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的人:多運動管住嘴才是硬道理!有助刺激胰島素,穩定血糖

2021-01-13 騰訊網

血糖高,並不是吃糖過多引起的。血糖,是我們血液中的「糖」,是我們身體組織賴以生存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血糖高或低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糖尿病的診斷看的就是血糖值的高低,而且隨著糖尿病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年輕化,人們都開始關注和重視自己的血糖值了。血糖值過高,就容易讓身體的器官在高血糖的長期浸潤下而發生病變,例如導致血管發生病變而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出現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而血糖過低會出現頭暈,四肢乏力,昏迷等,也導致糖尿病人出現急性併發症,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只有血糖維持在健康的範圍內,才能讓我們健康的生活。

血糖高的人:多運動管住嘴才是硬道理!有助刺激胰島素,穩定血糖!

醫生提醒大家,特別是缺乏醫學知識的一些中老年人,並不是所有的血糖高都是糖尿病。高血糖不是一個疾病診斷標準,而是一項檢測結果的判定,高血糖不等於糖尿病。但長期血糖高不控制的話,就可能誘發糖尿病。糖尿病已是現代生活中較常見的疾病,人們對它的認識及醫學治療有了很大的提升,現在對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有五項措施也稱為「五駕馬車」:飲食控制是基礎,適量運動是手段,降糖藥物是關鍵,病情監測是保證,學習宣傳是根本。因此要根據這五駕馬車去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適量運動

一般來說,糖尿病人是需要進行適量的體育鍛鍊。因為適當的運動鍛鍊能夠有效的控制血糖,幫助降低身體胰島素抵抗,另外堅持適量的運動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控制肥胖,還能夠放鬆自己的心情,從而能刺激胰島素的活力,降低血糖,遠離糖尿病併發症。不過糖尿病患者進行運動要注意頻率,不要大量長時間運動。假如超過身體可承受範圍之外的話,會引起低血糖等現象的發生,這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不是件好事情,一定要注意避免。

管住嘴

減肥的人都知道,要想身體瘦下來,除了堅持運動,一定要管住嘴,也就是控制好飲食。管住嘴,真是「說到容易做到難」。不光因為吃能飽腹,還因為美食是一種享受,不僅給我們帶來感官的享受,還會帶來精神的愉悅。高血糖是糖尿病的前期,不過這是可逆的過程,但血糖長期居高不下可能會誘發糖尿病,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對高血糖患者來說穩定血糖勢在必行。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的飲食原則是低糖低脂,不抽菸喝酒,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水果,不要吃太鹹太油膩的食物。

多吃芹菜

芹菜是跟冬天很搭的食材,便宜好吃,好處多多。養肝、清熱、降血壓這些功效都是常識,冬天多吃芹菜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潤肺止咳。對於血糖高的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應該主要以攝入高膳食和高纖維的食物為主,而芹菜就是很不錯的一種。

多吃紫菜

紫菜是我們很常見的一種乾菜,屬於鹼性海藻類。一般我們用它做湯羹多。研究發現,紫菜其中所含有的紫菜多糖,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含量,所以高血糖人群可以多吃一些紫菜,或是直接做成紫菜蛋花湯,不僅能幫助降低血糖,還能增加飽腹感,防止暴飲暴食,幫助控制體重。常吃一些海帶也是非常好的。

多吃山藥

山藥可食用,可入藥,冬天是比較適合吃山藥的,山藥對身體的好處有很多,潤肺止咳、健脾益胃、降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等。研究發現,山藥中含有山藥黏液蛋白,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同時山藥還有滋腎益精,緩解便秘的功效,對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多吃柚子

柚子是冬季常見的時令水果,果肉酸甜多汁,各類維生素含量高,沁人心脾,價格便宜實惠,個頭巨大,吃起來過癮。特別是柚子果肉中含有大量胰島素樣成分,能降低血糖,可防止糖尿病並發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同時也能增強抵抗力,防止感染和感冒。但柚子性寒,體質虛寒和脾胃虛弱的人群要少吃。

