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說: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但是,如何讓人覺得舒服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會說話。
其實,會說話,是一個人高情商的直接體現。
我的人生有三怕,面試,聚會,家長會。
因為,這些場合都需要說話,而我確實不太會說話,也害怕說話。
我的想法可能有一本書的字數那麼多,而我能說出來的,連其中的一章內容也不到,聽話人抓住的點,可能只有一個句子那麼多。
因為我不善表達,不會說話。
有一次面試,是朋友公司內部推薦的行政類崗位,照理說只要面試還過得去,就應該是板上釘釘能被錄取的。
但我雖然學歷,經驗都和這個崗位非常匹配,但還是沒有被錄用,因為那次面試我表現得非常差。
人事經理問我:
「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
我說:「我就是想好好在行政這條路上發展,一直做下去。」
人事經理立刻就說:「那你做下去,到最後不就是我這個位置麼?」
我頓時就不知道怎麼接下去了,場面有點尷尬。
接下來她又問我:
「你怎麼評價你自己?」
我說:
「我覺得,我為人處事比較直接。」
當時的場景,如果有音效的話,應該是無數隻烏鴉從我的頭頂飛過。這又犯了職場大忌了,在職場千萬別說自己直接。
又不是三歲小兒,即使童言無忌,也會有人說你可愛,踏入社會還是三思而後語比較好。
可以給自己貼標籤說認真,執著,千萬別說自己很「直」,給人的印象的就是你這人是不會說話的。
有了這次失敗的經驗,我就下定決心要改掉禍從口出的毛病,所以看了很多教說話,講情商的書,慢慢練習如何說話。
開口之前,先想一下聽話人聽到我的話會有什麼反應。
最後,終於找到了一份喜歡的工作。
02
有一句被很多人奉為說話最高境界的話:
「妙語連珠,舌燦蓮花。」
舌燦蓮花,講的是南北朝高僧佛圖澄的一段事跡。
在《高僧傳》和《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裡記載:
後趙國主石勒在襄國(今邢臺)召見佛圖澄,想試驗他的道行。
佛圖澄即取來缽盂,盛滿水,燒香持咒,不多久,缽中竟生出青蓮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於是,後人便引「舌燦蓮花」來比喻說話的文採和美妙。
優美動聽的話語,竟然讓空無一物的缽盂中開出了蓮花,可見動聽的話語有多麼大的魔力。
逛街的時候,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銷售和銷售是有差別的。
有的很會說話,顧客一進店門,就會客氣地打招呼,然後非常得體地把顧客稱讚一番,介紹產品的時候也會著重去注意顧客的喜好。
顧客聽得心裡很舒坦,自然也就會願意多在店裡停留一會,多消費一些。
但也有一些銷售,見顧客一進門背了個平價的包包,衣著打扮非常普通,就開始帶有色眼鏡看人了。
顧客想試下衣服,或者包包,她都一臉不情願,如果試了沒買,說不準她還會來一句,買不起就別試啊。
如此不會說話的銷售,業績可想而知。
會說話和不會說話的人,就是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是在同樣的崗位上,待遇和發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說話的好壞和薪水的高低直接掛鈎,有的人還是無所謂,有什麼想法張口就來,也不怕得罪人。
這是清高呢,還是傻呢?
識時務者為俊傑,為什麼不適當地管住自己的嘴,讓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生活能更好一點呢?
03
《最強大腦》第三季剛開始播出的時候,郭敬明也是評委之一。
有一期因為對蘇清波的挑戰項目難度打分有分歧,郭敬明不同意魏坤琳教授打出的低分,開始據理力爭。
於是,他非常激動地列舉了很多前面選手比賽時,魏教授打出的高分例子,試圖用來證明魏教授的打分不公平,有失偏頗。
在他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魏教授有些不耐煩地說了兩次:
「你說的很多話都非常業餘。」
言語之間的意思好像在說,我是這方面的專家,外行不要來質疑我的評判。
但郭敬明還是在不停地幫蘇清波爭取著,而魏教授顯然有些不耐煩,便說:
「怎麼好像跟一個女人吵架一樣,翻陳年老帳,全翻出來。」
這顯然讓郭敬明非常生氣,兩人你來我往爭論了好幾個回合,觀眾看了都捏了一把汗,生怕會在下一秒就打起來。
後來,儘管魏教授意識到自己說話不得當,道了歉,但郭敬明還是氣得憤然離場,場內場外一片譁然。
節目中,嘉賓意見相左是常有的事,但很少發生節目錄製過程中嘉賓離場的情況。
兩人都沒有很好地管住自己的嘴,最後也是造成了非常尷尬的局面,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經受了一輪網絡暴力。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工具。
學會好好說話,說好話,情商也會慢慢提高。
這是一門,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學習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