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與人爭辯,是一種莫大的智慧

2020-10-13 雲外悟空

生活中,人人都遇到過爭執的情況,爭執有大有小,大到原則問題,小到雞毛蒜皮的拌嘴。我們都曾面臨著言論和觀點的分歧,這也是常事,甚至遭遇嘲諷和挨罵。


有些人常讓我們覺得頭大,TA們的單線思維、TA們的一根筋、TA們膚淺的分析能力,還有TA們不考慮自己的行事作風……這些都讓身邊的人備感厭煩。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

夏蟲不可以語冰。

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因為它從來沒有感受過寒冬,它從來沒有體驗過冰雪,在它的世界裡只有春天的陽光和炎炎夏日,它永遠都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冰雪寒冬,這純屬浪費時間。


很多「爭論」的場景,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爭論,而是話語不對等的尷尬抬槓,情緒上的升級,繼而出言不遜。


話語不對等,指的是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也不在一個層次下交流,所爭所論風馬牛不相及,只會損耗心力。


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是一種漫長的無奈,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更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和氣血,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因為爭論裡並沒有真正的贏家,在浪費時間、消耗感情的同時,只會讓彼此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


你要清楚,和什麼樣的人爭辯,就註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子的人。不與低層次的人論長短,那是一種莫大的消耗。首先,你要把思維降到跟他們同一個水平面;然後,還要用他們能聽懂的話,去反駁自證。


對於不同層次的人,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於不爭辯、不解釋,做好自己。


不要跟別人爭對錯,很難的。每個人的生活狀態不一樣,立場不一樣,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對錯。


當你與別人爭辯時,你的世界中心在他處;不屑與他人爭辯時,你才是你的世界中心。


人生苦短,爭亦無益。大好時光放在人世糾纏上,不是太糊塗了嗎?真正有智慧的人鮮少與人爭辯,畢竟層次不同,解釋再多也是徒勞無益。


事實上,真理就是真理,不因為爭不爭而存在,真理永遠就在那裡,不增不減,而不爭是一種莫大的智慧。欲為大樹,莫與草爭,乃是智者。


朱瞻基在《樂靜詩》中寫道:

暮色動前軒,重城欲閉門。

殘霞收赤氣,新月破黃昏。

已覺乾坤靜,都無市井喧。

陰陽有恆理,斯與達人論。

最喜後四句,乾坤安靜,沒有市井的喧囂,陰陽自然是亙古不變的恆理,就不要爭論不休了。


楊絳曾翻譯蘭德一首詩,表達自己的人生信條: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何其曠達,何其自然灑脫!愛大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而然,沛然於心;愛藝術,藝術的精妙是人類靈魂的裸露,也是救贖。

