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上):《舊約》中的「殺絕淨盡」

2020-12-13 澎湃新聞

Christian Hofreiter,

Making Sense of Old Testament Genocide: Christian Interpretation of Herem Passag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舊約中有《約書亞記》一卷書,緊接在摩西五經之後。以色列人由摩西率領,逃出埃及,奔向上帝賜予他們的福地。他們在曠野中漂泊四十年,似乎為最後進入迦南做準備。古代解經家說,逃離埃及的人群,雖獲自由身,但生在奴役之下,精神上仍不脫奴隸習氣,無力享受新獲的自由。所以,上帝讓這一批長久生活在奴役重軛之下的民眾,在曠野中慢慢老去、死去。出埃及之後新生的一代,在沒有法老壓迫的曠野中,漸漸成長為一批新人類。他們生於自由中,便自然具備了進入應許之地的資質。所以,四十年的曠野漂泊,實則是為了完成更新換代。

在摩西五經結束的地方,以色列人來到約旦河東岸。遠眺對岸,那裡便是「流著奶與蜜之地」。渡過約旦河,便抵達這一漫長旅程的終點。這塊土地,古代稱為迦南,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但迦南不是荒蕪之地,那裡的奶與蜜,早已有人世代享用。雖然上帝早將迦南許諾給亞伯拉罕子孫,但以色列人心中這塊「故土」,卻遍布著成千上萬的迦南人。《約書亞記》所記載的,就是這些受到自由薰習的新民,渡河、徵戰、攻城略地、武裝殖民的全過程。

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渡過約旦河

聖地的地圖

《約書亞記》是一卷血腥的書,裡面記載了大量的殺戮。在《聖經》敘述中,迦南人視這些上帝的選民為入侵的外敵,而以色列人則認為迦南人是拜邪神、佔據應許之地的非法住民。以色列人必須用刀劍來奪回屬於自己的土地。在《聖經》敘述中,單純的軍事勝利實不足以體現上帝的用心。在曠野漂泊結束前,上帝就對摩西下令:「你必要用刀殺城裡的居民,把城裡所有的,連牲畜都用刀殺盡。」

(《申命記》)

既已奉了神的詔令,對盤踞在迦南的原住民,約書亞就可以放心地大開殺戒了。他的策略就是斬盡殺絕、不留活口。這種大規模消滅敵人的手段,我們叫屠城,《聖經》中叫herem,英文叫做ban。以色列人在約旦河東岸時,已有兩次屠城。到了《約書亞記》,這種不加區分的大規模屠殺,更是密集出現。

攻打耶利哥

首次屠城是在著名的耶利哥(Jericho),這是約書亞渡河之後所攻陷的第一座迦南大城。據《約書亞記》的記述,這次攻城不像打仗,倒像一場法事。兵臨城下第一天,約書亞命令祭司抬著約櫃,前面有人吹動號角,後面大隊民眾跟隨,但不得出聲。這樣一群人浩浩蕩蕩,靜默地繞城一周。此後五天,如法炮製,不進攻,只是每日繞城一次。到了第七日總攻,這一天人馬繞城七圈,此時約書亞命令士兵一齊呼喊,並說城中一切都要獻給上帝、必須徹底毀滅,只放過曾保護過以色列密探的一家人。於是,祭司的號角嗚嗚吹響,全軍發大呼喊,耶利哥城牆頓時坍塌。將士用命,奮勇攻城,「又將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驢,都用刀殺盡」

(6:21)

。這就是以色列人踏上迦南土地的第一仗,在上帝的指揮下,將耶利哥的士兵和平民,悉數毀滅,不留活口。

攻陷耶利哥之後,上帝命以色列人向西挺進,攻打艾城(Ai),並且也同樣實施屠城,但可留下戰利品和牲畜。約書亞隨即派遣三萬武士,在城外設伏。他自帶一支人馬攻城,然後詐敗,引蛇出洞。艾城守軍果然中計,傾城而出。此時,事先埋伏的精兵突入城中,遂奪取艾城。出城追擊的艾城人回頭觀看,見城中火起,而詐敗的以色列軍乘機掩殺回來,將艾城守軍和民眾悉數殺死。《約書亞記》第八章的記述頗為詳細:

