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630克,身長28釐米,
手指似竹籤,皮膚似凍膠,
甚至連眉目都看不清楚。
經過3個月的奮戰,
「袖珍寶寶」創造了生命奇蹟,
最近順利出院了!
3個月前,一個胎齡僅26周的女寶寶呱呱墜地,讓市婦兒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醫護人員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據悉,這也是浙東地區目前出生體重最小的超早產兒。
迎接小生命,全員進入一級戰備狀態
3個月前,市婦兒醫院NICU接到產科緊急電話,一個胎齡僅26周的寶寶要出生了。
雖然做足了準備,但當這個體重只有630克,插著一根直徑只有2毫米粗的氣管插管的超早產兒寶寶,在轉運呼吸機下由圍產醫生急匆匆送入NICU時,大家都不禁深吸一口氣。
這是一名女寶寶,身長才28釐米,身軀相當於成人一個手掌長度,手指跟竹籤一般粗細,皮膚呈現膠凍狀,分不清眉目,就連血管都看不到摸不著。
護士把寶寶放入早已預熱的暖箱,吸痰、接心電監護儀、接呼吸機,找血管開通靜脈通道,抽血化驗……
保溫箱裡,寶寶「升級打怪」
這個胎齡的寶寶,按國際上的定義甚至不能稱之為新生兒(胎齡28周以後出生),而只能叫做「胎兒」。她卻意外被迫要去適應與媽媽宮內環境極不相稱的外界,本就極其脆弱的臟器功能每時每刻都經受著巨大考驗。
600多克的寶寶,全身的血容量只有60毫升,大概就是成人喝的一口水而已。每天輸入寶寶體內的各種液體,不但藥物劑量精確到微克,液量精確到零點幾毫升,輸液速度也要勻速並且嚴格控制每小時輸入量。
剛開奶時,寶寶胃容量極小,胃消化能力及胃動力差,護士每隔幾小時將零點幾毫升的奶從細小的胃管內打入,「加餐」也只能每次增加0.5毫升。
護士每隔2小時記錄一次生命體徵的記錄,但由於寶寶本身器官發育不成熟,體質孱弱,免疫功能低下,還是無可避免地發生了早產兒一些常見的併發症,如呼吸暫停,再發感染,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幸虧,得益於既往積累的大量經驗,救治團隊提前預見了這些問題並及時幹預,幫助寶寶一次次「升級打怪」。
最大一次險情出現在寶寶出生後40多天的時候。那天,監護儀突然頻繁發出報警聲,醫護人員發現寶寶活力不如之前,而且聽診腸鳴音不明顯,但也沒有其他明顯變化。懷疑是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這種病死亡率高達20%—30%,是嚴重威脅小早產兒生命的重大併發症,而且起病隱匿,進展極其迅猛,往往發現時已達疾病危重期,需緊急手術,甚至失去手術機會,寶寶會死於感染性休克和多臟器功能衰竭。
但此時並非這個病的高發時期,寶寶也沒有腹脹、吐奶等典型表現,感染指標均在正常範圍。怎麼辦?醫生不敢大意,考慮感染指標出現異常結果可能會滯後,還是及時使用了抗生素。在隨後的複查中,指標果然明顯上升,而且寶寶出現了血便。藥對了,危機解除了,寶寶又闖過一關。
出院時能氣不喘、心不慌地吃完一大頓奶
3個月裡,寶寶雖然也有幾次上呼吸機的經歷,但醫護人員嚴格把控感染關,應用了呼吸機保護性肺策略,最終沒用激素,順利撤機,自主呼吸平穩,出院前已能一口氣吃完一大頓奶也氣不喘、心不慌,是一個小小大胃王呢。出院前頭顱磁共振提示寶寶大腦結構發育已近似足月寶寶。
近日,寶寶出院了。父母將她抱在懷裡,激動地流下眼淚。醫護人員也深受感染。3個月的朝夕相處,他們也將這個寶寶視作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