寫在最後

一些水果中含有大量糖分,這讓糖尿病人望而生畏,一定要根據自身血糖控制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水果,比如百香果,提子,芒果,火龍果等等。高血糖的人容易出現口渴,皮膚乾燥的現象,因此要適量喝水,不要憋尿和熬夜,並控制好情緒。情緒的波動容易引起血糖的變化,當人情緒激動或者精神壓力重時,體內腎上腺激素分泌會增高,就會導致血糖升高。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血糖高的朋友:多做這幾件事,或有助於穩定血糖,你知道幾件呢?
    一說到糖尿病,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熟悉,糖尿病作為一個慢性疾病,患病的人群也用的越來越多,發病原因也是非常的多,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去控制好血糖呢?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一、多走路可以穩定血糖?一些人可能聽說過經常走路多鍛鍊,能夠幫助我們降低血糖,研究表明也是有著一定效果的,因為我們在運動的過程中,不斷的消耗一些多餘的脂肪,能夠有效地提高身體的代謝能力,有效幫助我們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發揮胰島素的作用,對分解和代謝血糖有著極大的好處。二、血糖高的人,多做這幾件事情,或許有助於穩定血糖!
  • 不吃晚飯控血糖?記住5個技巧,讓你吃飽飯,血糖或少波動
    糖尿病患者晚上不吃飯來控制血糖的,這種行為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那些靠胰島素和促泌劑來控制血糖的患者,在使用藥物之後沒有定時吃晚飯,很容易會出現血糖偏低的現象。不吃晚飯很容易會在睡覺前產生較強的飢餓感,如果選擇在睡前進餐,很可能會是第2天早上的空腹血糖急速飆升,一天可能都會處於高血糖的狀態,使血糖極其不穩定,給患者的健康帶來極大威脅。
  • 血糖偏高的人,睡覺時可能會出現3個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血糖過高的情況,在很多人心中認為血糖過高了很容易得糖尿病,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糖尿病和血糖高並不是一種情況,一般情況下,人在空腹狀態下正常值應該小於6.1mmol/L,如果是一段時間內超過了6.1mmol/L的話,其實可能就存在高血糖的問題。一、血糖偏高就會得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注意了,這3種早餐,不利於血糖穩定,建議及早管住嘴
    但很多人卻有不吃早餐或者隨便應付兩口的壞習慣,這其實是很不健康的。特別是糖尿病友來說,早餐除了補充營養,對穩定血糖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糖友早餐應該怎麼吃呢?糖友應該戒掉的三種早餐:油脂偏多的食物在種類繁多的早餐當中,除了包子饅頭比較常見之外,很多人還特別喜愛吃油條,炸餅,煎餅等含油脂量較多的食物,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這類早餐應該及早戒掉。
  • 血壓血糖不穩定的人,早餐應該喝點什麼呢?不妨聽聽謝醫生怎麼說
    一、若血糖升高,要不要吃早餐?你是否了解人的身體在經過一晚上的休整之後,需要得到營養物質的補充,如果你不吃早餐的話,那麼很容易人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導致一系列疾病的產生。血糖不穩定的人更應該三餐規律,如果不吃早餐的話,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的症狀。
  • 血糖偏高的人,睡覺時可能會有3個表現,不妨自查一下
    導語:現在大家對於養生越來越重視,當自己身體的血糖血壓出現不穩定的時候,都會提心弔膽那麼血糖偏高,但是有些時候擔心是多餘的,有些人說血糖升高了就會得糖尿病,這個認知是有誤差的,在這種情況下,人空腹的血糖值應該是低於6.1的,如果長期超過6.1,就說明自己存在高血糖的問題。
  • 吃完飯就犯困,是血糖問題嗎?出現這2種情況,建議重視
    但若是身體出現了這幾個情況,那就需要多警惕了。一、吃完飯就犯困,是因為大腦供血不足嗎?出現這2種情況,需要警惕1、血糖高一般來說吃完飯就會犯困,但是血糖基本上都是正常的,而且身體會代謝掉一些糖分。但若是做血糖檢測的時候,血糖高了那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徵象,所以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 胰島素放冰箱就行?你可能想簡單了,這5個注意事項不妨記一記
    想要讓胰島素髮揮最好的治療效果,除了注意注射的方式以外,還要注意胰島素的儲存,胰島素如果儲存不當會影響胰島素的效力,進而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要怎樣儲存胰島素?1、不要一味地放進冰箱儲存糖尿病患者在儲存胰島素的時候,最好能夠選擇合適的地點。不能把所有的胰島素都放在冰箱裡儲存,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 媽媽跟老公都患上糖尿病,她幫助親人控制好血糖,你也可以做到
    除了運動以外,先生對飲食也開始嚴格控制了,原先我的認知是,得了糖尿病,少吃甜食或者飲料就可以了,其實生活中許多食物都是需要避免的,或者儘量少吃的,比如說澱粉類食物,含糖量高的水果,果乾等等。以前先生很愛吃白米飯,每次都要吃上好幾碗,現在也不敢多吃了,每天吃的雜糧米飯,每頓都不敢超過2兩,感覺餓了,也只能多吃蔬菜來填飽肚子,以前喜歡的蛋糕、點心、肥肉等等,都不敢碰了
  • 這3種高嘌呤的調料,儘可能早撤下餐桌,或有助尿酸的穩定
    一、這3種高嘌呤的調料,儘可能早撤下餐桌,或有助尿酸的穩定1、蠔油首先要說的就是蠔油,因為蠔油的原材料是生蠔,其製作工序也非常繁瑣,除了有生蠔之外也會加入大量的鹽以及各種添加劑,雖然味道很好,但是如果吃太多的話也會導致體內尿酸升高,所以在做菜的時候也要少放一點。
  • 胰島素抵抗和不孕、流產有什麼關係?
    撰稿 | 林嘉雯審校 | 鮑時華圖片來源於網絡雖然是婦產科醫院,雖然面對的是一群生育困難的中青年女性,但我們發現竟然有越來越多的「富貴病」出現,而且越來越年輕化,如肥胖、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糖耐量異常、血脂代謝異常、糖尿病、高血壓等等。
  • 每個人有三次早做預防的機會,你錯過了嗎?
    但現如今糖尿病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且發生年齡越來越低齡化,尤其是相當多的人不能做到及早發現,無形中增大了糖尿病的危害。事實上糖尿病不是急症,它的發生有一個逐漸進展的過程,在真正發生前是有機會阻止與延緩它的發生的,可以說有三次機會。
  • 每餐少於20分鐘的人要反思了
    有人狼吞虎咽卻仍吃不飽,於是又開始新一輪風捲殘雲……吃太快不僅拖累了消化系統,還會影響人體內血糖值和胰島素的分泌,讓人越來越胖。《生命時報》通過一項日本實驗,分析吃飯速度和長胖的關係,告訴你「細嚼慢咽」對身體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