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圈子,決定著他的層次與等級,也左右著他思維與格局。

2020-10-08 青苗隨筆

人在社會,圈子很重要。你的思想,你的格局,你的所有,看看你的生活小圈子就知道你該何去何從。穿著時髦,得體,做事講究,不失格局的圈子裡走不出思想落後,穿著邋遢,做事很鬆散的人渣。

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一句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嚎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成為一名優秀的人。

賈平凹在他的《遊戲人間》裡寫道:朋友的圈子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為名為利的奮鬥歷程就是朋友的好與惡的歷史。你的朋友圈代表了你的審美和生活層次,不願跳出朋友圈這種舒適圈的人,你的人生會在安逸中和別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和怎麼樣的人做朋友,你就會成為怎樣的人。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厲害的人總是扎堆出現吧。

但只有你自己變得優秀,才能和優秀的人相互吸引。就像周國平說過的「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

曾經還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你的水平,實際就是與你最親近的5個朋友的平均水平。想要變強,就不能在垃圾堆裡找朋友,向高級的人看齊,自己也會變的高級。

一個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不僅取決於這個人自身,更取決於他周圍的人,你身邊的人越優秀,能夠給你的幫助會越多,你也會變的越來越優秀。餘生還長,請和高層次的人在一起,做一個正能量的人,溫暖人心,給人希望。

有一句話說,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你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反之亦然。

曾經我並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裡,一個人優秀,無論放在任何環境和人群裡,都應該是優秀的。

就如毛主席小時候,專挑鬧市讀書,也能做到專心致志,不受其他影響。可是在社會摸爬滾打了幾年,我開始相信此話真有一番道理。

其實這個世上,一定存在,那些定力很強的人。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 無論他們從前的習慣,性格,乃至觀念如何,一旦進入一定的環境和人群中,他們都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被同化,而這樣的改變,無論你是否承認,總之,它真實的存在著。

所以你會發現,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修為,和階層,有時,並不需要他自己做過多闡述,你就看看他身邊,是什麼樣的人,就清楚明了了。

其實,判斷一個人,處在怎樣的階層,就看他,處在什麼樣的圈子裡。通常,圈子質量差,他的階層也很低。圈子質量越優,層次越高。

也許你偶爾可以去混混別人的圈子,但最終你只會跟你實力相當的人,能長久的相處下去的,當然是否融洽就另當別論。

而你身邊,最長時間接觸的人,他們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作風精神等,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你這個人的整體概況。

有個理論曾說,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消費能力,智商才幹等,是身邊最近的6個人總和的平均值。

之前有個讀者,給我留言說,她周圍的同事們上班就無所事事,嗑瓜子,追劇,打遊戲。

剛開始她只管做好自己,可是時間越久,心裡就越不平衡,她總在想,為什麼都拿差不多的工資,憑什麼我就要比他們多做一點?

其實這位讀者,能有這樣的疑問,至少證明她也有上進之心,但是不得不否認的是,她目前的工作能力不夠強,還暫時處在低段位,甚至跟其他人,差距並不太大。

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一個人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通常人與人之間,總是在細微的變化,相互影響。所以你的圈子,基本上就決定了你的階層。

如果你身邊優秀的人多一點,你也同樣不差勁。但若身邊都是好吃懶做之輩,那你很難取得成功。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最難跨越的就是階層,階層一旦固定,圈子就很難改變。

同時,圈子變好或變差,也反向證明你的階層在隨之發生對應的變化。有人說,人生三大幸運,是上學時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工作時遇到一位好師傅,成家時遇到一個好伴侶。

因為最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跟誰在一起。我曾經認識一個人,許多人都說他,很有潛力,稍微努力一點,人生就會很不一樣。可是他如今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工作不穩定,家庭不和諧,生活過得一團糟。

