘇南模式」到「溫州模式」從「文化自覺」到「美美與共」他將自己的生命立足文化自覺,追求「美美與共」晚年時期,這位「高齡將帥」也一直活躍在學術前線,孜孜不倦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