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婚戀觀的差異和合理性

2021-01-13 梅梅講說歷史

導語

在網絡極其發達的當下,我們經常能夠從各個平臺看到各種各樣的戀愛和結婚的方式,就算僅以中國為代表,也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婚禮形式,並且他們都普遍受到歡迎和接納。這是人們觀念的包容度的增加,同樣也是各國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體現。

雖說在中國同性戀尚未合法化,但是在一些國家中他們已經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與異性婚約者們沒有任何區別,這同樣是一個典型的婚戀觀的發展的絕佳體現,性別不再是相戀和結婚的阻礙,不同的性別結成的"秦晉之好"同樣擁有相同的權利。

或許我們會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仿佛天生就有極佳的文化包容度,但如果將時間線拉長,探究從前的婚戀觀和現如今的差異,我們就能夠發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問我們提供的巨大的便利和幸福感。本篇文章將從不同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索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婚戀觀的變化發展以及與如今的交融之處。

儒家文化中的婚戀觀

儒家文化作為傳承至今仍然在被我們信仰和推崇的文化,他對婚戀觀的發展同樣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儒家思想強調"禮"制,重視家庭,如"親親父為孝"。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以及那時中國父系社會的時代背景,那時的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毫不意外了。

圖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詩經中言"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這之中顯現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來自長輩的掌控能力的強大以及嚴格的禮制宗族觀念。兒女的婚姻必須經過這樣一道程序才能夠真正被宗族和社會承認,同時筆者認為這能夠幫助增強和維護父系社會的穩固程度。

儒家文化中有很經典的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子嗣後代在當時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子嗣傳承是婚姻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制"都是確保這個目的能夠實現的措施。

圖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同姓不婚制"的產生同樣是基於這個目的,因為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意識到近親之間結婚可能會生育出存在缺陷的後代,但同時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同姓一般都聚集在同一個村落中,所以異性間的通婚不僅能夠滿足本村落宗族的需求,同時能夠促進各個宗族之間的聯繫,方便統治者的統治。

"一夫一妻多妾制"中雖說有著禮制的約束妻妾間存在較大的地位差異,但為維護宗族利益延續香火的目的的存在也就意味著這個制度的必須性的存在,雖說這與現如今強調的夫妻忠誠度存在較大的差別,但這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圖三:清末三妻四妾

"門當戶對""男尊女卑"等思想同樣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產物,並且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思想仍然在現如今的社會裡存在一定的影響力。"門當戶對"觀念很明顯的體現出了儒家思想中對階級和禮制的重視,"男尊女卑"思想中所展現的則是通過儒家思想具象化之後的當時的父系社會的整體結構。

圖四:門當戶對釋義

中國古代婚戀觀的精華與糟粕

雖說現在提起過去的婚戀觀心中不可避免想到的就是一些在現在看來不應該被適用的思想習俗,但在中國過去的婚戀習俗中同樣存在著很多值得被現在的我們借鑑和借鑑的經驗和啟示。

雖然說古代的婚姻受父母的掌控程度較深,但實際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對婚姻的慎重態度的展現。然而現如今有較大範圍的"閃婚""閃離"現象的存在,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其中有一眼定一生,但是多數因此而結成的家庭不太長久,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心態的不成熟和不負責,所以古時候對婚姻的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為我們借鑑的對象。

圖五:古代婚姻形式

古時候的人們非常重視婚姻的持久和穩定程度,這雖然和當時對離婚這一行為的不夠接納的心理狀態存在一定的關聯,但這樣的心態也值得我們去體會和感受。因為造成現在作為一種普遍現象的"離婚"的首要原因仍然是婚姻中的"出軌"現象體現出的對婚姻和家庭的輕視。

現代西方婚戀觀簡述和發展

實際上在非常早的古代東西方所秉持的婚姻觀念都是"承嗣",即繁育後代發展社會生產,在這一段時間中東西方的婚戀觀保持著共同的目的。筆者認為,這和當時的農耕社會以及對自然的信仰息息相關。因為農耕社會講求生產力,而天地產生萬物。

但在這段短暫的共同時期之後,中西方的婚戀觀逐漸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分支。在中方仍然沿用"承嗣"觀時,西方的婚姻目的逐漸走向了"兩性間的自然關係""兩個不同性別的人為了一生佔有對方的性官能而產生的結合體",極其注重自我意識。

圖六:自由戀愛

我認為,這和西方的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直接相關,西方國家歷史的複雜性和戰鬥性讓西方國家的文化都經過不同文化的融合,濃厚的宗教信仰氛圍讓"個人主義"和"人人平等"思想逐漸傳播,並在婚戀觀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正因為西方對個人情感的重視,因此在西方的婚姻中,夫妻雙方的婚約締結往往是出自個人的意願,極少收到外界的幹擾,也就是說,在西方社會裡往往不存在"門當戶對""父母之命"等觀念,他們所強調的是個人情感的滿足,存在極大的自由性。