以色列人在田間和曠野殺盡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滅盡。以色列眾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殺了城中的人。當日殺斃的人,連男帶女,共有一萬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約書亞沒有收回手裡所伸出來的刀,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盡行殺滅。……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直到今日。

(8:24-28)

這是《約書亞記》中第二次屠城。逃離迫害、新獲自由的以色列人將一萬兩千艾城人「盡行殺滅」。

屠城在繼續。在《約書亞記》第十章,以色列人陸續攻克迦南重鎮的消息傳開,耶路撒冷國王大為震恐。他聯絡其他四位國主,組成聯盟,抗擊進犯者。但上帝時刻站在以色列人一方。他從天上降下冰雹,在決勝的關鍵時刻,甚至命令日月停轉,直到以色列軍徹底獲勝。最終,約書亞擒獲五王,梟首,將屍身掛在樹上。隨後,對抵抗以色列人的五國,約書亞都沿用屠城的策略,毫不留情。比如,在立拿(Libnah),以色列人「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一切人口,沒有留下一個」。在拉吉(Lachish),他們「用刀擊殺了城中的一切人口」。在希伯倫也繼續屠城,「用刀將城中的人、與王、並那些城邑中的人口,都擊殺了,沒有留下一個」

(10:37)

。我們讀到一連串的屠城和滅絕淨盡。這些敘述極其簡略,措辭高度相似,仿佛在不斷重複同一個儀式。在第十章結尾,有一句頗為雄壯的總結:「這樣約書亞擊殺全地的人,就是山地、南地、高原、山坡的人,和那些地的諸王,沒有留下一個,將凡有氣息的盡行殺滅,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

(10:40)

這種大規模的殺戮、系統的斬盡殺絕,至此達到頂峰。

到了《約書亞記》第十一章,迦南北部夏瑣(Hazor)國王,又組織了一次軍事聯盟,企圖遏制以色列人的進犯。結果只可能是又一次屠城:「以色列人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口,將他們盡行殺滅。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約書亞又用火焚燒夏瑣。約書亞奪了這些王的一切城邑,擒獲其中的諸王,用刀擊殺他們,將他們盡行殺滅。」

(11:11-12)

至此,約書亞奪得迦南全地。除了主動媾和的城池之外,以色列軍隊徹底摧毀了迦南所有的軍事力量,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殺絕淨盡」。

日月停轉

《約書亞記》中密集出現的殺戮場面,符合古代近東某些地區的宗教和戰爭觀念。戰爭是宗教戰爭、是聖戰,最終目的不只是擴張領土和殺傷敵人,而是為了榮耀本族神靈。依照這一觀念,敵方所有人員和財物,都是獻給神靈的祭物,唯有將其全部毀滅才能表達對神靈的崇敬。為《聖經》辯護者,會強調古代以色列人的殺戮乃是迫不得已。要想在陌生土地上立足,必須先執行上帝的懲罰,驅除、剝奪迦南人。而屠滅全城老幼,將財貨付之一炬,可能是保證以色列人不受迦南宗教的任何影響。殺絕淨盡,為的是建立一道防火牆,確保外來移民與本土住民之間,不發生任何接觸。

但即使考慮古代宗教戰爭的特點,考慮到以色列人為爭奪生存空間而必須採用極端手段,很多人仍會感覺約書亞的所作所為實在過於冷血和殘暴。將攻克的城邑中所有人口,不論男女老幼,不區分戰鬥人員與平民百姓,一律殘忍地殺害、滅族,這不就是現代所說的「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嗎?號稱源自上帝默示的《聖經》,為何竟然滿紙都濺滿眾多無辜生命的鮮血?

歷史上凡懷疑、厭惡《聖經》者,在攻擊《聖經》時,都會將這些描寫殘殺的段落,當作首選的靶子。英國十八世紀自然神論者馬修·廷德爾(Matthew Tindal, 1657-1733),就認為古代以色列人的殺戮完全有悖於自然法和萬民法。他在《基督教如創世一般古老》一書中,義憤填膺地控訴:「告訴我如何解釋猶太人的行為,他們不宣而戰,侵略迦南人自由、獨立的國家,而且與迦南人無怨無仇。他們的藉口就是迦南人乃是拜偶像的民族,所以不僅殺害男人和女人,還殺害根本無能力拜偶像、無力犯下任何罪行的嬰孩。」