後來,聽人說,他的問題,真不在自身,而是結交了不該認識的人。比如他身邊的那些朋友,幾乎都屬於無所事事,整天愛抱怨,沒追求的人。

比如他想要好好幹一番事業,朋友們總是拉著他說,命不好,怎麼努力都白費,甚至還經常請他出來喝沒意義的酒,發毫無用處的牢騷,消磨他的時間和精力。

於是他在這樣的環境中,即便想要大展才華,也終歸囿於朋友的阻礙,身邊人的限制,而無法真正邁開腳步。

但你也會發現,這樣一些人,也許他們與常人無異,並無突出的優勢,甚至能力欠佳,但是因為身邊厲害的人較多,於是總是被督促和催化,甚至幫他激發潛力,讓他們能快速的成長。

而如果他們再遇到一個好的伴侶,另一半的思維格局和人生價值觀,就會慢慢帶動他們,逐漸成為一個正能量的人。

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薰陶的人,哪怕天生資歷再差,最終也有很大可能,成為大才,至少不會差到哪兒去。

更多時候,你身處的圈子,就像是一個加工廠。你所在圈子裡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思一想,都在不斷塑造你,無論好壞,他們最終會讓你,跟周圍人的層次相匹配。

其實圈子,是一個人的階層。如果想要改變,大致就有三種方法。提升自我的實力。想要與優秀的人,交朋友,你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畢竟所有社交的本質,都要講門當戶對,勢均力敵,懸殊不能太大。

擇優選擇圈子。有一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你可選擇的範圍內,儘量與那些積極樂觀,擁有正能量的人,在一起,遠離抱怨不斷,只會歸罪於人,不懂自省的人。

培養好心態和好狀態。人和人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想要招來蝴蝶,你自己首先得成為鮮花,而不能是蒼蠅。

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有不一樣的人生。好好經營你的圈子,因為它代表著你的階層,決定著你的未來,甚至預示了你的命運。

讓樂觀、積極、向上、善良、優秀、美好、幸福,成為生命中的主旋律,面對困難沉著冷靜,對待生活熱情似火。心若向陽,無懼悲傷;做陽光的自己,照亮自己,溫暖他人。

一個人的社交圈子,往往能體現他的性格、修養、學識乃至人生成就。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也體現在他們的社交格局上。一個人的眼界有多寬,決定著能看到多少風景。

同樣,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決定著這個人的結局和層次。格局,的概念,經常被提及,但格局是什麼,怎麼來定義都覺得不夠完美,眼界、氣度、思維、胸懷、意志、人格 。這些都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格局。修心,塑格局,往往決定著一個人未來能走多遠。

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孟母帶著孩子多次搬家、擇鄰而居,最後定居在了學堂附近,此後孟珂開始變得懂禮貌、愛讀書,最終成為一代儒學大家。可見圈子對於一個人的發展真的很重要。

每當我們進入了優質的圈子,周圍都是各領域的優秀人士,他們的品質、幹勁、積極的精神狀態都會感染著我們,我們不自覺地被吸引、想要成為更優秀的人。

如果你現在所處的圈子並不能給你帶來太大的啟發、激勵和指導作用,那需要做的是找到更優質的圈子並主動加入,讓自己不斷迭代,變得更好。

要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你需要跟著時代一起進步,擁抱流體思維,提升自我修行。人性這部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千萬不要與小人爭利,千萬不要和蠢人爭利,千萬不要和君子爭名「這句話,對於人性的理解很透徹。

小人防不勝防,唯有與之保持一定距離,才能避免自己惹一身騷氣,把利益讓給他,你將得到名望。

對於蠢人來說,他們有點蠻不講理,用道理是很難跟他們說清楚的,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把你讓給他們,減少自己的損失,你也會得到相應的尊敬。

君子則講究高雅,對於自身名聲很看重,因此,在與君子合作中,把名聲讓給君子,你自然就會收穫利益。

凡此種種,重在告誡我們做一個好人。不管你的思維如何提升,你的認知如何深刻,對於一個人利於世界來說,最為重要、關鍵的則是做一個好人。

世界變化太快,我們根本無法預測未來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但不管怎樣,做一個好人,保持自己的本心則是萬變不離其中的道理,也是你行遍天下的底牌與通行證。

當然,我們生活在當下這個以「差」和一「序」為基本格局的中國傳統社會,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以村落為基本單位的「鄉土社會」,和以「廟堂」為主軸所形成的皇權官僚場域。鄉土社會本質上是熟人社會,它是一種透明的、清晰的、恆定的人際互動空間。

