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女,大學畢業,爸媽給我生了個「兒子」…

2020-09-09 她刊

文 | 柳飄飄


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人生從她降臨的那一刻就變成了悲劇。


好不容易從重男輕女的父母手裡撿回一條命,又在媽媽的壓榨下被迫供弟弟上學、給他買房子還房貸。


原生家庭的禁錮,讓她的人生與「幸福」背道而馳。



在媽媽的眼中,房似錦的價值就是榨乾自己供養弟弟。


別以為這樣的案例只出現在電視劇中,現實生活中千方百計找女兒要錢補貼兒子的父母,更是數不勝數。


更有甚者,竟直接選擇給女兒「生個兒子」。



最近,一條的新聞登上了熱搜,讓人不寒而慄。


22歲的麗麗今年剛大學畢業,對即將展開的新生活有著無限憧憬與幻想。


可未曾想到,在她踏上新旅途之前,父母卻率先送給她一份一份畢業「大禮」——


撫養他們年僅2歲的兒子,麗麗的親弟弟。



麗麗從小家境就不好,父母一直靠低保維持基本生活。


懂事的麗麗自小就學會了不給父母添麻煩,不僅學習上不用費心,就連大學期間的所有費用,都是靠她的獎學金和助學金來解決的。


只是對於這個乖巧懂事女兒的將來,麗麗父母卻有著自己的打算。


在麗麗讀大學的期間,老兩口便給她添了一個年齡相差20歲的弟弟。


起初,麗麗也無法理解:


為什麼父母明明沒有能力養育孩子,卻還要堅持把弟弟生下來?


直到她大學畢業了,父母以「身體不好」、「經濟條件不行」的理由,提出讓麗麗撫養弟弟的要求。



崩潰的麗麗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委屈,與父母大吵一架,揚言就算他們告到法院去,自己也不會撫養弟弟。


可她顯然是低估了人性的惡。


對於只會索取的人來說,他們沒臉沒皮,不知羞恥,只想著從你身上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


一紙訴狀,父母把麗麗告上了法庭。


更令人窒息的是,法院判決父母勝訴,作為大女兒的麗麗,有義務扶養弟弟。



來這世上走一遭,活了22年,麗麗從未怪過父母無法給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也沒有對他們的「老年得子」有過半分質疑。


在舉步維艱的條件下,她以為自己終於畢業了,可以擺脫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


只可惜,她的命運如同這世間的「招娣」、「盼娣」們一樣。


她們的父母,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逼迫著女兒去奉獻,哪怕毀了她們的一生都在所不惜。




《歡樂頌》中被原生家庭榨乾的樊勝美曾說:


「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這對靠低保生活的高齡夫妻,沒有穩定經濟來源,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好,卻依然不管不顧堅持生二胎。


然而,生得起,養不起,更教育不起。



對剛剛能夠自力更生的大女兒來說,除了物質上的壓力,在精神上的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同樣的,對於故事中的弟弟來說,他才只有2歲,就要面臨家庭的貧困、姐姐的怨氣,以後還會幸福地成長嗎?


而對於這對父母來說,不考慮自己的撫養能力而草率的帶新生命來到世間,對女兒、兒子和自己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無獨有偶,像麗麗這樣的悲慘故事,隔三差五就會上演。


「24歲獨生女,父母為了要男孩不惜通過科學手段懷孕」:


「21了,爸媽突然要生二胎,理由是他們想生,我沒有權利阻攔」:


「19歲獨生女,爸媽決定生二胎,他們養不起,就由我這個女兒頂上」:


不難看出,自從開放二胎後,很多父母為了圓自己所謂的「兒女雙全」的夢,或美名其曰「想給孩子留個伴」,選擇高齡生二胎。


可實際上,這些已經成年的頭胎,最終都淪為了被父母利用的工具。


在生育第二胎前,幾乎所有的大齡父母也都信誓旦旦說自己既然生的起,就一定養得起。


然而,他們依然會從心底將成年的老大,當做二胎的依靠:


「萬一我們有個三長兩短,你總得顧忌手足之情,不能撒手不管吧?」



的確,成年人的生育權,無論在哪個年齡,別人都無權幹涉。


但這樣費盡心力生下來的皇太子,擱在貧窮的姐姐家養,未免也太委屈了吧。




跳開這件事情本身看社會現象,也能看出原生家庭壞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教育博主@我們1班王悅微曾發過這樣一條微博:


