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在臺灣亦稱為"臺灣話、臺語、河洛語等"另外也有"福建話"的稱呼,屬於漢語閩語的一種,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閩語。語言學的分類上,中國語言學者多認為閩南語是一種漢語方言,西方學者多認為是一種語言,最接近古代中原河洛話屬漢語族。主要的語言應用範圍:分布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適用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廣東潮汕和海陸豐地區、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一、移——移民語言,移民群體中形成的方言種類,閩南語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兩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徵蠻、避亂:公元四世紀晉朝人移居入閩,部分初級泉州話的形成。二次: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囝屯墾漳州,漳州話的初步形成第三次:第九世紀後期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統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話形成。通過上述歷史可以看出,閩南語的歷史發展中,更多的沉澱了中原的移民文化,尤其是中原河南的古漢語發音。二、復——分類和體系複雜,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潮汕話、臺灣話、浙南閩語、海陸豐話、雷州話、電白黎話、電白海話、龍巖話、峇峇話、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新加坡福建話。甚至有西方學者,認為閩南話是一種獨立的語言。 三、佛——佛教盛行期,恰逢中原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因此很多佛經誦讀中其發音為閩南語的音詞語調。因為閩南語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這足以說明為什麼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語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語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四、歌——提到閩南語歌曲,在語言歷史文化中是豐富多彩的一筆。閩南語歌曲興起自臺灣,1933年到1937年,是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的黃金時代!1933年出現了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閩南語歌曲經典之作《望春風》,在全球閩南人中廣為流傳。改革開放後,閩南語歌曲更是自福建起,傳唱到祖國的大江南北。例如,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歌曲中唱到「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等等。這首歌鼓勵了多少人勇敢地繼續前行,人們被這種拼搏開拓精神一直鼓舞著。 閩南語方言的研究在語言學中有重要意義,對閩南語方言的研究,不僅有利於閩南語方言更好的傳承發展使用,還可以維繫臺灣以及東南亞、北美等華人群體,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接受中華文化,及海峽文化的深厚歷史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