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個多月的治療,11月4日,出生時體重僅500克的「巴掌寶寶」早早康復出院了,這也是河南省救治成功的最低體重新生兒。
□記者 梁露露 通訊員 王晨
早產兒情況危急隨時面臨生命危險
孕媽媽因孕期出現妊娠高血壓、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情況,宮縮提前發動,孕26周時,早早提前出生。
出生後,早早的體重僅500克,沒有哭聲、無肌張力、無自主呼吸、心率60次/分,當地醫院緊急復甦10分鐘後,心率稍有回升。後因「反應差、頻繁呼吸暫停、餵養不耐受、血小板低」等原因轉診至河南省兒童醫院早產兒重症監護室。
早早只有成年女性巴掌那麼大,胳膊沒有成人手指大,腳丫子只有拇指那麼大,全身皮膚「吹彈可破」,血管隱約可見。由於身體發育不全,肺部、胃腸道、眼部等都存在問題,生命面臨嚴峻考驗。
河南省兒童醫院早產兒重症監護科主任孫慧清與科室人員一同為早早制訂了一套詳細的救治計劃,力求做到「快、精、細、柔、穩」。護理人員24小時持續為早早進行生命體徵監測,迅速為其進行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置管,減輕了反覆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
因為餵養期間反覆出現奶液滯留、腹脹、消化道出血等症狀,患兒餵養十分困難,餵養不耐受也影響患兒呼吸機參數的設定,為救治帶來極大挑戰。每天的查房,孫慧清都會查看參數設定、患兒腹部、餵養及每天的腸外營養補液等情況,並囑託管床醫師及時關注胸腹片檢查。
慢慢地,早早開始進行重力餵養了,但還是會反覆出現問題,開奶、禁食、再開奶、再禁食……
多學科聯合救治解除患兒危機
醫生用注射器抽取奶液後使用注射泵,泵進患兒胃內。開始時每次僅0.5ml的奶量需要泵入半小時,然後逐漸加量:1ml、1.5ml、2ml……
就這樣一點點持續泵入,慢慢地,患兒開始耐受了,餵養量上去了,體重也由原來的500克逐漸增加。
早早還有嚴重的呼吸窘迫症候群,只能很長時間藉助呼吸機輔助通氣,嚴重時,頻繁的呼吸暫停給護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體位管理、呼吸機氣道管理、肺部霧化、排痰管理……慢慢地,呼吸暫停有所緩解。
隨後,長達兩個月左右的無創輔助通氣,鼻塞和呼吸管道極易對患兒鼻部造成壓傷和損傷。護理人員想盡各種辦法,採取製作鼻子造型的人工鼻膜、間斷更換鼻罩呼吸、改良帽子固定通氣管道、使用有彈性的系帶等一系列措施,確保早早的鼻部毫無損傷。
呼吸、餵養兩大難題解決後,早產兒重症監護室與眼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合作,為患兒進行眼底手術加眼部檢查,成功解決了患兒眼部視網膜病變。
慢慢地,早早停氧了,體重長到2000多克,每3個小時進食一次,可以喝38毫升的奶,符合出院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