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精明」,學會守拙,才能成大事

2020-11-16 情聲細語li


道德經中說:「大巧若拙」

最精巧的方法和技能總是看上去不太精明,沒有多少技巧可言。

同樣的,為人的最高境界不是精明利己,而是大智若愚。懂得守拙,才能洞察萬物,看清事物的本質;懂得守拙,才能心平氣和,刻苦修煉;懂得守拙,才能以拙制巧,贏人於無形。

守拙的人,才是大智之人,才能成大事

太過精明的人,往往淺薄俗氣。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人,做人做事吃不了一點虧,明嘲暗諷,劍拔弩張,為了一些利益用盡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後,還看不起別人,而沾沾自喜。

你說他聰明嗎?確實聰明,畢竟普通人也想不出那麼多招,況且他目的是達成了。

你說他愚蠢嗎?那也是真的愚蠢,他們真把其他人當傻子以為別人看不透他們的心機,殊不知,別人早就默默看他表演了,淺薄俗氣,可見一斑。

善於守拙,難得糊塗,才能洞穿世事。

山東聊城有一個「仁義胡同」,也稱「六尺巷」。

這裡流傳著一個故事,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戶部尚書。家中因為宅基糾紛,傳來信件,希望他能為家裡撐腰。

收到家中的書信,立刻修家書一封,只見家書中寫到:「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傅以漸的來信後 ,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傅以漸不是聰明人嗎?沒有一點智慧能有傅閣老的稱號嗎?以他的權勢宅基地糾紛肯定能夠獲勝,但他沒有,真正智慧的人,不會逞一時之快,不會事事精明,有時候難得糊塗,才是真正的聰明

正是由於他的寬厚待人,善於守拙,才化解了鄰裡矛盾,也使得傅姓成為了當時水城的第一大姓。


藏巧於拙,以拙應巧,才是大智慧!

菜根譚裡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真正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不會自我炫耀,不會事事較真,精明利己,他們懂得守拙的智慧,不走捷徑,不爭輸贏,適時糊塗,反而能夠收穫一片天地。

正所謂「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人生中的成敗得失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事事求巧,精明自我,佔據上風,總有一天會自食惡果。

唯有藏巧於拙,以拙應巧,才能如青梅煮酒的劉備一般,韜光養晦,在別人沾沾自喜之時,成就一番大事業!

———————————————

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也希望能得到知音們的「關注與支持」!