在這一空間裡,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一個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長輩的眼皮底下,他們之間都知根知底:村西的一個毛頭小子絕不會叫錯村東一個老者的稱呼,不管是他「二大爺」,還是「三叔叔」;同輩中人即便不是一起長大,也只不過是隔了幾條巷子的遠鄰而已,總要低頭不見抬頭見;一個家庭發生點事情全村的人都會知曉,因為村子裡的「牆是透風的」。

家庭、家族是傳統鄉土社會的基本單位,父子、夫妻、兄弟、親戚朋友之間的互動交往規則是基於血緣、尊卑、親疏遠近而形成的,它不但清晰可依,而且每一個人也因此而相互連帶。這些規則幾經流傳與演化,就成了鄉土社會的恆常經驗。經驗的有效性在於它能夠被重複使用,能被重複又是因為生活的條件和樣態沒變。與市民社會相比,鄉土社會自身帶有封閉、靜止的特點,居於裡邊的人代際差異並不明顯,一個人的今日與昨天並無不同,未來和現在也沒什麼兩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此。

一個人能在這一空間立足,就必須熟悉那些清楚可見的規則,在這經驗的世界裡生兒育女然後老去,再把它傳下去,世代相沿惠及子孫。人與人之間的連帶關係也帶來了規則的互用。父輩的恩怨情仇對後輩也有約束力,前人沒能報答的恩義後人有責任代償,父親的冤讎也自然遺留給兒子,替父報仇天經地義。這些都是鄉土社會特有的經驗或規則。

鄉土社會的有些經驗或規則在今天還活著,仍是中國普通百姓處理日常生活的依憑,並與正式的國家性法律形成對照。一個朋友講了他經歷的這樣一件事:他有個姑姑嫁到了外姓人家,後來因為糾紛兩家鬧得非常不和,到了拔刀相見的地步,作為知識分子的他提出上法庭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的建議,而最後還是他爺爺出面,擺了一桌酒席,把兩家人請到一起,結果事情就這樣擺平了,跟啥事都沒發生過似的。這是一個祖傳的智慧照樣有效的故事,而類似的故事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時常發生。

當然,上述經驗與規則並不是鄉土社會的交往行為規範的全部。事實上,除了「波紋」式的連帶關係之外,類似於商品交易的行為在鄉裡空間也始終存在。鄉民們雖然生活過得清苦,但仍要把一些剩餘的東西拿出去,換回自己生活的必需在傳統社會,像鹽之類的產品是由國家專賣,鄉民們得把自己的交換所得,換成日常三餐必需的食鹽,所以「市場」自然就形成了。

而市場的遠近各個村落之間並不相同。在有的地方,作為市場的「集市」就設在自己村內,「同村交易」也不算例外。這樣的交換市場的缺陷是明顯的:一個村子的熟人聚攏在一起,平日裡的尊卑、親疏遠近關係,遇到了買賣中不得不拉下臉面的討價還價,很難避免兩者的衝突。

一方面,因為熟人身份的不同(如長輩與晚輩)使得雙方無法進行像陌生人那樣錙銖必較的買賣,太過計較都會覺得是件難為情的事;另一方面,買賣必然涉及討價還價的計較,這又會損害熟人間業已建立起來的人情關係。因此,為了防止上述情形的出現,許多地方適用的是「同村不交易」的原則,市場也就遠離了自己的村子,以達到在陌生人之間進行交易的目的。

到了傳統社會末期,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過剩人口的增多以及天災人禍頻仍,農村中脫離土地向城市遷移謀生的人也就多了起來。這些從鄉土社會分離出來的人,在鄉村與城市之間便形成了一個邊緣性的群體,他們遠離自己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為了生存就得重新抱團,這便興起了我們上面所說的帶有江湖性的各類幫會。

