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34歲的方女士(化姓)小心翼翼地抱著女兒晴晴,從武漢兒童醫院出院回家。2月6日早產時,方女士懷孕才24周,晴晴體重也只有500克,胳膊只有成人食指那麼細,一隻手就能把她託在掌心。當時,武漢正處於新冠疫情的陰霾之下,醫療資源緊張,醫護人員面臨巨大壓力。武漢兒童醫院的醫生一邊救治新冠患兒,一邊嚴密監控晴晴狀況,為小生命助力。
經過130多天的奮力拼搏,武漢疫情緩解,晴晴也創造生命奇蹟:3次從死亡威脅中掙脫,她的體重增加到2680克,發育良好,可以出院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感謝你,在疫情最嚴重、情況最艱難、醫生也害怕的時候,用你頑強的求生欲,給我們帶來鼓勵和信心。」送晴晴出院的時候,救治她的新生兒內科主任曾凌空再三感慨:「她是我們的陽光!」
據悉,晴晴是湖北救治成功的最輕新生兒,也是疫情期間全國救治成功的最輕新生兒。
新冠疫情下,「巴掌寶寶」突然降臨
方女士結婚多年才懷上第一胎,全家人非常珍惜。1月31日,她懷孕23周,突然有些出血,在武漢市婦幼保健院被診斷為宮頸機能不全。
婦女懷孕時,子宮如同口袋,牢牢兜住胎兒。臨產時,「袋口」也就是宮頸口才會打開,讓胎兒順利降生。但是宮頸機能不全的女性,「袋口」是鬆弛的,胎兒稍長大點就容易「兜不住」,導致流產或早產。武漢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二病區周潔瓊介紹,80%的宮頸機能不全是由先天發育不良導致的,多數女性孕前並不知曉。
當時,新冠疫情形勢吃緊,醫院正面臨巨大挑戰。方女士和家人懇求「一定保住寶寶」,醫生決定安排她住院保胎。2月6日,晴晴迫不及待地出生了。當時,她體重僅500克,身長20釐米,渾身青紫,幾乎沒有心跳和呼吸。
緊接著,一場「生命保衛戰」緊張展開。
搶救10分鐘,「巴掌寶寶」終於有了心跳
孕周小、體重極低,新生兒早產後就面臨搶救。為此,在晴晴出生前,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就聯繫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在晴晴出生前,新生兒內科已規劃好搶救流程、做好預案,並做好模擬訓練,準備好呼吸機、監護儀、搶救藥,只待孩子一出生就上陣,給她做心肺復甦、氣管插管等急救,然後用溫箱帶回兒童醫院繼續救治。
回憶起當時情況,護士長黃硯屏眼睛都溼潤了:「那時疫情很嚴重,我們穿著防護服,搶救不一會兒就揮汗如雨。但看到孩子10分鐘後有了微弱心跳,開始揮動小手,我們興奮極了,渾身是勁。」
為了保證後續的搶救治療,需要立即打通晴晴的靜脈通道,給予注射藥物和補充營養。但晴晴的血管細如髮絲,皮膚像果凍一樣嫩,無法承受常規穿刺。黃硯屏當機立斷,直接利用尚未閉合的臍帶靜脈做穿刺,「搶建」了珍貴的「生命通道」。
隨後,醫護人員把晴晴放進轉運溫箱,捏著復甦氣囊,推著她一路狂奔,轉往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繼續救治。平時要走10分鐘的路程,當時只花了5分鐘。
3次面臨死亡威脅,早產兒頑強闖關
因為嚴重的出生窒息、呼吸衰竭,到達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又經過了1小時搶救,晴晴的生命體徵逐漸穩定。健康新生兒的Apgar評分滿分為10分,她只有2分。
「救治極低體重早產兒,『容錯率』特別低,治療就像走鋼絲,必須維持完美平衡。體溫偏差1℃,就會增加死亡率和後遺症風險;補液多10毫升,也可能影響她的生命體徵。」武漢兒童醫院新生兒內科主任醫師曾凌空介紹,晴晴遭遇了早產兒的所有常見併發症,3次面臨死亡威脅。
曾凌空回憶,早產兒的肺部發育不良,需要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質,一般1支就行,晴晴注射了十多支。好幾次,感覺晴晴情況好轉,醫生嘗試摘掉呼吸機,可她馬上缺氧,心率下降、渾身發紫,不得不戴回呼吸機。治療中途,晴晴還曾突發腦積水,還不斷擴大,直到兩三周後才開始好轉。有段時間,晴晴血壓不穩定,如果大哭兩聲,就可能血壓上升、腦血管破裂。
「這是最嚴重的3次,連醫生都感覺『治不下去了』,瀕臨放棄。最後,是晴晴依靠頑強的生命力,配合我們的治療,挺了過來。」曾凌空說。
經過4個多月的精心治療與細心呵護,晴晴從「巴掌寶寶」變成粉嫩小人兒,從剛開始每次只能吃0.5毫升奶,到現在一次能吃完40—60毫升奶,皮膚變得紅潤,體重也增加到2680克,各項生命體徵穩定,達到出院標準。
「她是疫情陰霾下的陽光」
武漢兒童醫院是武漢唯一新冠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開闢了新冠病毒感染隔離病房,收治著武漢市新冠患兒和新冠產婦的寶寶,最多時有近30名新生患兒。還有2個新生兒病區收治非新冠感染的生病新生兒,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巨大,卻都心系晴晴的救治情況。
「每天上班下班,我們這些『臨時媽媽』都要問問晴晴的狀況。只要她狀態好,大家都會受到鼓舞:這麼小的寶寶都在努力求生,咱們還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呢?」黃硯屏說。
出生100天時,媽媽方女士第一次把女兒抱進懷裡,給她餵了30毫升奶。6月17日,方女士更加激動:這次能把女兒抱回家了。
黃硯屏告訴記者,晴晴在醫院備受寵愛,性子也急,只要換紙尿褲或餵奶晚了一點,就會號啕大哭,發洩「不爽」。同事們覺得這是「生命活力」的聲音,很動聽,回家後可能需要慢慢適應。而方女士則心疼地答覆:回家後要接著寵,等再長大點,再教她學忍耐、講紀律。
送晴晴出院時,「臨時媽媽」們給她寫了100多張祝福卡片,祝願她健康成長。曾凌空則再三感謝晴晴:「她是疫情陰霾下的陽光,給我們帶來了鼓勵和信心!」
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王琛 高琛琛 薛源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