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福貴:失去所有親人,卻依舊好好地活,熬過苦難終成英雄

2021-01-09 歷史研習室

說到《活著》,不得不談及兩個人,一個是作者餘華,這部作品讓他登上了文壇巔峰,第二個就是小說主人公福貴,他的悲慘經歷,看一遍,讓人深省一遍。

如果單從故事情節來看,小說並不曲折,甚至有一點簡單,僅僅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的人生自述,但也正是因為福貴這個獨特的人物,《活著》激起了讀者強烈的反響。

福貴曾經也是一個讓人羨慕的闊少爺,但因為嗜賭成性,遭人算計,導致家業全失,成為了一個一文不名的人。

而後,自己被抓了壯丁,母親病逝,兒子為縣長夫人輸血意外死亡,女兒難產去世,女婿被砸死,外孫吃豆子被撐死,妻子也病重離開......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尋常人怎麼能承受得起呢?但福貴不同,他失去了所有親人後,卻依舊好好的活著,苟活屈服,淡然接受。

福貴的父母是愛他的,他的母親,凝縮了中國傳統母愛對愛子濃濃的親情,一直維護著他,他的父親,雖然怒斥他紈絝的行為,但即便他敗掉家產,仍然為他收拾殘局。

當父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在書裡,活著,和父母無關。

福貴子女雙全,更有著質樸的孝念,女兒鳳霞的人生長一些,所作所為,表現了她的乖巧,兒子有慶在他短暫的人生裡,足矣證明是個正常懂事的孩子。

當子女離世,福貴就死了嗎?在書裡,活著,和子女無關。

福貴的愛情,是一份真正的愛情,紈絝少爺,純真女學生,茫茫人群一眼,看上了就是你,更難得家珍賢良淑德,任勞任怨伴他一生。

可家珍離世,福貴就死了嗎?所以在書裡,活著,和愛情無關。

活著,與這些都沒有關係。

是什麼讓福貴好好的活著?

1、自身原因

在中國,存在一種思想:一個人的厄運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結果。在福貴身上,這句話似乎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他相信這是自己的報應,在死亡和宿命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也選擇了活著,這或許就是原因,也是這個角色存在的本質因素。

2、受到兩個女人的影響

在福貴的一生中,有兩個重要的女人,一個是母親,一個就是妻子,當他輸光錢回家,遭到父親的辱罵時,善良的母親和妻子溫暖了福貴的心。

母親說:人只要活著高興,窮也不怕。妻子說:只要你以後不賭了就好了。兩個女人的一句話,讓福貴感覺到了生命的意義。

3、精神的支持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一個擁有精神支持的人,而福貴也和阿Q有異曲同工之處,全靠精神而活。

4、性格的使然

君子坦蕩蕩,一個堂堂君子怎麼會選擇死亡呢?只有懦弱膽小的人才會逃離,所以福貴在生死的問題上,抱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態度,選擇了活著。

我們常說「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而福貴不一樣,他做到了,他熬過了苦難,成為了真正的英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平,但對於不公平的命運,沒有讓福貴一蹶不振,他依然保持著享受生活的快樂,這樣的形象,無疑會給我們帶來同頻共振,會給沉悶的現實帶來溫暖的光亮。

每個人都是經歷苦難的福貴,或者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福貴這樣的人,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人活一生,總是要經歷坎坷的。

這些或許就是福貴的魅力,也是《活著》的魅力。

當我們鬥不過命運時,不妨想一想福貴,誰不想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但活著本身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只為活著而活,不為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多年之後,重溫這部《活著》,依舊感嘆餘華荒誕又大膽的想法,他將福貴的生活寫成了史詩,不過10餘萬字,卻飽含人在苦難面前的抉擇。