正如上引費孝通先生所言,這類組織與西方意義上的團體有著性質上的差異。團體裡的個人是一個個「原子」意義上的獨立個體,成員之間無論身份還是人格都是平等的。他們加入團體不是放棄自己獨立自主的地位,而是因為團體本身的吸引力:共同的利益、價值、信念使他們聚合在一起。團體除了遵守國家性的法律之外,每個成員也要共同信守團體的章程,「章程」是其主要規則。團體裡既沒有身份的尊卑之別,也沒有人格的高下之分,其領導大都是由每個成員選舉產生,除了章程上規定的權利義務之外,並不享有額外的特權。

幫會則不同,其成員雖然從土地上分離出來,然而在沒有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的「新大陸」上,他們仍是舊我,而不是新人,因而其組織也就產生不出像西方那種團體性的規則體系。在這種情形下,那些從「舊世界」來的異鄉人,只能從舊有的經驗中吸取養分來開始他們的新生活。經驗本身具有「遺傳性」,一隻貓即便從小脫離了貓群由人餵養,它也會用爪子刨土掩埋它的排洩物,而離家的異鄉人也都具有其父輩處理問題的遺傳基因。

這些在異域的陌生人為了生存,彼此首先得把對方變成「熟人」。於是,先前那些因血緣、尊卑、親疏遠近而產生的經驗或規則,就成了他們可以複製的母本。雖不是父子,但年齡的差異可以被擬制為尊卑關係,年長者因其經驗、能力的出眾就變為類似於父親身份的「大哥」,與之相反的則是「(小)兄弟」。親戚關係也可以用來自一個村落的同鄉關係加以取代,「老鄉」是最容易形成「熟人圈子」的身份。

與此類似的還有師生、同學等關係。朋友關係是逐漸建立起來的,它既可能與同鄉、同學、師生等身份重合,也可能並不一致。在後一種情形下,「朋友」又可以把血緣上的同胞關係,通過義結金蘭、歃血為盟等方式,擬制為情感意義上的「兄弟」。這樣一來,不同於團體意義上的「圈子」就形成了,而調適彼此關係的經驗、規則也被擬制出來。這些經驗、規則與傳統的鄉土社會既相同又有所區別,它更強調「義」的重要性。

以皇權為中心所建立起來的官僚體制,在正式的制度層面,也有一套明確的規則。皇帝本人權力無論多大,也大都有個範圍和邊界,皇帝不能包辦一切;各級官員同樣有自己的權限,必須照章辦事。然而,在非正式制度層面,日常的官場仍有許多彼此心照不宣的「規矩」,它們多少都帶有江湖性質。

傳統的中國從未出現類似於西方意義的國家概念。中國的國家屬於「家國同構」類型,「家」與「國」具有同心圓性質。「國」像是放大了的「家」,「家」的規則照樣適用於「國」。皇帝本人在「國」的層面是「君」,在「家」的層面則是「父」,有關「父」的倫理規則也是為「君」的行為依託,兩者是重合的。對於各級官僚而言,在「家」為人之子,就得行「孝」,在「國」為人之臣又須「盡忠」,「孝子出忠臣」,忠孝被看作是具有相同性質的倫理。

然而,這種差序格局的「家國一體」的體制,很難做到「家」與「國」事實上的一致。家國體制首先遇到的是皇帝與官僚的身份差異。皇帝不是通過考試考出來的,它有兩個來源:一是武力奪取,二是繼受。在理論上,皇帝人人都可以做,只要有能力「砍」到龍椅上去;皇帝老了要死的時候,不會把位子留給別人,一般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雖然中國儒家倡導「天下為公」,而事實上,皇帝只有自家的利益,國家並不具有公共性。當然,如果朝廷能適當地照顧百姓的利益,那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皇權之下的各級官僚在性質上都是皇帝的僱傭者,他們是通過各級科舉考試出仕的。這些「會考試的人」是因為通過了「考試」被皇帝僱傭的,所以,無論他才智如何出眾,都無法與皇帝的高貴血統相比,他所擁有的只是來自民間的平民身份。正因為如此,在「家」的層面因為血緣關係產生的「孝」,也就無法直接轉化為官場上對皇帝的「忠」。對多數官僚而言,其結果往往是「謀職於國,謀利於家」。一個人做官,其家族(家庭)、親戚朋友都能得益。「忠孝不能兩全」便是這一困境的寫照。