圖七:西方婚禮

婚戀觀的交流融合

保守的中國婚戀觀和開放的西方婚戀觀的相互交流融合讓現在的中西方社會的婚戀觀存在較大的包容性。"離婚"的概念就是西方的婚戀觀對中國社會的一個重大突破和影響,為中國的婚戀自由程度的提升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西方自由戀愛然後結婚的思想打破了中國的階級特質,"人人平等"的觀念的傳播讓"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受到排斥,夫妻雙方的地位不存在差距,這些都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婚姻的穩定、幸福感的提升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

圖八:西式婚禮

西方的婚戀文化中體現出了較大的"浪漫主義"的風格特點,重視和強調感情,然而感情可以成為婚姻開始的原因也能夠成為婚姻結束的原因。但中方婚姻中重視承諾的特質以及"三思而後行"的古訓讓感情的介入因素變得較小,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婚姻的穩固程度。

小結

或許是因為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制度,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的婚戀觀的變化較之西方更為顯著,對現在也仍然有深刻的影響。但人們的觀念正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對於中國延續至今的傳統婚戀觀我們也不需要對其做出反射性一般的心理排斥,正確認識和接納其中較好的部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生活。

尤其是現在自由和平等思想的廣泛傳播,真正不值得的文化糟粕實際上已經被時代所摒棄。面對現在多元的世界背景,性別、年齡、國籍等因素基本已經不再成為婚戀的阻礙因素,但在這樣的文化洪流裡我們更應該去穩住自身,不輕易被一些思想裹挾。我們應該尊重和珍惜現在的平等和自由,而不是去濫用它們,借著它們的名義包裝自己的不成熟,學會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真正去享受這個時代。