回歸生活,人性在苦難面前是最為真實的,當我們衝破黑暗後,心靈才能得到淨化,靈魂也會得到洗禮,生命永不停息,生活還要繼續。

每一個想要參透生命真諦,換種思維看未來的人,都應該讀一讀《活著》,28塊錢,不過一杯奶茶錢,看透生活就是苦難交織著幸福。

有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活著》:親手埋葬所有親人,福貴平凡的一生讀來令人動容
    我也不記得是哪天受了好友的蠱惑,在一個靜謐的午後,翻開了這本至今仍令我心潮澎湃的《活著》。有人說,福貴年輕時太過放蕩不羈,也有人說他沒承擔起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我也仿佛看見了他的一生,他的嗜賭成性,他的放棄與無奈,他自始至終都是被動的,生活賦予他苦難與挫折,他被迫一一接受。
  • 《活著》中福貴失去所有親人,他活著有什麼道理嗎?
    餘華的《活著》裡,有這樣扎心的一幕:家珍懷著七八個月的身孕,走了很遠的路去找福貴,可福貴賭的正來勁兒,他甩了家珍兩個耳光,還讓人把她給拖了出去,只是後來的事誰也沒料到。那天晚上,福貴被龍二算計,把祖上的一百畝地和所有家產全輸掉了。
  • 《活著》:福貴一句話總結一生,他的人生不是苦難,是遺憾
    正因為有慶身上承載了福貴望子成龍的夢想,所以福貴對有慶要求甚高,凡事兒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這給了有慶巨大壓力,他稚嫩的肩膀早已無法承受。 福貴後悔啊,兒子活著的時候,自己一直兇巴巴的,沒有笑臉,沒有慈愛,及至有慶走了,福貴才如夢初醒,人啊,要好好說話,對他人如此,對親人更應如此。
  • 福貴死了5位親人依然活著,人為什麼活著?餘華這樣告訴你
    一直覺得餘華是一個冷靜到近乎「殘忍」的作家,在他多數的作品裡,充斥著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苦難和死亡,以旁觀者的角度平靜地敘述悲慘的故事,不添加任何渲染,比如《活著》裡,福貴對書中的「我」講述親人的相繼離逝時,語調也是很平和的,仿佛在說一個不相關的他人的故事,巨大的苦難卻一下下凌遲著讀者的內心,不忍卒讀。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活著》講述了在充滿變革的歷史背景下,徐福貴老人一生經歷的命運起伏與人生苦難。他從萬貫家財到一無所有,所有親人都先他而去,最後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作品筆調沉重、直抵人心,讓人淚流滿面。
  • 餘華《活著》:福貴比別人有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卻好好的活著
    所有人的結局都離不開一個慘字,當時我意難平的心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想給編劇寄刀片。然後,長大後了解一下這部動畫片的編劇,竟然是餘華。好的,我接受了。餘華,一個能讓你淚目的作者,他的作品,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大虐傷身。大學時看完他的《活著》,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心情沉悶了很久。《活著》講述了富貴悲慘的一生。福貴本是個闊少爺,可他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
  • 《活著》:「福貴」老牛一生經歷坎坷,才懂人生的真諦是「活著」
    染上賭癮的徐福貴很快就輸光了自家包括一百畝地和大宅院的所有家產,還氣死了自己的父親,而此時他自己的妻子還有身孕。隨後,徐福貴的妻子被老丈人接回娘家,只留下了女兒給福貴,而福貴的母親也已經年老體弱,他們的生活裡從此就沒有良田豪宅,更沒了山珍海味和傭人伺候。但徐福貴和母親、女兒相依為命,在搭建的茅草屋時住下,又租種了贏他百畝地的人家5畝地來種。
  • 《活著》讀後感:就這樣活著之福貴
    我花兩天下班的時間讀完了餘華的《活著》,靜靜的聽著福貴講述自己的這一生。這苦難的一生。作者在序中寫道,他寫下《活著》就是想寫出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那麼我理解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明白。
  • 餘華《活著》:人生雖苦,但人間值得,這3個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福貴爹變賣光家裡所有田地和房子,替福貴還完債後,終還是撒手塵寰;家珍被鎮上老爹接走(孩子半歲後回鄉);福貴一家搬進茅草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挖野菜吃。人窮志短,福貴只得去求龍二,龍二還算講交情,給了他5畝好田。種田對於一個從來沒幹過活福貴來說,確實很難,但現在是窮小子了,咬著牙也要幹。
  • 電視劇《福貴》:活著很艱難,然而活著也很美好,活著就是希望
    我曾經不知道《福貴》是由余華的小說《活著》改編的,直到去年我看到《活著》這本原著時,才知道這就是電視劇《福貴》的原型。比原著好一點的是,電視劇裡最終沒有讓福貴的人生太過悽慘,為他留下了一個年幼懂事的外孫。縱觀整部電視劇,福貴的一生算是經歷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一生中因得到而失去,又因失去而幸運。
  • 《活著》: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