無論儒家喊得多響,「忠」的宣揚與教化多是在意識形態層面。皇帝和朝廷沒這麼傻,會認為他手下的臣子都會像對待親爹那樣對待他。皇帝得通過其他途徑增加與他的僱傭者之間的親密關係,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升官」和「發財」,而官僚們為達到這一目的,也盡力地巴結皇帝和他們的上司,「忠」需轉化為利益上的聯結才是有效的。

依靠考試上來的官員,其自身除了一張出色的試卷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資源。他要在官場上立住腳跟,除了自己的考試本領之外,還需要能夠賞識他才能的人,也需要能夠履職的人際網絡,而「江湖」則是這種重構人際關係的最主要資源。士子們雖然「出門」在外,但還是要回歸「在家」的經驗:在傳統的官場裡,從一個考場出來的人會成為「同學」,而與監考他們的官員之間就自然形成師生關係;同一個省份的人在朝裡為官便是「同鄉」;曾經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是上下級關係的官員就容易成為「自己人」;如果沒有這些關係又氣味相投,那還可以通過義結金蘭的方式成為兄弟。這樣一來,官場裡便通過這種人際關係建立起各個「圈子」,一個圈子裡的人彼此提攜、照應,官場生涯也就多了一份順風順水的可能;相反,假若不是一個圈子的人,哪怕是同僚、同事,也會因為圈子的隸屬不同而互相掐捏,使絆子、拆臺也就不足為怪。

皇帝或朝廷為了能使官員們履行他們的職責,對官場上的這種人際網絡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除非它嚴重地危及皇權本身,這種情形通常被說成是「結黨營私」。皇帝本人為了能控制住那些官員,也必須熟悉官場裡的人情關係,並利用關係網絡使他們之間互相掣肘。宮中的太監不只是個伺候皇帝的奴才,同時也是皇帝的耳目。那些得到皇帝寵信的太監手裡握有更大權力,扮演的往往是監控朝中文武官員的狠角色。當然,如果弄得不好,那也會出現宦官專權。「官場即江湖」說的就是上述情形。

通常,在一個「大圈子」之內可能還存在一個或幾個「小圈子」,「圈子套圈子」是江湖的常態。圈子越大,處於核心地位的人與相對比較邊緣的人之間的關係就越鬆散,圈子越小關係就越緊密。對於圈子來講,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要明白自己處的位置,對於要求「施與」什麼、應得到何種「回報」,每個人都要心中有底,並形成默契,施與越多,回報就得越大。「只是幫忙,不求回報」這可能是施與者的真心話,而被施與者若把它當成真話,那「真話」就會失效,「施與」也會隨時撤銷。「義」就是施與與回報的適宜性。適宜性又是忠義、仁義、信義在圈子中得以運行的前提。適宜性的「義」若被打破,圈子就會發生波動:一些人可能從「小圈子」被降格到「大圈子」裡去,另一些人則升格為小圈子裡的人,有的可能被踢出圈子。隨著波動,有些「新人」進入圈子,而被踢出去的人也可能重組圈子,並與原來的圈子形成對峙。

圈子的本質是江湖。每一個進入圈子的人,都具有「差序格局」意義的連帶關係。一個人無論居於圈子的何種位置,他都是以「自我主義」為軸心而相互聯結的。從「自我主義」出發,他便可以測出與每個人的距離。他清楚自己對其他人能夠「施與」什麼,也明白從其他人那裡可獲得何種「回報」。「義」是圈子信奉的崇高倫理,然而,「義」的崇高與「自我主義」的「利害」之欲求又經常發生衝突。圈子受「義」的規範卻不是為「公義」而存在,它本質上是一種以「自我主義」為軸心而形成的「利益的集聚」。「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史記》)沒有利害關係,圈子就散掉了,江湖也就沒了恩怨情仇。在圈子的水面上,「義」常常是「利」的倒影。「江湖險惡」「江湖的水很深」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具體說來,居於圈子中心的人與邊緣位置的人,因其身份不同,利益也就有了分別。作為圈子的中心人物而言,他要維護手下「兄弟」的忠義,就要具有不斷的施與能力,一次性的「施與」不可能成為中心。中心人物的施與能力越強,被施與人的忠義也就越牢固。反之,他的施與能力不斷下降,忠義就會減弱,甚至會出現被施與者的背叛。

