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老年父母在兒女面前小心翼翼?
年老的父母,在兒女面前小心翼翼,謹言慎行,害怕不小心說錯了話,做錯了事被子女責備,活像一個做錯事或者害怕做錯事的孩子。這副形象是不是有點熟悉?仔細回想一下,在父母年輕、孩子小的時候,這擔心做錯事的,是不是孩子?在兒女面前小心翼翼的父母,身上折射出兒女年幼時的模樣。
兢兢戰戰的孩子
小時候,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你是否也曾戰戰兢兢 ,害怕做錯事、說錯話,招致父母的責罵甚至動手教育。在嚴厲的父母面前,年幼的孩子流露出來的情感,更多的是害怕而不是尊敬。懂事一點的孩子,知道父母嚴厲是為了自己好,做錯事應該受到懲罰。可是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因為仿佛他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錯的,每一件事都無法令父母滿意。
儘管考90分已經是班級第一名,可是父母要求考一百分,認為被扣分的題目是不應該錯的。你不僅得不到表揚,甚至得到「粗心大意」的批評。父母要求你向某某同學學習,對方休息日會自己在家做課外習題,但你卻更想出去打打籃球,你認為學習之後應該適當放鬆一下,那樣你會更快樂,更有動力學習。和父母一起到親戚朋友家,他們讓你嘴巴甜甜地叫人,還要你和他們一起聊天,表現活躍一些。可是你寧願在家裡做作業,和大人們聊天,不管怎樣都覺得很彆扭。
可是啊,孩子好像就是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儘管小時候說把我們送給收破爛的老婆婆是騙我們的,但是不聽話真的會被父母罵。誰願意被罵呢?誰不願意被誇幾句呢?要想得到父母的誇獎,就得按照他們說的做,哪怕違背自己的心意,可也不得不如此。哪怕不為了誇獎,至少也為了不被責罵。
變成「孩子」的父母
孩子長大成家之後,日漸年邁的父母,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孩子兒時的模樣。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害怕說錯話,做錯事。曾經他們好像無所不知,隨著年齡增大體力不支,漸漸落後於時代,很多問題都要向孩子們請教。當然,他們不敢隨時隨地地就發來疑問,他們會仔細挑選一個時間,孩子們不忙的時間,再小心翼翼地詢問。畢竟這問題對自己來說難於上青天,可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是「白痴問題」了。
怕自己問過於簡單的問題,會讓本身就工作繁忙的子女不耐煩。他們要做什麼事情之前,也得先向孩子們報備。孩子們說可以做,那才能著手去做。孩子們說整天悶在家裡不好,那就出去跳跳廣場舞。孩子們說保健品都是「智商稅」,儘管不太明白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但聽孩子們的口氣,想來這不是什麼好東西,是騙人的東西,看到此類的電視廣告通通按掉。孩子們說詐騙分子手段越來越高明了,往後接到陌生電話直接掛斷。
孩子小的時候,要求他們什麼都聽父母的,照父母說的做。父母老了之後,或許是年輕時做了太多決定,孩子大了之後反而沒了主意,事事由孩子做主。當然,其中有害怕孩子生氣的成分,就像孩子小時候害怕父母生氣一樣。這之間,仿佛是一場「輪迴」。
用力過猛的關係
正常的親子關係,不應該是戰戰兢兢的,而是相處自然、舒適。
那些年老之後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的父母,他們或許忘了,多年前孩子也是低著頭心驚膽戰站在他們面前。
原本親密無間的關係,有時候卻像一般客氣的陌生人,更有甚者演變成仇人。追根究底,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用力過猛」的關係。
1. 過度的掌控
不少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孩子應當照自己說的做。簡單來講,就是讓他往東他不能往西。如若孩子的意見和父母的相同,那麼相安無事其樂融融。如若產生分歧,孩子應該拋開自己的想法,無條件服從父母。這種過度的掌控,往往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可能演變成病態的「依賴」,叛逆心理,或者與父母之間出現一條鴻溝,在長大成人、許多年以後,都未能消失。
2. 過分的依賴
國人素來有「養兒防老」的觀念。老了之後,倚仗孩子照顧,包括給生活費、生病時的照料乃至生活不能自理時的伺候等。這就導致父母年老之後,對子女有過分的依賴心理。誠然,在身體不能自理的情況下依賴旁人照顧是正常的,但很多父母還未到這種衰老程度的時候,就已經過分依賴自己的子女了。仿佛子女長大之後,就變成了他們的「天」,他們的「頂梁柱」。像孩子小時候怕被指責一樣,他們也一樣怕被拋棄,怕老無所依。
建立舒適關係
父母和子女,這親密關係應當是讓雙方相處舒適的。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予以一定的尊重,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會尊重父母,父母也就無需「畏畏縮縮」,小心翼翼了。
孩子長大之後,面對年邁的父母,多一些耐心和關懷。想想一路走來,他們的愛藏在我們的每個腳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