《基督教如創世一般古老》

託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是自然神論最大的普及者,在1795年出版的《理性時代》下卷中,他對《聖經》進行了系統批駁。在開撕之前,潘恩就以《約書亞記》中的殺戮來預熱:

當我們在那些歸入摩西、約書亞和其他人名下的書中,讀到以色列人偷襲絲毫沒有冒犯他們那些民族,而且他們將所有人都用刀殺盡,無論老幼都不放過,將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殺絕淨盡,不留一個活口。在這些書中,這樣的表述反反覆覆出現,殺氣騰騰、而又興高採烈。我們能確定這些事都是事實嗎?我們能確定人類的創造者竟會下令做出這等事?我們能確定這些書是由他恩準寫下的嗎?

《理性時代》

潘恩隨後逐卷批判《聖經》,論到《約書亞記》時,他將這卷書定性為「一部充滿洗劫和殘殺的軍事史」,而約書亞「與他那位邪惡、偽善的前任摩西一樣野蠻和殘忍」。所有這些暴行都歸結於萬能的上帝,潘恩認為這完全是褻瀆神靈。

讓廷德爾和潘恩深受刺激的這些血腥段落,自然是歷代解經家煞費苦心加以解釋的重點。如何理解約書亞的殺戮、上帝所安排的屠城在歷史上產生過何種影響,這是《聖經》解釋史和接受史的重要題目。2018年,奧地利學者赫弗萊特(Christian Hofreiter)出版一部書,題為《理解舊約中的種族屠殺》(),對「殺絕淨盡」一事在基督教歷史上的解釋和影響,做了詳細的研究。這本書討論的範圍,詳於古而略於今,但在英文著作中,是迄今為止對「殺絕淨盡」一事最為系統的梳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元三到五世紀之間早期教父的解釋,其中有兩種極具代表性的意見,為後世的解讀奠定了基礎。

Making Sense of Old Testament Genocide

奧利金

三世紀的奧利金(Origen),無論從解經著作的原創性、體量和影響力,都是基督教解經史上第一人。他善於使用寓意解經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往往從《新約》關鍵段落找到靈感和突破口,用來理解《舊約》中令人困惑或難堪的經文。他留下一部《約書亞記講章》,是他寫於公元250年左右的布道詞。奧利金關心的問題是:《約書亞記》中打的是什麼仗?在他看來,以色列人與迦南人之間的激戰,描繪的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戰爭,而是象徵後世基督徒要打的特殊戰役。他找到《新約·以弗所書》中一句綱領性的經文:「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的惡魔爭戰。」

(6:12)

按照奧利金的解經原則,《舊約》中所寫乃是《新約》核心事件的象徵和預像,是為今人所預先寫下的「鑑戒」,所以不當作純粹的字面解釋。約書亞的徵戰,不是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廝殺,而暗指基督徒抗擊魔鬼、邪靈和罪惡的徵戰,是一場沒有硝煙、不見血的特殊戰爭。於是,攻陷迦南的城鎮,就變成敦促後世基督徒勇往直前,與邪惡搏鬥,搗毀罪的高牆。

奧利金更引申一步,不僅將《舊約》中的戰爭抽象化,而且還心理化。《馬太福音》中,耶穌讓人克制內心的欲望和邪念,所以奧利金認為「你要打的仗就在你內心;你內心中罪惡的城池必須被攻克,你的敵人從你的心而來」。所以基督徒必須遵從耶穌的教導,採用正面進攻將這些惡念驅逐,必須斬盡殺絕,不留活口。所以,約書亞擊敗五王一段,其真實的寓意其實指將敵人(罪惡)從他們所盤踞的大城(心靈)中驅逐,掃蕩乾淨。奧利金特別指出,外道所糾結的對無辜生靈的屠殺,其實只是隱秘記述了基督在潔淨我們的靈魂。對敵人「殺絕淨盡」,乃是根除各人心中的一切罪念。一旦掌握這樣的解經術,《舊約》中的殘殺就一律被精神化、心靈化,《舊約》的歷史內容就被抽空,一系列的屠戮就轉化為基督教內心的掙扎和修煉,被虛化、幻化成靈魂深處的搏鬥。