事實上,中心人物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能把自己的恩惠平等地施與每一個人,利益的差異會導致他與眾人間實際上存在關係上的不同距離。接受施與多的人自然與中心的關係就越近,反之則越遠。這種恩惠施與的差異,使圈子表面上一團和氣,而實際上則是一道隱形的裂縫。在「義」的規則之下大家都是「自己人」,每個人既要相互信任維持基本「信義」,同時又互相提防,以便自己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當「利益最大化」成為目標的時候,為了爭奪利益,相互間出現使絆子、告密、背叛、出賣等現象,也就不足為怪。

圈子都是複數形式。一個圈子的存在必然有另一個圈子與之相對峙。所謂「外人」通常指兩種人:一種是與自己無關的陌生人,一種是指另一個圈子的人;後一種更重要。在兩個相互對峙的圈子之間,各自對自己內部強調「義」的規則,既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團結,又是為了與對方的爭奪,因而對對方的「不義」不但被默許,而且實際上也是被鼓勵的。這樣說不過分:對自己的「義」是建立在對對方的「不義」的基礎上,因為天下若彼此都講同一個「義」字,那就不會有圈子和江湖。相反,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彼此之間互挖牆腳、收買、叛變等情形也就司空見慣,圈子的分裂和重組也在所難免。

正因為如此,「道義」和「規矩」的信守就成了各自的頭等大事。「道義」是「義」規則類型的總體概括;「規矩」是「道義」的具體細則,它不是寫在紙上,而是揣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一種實踐的經驗。這些經驗會告知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以及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當付出的代價。懂規矩、講規矩就是江湖行走必須隨身攜帶的使用手冊。

千萬不要困於淺灘,只能做蛙鳴;遊於深海,可以為龍躍。有些時候,在你自己氣運與努力並存的情況下,束縛你的可能是你自己身處的環境。我們都嚮往著詩和遠方,嚮往著那美好的未來,想走出去,看一看那大好山河。可是,這一切並不是說說就能有結果的,最終靠的還是你個人的努力。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故事,故事裡的那個目光短淺的青蛙成為我們的笑柄,可是殊不知,那些嘲笑青蛙的人,有多少人深處井底而不知呢?

圈子決定你的格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圈子,而圈子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像什麼朋友圈,生活圈,酒水圈等等。我們生活在這圈子裡,享受著裡面的樂趣,分享著自己的快樂。看似很美好,很幸福,可是,這些小小的圈子卻能決定你的格局。很多人生活的圈子太小太小,可怕的是他們卻以為自己生活的圈子是那麼的大。圈子容易蒙蔽你的雙眼,讓你以為這就是你的全部。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長期在外創業的朋友和我講過這麼一段話:曾幾何時,我也想在家鄉擁有自己的一片天。但來回折騰才發現自己做人真的不夠圓滑,或許這是性格決定的,當然跟地方的習性也離不開關係。

不參加聚會、不參加活動就是不合群,可每次聚在一起除了吹虛,就是在說些東家強西家短,我很不適應這種社交。就這樣我毅然選擇了離開美麗的家鄉,出到大城市來尋找我的一席之地。現在好了,我也算擁有了自己小小的一遍天,當然也學會了很多的敷衍。世界上虛偽的人那麼多,你不會演戲,註定不會有好的票房。

在你的圈子裡,做好你自己,不必委曲求全,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夠了。層次決定你的高低:層次,聽著有一種高大尚的感覺,其實,它也很普通。我們不應該在意自己所處的高度,而是應該看著自己的高處,並為之奮鬥。即使你現在的層次很低,但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提升的。在你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層次不斷拔高的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和你一樣的人出現,被你吸引,與你相知,這些都是你所收穫到的財富。

不要輕視層次,有時候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認為錢才是最重要的,或許錢能買到高層次的生活,但是他們體會不到那種高層次的境界。你的知識,你的精神財產都是決定你層次高低的籌碼。

圈子決定你的格局,層次決定你的高度,當然這也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是說沒有了這些,就沒有好的人生。人生看似深奧,卻又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說到底,決定你人生的,還是你自己,你的未來,還是要靠你自己去打拼,去奮鬥。共勉!