相關焦點

  • 不爭不辯,懂得恰當的時候停止爭辯,才是一種大智慧
    一個男人,和女朋友在一起,為什麼總想著要吵贏對方,是一種什麼心態?不外乎面子。不能被自己的女人比下去,可是他不懂得口舌之爭的利弊。01贏了口舌,失去朋友。和朋友交往,你每次都言辭犀利,爭強好勝,你會發現,朋友會越來越少。
  •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
    人生一世,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很多人。當遇到一個凡事尊重欣賞你的人,很可能並不是你很優秀,而是對方在各個方面都勝於你,且包容力很強。能容的人,不但服眾,還受人尊敬。能容言,會容人,可容事,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才華。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當你被別人瞧不起時,沒必要去跟對方爭辯,有智慧的人會這麼做
    有的人被別人瞧不起時可能直接爆發,跟瞧不起自己的人開始無休止的爭辯,其實這樣做是很沒必要的。一、有智慧的人不會把這事放心上很多時候當我們被人瞧不起的時候,我們越是想跟對方爭辯就會越生氣,而在生氣後往往會打亂我們的思緒,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有智慧的人面對被人瞧不起時,往往他們不會太在意這件事情,可能他們會跟對方微微一笑,不會選擇去跟對方進行爭辯,然後繼續專注做自己的事情。
  • 防人不如和解,爭辯不如寬厚
    容言是一種優良的品格,更是一種格局,這樣的人胸襟開闊,不與人爭長道短;他們眼界深遠,看的是大局,不斤斤計較。古人云:「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說的是,再大的災禍,都是片刻間的不能忍造成的。外在包容,內在格局,其實是有著較為縝密的系統思維,能分出輕重緩急,因此可以趨利避害。能包容的人不拘小節,並不是不在乎小節,而是看到更高遠,對眼前的得失忽略不計。
  • 不與低層次者爭辯,方能收穫廣闊的世界
    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是一種漫長的無奈,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更是一種無謂的消耗!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 心理學:一個人的智慧,會和他的心理有莫大的關係(新型觀念)
    一個人的智慧也會發生變化,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有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要不然為什麼有的學生學習成績會下降,又或者是上升呢?這也就是一個人的智慧也會發生了變化。筆者想說的就是: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導致一個人的智慧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呢?大家或許都知道「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句話,筆者對這一句話開始也是半信半疑、模稜兩可,經過深入思考之後,卻發現它很有道理。
  • 層次不同,不必爭辯
    餘生很貴,不必強迫自己與圈子不同的人舉杯共飲,也不必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解釋你自己。 因為在他們的眼中,推翻人之常理,是一種獨得之見,盡顯智慧。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是一種申辯,沉默是一種態度。
  • 不與爛人爭辯,不和爛事糾纏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爛事,如果總是抓住不放,與其糾纏不清,自己必然也會深陷其中,而長時間籠罩在爛事的影響之下,實在得不償失。不與爛事糾纏,懂得及時止損,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 沒什麼跟與人爭辯更傻的事情了!
    每次想到自己與人爭辯時的那個慫樣,我都覺得有點羞愧,甚至難過,我為什麼那麼慫?我又為什麼要跟他們爭辯?(心懸著,有點像害怕的那種感覺......)但是後來想想真的沒有爭辯的必要,這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其實與人爭辯最終的目的無非是爭個對與錯!證明自己是對的!然後呢?你從這次爭辯得到了什麼?又學到了什麼?
  • 人活到一定年紀,不語是成熟,不辯是智慧!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與人彼此連接。有連接就有衝突,有衝突就有是非。明辨是非是內心的準則,爭辯是非卻只是口舌的搬弄。莊子說:不遣是非,與世俗處。大智慧大而化之,小聰明才會爭論是是非非。人生難免會受委屈,有大格局的人,不爭眼前的榮辱,不在意一時是非。遇到責難,忍辱不辯,退一步讓一分,用自己的力量去背負、化解是非。他們內心大氣而篤定,寬容而仁慈,福澤也比常人深厚。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沉默,是一種智慧
    那些學會說話的人,不一定真的會說話,就像貪玩之人並不一定真的會玩一樣,任何事情想要精通都不能隨心所欲,任意發揮。01對來自不懷好意者的「誤解」,沒必要解釋更不去爭辯要知道,衝動是魔鬼,當一個人的情緒在被外界的不公激怒後很容易口不擇言,與其做無用的爭辯,不如靜下心來細想對策。所以,在生活中若遇到對方不懷好意,故意用言語刺激時,一定要保持理智,沒必要解釋更無需爭辯。
  • 人活到一定年紀,不語是成熟,不辯是智慧
    大智慧大而化之,小聰明才會爭論是是非非。  世界這麼大,什麼樣的人也有,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爭辯。  人活到一定年紀,不語是成熟,不辯是智慧  一個人見識得越多,就越明白爭辯是非沒有什麼意義。
  • 人生最大的智慧:容
    容言是一種優良的品格,更是一種格局,這樣的人胸襟開闊,不與人爭長道短;他們眼界深遠,看的是大局,不斤斤計較。歷史上的狄仁傑很多人耳熟能詳。有一次他奉皇帝武則天之命去辦一件差事。早晨,由於趕路急,他和管家狄春隨意找了個小吃攤。
  • 夫妻間無聊的爭辯,有時也是一種幸福
    夫妻間無聊的爭辯,有時也是一種幸福。更是生活中的調解劑,無波無瀾的人生,也會少了許多樂趣。
  • 伴讀 | 釋懷,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釋懷,是一種心境的回歸 林徽因說:很多人很多事不需要再見,因為只是路過而已 釋懷,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豐子愷說: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就像楊絳先生:我不和任何人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一種釋懷之心的高貴。不去強求不是自己的人和事,不去羨慕他人的得與失;做好自己,隨心隨性隨喜,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不爭不鬧不搶,順其自然,一切安好,生命裡自然都是豔陽高照,晴空萬裡。 學會釋懷,不是讓我們變得消極。
  • 和層次不同的人,無需爭辯
    ,有的人會覺得難以理解。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不可能爭出結果的。明知後者難以達成共識,還寧要與他們據理力爭時,只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拉入與對方同樣的水平,陷入爭辯的陷阱爬到山頂的人,看到的是雲海;停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樹林;站在山腳的人,看到的是草地。
  • 不要與人爭辯(原創)
    不要與人爭辯,人和人爭辯的根本原因在於大腦神經元的知識網絡結構完全不同。兩個大腦知識網絡完全沒有重合的人交流,本身就是很愚蠢的行為,然後一個還試圖說服另一個,大腦神經元的網絡構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爭辯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讓兩個分割的大腦更為分割。
  • 丹慧|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
    01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層次不同,眼界不同;三觀不同,很難相容。人的成長閱歷不一樣,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不一樣。有些人不明是非,你和他講大是大非,無異於對牛彈琴。不是所有人,都有和你一樣的境界,都把你認為必須遵守的規則當回事。
  • 善良是一種智慧
    善包含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如此,這不僅僅是善良的問題,而是一種智慧的體現。也許,正是因為你這樣一個簡單善良的舉動,會激發更多的人開啟善良的本性,那麼,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當你需要幫助時,別人也會伸出善意之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在美國有一個獨行大盜行竊多年,從來沒失過手,這天,他像往常一樣,來到朱莉家裡行竊,偶然間看到桌子上放著一個本子。
  • 君子之行——少言是修養,閉嘴是智慧
    「靜時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好友因為一件事件,鬱悶好幾天。她和平行班的一位同事,也是她再學校最好的好友,吐槽了一下領導,說是暑假也不讓好好休息,好好填表,打卡,各種上報的文件,視頻會議開的那麼長,一點有用的東西都沒有,還搞的心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