    《活著》這本書幾年前就已經看過了,當時只覺得福貴的一生太過悲慘。可這回二刷,感受截然不同。作者在序言裡面說,「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而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這似乎是一種悖論,福貴的一生都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最後孫子都先他而去,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 餘華《活著》:福貴一家幾口都去世了!他為什麼還孤獨的活著?
    今天讀了麥家的《人生海海》,忍不住又去重讀了餘華的《活著》,依舊是忍不住的唏噓不已,為著書中的人物的苦難經歷而難過,也為自己尚且擁有安穩的生活而自足。01 餘華筆下的福貴人物原型是誰?餘華在《活著》自序中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告訴他,他的自私和高尚是多麼突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了解自己的過程也是了解世界的過程,只不過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是一個長期和痛苦的過程。於是餘華用不斷的寫作,逐漸地打開心扉,使自己與書中的人物進行近距離的親密交談。
  • 因為天災,也因為人禍,福貴接二連三地失去他的全部親人
    《活著》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沒有煽情的語言,很直白,也很殘忍,有的都是經歷著苦難還竭盡全力活著的人們。因為天災,也因為人禍,福貴接二連三地失去他的全部親人。到了晚年,他只能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雖然人生如此悲催,但他活得非常豁達。建議大家可以去讀一讀,活著本身很艱難,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意義。
  • 《活著》:當富貴失去所有親人,活著的意義是啥?餘華這樣解釋
    莎士比亞的經典獨白中直白的講到了我們現在到底是活著還是不活做出了解釋,我們不禁深思一個問題,達爾文也在《進化論》當中給出了「適者生存」的生物學解釋。正當人逐漸脫離低級生物的時候,「活著」就被定義成了一個哲學問題。於是,作家餘華通過了富貴這個人物給了我們啟迪:人本身就是為了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外界的一切事物所活著。
  • 《活著》:孤獨終老的福貴,有活著的意義嗎?
    文/歐陽欣當人生漸漸走到盡頭,你送走了所有至親,只剩下一個人孤單單地活在這世上,你還會繼續活下去嗎?我們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當有限的生命快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回顧自己的一生,但一生的過往太複雜,能記住的並沒有多少,唯一痛徹心扉,永不能忘的便是至親與自己死別的情形。
  • 《活著》:像福貴一樣活著,儘管有些蒼涼,但這就是生活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 《活著》|人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終究不是因為任何事情而活著
    他們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到窒息,可能只有努力的拼命地活下去才能活著。福貴的不幸是這個時代下所有像他一樣的人的寫照和變遷。當然是從福貴變窮的那一刻說起。雖說是窮困充滿了各種不幸,富貴也亦是經歷了各種苦難的。原先富有的家敗落、父親去世、自己幹活、被抓壯丁、失去母親、女兒變啞、子亡妻病。
  • 《活著》:愚頑放蕩的福貴不知道,他的成熟竟然是從兒子去世開始
    - 前言餘華的《活著》,講述了福貴滄桑和磨難的一生:年輕時吃喝嫖賭,敗光家業,後半生想好好過日子,親人卻一個個離去,最後餘下老牛陪伴。接踵而至的打擊,沒有壓垮福貴,在默默忍受各種不幸之時,福貴也在緩緩適應並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慢慢變得成熟起來。
  • 死很容易,但活著很難!堅韌地「活著」才是中國人的性格底色
    而《活著》正是深刻地描述了近代的中國人對於這種妥協的全部過程。人這一輩子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有勇氣去死呢?這是閱讀《活著》這本小說先要給自己提出的命題。讀過福貴的一生,你會赫然發現這個命題是錯的。但這時第二個苦難來了,福貴在給母親求藥的路上被國民政府抓了壯丁,又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於是只好隨著漂泊江湖,之後回到家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了,女兒鳳霞也因為發高燒成了聾啞人。
  • 陸續失去親人,世間獨餘一人和老牛
    2.挑起大梁,痛失愛子家珍病了之後,福貴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日子在貧窮和苦難中慢慢度過。他會偷偷在學校窗外看兒子學習,會心疼自己的女人,會關心鳳霞。不知不覺地融入了自己的角色,變成了合格的父親。他們從未嫌棄過彼此,只要能在一起,活著就是最大的意義。而不幸又一次降臨了,有慶獻血後失去了生命。「有慶的臉像是凍壞了,冷冰冰地壓在我脖子上。夜裡的風把頭頂的樹葉吹得譁啦譁啦響,有慶的身體也被露水打溼了。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看到這裡,我心裡也像撒滿了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