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3月1日訊(記者 劉倩倩 攝影 馮顯泉)今天上午,在市檔案館副館長韓曉麟等人的見證下,青島城市文化符號的叢書《李村大集》(上下卷)捐贈儀式在市檔案館會議室舉行,李滄區政協科教文衛體與文史資料辦公室主任、《李村大集》副主編宋麗華,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村大集》責任編輯張樹楓等現場分享《李村大集》調研與編纂工作。
《李村大集》(上下卷)捐贈儀式現場。
「李村大集是李滄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青島城市文化符號之一。」編者介紹,李村大集坐落在青島母親河——李村河的河道上已經400多年,經歷了從普通鄉集向區域大集、地區大集、城市大集地位的轉變。2016年6月圓滿完成整體搬遷,結束了大集在李村河道創建經營437年的歷史,也開啟李村大集歷史新時期。為了留住李村大集的文化印記、保護大集文化遺產,沿續集市文化主脈,助力李村新大集的培育發展,李滄區政協科教文衛體與文史專業委員會決定編輯整理《李村大集》文史資料一書。
青島城市文化符號的叢書《李村大集》(上下卷) 。
2017年8月,《李村大集》編寫工作啟動。張樹楓介紹,鑑於李村大集濃鬱的歷史文化和商業、民俗文化特色,同時借鑑以往文史資料編輯中的經驗,《李村大集》在一開始就制定了一項創新性的編寫原則,就是「三親、三新、三結合」的基本原則。所謂「三親」原則,是指在實地調研採訪和撰稿時要秉承「親歷、親見、親聞」的基本原則,保持講述人的閱歷故事、行為風格和語言文風,保證採訪文章的真實性、可信性與趣味性;「三新」原則是堅持發掘新史料、新數據、新內容,為本書編寫提供歷史依據、社會背景資料和故事情節;「三結合」原則是以歷史資料、沿革概述和「三親」文章共同構成圖書架構體例,形成「史、述、文」三結合的創新模式。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村大集》責任編輯張樹楓介紹編寫工作。
遵照這一原則,《李村大集》在編寫中以歷史檔案、圖書資料、管理數據和人物故事為基礎,以歷史研究、「三親」文章和檔案資料為主體,共分為沿革概述、發展見證、百業百態、風生水起、八方見聞、花絮故事、報章集萃、有史為證(歷史檔案)、歲月留痕(大事記)九大部分組成。在編寫體例和選編文章、檔案資料等方面形成了與以往文史資料格式、體例不盡相同的新格式、新體例。這種新式結構的《李村大集》有歷史、有故事、有依據,希望這一創新能為政協文史資料領域提供有益的啟示作用。
儀式現場,宋麗華也表示,希望大家一起留住文化,做好傳承,為青島市城市文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