奧利金以寓意法來化解約書亞的「殺絕淨盡」,算是比較委婉的辯護。另有一路剛猛的解讀,以奧古斯丁為代表。奧古斯丁的思路頗為簡易直截,可以概括為:出自神命,則無不妥。既然《聖經》中明確記載屠殺一事出自上帝的命令,而上帝是至高、至善、至公,所以他一切的指令都必定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奧古斯丁絲毫不迴避屠殺的歷史真實性問題,他認為殺戮本身不一定就是罪惡,而要考慮殺戮的目的、發令者、以及具體的歷史情境。事件自身的道德含義,並不在事件本身,而在於是否出自上帝的安排,尤其不能單純以人類的觀念來衡量此事的道德價值。這樣的意見尤見於他寫於419年的《六經或問》一書:

約書亞在攻陷的城池中不留一個活口,這不應被視為可怕、殘忍的行為,

因為是上帝自己下令。但是,凡因這事就認為上帝殘忍、就不願意相信舊約作者就是真正的上帝,這樣的人對於上帝的行事、對於人類的罪均判斷錯誤。這樣的人不知道每個人應當遭受何種苦痛。結果,他們認為,當將要淪落者被毀滅、當凡人死去時,這便是極大的罪惡。

奧古斯丁

這段話有兩層含義:上帝的命令永遠合理,不容置疑;被殺者乃是罪有應得,旁人不應當心懷婦人之仁,不要一看到有殺戮就懷疑上帝的仁善。凡夫俗子不能洞察上帝深邃幽微的心意,所以不得對神的命令評頭論足。凡執行上帝的命令,無論此命令為何,都是正義的。奧古斯丁採取一種強硬、不容分說的姿態,不考慮行為本身的道德意義。在他看來,約書亞忠實執行上帝的計劃,所以在道德上毫無虧欠。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奧利金「屬靈」的解釋比較迂曲,而奧古斯丁的神正論(theodicy)則頗為「霸道」。先不管這兩種早期解讀是否令人信服,但有一事卻毫無異議:《舊約》中的「殺絕淨盡」在歷史上投下一道濃重的陰影,樹立了因宗教分歧而屠殺不同信仰者的聖戰模式。赫弗萊特在書中花了相當的篇幅討論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而這也是很多學者在談論《聖經》與暴力、《聖經》與戰爭時最喜歡舉出的例子。

1099年6月,十字軍經過三年長途跋涉,終於抵達耶路撒冷。此時,全軍雖已人困馬乏,但奪回聖城在即,所以大家繼續透支著宗教狂熱。根據時人的記述,在進攻耶路撒冷之前,軍中主教決定先舉行宗教儀式,全軍繞城一周。這明顯讓人感覺是在模仿約書亞進攻耶利哥之前所做的法事。吉伯特(Guibert de Nogent)這樣描寫:

攻城之前,主教和教士下令,他們所管轄的眾人念誦禱文、齋戒、禱告、施捨。主教們想起在耶利哥曾發生過的事,想起當以色列人的號角吹響時,異教城池的牆就坍塌,想起以色列人抬著約櫃繞城七次,然後不信上帝者的城牆便倒塌。於是他們也赤腳環繞耶路撒冷一周,帶著懺悔的心情,邊流淚邊高喊聖徒的名字。

耶路撒冷之圍

需要指出,這位吉伯特並未隨軍參戰,他在編寫歷史時,或許有神學的發揮,當然也不排除他有特殊的信息來源。有幾位親歷者都不約而同提到繞城一周,只是未提及約書亞。在攻城之前舉行宗教儀式,祈禱上帝的幫助,無疑可以提高士氣,為戰士注入宗教強心劑。即使當事者並沒有想到以約書亞為樣板,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同時代的史家立即將這一事件賦予了《聖經》含義。

十字軍於7月15日晚,用事先造好的攻城器械攻破耶路撒冷北門,佔領了這座耶穌受難的聖城。殺紅眼的基督徒展現出與基督精神完全相悖的殘暴。他們見到城中居民,無論男女老幼,一律砍死。有目擊者稱城中血流成河,因熱血四濺,街上竟有霧氣蒸騰。基督教戰士不放過一個異教徒,甚至將襁褓中的嬰兒從母親懷裡奪走,倒提著腳跟,在牆上或門框上摔死。有多位親歷者都提到,十字軍不加分別地殺害了城中所有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記述屠城時所用的拉丁文措辭,都與拉丁文《聖經》中翻譯「殺絕淨盡」的詞句相同。就這樣,約書亞的屠城在兩千多年後在耶路撒冷重演。