相關焦點

  • 爸爸三部曲,推手,看李安講述文化差異背景下的家庭矛盾
    於是,朱老先生便隻身來到了遙遠又陌生的國度和兒子一家團聚。我想他可能像我猜想的那樣,原以為最大的隔閡可能只是語言,相處後才知道,彼此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都讓彼此之間的摩擦日復一日的發生,最終變得水火不容難以調和。
  • 文化差異/懸在人觀念上的一把利劍
    文化差異是導致感情破裂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嗎?被紮根在人觀念上的魔咒,應該如何去化解?今天就談談文化差異與人的觀念之間的關係。「如果她能回來,我不會和她計較,正常相處,全當沒發生過,因為我特別的愛她。」這是我和他認識到現在他和我說的最誠懇,最真實的一句話。「交往了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比七年之癢也就差兩年,為什麼說分就分?」我反問他。
  • 當代年輕人的婚戀觀,你和他們想的一樣嗎?
    8月25日,百合佳緣集團正式對外發布七夕婚戀觀報告——《婚前婚後的那些事兒》(下稱《報告》),報告從隱私、經濟、生育、家庭四個維度討論了男女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問題的觀念差異,揭示了親密關係中,不同固化思維引發的對「公平」
  • 如何藉助《傲慢與偏見》與青少年討論婚戀觀?
    作者安排了5個女兒,從16歲到23歲,設置了5種不同的戀愛觀和不同的結局。通過這些角色的安排,可以看出在作者奧斯丁筆下,被感情衝昏了頭腦的愛是沒有好結果的,這非常符合現代父母的婚戀觀,愛情有激情和纏綿,但不能脫離理性的約束,簡言之,愛情要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如果你有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女兒,這幾種婚戀觀的展演,或許能給孩子很好的借鑑。
  • 智慧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2019最新答案學習指南
    智慧樹 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答案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跨出國門到異國他鄉去學習、工作、生活、探親和旅遊。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一種對外重要的溝通能力。您想了解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嗎?您想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原則與策略嗎?您想培養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並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嗎?請欣賞鄭州大學曾利娟教授為您講授的慕課《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1【多選題】社交場所的選擇應考慮交際者的哪些因素?2【多選題】人際交往中的適度原則除了態度適度以外還應該注意什麼適度?3【多選題】下面哪些屬於中國民族樂器?
  • 美媒看電視相親節目風靡中國:改變傳統婚戀觀
    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導 美媒稱,如今,相親秀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緣來非誠勿擾》和《百裡挑一》等大受歡迎的相親節目吸引著數百萬觀眾。對於單身人士來說,這些節目是一個尋找未來伴侶的平臺;對於節目粉絲來說,這是茶餘飯後八卦和評論的話題;對於文化名流來說,這是他們冷嘲熱諷的主題。
  • 國籍不同也有婆媳矛盾,文化差異大,婆媳二人另闢蹊徑化解矛盾
    國籍不同也有婆媳矛盾,文化差異大,婆媳二人另闢蹊徑化解矛盾隨著世界的發展,我們人與人的接觸不再是單純的國人與國人的接觸,同樣也會面對一些國外友人的交往,像是一些生意的往來啊,或者學業上的追求啊,總是會讓我們打開自己原本的世界大門,去與外界各種各樣的人種接觸,體會他們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 合理性解讀——情趣對於婚姻的價值性
    文|一三零一(情趣觀點開荒者)我們傳承的婚姻觀念裡,對於情趣的理解——是狹隘性和不客觀性的,尤其在意識認知裡,往往與「不潔」二個字掛鈎。因此,造成和枕邊人隔閡、冷落、矛盾的歸屬大綱——是夫妻在婚姻文化的認知性上出現了凹凸、「卡殼」、停頓。
  • 匈牙利美女的擇偶標準反映出中西文化在對待婚姻方面有什麼差別?
    其實,大家不要大驚小怪,不要以中國式的眼光看待這個美女,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對待婚姻上的差別,那麼中西方文化對待婚姻都有哪些區別呢?一,中國:門當戶對,發展到現在的家庭背景,財力,學歷的匹配。西方:更注重兩個人的相互契合,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並不重要,只要兩個人心心相印,那麼就沒有任何羈絆,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英國的查爾斯王子選擇了出身相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卡米拉作為自己的愛人,就是因為兩個人有著契合的性格和共同的愛好。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愛情絕非童話,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文化在婚姻上的呈現。
  • 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不同性別對月收入要求相差近三倍
    記者 | 周姝祺11月11日,百合佳緣集團發布2020年度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愛與哀愁之靈魂拷問》(以下簡稱「報告」)。此次報告對「結婚是否才有安全感」、「男女的戀愛起步價」、「門當戶對可以提升安全感嗎」等情感關係中的現實問題,面向全國單身人群展開深入調查。
  • 新婚文化:從婚禮習俗看中西方文化差異,真是長見識了!
    但是由於地域,文化和習俗的巨大影響,中西方的婚禮習俗存在很大區別。中國的婚禮是比較嚴肅的,而西方國家的婚禮則是輕鬆而又愉悅的。這些傳統婚禮習俗映射出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婚禮習俗比較   1.中西方婚禮的總體形象。在中西方婚禮習俗裡最大差別是顏色,在我們中國紅色被譽為是喜慶、熱鬧、吉利、興盛的。
  • 「特殊」的90後群體,成長於怎樣的社會背景下?
    伴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發生實質性改變、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0一代,他們的思想和心理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不同社會文化的流入和誕生,各種思想相互影響。造就了90後這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群體。
  • 從摩擦走向磨合——跨國經營中的跨文化管理
    跨國公司必須在異域文化環境中努力建設具有本國公司特色的企業文化,樹立共同的價值標準、道德標準和行為模式等,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員工凝聚起來,共同實施公司的經營戰略。  一、文化差異:「廣州標緻」之解體  目前,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或設廠。
  • 帶你傾聽90後婚戀觀
    圖為智聯招聘聯合珍愛網發布的《2018年職場人婚戀觀調研報告》中不同城市的單身率排行榜。(資料圖)來源:智聯招聘愛情是錦上添花 緣分可遇不可求沒有經歷80後的特殊歷史背景,也不像00後在多重呵護下成長,90後曾經是充滿爭議的一代。如今,當年被冠以「叛逆」「自我」等標籤的他們,也終於在2020年這一年,第一代90後邁入了而立之年。
  • 私人空間語言的內在差異與他生長的人文環境和人口密度有關
    今天分享的是觀色觀行觀心的第六章空間語言——破解心靈的「密碼」的內容,這次分享的是「空間語言」潛伏的人文背景另外,還見過一個有趣的場景,一個日本人在和一個美國人交談時,兩個人一邊交談著,一邊在會客室裡轉圈。明顯看出那位美國人為了保持自己習慣了的社交距離一直在後退,而那位日本人卻無意識地在一步步緊逼。
  • 人與人的差異,不僅僅是個人外在和經歷的不同
    ,差異就是矛盾。」在參加薩提亞團體課程的第一天,老師就告訴我們:了解差異,理解差異,尊重差異。這三個步驟,是走向我們與自己和他人和解的重要環節。話很簡單,理解起來似乎並不難。但要在生活裡做到,並能夠感受到每一步所帶來的不同體驗,卻顯得很難無從下手。
  • 世紀佳緣婚戀觀報告:男女眼中戀愛起步價相差近三倍
    來源:時刻頭條1月11日,百合佳緣集團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愛與哀愁之靈魂拷問》(下稱《報告》)。此次報告從「保持安全感」的維度,對「結婚是否才有安全感」、「男女的戀愛起步價」、「門當戶對可以提升安全感?」
  • 男性和女性如何原諒伴侶的出軌行為?不同性別之間又有何差異?
    不忠行為(Infidelity)是異性伴侶之間分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160種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群進行研究後發現,全球的人群似乎都是如此。然而,對於不同類型的不忠行為,男性和女性所表現出的看法卻又是不同的。
  • 假存在的合理性
    因為它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後,也會產品積極價值,分別為有用,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無害,不會傷害自己,他人及社會;逼真,也就是合乎情理,起碼讓聽到它的人覺得有合理性。假牙,假肢,有用無害,越逼真越有積極價值。假鈔,儘管逼真,對欺騙者有用,但有害,則沒有積極意義。還有一種"假"是中性的,取決於如何運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