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網絡極其發達的當下,我們經常能夠從各個平臺看到各種各樣的戀愛和結婚的方式,就算僅以中國為代表,也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婚禮形式,並且他們都普遍受到歡迎和接納。這是人們觀念的包容度的增加,同樣也是各國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體現。
雖說在中國同性戀尚未合法化,但是在一些國家中他們已經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與異性婚約者們沒有任何區別,這同樣是一個典型的婚戀觀的發展的絕佳體現,性別不再是相戀和結婚的阻礙,不同的性別結成的"秦晉之好"同樣擁有相同的權利。
或許我們會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仿佛天生就有極佳的文化包容度,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探究從前的婚戀觀和現如今的差異,我們就能夠發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問我們提供的巨大的便利和幸福感。本篇文章將從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索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婚戀觀的變化發展以及與如今的交融之處。
儒家文化中的婚戀觀
儒家文化作為傳承至今仍然在被我們信仰和推崇的文化,他對婚戀觀的發展同樣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強調"禮"制,重視家庭,如"親親父為孝"。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以及那時中國父系社會的時代背景,那時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毫不意外了。
詩經中言"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這之中顯現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來自長輩的掌控能力的強大以及嚴格的禮制宗族觀念。兒女的婚姻必須經過這樣一道程序才能夠真正被宗族和社會承認,同時筆者認為這能夠幫助增強和維護父系社會的穩固程度。
儒家文化中有很經典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子嗣後代在當時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子嗣傳承是婚姻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制"都是確保這個目的能夠實現的措施。
"同姓不婚制"的產生同樣是基於這個目的,因為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近親之間結婚可能會生育出存在缺陷的後代,但同時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同姓一般都聚集在同一個村落中,所以異性間的通婚不僅能夠滿足本村落宗族的需求,同時能夠促進各個宗族之間的聯繫,方便統治者的統治。
"一夫一妻多妾制"中雖說有著禮制的約束妻妾間存在較大的地位差異,但為維護宗族利益延續香火的目的的存在也就意味著這個制度的必須性的存在,雖說這與現如今強調的夫妻忠誠度存在較大的差別,但這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門當戶對""男尊女卑"等思想同樣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產物,並且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思想仍然在現如今的社會裡存在一定的影響力。"門當戶對"觀念很明顯的體現出了儒家思想中對階級和禮制的重視,"男尊女卑"思想中所展現的則是通過儒家思想具象化之後的當時的父系社會的整體結構。
中國古代婚戀觀的精華與糟粕
雖說現在提起過去的婚戀觀心中不可避免想到的就是一些在現在看來不應該被適用的思想習俗,但在中國過去的婚戀習俗中同樣存在著很多值得被現在的我們借鑑和借鑑的經驗和啟示。
雖然說古代的婚姻受父母的掌控程度較深,但實際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對婚姻的慎重態度的展現。然而現如今有較大範圍的"閃婚""閃離"現象的存在,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其中有一眼定一生,但是多數因此而結成的家庭不太長久,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心態的不成熟和不負責,所以古時候對婚姻的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為我們借鑑的對象。
古時候的人們非常重視婚姻的持久和穩定程度,這雖然和當時對離婚這一行為的不夠接納的心理狀態存在一定的關聯,但這樣的心態也值得我們去體會和感受。因為造成現在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的"離婚"的首要原因仍然是婚姻中的"出軌"現象體現出的對婚姻和家庭的輕視。
現代西方婚戀觀簡述和發展
實際上在非常早的古代東西方所秉持的婚姻觀念都是"承嗣",即繁育後代發展社會生產,在這一段時間中東西方的婚戀觀保持著共同的目的。筆者認為,這和當時的農耕社會以及對自然的信仰息息相關。因為農耕社會講求生產力,而天地產生萬物。
但在這段短暫的共同時期之後,中西方的婚戀觀逐漸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分支。在中方仍然沿用"承嗣"觀時,西方的婚姻目的逐漸走向了"兩性間的自然關係""兩個不同性別的人為了一生佔有對方的性官能而產生的結合體",極其注重自我意識。
我認為,這和西方的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直接相關,西方國家歷史的複雜性和戰鬥性讓西方國家的文化都經過不同文化的融合,濃厚的宗教信仰氛圍讓"個人主義"和"人人平等"思想逐漸傳播,並在婚戀觀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正因為西方對個人情感的重視,因此在西方的婚姻中,夫妻雙方的婚約締結往往是出自個人的意願,極少收到外界的幹擾,也就是說,在西方社會裡往往不存在"門當戶對""父母之命"等觀念,他們所強調的是個人情感的滿足,存在極大的自由性。
婚戀觀的交流融合
保守的中國婚戀觀和開放的西方婚戀觀的相互交流融合讓現在的中西方社會的婚戀觀存在較大的包容性。"離婚"的概念就是西方的婚戀觀對中國社會的一個重大突破和影響,為中國的婚戀自由程度的提升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西方自由戀愛然後結婚的思想打破了中國的階級特質,"人人平等"的觀念的傳播讓"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受到排斥,夫妻雙方的地位不存在差距,這些都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婚姻的穩定、幸福感的提升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西方的婚戀文化中體現出了較大的"浪漫主義"的風格特點,重視和強調感情,然而感情可以成為婚姻開始的原因也能夠成為婚姻結束的原因。但中方婚姻中重視承諾的特質以及"三思而後行"的古訓讓感情的介入因素變得較小,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婚姻的穩固程度。
小結
或許是因為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制度,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的婚戀觀的變化較之西方更為顯著,對現在也仍然有深刻的影響。但人們的觀念正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對於中國延續至今的傳統婚戀觀我們也不需要對其做出反射性一般的心理排斥,正確認識和接納其中較好的部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生活。
尤其是現在自由和平等思想的廣泛傳播,真正不值得的文化糟粕實際上已經被時代所摒棄。面對現在多元的世界背景,性別、年齡、國籍等因素基本已經不再成為婚戀的阻礙因素,但在這樣的文化洪流裡我們更應該去穩住自身,不輕易被一些思想裹挾。我們應該尊重和珍惜現在的平等和自由,而不是去濫用它們,借著它們的名義包裝自己的不成熟,學會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真正去享受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