血流成河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屠城發生近四百年之後,哥倫布發現了美洲。隨後,西班牙殖民者踏上新大陸,發現千百萬印第安人生於斯、長於斯。此情此景,不免會讓新一代的徵服者回想起以色列人當年踏上迦南的情景,他們也自然而然要重溫約書亞的軍事方略。1513年,德·恩西索(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加入美洲殖民的遠徵隊。他寫有一篇備忘錄,其中引用很多《聖經》段落,證明西班牙完全可以採用《聖經》中的做法來徵服美洲。德·恩西索這時提到《約書亞記》,是毫不奇怪的:「耶利哥是迦南應許之地的首座城市。摩西派約書亞來到耶利哥,要求當地住民放棄該城……當耶利哥人拒絕放棄土地時,約書亞便圍困他們,將他們盡數殺掉。隨後,約書亞用武力徵服迦南所有領土,很多人被殺,被俘者淪為奴隸。所有這些事完成,乃是上帝的意志,因為耶利哥人是拜偶像的民族。」之所以要概括這段徵服故事,當然是為了古為今用。按照德·恩西索的理解,上帝將印第安人交到西班牙人手上,就如同將迦南人交到約書亞手上一樣。徵服美洲,為的是將天主教傳入西印度,所以國王有正當權利要求那些拜偶像的印第安人交出土地。德·恩西索的結論是:「若印第安人不從,則國王完全有理由開戰,殺死他們,將戰俘變為奴隸,就如約書亞對待迦南地的住民一模一樣。」約書亞的「殺絕淨盡」又為屠殺美洲印第安人做了輿論準備。

西班牙殖民者徵服墨西哥

我最後想舉一個相對晚近的例子,說明《約書亞記》所帶來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與《聖經》關係密切的人群。1968年,以色列社會心理學家塔馬林(Georges R. Tamarin)做了一項調查,調查對象是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他讓孩子們閱讀《約書亞記》有關「殺絕淨盡」的描寫,然後回答兩個問題:一、你認為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的做法是對還是錯?二、假設以色列軍隊攻佔了一個阿拉伯村莊,像約書亞一樣對待村民,這樣做是對還是錯?結果,百分之六十六的孩子完全贊同《舊約》中約書亞的做法。而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贊同者降到百分之三十,反對者高達百分之六十二。塔馬林又進行了對比試驗,結果,只要孩子們讀到的殺戮場景出自《約書亞記》,支持率都會超過百分之六十。而同樣的行徑若出現在《聖經》之外的情境中,贊成者都大幅度降低。塔馬林由此得出結論:不加反思的《聖經》教育對孩童的政治偏見有深刻影響,助長了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思潮。由於他的研究直接批評了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塔馬林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失去了在特拉維夫大學的教職。

