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冠狀動脈造影對人體有害,因此不能進行造影檢查
不少心臟病患者和家屬間流傳著冠狀動脈造影「有風險」或是「對人體有害」,甚至拒絕進行造影檢查。
真相解讀:
冠狀動脈造影是冠心病檢查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少心臟病患者和家屬間流傳著冠狀動脈造影「有風險」或是「對人體有害」,甚至為此拒絕進行造影檢查。果真如此嗎?
我們來看一下心臟造影的5個常見風險以及風險的發生概率:
一、麻醉風險
冠狀動脈造影只需局部浸潤麻醉,患者術中全程保持清醒。常見的風險為麻醉劑過敏和過敏性休克。但是麻醉劑用量和使用範圍很小,發生率也極低,僅為0.07%。
二、造影劑風險
造影過程中需要使用碘造影劑來顯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這種造影劑是碘的人工合成物,通常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有極少部分患者體質特殊,可能存在碘造影劑過敏,情況類似於海鮮過敏,但發生率僅為0.07%。
此外,造影劑會通過腎臟代謝出體外,個別患者在代謝過程中會損傷腎功能,造成腎功能不全,嚴重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治療,但發生率也僅為0.25%,並且絕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恢復正常。
三、術中穿刺風險
通常心臟病造影會選擇右上肢橈動脈作為穿刺入路,即右側手腕附近。但動脈血管可能存在先天發育異常、後天狹窄痙攣等情況,右橈動脈穿刺失敗時,一般會選擇左側橈動脈甚至股動脈(大腿根兒)。其中風險包括:
1.穿刺時可能發生動脈痙攣,發生率約為11%;
2.術中因為動脈血管嚴重狹窄、扭曲或閉塞無法完成手術,發生率為4%-9%;
3.血管因為機械操作導致術後假性動脈瘤或橈動脈閉塞,發生率為1%-3%;
4.穿刺部位發生出血、血腫、動靜脈瘻,嚴重血腫可出現腕管症候群,發生率約為1%-3%。
四、心腦腎血管意外
首先,冠狀動脈造影需要在心臟內反覆進行機械操作,有可能誘發心肺不良事件的發生。比如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心室顫動,但發生率<0.4%;此外急性肺水腫、心衰發生率<0.1%。
其次,有的患者由於自身存在腦血管疾病,加之術中可能出現血壓波動、微小的氣栓或血栓,術中腦出血和腦梗死發生率<0.07%。
此外,在手術過程中,粥樣硬化斑塊的碎片可能從主動脈壁上被刮蹭下來。這些碎片可導致體循環栓塞,腎臟是可能累及的主要終末器官之一。如果急性腎衰竭已持續至少2周(遠超出造影劑腎病緩解所需的時間),則原因可能是腎動脈粥樣硬化栓塞[1]。一項回顧性研究連續納入1786例接受心導管術的患者,發現急性腎衰竭的總發生率為0.9%[2]。
由此可見,冠狀動脈造影中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不同,且大都很低,不能因此簡單認為「一定會發生」。對於絕大多數患者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因此大可不必因擔心手術風險而拒絕必要的造影檢查。
五、輻射暴露
冠脈造影會使患者暴露於電離輻射中。患者可能對健康風險產生擔憂。但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冠脈造影輻射對患者臨床結局有影響。一項研究顯示,60歲男性接受單次CT冠脈造影患癌風險僅為0.081%[3]。通過冠脈造影診斷可能危及生命的冠狀動脈疾病,收穫的好處通常大於輻射造成的風險[4]。
與此同時,一旦確定需要進行冠脈造影檢查,醫生也會在不降低檢查診斷質量的前提下,採取一切努力儘可能減少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
參考文獻:
[1] Carrozza. J P, Li. Z. 診斷性心導管術的併發症. UpToDate臨床顧問.
[2] Fukumoto Y, Tsutsui H, Tsuchihashi M,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olesterol embolization syndrome, a complication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3, 42(2): 211-216.
[3] Einstein A J, Henzlova M J, Rajagopalan S. Estimating risk of cancer associated with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 JAMA, 2007, 298(3): 317-323.
[4] Einstein. A J, Zhang Y. 心血管成像檢查的輻射劑量和惡性腫瘤風險. UpToDate臨床顧問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科普邢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