希望能與你們共同學習中國國學經典,領悟更多人生真諦……

相關焦點

  • 做人的最高境界,貴在"守拙"
    有一次,背得太疲倦了,從椅子上直摔到地面。"有"京劇天皇"美譽的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也說過:"我是一個拙劣的學藝人,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看來,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超拔流俗的高人、偉人,越認為自己很拙笨、很無知。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斐爾爵士曾對他的兒子說過:"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更聰明。
  • 做人不要太精明, 做事不要太張揚
    不要總在琢磨佔人家的便宜。即便便宜佔到了,在人品上又吃了虧,屬於得不償失。                                                                                   有道是:在做人上,精明不敵氣度;在做事上,速度不敵精度
  • 守拙,做人的最高境界
    會議結束,我走在他們後面,只聽同事對女孩道:「新人要多表現自己,但是一定要分清場合,不要覺得自己了不起,花開無需太豔,況且比你牛逼的人很多!」壹這個世界上從不缺少喜歡鋒芒畢露的人,但是缺少明明有鋒芒,卻又能夠收放得體,斂藏適度,懂得守拙的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曾慨嘆:「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 人生三守:守信、守拙、守心
    能堅守住自己內心的人,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人生。不太湊巧的是,那幾天李苦禪剛好身體不太舒服,想著老人肯定不會著急要畫,於是就耽擱了幾天。如果可以,去做你承諾過的事情,去見你承諾要見的人,不要讓失信成為彼此最深的傷痛。
  • 糊塗與精明之間的權衡,是人生超高的藝術和學問嗎?領悟做人道理
    從王熙鳳最後的結局就可以反映出,做人不要太過於精明,超過了那個度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在我看來,王熙鳳畢竟是一介女流,不會懂得官場中的&34;這個哲學理論。卡耐基對於精明與糊塗的理解上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人脈中還是&34;一點好,當然不是讓我們真的糊塗,而是希望我們學會大智若愚,這其實就是做人的智慧。
  • 遠離那些太過精明的人
    做人,過於精明是大忌。看到一句話說,「凡是太聰明太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老闆回答:「來店裡的人,吃得開心,就會更信任我,不僅成了回頭客,還會推薦親朋好友來光顧,這不是更賺嗎?」可見,有時候,「舍」是一種投入,放棄精明的算計,是一種換取人心的智慧。
  • 遠離那些太過精明的人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遠離太過精明的人
    作者丨廿一▼人生在世,那些精明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我們總以為精明是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優勢。其實,真正精明的人,從來都不會一味的處心積慮的玩心機、走捷徑,而是懂得「守拙」。做人,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夠把事情辦好,才能夠應對生活中的一切變化。1 作家劉震雲說過:「我們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因為中國人聰明的太多了,越聰明的人,越應該有一種踏實和實幹的精神。」
  • 凡是太精明,太算計的人,大多數過得都不幸福
    做人,糊塗一點挺好!點擊關注 梵心佛語錄 今天做人,不能太精明,太精明,斷了人脈。做人,不要太算計,太算計,人人疏遠。這個世上,凡是太精明,太算計的人,大多數過得都不幸福。人生在世,難得糊塗,糊塗並不是裝瘋賣傻,還是學會裝傻
  • 做人要聰明,但不要太「精明」,不然人人躲避,孤家寡人一個!
    其實做人要聰明一點,但是不要「精明」。僅僅相差一個字,意思又所差無幾的兩個詞,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作用卻是大不相同。「精明」的人喜歡斤斤計較,追求眼前的利益,而聰明的人卻知道如何圓滑的應對所有的為人處世。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是如我們親眼所看到的那樣,也不是如我們親耳所聽到的那樣,如果事情都僅僅變得那麼簡單明了,這世上大概就沒那麼多誤會與矛盾了。
  • 糊塗做人,其實是福(深度好文)
    閒著,糊塗做人。」活著,很多時候,不必什麼事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知道得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偶爾糊塗,其實是一種人生的智慧之舉。因為社會複雜,很多事情,自己內心看透就好,不必表露出來,一笑而過就好,看破不說破,正所謂:抱樸守拙,是做人的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做人不能過於精明,古語也有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比自己厲害和聰明的的人大有人在,聰明反被聰明誤。
  • 做人,做生意,創業,必須學會這些!經典
    做生意離不開人脈關係1.人脈決定財脈,左右逢源好賺錢2.累積你的「人脈存摺」3.良好的人際關係帶來意外的財富4.朋友多了好辦事,利用朋友做生意5.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樹」6.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7.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8.放低身段,結交摯友9.藉助貴人成大事
  • 做人真的不要太精明的好
    人活著,不要太精,現在的人都不傻,誰都明白,也沒有所謂的笨蛋蒙在鼓裡,只是不想去拆穿你的虛偽,一旦你真的讓身邊的朋友都失望了,那你以後的路也不好往下走了,沒有一個人會扶持你。人的這一生,我們都是有私心的,誰不想多撈兩個,但自己心裡也要有個度,做人做事不要太過,凡事給自己留些餘地。畢竟出來混是遲早要還的。
  • 遠離太過精明的人(深度好文)
    人生在世,那些精明的人,往往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我們總以為精明是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優勢。然而,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越是聰明的人,更是容易仗著自己的聰明。想著事事佔便宜、投機取巧,到頭來反而傷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
  • 做人,不要太老實,要學會有一點「心機」
    做人,不能太老實,為人處世要學會留一點「心機」。老實的人,沒有錯,那是善良,是真誠,是本分,是忍讓,但是生活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老實人很容易吃虧的,心太軟,就是沒有帶刺的善良,會被人欺負,任人宰割。所以,做人不要太心軟,也不要太老實,要學會一點「心機」。
  • 做人就要有膽量,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的!
    做人就要有膽量,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的! 膽量就是一種不怕困難和危險的精神,有膽量的人才有魄力。 有句話叫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只有膽量大的人才會付出行動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因此膽大的人就比沒膽的人佔有了先機。
  • 做人,學會「心狠一點」,很必要
    做人,心狠一點,不是讓你丟了做人的良心,去做那些謀財害命的事,也不是讓你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傷害別人的情況上。做人,心狠一點,而是為了更好的做自己,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做人,心狠一點,處理問題,就不會拖泥帶水;做人,心狠一點,做起事來,就會更加的果斷從容;做人,心狠一點,面對感情,就能夠拿的起,放的下。
  •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第一章 人氣決定財氣,會做人才能賺錢1.吃虧是福,生意人要大方一點2.善舉帶來人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3.胸懷有多廣,人氣就有多旺4.無德必無財,爾虞我詐難長久5.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氣者得財氣6.先賺人心後賺錢7.坦誠相見,才能心心相印
  • 「水至清,則無魚」:做人,四個方面不能過於精明,會功虧一簣
    這句話表面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人太精明了,就沒有朋友。後人常常藉此告誡,一個人看問題,不能太過於苛責,這樣容易使人害怕並逃離,那樣就功虧一簣了。其實,這句話如果延伸到今日,也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不管是從家庭處事還是人際交往來看,它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