約書亞的「殺絕淨盡」在《聖經》解釋史和接受史上都佔據突出的地位,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聖經》與戰爭和暴力之間的種種關聯。但是,有一個問題在十九世紀之前沒有得到充分研究,那就是:《約書亞記》中的「殺絕淨盡」在歷史上確曾發生過嗎?這個問題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簡要討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峰楓︱《聖經》與暴力(下):聖經考古與想像的殺戮
    《聖經》中的「殺絕淨盡」,在歐洲歷史上開了不良的先例,無論是十字軍東徵、還是西班牙人徵服美洲,都有人援引以約書亞故事,為殺戮「異教徒」來張本。這是我前文所敘述的大意(見《〈聖經〉與暴力(上):〈舊約〉中的「殺絕淨盡」》,《上海書評》2020年4月24日)。
  • 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 (471)
    奧古斯丁說:「新約在舊約中隱藏,舊約在新約裡彰顯。」新約和舊約的關係之緊密,在奧古斯丁的話語裡,一覽無餘。如果沒有舊約聖經,將沒有人明白什麼叫救贖。也無從理解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死和第三天的復活,為什麼是救恩。舊約聖經告訴我們人類的失敗。從始祖亞當夏娃的犯罪,到今天地球村整個村民的品德面貌。
  • 基督教刊|聖經舊約中的先知
    希伯來歷史中先知的地位1.舊約聖經中的男女先知都是靈性超過同時代其他人的屬神偉人。舊約聖經對先知的刻劃鮮明矚目,遠勝在以色列歷史上佔據顯要地位的其它任何類型的人物——包括祭司、士師、君王、策士和詩人在內,這些人都不能起到先知的重要作用,也不如先知那樣對其後的救贖歷史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2.先知對舊約聖經成書也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 基督教刊|聖經中舊約與新約的關係?
    希伯來書8-10章描述了舊約中的許多事宜,比如敬拜,會幕中的規條和獻祭儀式等,也討論了舊約敬拜聖所的布局和擺設。作者的目的有兩方面: 1.將舊約中大祭司在地上聖所的事奉與新約中基督在天上的聖所作大祭司的職任相對比。 2.表明舊約中敬拜、獻祭等禮儀如何預表基督在他設立的新約中的事奉。 本文把新舊兩約的關係進行了總結。
  • 基督教刊|聖經舊約中的聖靈
    )和五旬節(參徒2章)以後才向神子民完全彰顯出來,但是舊約聖經早已提到聖靈及其工作。本文旨在探討舊約中有關聖靈的教導。 有關聖靈的不同用語 「聖靈」的希伯來文中是ruah,有時也可譯為「風」和「氣息」。
  • 聖經舊約與新約有衝突嗎?
    最近有讀者在我的文章中吐槽稱:舊約與新約是有衝突的,也就是說,聖經前後是有矛盾的。介於這個問題,小編特詳細寫一篇文章予以辯駁,同時也歡迎弟兄姊妹一起來查考聖經。我們讀經不是讀字句,乃是讀精意。若聖經前後要是有衝突和矛盾的話,神豈能默示聖經來教導人學義呢?
  • 《聖經》為什麼會分為「舊約」和「新約」?
    自中世紀以來,《聖經》有「唯一的書」和「書中之書」之稱。作為基督教的經典,它是一部偉大的巨著。《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共66卷。所謂的「約」就是「誓約」,指上帝和他的百姓之間的約定。其中《舊約全書》是猶太人的經書,共39卷。
  • 《聖經》新舊約合訂本 中文版的由來與翻譯
    中文版【新舊約】合訂本,幾經艱辛,才能出版面世。現在謹以孝愛的心腸與興奮的心情,將此書獻給我國的天主教會。我們由衷的感謝萬善萬美之源在天之父,虔恭地懇求他,降幅我們的每一位神形恩友。為了促進合一運動,我們在新約的修訂工作上曾考了最近基督教五個聖經公會聯合印行的聖經希臘版本。這版本是一九六六年由【艾朗德】【白賴克】【墨則格】【魏革倫】四位亟負盛名的學者所細心校勘的,不過,在選擇異文方面,有時我們未能盡表贊同或採納。然而,如所周知,在校勘方面要想使所有學者的意見,完全趨於一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同時,艱深疑難的問題也實在可說是無法解決的。
  • 「這是值得感恩的一段歲月」——一位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翻譯...
    在紀念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聖經翻譯10周年之際,雲南省基督教兩會於昆明三一國際禮拜堂舉行了慶典,其中一位參與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翻譯的同工畢洪珍長老進行了感恩分享。畢長老介紹,東傈僳文聖經翻譯組於2013年12月順利完成了新舊約聖經翻譯並校對定稿工作。
  • 《聖經》新舊約全書中文「和合本」修訂版於香港正式推出
