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母就像兩座大山,矗立在那裡讓我們心裡充滿安全感。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兩座山不再偉岸,他們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話不敢大聲說,許多事也不敢再問。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問題被大家熱烈討論。
「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與父母的之間的關係也不斷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他們逐漸不在我們面前「指點江山」,而是逐漸將生活主導權交給子女。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人說是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父母年輕時更有能力所以更有話語權,年老了需要子女照顧,自然不能和以前一樣鼻孔朝天。
頭狼老了也知道尾巴低一截呢!
但其實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更重要的則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所帶來的影響!
如果足夠細心,你會發現,這樣的事情僅僅發生在小時候父母比較強勢的家庭裡面。
要是從小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都比較平等和諧則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小善有個朋友,小時候他特別害怕他的媽媽,他媽媽是那種非常強勢的女人,在家裡說一不二。
朋友小時候想買零食和玩具從來不敢和他媽媽張口要錢,好不容易在我們的鼓勵下鼓足勇氣要了一次,結果非但沒有要到錢,還被劈頭蓋臉罵一頓,告訴他不能亂花錢。
朋友有時候僅僅是犯了一點小錯誤,都會被他媽媽狠狠的教育一頓。
朋友媽媽不愛他嗎?不是這樣的,每次他媽媽教訓他都是在他犯錯的時候,雖然嚴厲,但是朋友確實變成了一個父母眼中的「乖乖兒"。
只是不可避免的,朋友的性格越來越和他母親相似,一點點事情都容易暴躁起來,後來隨著年歲增長,兩人的角色也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對調。
說到底,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過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不會欺你老。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要從自身做起。
首先要在家庭生活中不能給孩子太大的距離感和壓力,想要孩子未來怎樣與自己相處,就要先學會在孩子小的時候怎樣與他相處。
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他才會回饋給你愛。
我們聽過了太多關於留守兒童的故事,父母迫於生計外出打工,只能把孩子留在家裡讓老人照看。
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即便安安心心長大也總是會有很多心理問題,和父母之間會有很多隔閡。
還有些家裡不缺錢的從小把孩子送國外,除了錢什麼關愛都不給,這樣的孩子和留守兒童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好的家庭環境也是會遺傳的,除了給足關愛之外,父母也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在對待自己父母上,讓孩子看到自己是怎樣做的。
孩子會學習模仿你的樣子,你怎樣對孩子的爺爺奶奶,孩子未來就會怎樣對待你。
百善孝為先,只有你先懂得父母的不容易,用好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你的孩子才能懂得你的不容易,用好的態度對你。
不要以愛之名行使控制權。
就像前面講到的我的朋友,在他媽媽過於嚴格的管教下,他成為了父母親戚眼中的」乖乖子「。
但是在他上學工作以後,他這樣的性格卻給他帶來了很多的困擾。
母親的壓制使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性格內向,沒有主見。
你知道孩子們最討厭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嗎?
是為你好!
這三個字幾乎每個父母都會和孩子這樣說,我逼你寫作業是為你好,逼你多吃蔬菜水果是為你好,不讓你出去玩是為你好……
父母常常用這三個字來凸顯父愛、母愛的偉大。
可是為你好和對你好真的不一樣!
為你好是父母用自己認為的好來定義孩子的生活,不是真的對孩子好。
愛孩子,不是把他像養寵物一樣,餵他食物把他養大就可以,而是要給他相對的自由,讓他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自由馳騁。
回到最初的問題,你如何看待父母在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呢?
其實這也不過是父母疼愛子女的一種方式,在子女見識和能力都還比較薄弱的時候,父母庇佑子女長大成人,當子女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時,父母則放手子女搏擊生活,自己退居其身後庇之,小心翼翼守護著子女的避風港。
每個人都會有年邁的哪一天,當你無力再為子女創造更優質的生活時,又將以什麼樣的方式繼續守護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