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孔子的學生正在門前掃落葉,突然來了一個人,問他說:「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學生點頭稱是。那人又說:「既然你是孔子的學生,應該也很博學,我且問你一個問題,一年有幾個季節?」
孔子的學生答道:「當然是四季。」那人卻搖頭說:「不,一年只有三季。」
結果,兩個人為一年有幾季的問題爭辯了半天。
這時,孔子過來了。那人也問孔子:「一年有幾季?」孔子竟肯定地回答:「先生您說得對,一年有三季。」於是,那人便滿意地揚長而去。
孔子的學生很不解,「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師為什麼謊稱三季呢?」
孔子笑著說:「你沒看到那個人通體的綠色嗎?他是蚱蜢變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沒經歷過四季,你和他爭辯四季的問題,不是浪費時間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三季人」,他們的認知本就與你不是一個層次,再加上人性中與生俱來的求勝心,更是讓他們陷入爭辯的漩渦中不能自拔,如果一味地去爭輸贏,不僅說服不了他,反倒還消耗了自己。
莊子在《秋水》篇裡講過這樣一句話:
夏蟲不可以語冰。
就是說不要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這純屬浪費時間,因為它從來沒有感受過寒冬,它從來沒有體驗過冰雪,在它的世界裡只有春天的陽光和炎炎夏日,它永遠都無法理解你所說的冰雪寒冬,這純屬浪費時間。
這就好像是給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盲人講關於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說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光明,因為他從來沒有體驗過光明。
他可以了解光的理論,光是由什麼組成,但那不是光的本身,他永遠不會了解真正光是什麼,光是不能被傳達的,光是不可以言說的,它是一種經驗。
老話說得好: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層次越高的人修養越高,交往的層面是由自身的素養決定的。思想淺薄的人自然結交的大部分也都是膚淺和物質的人,聊的無非也是雞毛蒜皮。
生活中,我們要分清群己界限,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學」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選擇能「混在一起」的人當「朋友」,如果可以相互認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職,禮貌相待就好,沒必要強融。
很多「爭論」的場景,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爭論,而是話語不對等的尷尬抬槓,情緒上的升級,繼而出言不遜。
話語不對等,指的是雙方不在一個語境,也不在一個層次下交流,所爭所論風馬牛不相及,只會損耗心力。
不同層次的人之間討論問題,彼此南轅北轍,既沒有前提,也不會有結果,和不同層次的人溝通是一種漫長的無奈,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更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明知無法戰勝對方本質上的狹隘,進行爭辯只會損耗精神,這時不如不爭不辯,因為層次不同是爭不出結果的。
你要清楚,和什麼樣的人爭辯,就註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對於不同層次的人,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於不爭辯、不解釋,做好自己。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工夫和你爭來辯去,他們都在篤實地行動,與其和他辯論,不如腳踏實地的踐行,況且,很多道理不是辯論就能辯清楚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鮮少與人爭辯,畢竟層次不同,解釋再多也是徒勞無益。
《莊子》裡有個叫士成綺的人,聽到世人常常誇讚老子,於是跋山涉水來拜訪老子,看到老子外表平平,其貌不揚,住的地方也極其普通,便說:別人說你是聖人,我看是老鼠還差不多。
老子看了他一眼,低頭繼續讀自己的書,完全不理他。
第二天,士成綺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來找老子道歉。誰知道老子對他說:「我如果有獲得大道的實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什麼關係?我還是我,你說什麼,是你認為的,它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喜歡和人爭論的人多半是內心還不夠篤定,只要認定自己是對的,面對那些指責自己的人只需淡然一笑,不必太在意,有些誤會何必在意?有些謠言又何必爭論?
「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辯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辯,因為爭論裡並沒有真正的贏家,在浪費時間、消耗感情的同時,只會讓彼此更加堅定自己的立場。
不爭辯不代表你心虛理虧,而是因為內心無愧,清者自清,身正品正,總有一天時間會驗證。
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只管做好自己,堂堂正正,時間會幫你澄清。
人這輩子,重要的不是和別人爭辯,你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人品端正,無懼流言蜚語,清者自清,無愧於心。
當你與別人爭辯時,你的世界中心在他處;不屑與他人爭辯時,你才是你的世界中心。
在我們的周圍,總能聽到一些人喜歡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品頭論足:
都快三十歲了還不快點找對象,女人都是越老越貶值;
你孩子都四五歲了,可以要二胎了,現在不要二胎,將來肯定後悔……
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魚,又怎知魚之苦?
既然都不知道,又憑什麼對別人的事指手畫腳?
未曾經歷,不成經驗,他們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從未經歷過你受的痛苦和磨難,不知道你讀過的書……隔著太多太多的障礙,溝通就是一場漫長的無用功,有時候唯有沉默,一笑了之才是最明智的方法。
生活裡其實本就沒有那麼多的是非對錯,也沒那麼多的非黑即白,如果你與他們爭論,那麼你的時間就在這些爭論中悄悄流逝了,你的好心情也在這些爭論中漸漸敗壞了。
我們很難改變不同層次人的看法,特別是那些動輒扣帽子,無理取鬧,刷存在感的人,對他們或迴避、或遠離、或一笑置之、或請他們閉嘴,因為再說下去也是一場無謂的爭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頂的人看到的是雲,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樹,站在山腳的人看到的是草。
人的認知就像一個巨大的天坑,呈漏鬥態勢排布,越往下所見越少,越往上所見越多。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
世界那麼大,圈子那麼多,總有和你認知層次相同的人,人和人交往講究臭味相投,而無關金錢多少。
當你到過更高的地方,看過更遠的世界,自然無需理會閒雜的聲音。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滿陽光,那就請遠離那些低層次的圈子。
人這一生真正需要的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尊重自己的內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內心豐盈的人從不活在別人眼裡,更從不活在別人嘴裡。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循規蹈矩,活在別人眼裡,只能白白浪費了自己的位置。
周國平說:每一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一定有一個對於他最合宜的位置,這個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時就給他準備好的,只等他有一天來認領。
如果李白去當官,那麼中國會多一個不入流的政客,少一個天才的詩人;
如果李廣從文,那麼中國就會多了一個不入流的文人,少了一個彪悍的將軍。
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莫過於看自己的風景,走自己的路,堅守自己的方向。人生一世,一定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活出自己!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