作者:青苗

相關焦點

  • 你的層次決定了你的格局
    一個人的層次高低,不是取決於他的財富有多少人,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 ,而是來源於他的格局和自身修養。事實上我們經常聽人家說格局這兩個字,可格局到底是個什麼車西呢?【一】什麼樣的層次決定了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格局決定了我們辦什麼事。
  • 格局決定了你的層次和未來
    如今人人都在談格局,究竟什麼是格局?俗話說的好,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人生就像大餅,你的未來會烙出什麼大餅,取決於烙它的鍋,這口鍋就是所謂的「格局」。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界、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
  • 你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還有一句話:格局決定結局,可見,一個人的思維格局有多重要。看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思維格局。你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古今中外能成大器者,必有過人的品質,異於常人的天賦,強於常人的自律,勝於常人的思維。
  • 一個男人關心的東西 決定了他的層次
    一個男人關心的東西,決定了他的層次一個人所擁有的內心世界的境界,有多深和多廣,代表著這個人的魅力有多大。一個男人關心的東西,決定了他的層次。1 從缺乏自控,到高度自律能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面臨誘惑的漩渦時,自控力就是你未來的希望。比如,你在打遊戲時,別人在做商業計劃;你在睡懶覺時,別人在考職業證書;你在胡吃海喝時,別人在健身跑步。這種情景不用維持多久,哪怕短短的一年,便能很快拉開差距。
  • 什麼是格局?格局是否決定人生層次?
    大格局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如果把人生當做一盤棋,那麼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決定。想要贏得人生這盤棋的勝利,關鍵在於把握住棋局。 有的人說,站的高才能看的遠;也有人說,欲為大樹, 莫與草爭;有人說,格局即大局觀了;有人說,大格局就是大胸懷;還有人說,大格局就是看的遠... ...
  • 圈子左右人生
    文圖:潁河東流————————— 小時候,記得鄰居小名叫豹子我喊哥的,是個結巴,一說話,臉憋的通紅,幹張嘴就是說不出來,看著就替他著急。 出於好玩,他屁股後面成天跟幾個小孩,攆著學他說話,我也是其中一個。
  • 在層次低的人身上,遇事往往有這四種表現
    無論在任何圈子裡,人都是劃分層次的,只不過這個劃分很委婉,不會拿到明面上更不會在誰身上明目張胆地貼標籤說起來格局,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格局不單是脾氣的好壞,也不只是富有遠見的思想,更不是一件事物的構造。
  • 一個人的朋友圈,暴露了他的層次
    眾所周知,人脈關係在我們成長發展的路上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今天很多人花大量的精力去經營人脈,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子。這幾年和不少讀者聊過工作和創業,不管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還是三四十歲的中年人,我發現大家在這方面都有著同樣的認知,知道人脈圈子的重要性。但我想說的是,人脈這玩意往往是經營不來的,不滿足幾種前提條件,你的人脈經營,朋友圈子打造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 人的三個層次,你在哪層?
    人並沒有等級之分,但有層次之分,可以把人分為三個層次。一、第一層次的人關注八卦是非在一個公司、單位或者其他各種集體裡,這種人的佔比很高。他們不擅長解決問題,就是喜歡打聽和閒聊別人的八卦和是非,並以此為樂。他們的妒忌心很強,總是生怕別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好,他們八卦別人的本質,其實就是總想看到別人的笑話。
  • 什麼是大格局?大格局的人有哪些表現和思維模式?
    但是,大多數人往往都缺少格局,在面對利益的時候,他們對當下的利益斤斤計較(或者說更注重當下的利益)。比如說我之前遇到過一位老闆,他是怎麼對員工的呢?員工業績好的時候,拼命剋扣員工的工資(他認為是市場變好了,或者是他代理的產品好,否定員工的能力和努力),業績不好的時候,拼命想高薪挖人,然後有點業績的時候,又重複老路。
  • 一個女人的格局,決定了她的生活層次
    卡耐基在《女人的格局決定結局》中寫道:「零度格局的人從眾,一度格局的人看到自己,二度格局的人看到世界,三度格局的人改變世界。」花盆決定了樹枝的根能扎多深,格局決定了女人的生活層次有多高。一個有格局的女人,永遠清楚自己為什麼而活,從來都是自己掌握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掌握。
  • 見識的四個層次,人生的四種格局,提升格局的四大方法
    每個人的文化、閱歷,以及天生的差別,而導致的不同,使得我們都很難完全客觀的看待問題,而且我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路徑依賴」,使得我們很容易進入一些思維定式,而這些思維定式也會導致我們在看待一些問題上的時候,容易產生很多的思維盲點,而有時候,這些盲點是致命的。所以,我一直強調,讀中國的經典也好,千萬不要排斥西方的問題,讀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觀點。
