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缺乏經驗,但不要忘記:年輕正是你最大的資本。不要害怕犯錯,也不要害怕挑戰新領域和興趣,你要堅持到底,在成功的過程中努力、再努力地學習知識。——比爾·蓋茨,微軟創始人
求知是永無止境的,在學習上我們不能做一個機械的書呆子,而應該多方面發展自己的興趣,積極擴大自己的視野,儘可能多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識營養。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
有人曾問愛因斯坦:"您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人才了,為何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為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沒有立刻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和一張紙,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說:"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裡我可能比你懂得略多一些。就如同你所知道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道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識是無邊無際的,小圓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小,所以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就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周長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就多,因此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學海無涯,天外有天,正如天邊那道地平線,即使我們不斷奔逐,卻無法企及。人外有人,世界何其大,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有可能超越自己,只是蒙昧不知。一個人就算再了不起,面對浩渺的學海,也不過是一粒微小的水珠。天道酬勤,而學海無涯,我要時刻提起手上的燈,徘徊在學問中,向每個掠過身畔的知識莞爾一笑。
學海無涯,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永遠只能吸收而不能滿足。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每個人都應該主動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積極擴大自己的視野範圍。只有這樣才能汲取到更多的知識。
1. 熟悉多元的學習渠道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迅速膨脹的社會,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取新的知識,我們一定要學會利用多元化的學習渠道。除了各種有益的書刊雜誌外,視頻、直播、電視、參觀、活動參與、計算機網絡、資料庫等,都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媒介和渠道。尤其是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使新知識、新信息的傳輸、流通與交換,成了唾手可得的事情。在這樣的社會中,選擇單一渠道學習的人,很容易閉目塞聽,與社會的發展脫節;而熟悉多元化學習渠道的人,則能時時處處汲取到新知識、新信息,緊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2. 掌握各種學習的機會
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社會,學習的機會隨處可得。當學習的機會降臨的時候,千萬不要猶豫,一定要及時跨出第一步:一次有名的演講公告,要趕緊騰出時間去聽;需要學電腦的時候,千萬不要嫌自己年齡太大了而不學;一次多年完成的進修機會,
千萬不要喪失自己的鬥志…….掌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你的頭腦就能不斷豐富,你的心靈就能不斷升華,你的生命就能不斷獲得活水源頭。
3. 進行學歷與文憑以外的學習
在國人的觀念中,學習和獲得學歷或文憑几乎畫上了等號一一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到某個學歷或文憑,至於學歷與文憑以外的學習,也就被置於比較次要甚至可有可無的地位了。然而在當今這個社會,學歷與文憑已經逐漸失去了其絕對的價值,只有樂於和善於從事學歷與文憑以外的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新機遇、新挑戰,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大潮中穩坐釣魚臺。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娛樂八卦上。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症,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
我害怕長久以往,自己會變成一個透明的軀殼,腦袋空空、沉浸於感官娛樂。
有人說,你的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格局高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
中國著名作家楊絳曾給一個向她請求解惑的年輕人寫信說,你的問題就在於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讀書能夠讓人開闊視野,令人胸懷大志,讓人更為熱愛生活。越是知識更新快的時代,讀書就越有講究。越是需要知識的年代,讀書也就越需要境界。真正的讀書人,是以自己全部的身心,從一本本書的字裡行間,找到與自己心靈共鳴的所在,最終達到一種只有自己才能夠體會得到的精神的升華。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尤其是優秀的書籍,蘊藏著無盡的知識、智慧,帶給孩子的成長和收穫都是巨大的。
許多時候,你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近幾年,教育部也特別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
"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並要求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閱讀,已然成為孩子學習生涯中不容忽視的一門基本功。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不重要不緊急的事上。有句古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將時間花在磨練自己,從身體、精神、心智到待人處事四個層面,才能增進個人產能,累積其他修養的本錢。
正如作家周衝的說過一段話:
當你的時間不再用於深度學習,當你的注意力被他人瓜分,當你只看綜藝與電視劇,當你在群體中呆的時間越來越長,當你執行力越來越差,當你評價他人的次數越來越多,當你抱怨越來越頻繁,當你回想往事的頻率越來越高......毀滅就已經發生了。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學生在高度的學習壓力下,學習很努力,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學習,成為大家熟知的書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讓孩子學習到知識,還要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團隊精神,情商逆商等。單純為了考試而考試,這絕不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孩子也只是成為會考試的機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極力排斥學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而已。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寶貴品質是會伴隨他們一生,這些都能讓他們在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所以學習是不應該滿足的,人的一生,需要學的東西有很多,只有不斷拓展自己的興趣領域,不斷攝取新的知識,我們的頭腦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人生才能不斷進步,我們的生活才能不斷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