    鄧福村牧師在新約「和合本」修訂版推出時舉辦的奉獻禮致辭中亦說到,聖經語文發展的變化,必須隨著我們的時代而有新的發展,和合本的修訂版的出現,對於弟兄姊妹了解神的話有莫大的幫助。 據人民網昨日報導,《聖經》新舊約全書中文「和合本」修訂版在香港正式推出。
  • 追本溯源:3個驚人的考證表明,《舊約聖經》的記載真實而可怕
    《舊約》包含了世界的創造過程,人類的起源等各種最古老的記載。但卻被大多史學家、考古學家歸類於神學範疇,正統科學向來不以這些記載為考證依據。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地球以及自身發源的不斷探索中遇到的各種謎團,卻往往無意間會在這部書中找到奇幻卻又令人無法辯駁的答案。
  • 驚見耶路撒冷2600年前印章 出現聖經舊約人物名字
    (照片來源/CBN)近日,以色列發現第一聖殿時期的印章與郵票,這證實了舊約聖經的真實性。以色列考古學家近期在耶路撒冷大衛國家公園的Givati,挖掘兩項驚人的文物:印章與郵票,證實舊約中第一聖殿時期當時社會景況,其中印章戒指則是屬於猶大國約西亞王親近的官員拿單米勒所有。
  • 古代亞非文學的發展:希伯來文化,舊約
    基督教承襲了猶太教的教義,將猶太教的經典作為(舊約)而接受下來,又將(舊約)與基督教的經書《新約》合併起來作為自己的經書總集而統稱為《聖經)(又稱為(新舊約全書》)。《聖經·舊約)原初既是宗教經書,又是希伯來文獻與文學彙編。此外古代希伯來文學的一些重要作品,還被收錄在成書年代比《舊約)晚的(次經)和(偽經》中。由於地理和歷史環境的因素,古希伯來文學帶有埃及、巴比倫及波斯文化印跡。
  • 《聖經》中的習語
    2.the apple of the/one"s eye(眼睛中的瞳孔)   源自《聖經·舊約·詩篇》第17章,"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護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孔。)另《申命記》第32章也出現"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孔。)。
  • 《聖經》新舊約66卷之各書卷故事梗概,你值得擁有!
    既然聖經如此難以看一遍,給你一份《聖經》新舊約66卷之各書卷的故事梗概的大禮包,要不要?聖經中的祭祀和儒家文化中的祭祀不同,是舊約時代按著耶和華神的禮節做禮拜的表現。25)約翰福音是由12門徒中的一名——約翰記錄的,比起其餘的三部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靈上的意義更深、更廣。
  • 聖經金句 ‖ 我看萬事盡都有限
    我看萬事盡都有限,惟有你的命令極其寬廣。In his heart a man plans his course, but the LORD determines his steps.現今雖然常在苦難中,但這些苦難來臨,證明神向義人之旨意比向宇宙之旨意更複雜、更多姿多採,祂的命令本就極其寬廣。世上最好的東西,也是有限的,而且都有終結,但神的話是完美而無限的。我們認識聖經愈多,就愈了解自己是多麼的虧缺。
  • 趙曉陽 / 思高聖經譯本:天主教唯一中譯聖經全書
    在獨自翻譯《聖經》的漫長歲月中,雷永明構思成立一個有中國神父同仁共同組成的聖經學會,一方面可以修正他的中文用語,使其更符合中國教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合作編寫引言和注釋。1945年8月2日,在北平東城西煤廠胡同的輔仁大學宿舍裡,聖經學會正式成立了,外文名稱為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中文名稱卻經歷了幾次變化。
  • 舊約的人,如何得救?-小小羊
    我不能說,眼見而信就不能得救,但是,我必須說,那樣的信是很危險的、是未必能得救的。好,現在我們知道,我們這些新約時代,沒見過主耶穌的信徒,並不是出於看見耶穌基督而信,而是因為從第一代信徒開始的傳講(這包括聖經、講道、文章、媒體、、、),我們聽見了傳講的福音內容,然後我們就信了。問題是,舊約時代的信徒呢?他們一樣沒見過耶穌啊,如何得救呢?
  • 基督福音|舊約與新約
    今天我與大家一同查考、交通、分享《舊約與新約》獻上禱告:親愛的阿爸聖天父、我主耶穌基督、感謝聖靈常與我們同在!阿們,感謝主恩!你差遣工人岑弟兄,藉著他手中所寫的和"口中"所講的真理的道,就是叫我們得救的福音!將屬天的靈糧,按時分糧供應給我們,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阿們!
  • 沙侖的玫瑰|《舊約》中失落的封閉花園
    本期推送英語系教師包慧怡老師翻譯並解讀《舊約》中失落的封閉花園(點擊文末二維碼,下載池館app,可以獲取「沙侖的玫瑰」課程完整音頻)。另一座《舊約》中的花園則指向一個更遙遠、更加飽含悲嘆與惆悵的過往,讀者諸君或許早已猜到,那就是《創世記》中與我們永遠失之交臂的伊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