  • 你的思維層次,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層次一個人的思維層次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NLP理解層次」把人的思維分為六個不同的層次,其核心劃分的依據就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第一類抱怨型這類人遇到了任何困難,都從外在的環境當中找藉口,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於外在的環境,比如工作如意,肯定就是公司的錯,同事關係相處不好,肯定就是同事的錯。對應解決的方式就是換一個新的公司,哀怨朋友。這類人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喜歡抱怨,你跟他接觸的時候負能量滿滿。
  • 擁有成長型的思維和堅定不移的態度,才能決定人生的格局
    所以,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格局。格局是什麼,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層次與境界、深度與高度。簡單來說,你的心有多寬,你的舞臺就有多大。沒人沒日沒夜的,進行加班幹活,還要時刻擔憂公司的狀況,但是,他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決定,他被稱為女版巴菲特。
  • 學習大格局
    格局決定成敗。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何為格局?格局既是心理空間,也是精神結構,還是生命容量,更是綜合素養。常言道: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對個人來說,如果事業是餅,格局就是烙餅的鍋。決定一個人格局大小的常有以下維度。境界的高度人的境界有高有低。
  • 圈子不同,不要強融
    在江湖上會有很多不同的門派,就像在現實社會中會有各種不同的圈子。在每一個圈子裡,也都會有這個圈子獨特的群體特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下裡巴人,就不可能在陽春白雪下撫琴吟詩;是市井小民,就難以登上談古論今的大雅之堂。決定每一個圈子質量的,就是這個圈內絕大多數人其自身的層次。人是有層次之分的,這種層次一般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兩種。
  • 讀書,不在乎錢,不脆弱,思維,這是格局?
    沒有人是從國家的角度,從幫助社會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錢無處不在。包括我自己,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養老金領域將是未來的出路和藍海。而不是國家面臨的問題,而是社會中可能存在的矛盾。這就是格局的不同。/思維方式/我知道現在是時候開始噴灑了,就晶晶的想法而言。」它們都是圖畫蛋糕。你應該認真對待他們。
  • 曾國藩:決定你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你的格局!
    改變你的人生格局,你應當做這三件事:一、讀書:變化氣質,沉澱靈魂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他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父親司馬談為他延請當時大儒孔安國、董仲舒為師;二十歲那年,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指導他有目的、有計劃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並搜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司馬遷圓滿地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讀無字之書,稟山川豪氣」,最後終於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一個人的形象,暴露了他的層次!
    情叔導語:「人靠衣馬靠鞍」這句古話想必大家都早已有耳聞,雖說我們不能通過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去輕易的評價他,但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卻可以很好的反應這個人的內涵與層次,一個國王不會用乞丐的著裝去巡遊,一個有身份的人,也絕不會在出席場合的時候隨意的穿著,所以,外在形象這種東西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往往是評價一個人的關鍵。
  • 費孝通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我們努力探索:差序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他這樣描述「差序格局」: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綑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以親屬關係布出去的網,但是沒有一個網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