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到這兩句話,心裡總是酸楚無比。
有一部挺火的電視劇《幸福一家人》裡面有這樣一個片段,曾經看哭了無數觀眾。
劇情是這樣的。那家的兒子婚後要和家人斷絕關係,理直氣壯地說:「我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結果!」
兒子是醫生,他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是因為醫院裡很多同事實力比他差,卻靠著父母平步青雲,而自己的父親只是個賣面的老闆。他因此覺得很委屈。
兒子怒斥父親:「你每天只會問我餓不餓,卻不能在事業上拉我一把!」
滿頭白髮等父親泣不成聲,非常愧疚地對兒子鞠躬:「對不起,我沒本事,讓你受委屈了。」
這位父親不但沒有指責兒子的不孝,反而愧疚自己無能。他在長大成人的兒子面前表現得小心翼翼,並不是怕自己的兒子,而是,愛。
這一幕,看了讓無數人心酸不已。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兒子,埋怨父母沒本事,不能助一臂之力讓自己飛黃騰達。
雖然這是電視劇裡的橋段,但是現實中也不乏這樣的孩子,對父母不夠理解,嫌棄自己沒生在錦衣玉食的家裡,嫌棄自己父母不是達官貴人,嫌棄自己父母不夠體面。甚至還有孩子嫌棄自己父母醜。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年老的父母在兒女面前變得很「聽話」,兒女說什麼,就是什麼,兒女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兒女兇他們,他們還要賠著笑臉讓兒女別生氣。
什麼時候開始,老去的父母開始在兒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了?
原因有三點,都很扎心。
小時候,父母是天,在孩子的眼裡,母親是百事通,父親是一座巋然不動的山,特別有安全感。
小時候,做錯了事情,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目的只有一個,教育孩子往正路上走。
那時候要麼母親河東獅吼,要麼父親低吼一句然後屁股上就挨了巴掌。時光就在這樣的打是親罵是愛中漸漸走遠,孩子長大成人了,父母卻佝僂了腰身,被風霜染白了雙鬢,眼睛花了,走路也蹣跚了。
為什麼父母在兒女面前變得聽話了,幹什麼事情說什麼話,都變得小心翼翼了,有時候,他們只是怕給兒女添麻煩。
知道兒女在外面的世界挺辛苦的,不好混,他們不會主動給兒女添麻煩,哪怕是生病了,也千方百計瞞著不讓兒女知道,等瞞不住了,弱弱地說一句:「不想讓你擔心啊。」
小時候,我們理直氣壯地「麻煩」父母,在他們面前,想要什麼就開口要,需要他們的時候毫不猶豫,我們自認為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所以麻煩了他們十八年還不算,甚至二十幾年。
終於有一天,孩子翅膀硬了,獨立了,成家了立業了。父母卻在不經意間就變老了,老得那麼快,讓人猝不及防。
他們老了,總是時不時地擔心自己會生病,會無法照顧自己,擔心那些令人痛苦的老年病,擔心自己患病之後怎麼辦。
可是他們忘了,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們就一點也不怕麻煩,一把屎一把尿,半夜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他們把所有的耐心給自己的孩子,沒嫌過苦,沒嫌過累。
老去的父母,特別擔心的這一點,很扎心。
然而,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老了,需要孩子的照顧,這才是理所當然。
父母老了,兒女卻因為工作需要和小家庭的忙碌不能常伴身邊,父母有時候會產生一種被遺忘的感覺。他們想打電話給孩子,怕打擾孩子工作。他們想讓孩子回家,讓他們看一眼,又怕孩子不耐煩。
曾經那麼堅強那麼能幹的父母,在他們白髮蒼蒼之際,卻在自己的兒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這一切,也許我們還沒有反思,為什麼?
我想,是因為我們無意中對父母的態度讓他們產生了誤解。
我們變得沒有耐心,和父母說話有點橫,指責他們,嫌棄他們生病,嫌棄他們耳朵背聽不見,嫌棄他們囉嗦……
所有沒耐心的背後,讓父母變了,開始變得小心翼翼,遠不如我們小時候的理直氣壯。
寫在最後:
百善孝為先。
孝順父母,從和顏悅色好好說話開始。
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了「價值」,就被孩子冷落了。
高亞麟在《我家那閨女》節目裡說過這樣一句話,非常扎心,他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細細想來,悲涼之至。
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伺候和孝順父母,是每一個孩子最大的福報,好好珍惜。
作者,談情說李,用暖心文字陪伴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