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記者 李秀偉 通訊員 李賀) 2019年8月17日至18日,中華美學學會和東北大學共同主辦的「中華美學學會2019年會暨『視界融合: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在瀋陽召開。本次會議由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文藝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社會科學輯刊》、《社會科學戰線》、《藝術百家》、《外國美學》等多家學術期刊和機構協辦。
17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東北大學科技樓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會長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顧問聶振斌,原遼寧省美學學會會長、中華美學學會理事王向峰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碧輝,前杭州師範大學校長、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杜衛教授,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向群教授,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付晨明,東北大學副校長孫雷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書記張哲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燕楠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藝術學科帶頭人宋偉等出席了開幕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等高等院校和學術機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中華美學學會2019年會暨『視界融合: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在開幕式上,孫雷代表東北大學致歡迎辭,他簡要介紹了東北大學的建校歷史和發展趨勢,向來自全國各地美學界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高建平在發言中指出,從學科融合的角度看,「視界融合: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理論建構」這一主題在藝術研究蓬勃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美學研究要與文藝學和藝術學結合,而藝術研究要讓美學滲透在其中。美學不只是研究「美」的學問,也是關於自然、社會和藝術從感性層面的哲學思考。美學既要研究「美」,也要研究「醜」。針對目前學界面臨的一些問題,他呼籲:學會所辦的會議要成為一方靜土,只談學問,只進行學術交流。不忘學術的初心,牢記做好學術研究的使命。接著,徐碧輝在致辭中表示,2019年是五四運動開展10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百年之中,美學初步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理論為主、各種理論和觀點並行、百家言說的良好局面。她就美學研究和發展提出三點倡議:一是, 美學是一門超越的學科,作為美學研究者要有一定超越的玄心;二是,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需要研究者本身具有人文關懷;三是,美學研究需要有一點風骨,作為研究者要守護人文關懷的價值立場,秉持良知與理性,堅持中國士人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聶振斌研究員作為此次會議的特別嘉賓,在致辭中表示,關於美學研究,他完全同意徐碧輝研究員的發言。他還想表達的是,此次會議是故友重逢,也是新友相聚,以文會友,以會為文。張燕楠教授介紹了東北大學藝術學院的相關情況,向來自全國各地美學界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開幕式結束後,會議進入大會發言階段。第一場大會發言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由《藝術百家》雜誌社常務副主編楚小慶主持,首都師範大學王德勝教授評議,下半場由《社會科學輯刊》總主編劉瑞弘研究員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劉成紀教授評議。發言圍繞著「七十年來中國美學發展」和「視域融合」兩大主題展開。
70年來中國美學的發展
高建平研究員認為,七十年來,中國美學發展歷程中出現了三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美的本質」討論。針對問題的形成和被僵死教條化,通過理論資源的內引外聯來「突圍」。第二次是古典美學研究與外國美學研究的相互分化與對立。不再對話,要通過面向當下的審美和藝術實踐來「突圍」。第三次是中國美學「走出去」過程中,只向國外學者展示關於中國古代美學的知識,以及外國學術在中國影響情況的知識,但缺乏對主流學術的參與,呼籲立足中國資源加入到當代主流話題的對話之中,通過參與來擴大影響,形成話語權。徐碧輝研究員從宏觀角度梳理了建國70年來中國美學發展的路徑。她指出70年來中國美學的發展走著一條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由單一形態到百花齊放、百家言說的道路,70年來美學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在於建立了以中國實踐美學為代表的美學基礎理論體系。對此,潘知常教授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當代中國美學經歷了從「去實踐化」到「去本質化」再到「去美學化」的過程。張法教授梳理了七十年來「藝術」概念的四種來源:(1)文藝,文學與藝術的關係;(2)藝術哲學;(3)作為一門藝術科學的藝術學;(4)作為一門學科的藝術學,釐清了藝術的概念。杜衛教授回顧了百年來中國美育思想的發展歷程,他倡導在美學研究中應該加大對於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視。馬龍潛教授討論了「中華美學精神」的理論定位及其功能特性,他認為中華美學精神包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廣闊領域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格局具有多樣統一性。
美學、文藝學與藝術學的融合與理論建構
姚文放教授從視域融合的視角出發,提出接受美學在藝術學和文藝學的融合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指出接受美學的要義不僅僅在於反哺文學創作,通過接受美學的反饋作用,使得文學創作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文學接受轉化為新的藝術形式,文學批評並不僅僅在從文學創作到文學接受的循環,而是突破了封閉性的輪迴,生產出新的思想、觀念。張穎研究員討論了法國美學家讓-巴蒂斯特·杜博的情感主義藝術理論及其啟蒙意識。程相佔教授以美國學者約瑟夫·米克為討論中心,回答了生態美學的核心問題「美學何以是生態的」。周志強教授面向當代青年亞文化的現象,提出孤獨美學的研究,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創生了「孤獨美學」,細節的精緻主義、幻想的意淫情結和行為的沉浸體驗,構成了青年文化的美學斷裂。王向峰教授從美學視角討論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明清長篇小說中的悲劇性。陳望衡教授討論了唐代開放國策對於音樂繁榮的重要影響。朱志榮教授圍繞《周易》中的意象觀,指出觀物取象、立象盡意中體現了審美的思維方式,「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滿足了主體的創造欲,體現了生命意識。張晶教授把藝術媒介與中國傳統藝術創作論中的「神思」範疇聯繫在一起,指出藝術媒介將藝術創作的內在因素與外在表現連通為一個有機的過程,而「神思」論則通篇論述了文學家的內部語言是如何創造意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