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博後村近年「孵化」40餘家特色民宿
網紅民宿村養成記
遊客在三亞博後村一民宿內拍照打卡。海南日報記者 封爍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李豔玫 鄒永暉
冬日,三亞暖陽高照,遊人如織。在吉陽區博後村COCOBAY(椰林灣)精品民宿,椰林、船屋、泳池等場景充滿濃濃的度假風,有的住客在陽臺上悠閒對飲;有的住客則在專業攝影師的指導下調整姿勢,期待拍出幾張驚豔朋友圈的照片。
目前在博後村,像「椰林灣」這樣的精品民宿已發展到44家,房間總數達到1300間。不到兩年時間,這個黎族村落已「躥紅」為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
椰林灣精品民宿掩映在椰林之中,環境幽靜,風格明麗時尚。去年,外地民宿投資者趙金民與幾位朋友共同出資900多萬元,將當地民居改造成這間特色精品民宿,迅速在網上走紅。
「這家民宿最吸引我們的,就是隨處都能拍出好看的照片。」遊客白露說。
之所以將民宿開在博後村,趙金民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做生意,肯定要考慮盈利。而客流,是民宿盈利的關鍵因素。」趙金民直言,亞龍灣享譽中外,每年來亞龍灣旅遊的遊客不計其數,坐落於此的博後村具備發展精品高檔民宿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在2017年之前,守著好位置的博後村卻很少迎來遊客。「過去,節假日時,去往亞龍灣景區和酒店的車能堵到村口,但是沒有遊客進村,村民只能在路邊賣椰子賺點微薄收入。」博後村民宿協會秘書長譚中仙回憶說。
2016年,在廣東打拼了10年的譚中仙嗅到商機,回到家鄉後投入多年積蓄打造「海納捷」民宿,成為村裡最早辦民宿的一批人。在譚中仙看來,只有遊客進村住下來,才能帶動餐飲、零售、遊玩等產業發展,村民才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2017年,在博後村,以「海納捷」「憶鄉人」「遠方有個村」為代表的幾家民宿率先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博後村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五網」基礎設施日漸完善,鄉村環境越來越宜居,政府對民宿的支持扶持政策相繼出臺,這些都為民宿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星級酒店雲集的亞龍灣,博後村民宿能夠脫穎而出,一方面是相對於亞龍灣酒店價格實惠,另一方面則是遊客在這裡能夠體驗到回歸田園的放鬆、愜意以及『家』的感覺。」譚中仙說。
外來投資者聞風而來,接踵而至。「朋泊樂」「宿約107」「莫言莫語」「木禾憶舍」等精品民宿相繼建成營業,濱海風、北歐風、田園風、中式復古風以及網紅ins風各具特色。「這群外來投資者,帶來了民宿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營銷理念,推動博後村從『農家樂』式民宿逐漸向精品民宿發展升級。」博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說。
「朋泊樂」老闆張永平是福建人,從事旅遊業十餘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遊客對民宿的舒適度、安全衛生保障及文化品位有了更高的要求。每一間房,從裝飾到用品我都是精挑細選的,只為給住客帶來更舒適更美的感受。」張永平說。
近兩年來,無論黃金周小長假期,還是寒暑期以及周末,博後村民宿都受到遊客的熱捧,有時一房難求。據統計,今年10月1日至8日,博後村累計接待人數2.3萬餘人次,民宿平均入住率91.49%,房間價格300元至1800元不等,累計旅遊總收入1817萬元。
民宿業的崛起和繁榮,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租金收入,也給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創業機會,村民們有的當起民宿老闆,有的則當起店小二、服務員、夜攤攤主,收入節節攀升。
數據顯示,2017年,博後村人均收入從前一年的9700元增長為16110元,到了2019年,這個數據達到24500多元。據悉,今年博後村人均收入將突破3萬元。
博後村民宿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些民宿的硬體設施達到高品質,但在服務精細化上略顯不足;各民宿在內部特色的打造及文化氛圍的營造上不遺餘力,但外部配套產品包括餐飲娛樂的檔次品味匹配不上,以致住客對民宿的感覺是「看起來很優雅、住著也舒服,但體驗還欠豐滿」;民宿主人更傾向於外來文化和時尚元素植入,但少有民宿潛心挖掘本地鄉村文化並與之完美融合;一些民宿偏向精品酒店發展,成為精品酒店的「克隆版」,少了一點民宿的鄉土味和人情味。
「亞龍灣博後村的民宿火了,但想要行穩致遠持續紅火下去,想要成為中外遊客永遠的『詩與遠方』,還需政府、投資者、村民共同努力,不斷探索,與時俱進。」一位業內人士說。
(本報三亞12月2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