不少人聽到我有兩個孩子,並且是姐弟倆後,常常會說:「太好了,有兒有女,姐姐可以幫你帶弟弟。」
我說:「不,帶小孩是我們父母自己的事,姐姐不必幫我們帶弟弟。」


姐姐有很多事情要忙,她要寫作業、看書,還要出去玩。她有時也會跟弟弟玩,但那不是帶小孩。有時我實在有事忙,請姐姐幫我看一下弟弟,我都會徵求她的意見。如果願意幫忙,我都會謝謝她,她不願意,也不勉強。
航航出生的時候,小七歲。七歲也是個小孩子呀,也需要大人照顧呀。怎麼能讓七歲的姐姐擔負這麼重大的責任呢?
生二胎前,全家進行過多次商量,對未來的撫育進行過分工安排。但誰也沒想過,把姐姐也安排在裡面。
也許以往是這樣,姐姐帶弟弟是一種約定俗成。但從來如此,就對嗎?
我教過的班級裡,有過好些這樣的姐姐,父母把弟弟交給她帶,壓縮她的遊戲和學習時間,小小年紀,儼然成了一個小媽媽。
這些女孩抗議過,但父母和親戚們都說:「你是姐姐呀,帶帶弟妹怎麼了?」仿佛一切就該如此。
但一切本不該如此的。姐姐應該和弟弟享有同樣的權利,不必因為是女性,是年長几歲者,就背負更多。
所有的辛勞,所有時間的付出,都理應是我們父母的職責。



幸運的人,出生在有愛的家庭裡,有善良溫和明理的父母,從小沐浴著愛與善良長大,自然也就會充滿愛和善良;


不幸的人,從小攤上低素質的父母,支離破碎毫無溫暖可言的家庭,從小成長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從性格、行為、心理、人生走向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那是個孩子,不是個玩具。


ta來到這個世上,吃喝拉撒都需要有人照顧,ta的成長、ta的教育、ta將來的生活……


這些都應該是把ta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需要考慮的問題,和應當負擔起來的責任。


只想到生,不想到養,將自己的不負責任推給別人去承擔,這是身為父母的人應該感到羞恥和慚愧的悲劇。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這點的確是讓人忐忑的缺失。


但也正因如此,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學會思考,學會去慎重地看待這件事情。


孩子是爸媽的,不是兄長或者姐姐的。

相關焦點

  • 「22歲,女,大學畢業,爸媽給我生了個「兒子」……」
    但其實,並非所有的家庭,都具備生二胎的條件。 近期,就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對靠低保生活的夫妻,丈夫48歲,妻子46歲,一家人靠著丈夫打零工生活。沒有兒子,一直是夫妻倆心中的痛。 二胎開放之後,兩口子一心想要個兒子。
  • 爛透的原生家庭:我才22歲,憑什麼要撫養2歲的弟弟
    你22歲,家庭貧困,但好在你勤勞懂事,一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通過高考,熬到大學。你靠著獎學金和助學金等到大學畢業。原因是:22歲尚未立足社會的你,拒絕撫養自己2歲的弟弟。從此喜當媽,四捨五入相當於一邊完成大學學業,一邊還生了個娃。
  • 「三十而立」,我不喜歡這樣的話
    ,正式邁入了「而立之年」。他很高興,嫂子很高興,爸媽也很高興,親戚朋友也很高興。仿佛三十歲以後人生道路又煥發了新的生機。18歲之前,好好讀書;18歲,考上一所好大學;22歲,大學畢業,進入一家穩定的企業;打拼5年之後,也就是27歲,能夠買車買房;30歲,結婚生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 40歲的女人嫁了個「25歲老公」,怎麼了?
    今天,木子聽網友小婷(化名)傾訴:40歲的她剛嫁給了自己閨蜜的兒子楊凡(化名),一個25歲的小夥……於是,圈裡不少人開始指指點點,說東道西……1「小屁孩」深情告白,大齡剩女花容失色!據小婷陳述,有個周六晚,楊凡神秘兮兮地約她共進晚餐,說是有什麼重要事情跟她講,原本她也沒多想……畢竟,他是多年閨蜜的兒子,就像自己弟弟一樣,時不時也會一起吃飯、聊天,甚至有時他對媽媽不好開口的煩惱,也會跟她傾訴……對了,閨蜜比小婷大5歲,20歲時生下楊凡。
  • 「你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可我還沒準備好」
    六運助很喜歡導演李安,安叔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年輕人長得太快,不是壓抑他們,而是不要偃苗助長,成長應該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現在想起來,很感恩我晚熟,幼稚期比較長。生長本身是需要孕育的,年輕人應該準許自己被孕育.時間還很長,不要著急。」
  • 威爾史密斯老婆出軌兒子朋友、BLACKPINK 被贊是「世界最棒的女子組合」
    在節目中,賈達承認曾婚內出軌比她小20多歲的歌手奧古斯都,兩人是通過威爾史密斯兒子介紹認識的。威爾史密斯與兒子兩人於1990年認識,不過沒有往愛人方面發展。92年威爾史密斯和一個學生結婚,還生了一個兒子,3年後便離婚了。
  • 故事:我打工十年結婚,如今兒子五歲,表姐大學畢業五年至今單身
    我打工十年結婚,如今兒子五歲,表姐大學畢業五年至今單身婚姻是人生大事,不可兒戲。每個人都想找一個滿意的伴侶,彼此白頭到老,共度一生。但現實生活你很難看清一個人,有些有些男人表面很憨厚,實際上一肚子花心思;有些女人貌美如花,但不會持家。倘若娶錯了伴侶,有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
  • 大學剛畢業就結婚的女生,現在過得都怎麼樣?
    我問她,「大學畢業就結婚,你不怕所遇非良人嗎?」她和我說,「雖然寶寶是促使我們閃婚的直接導火索,但是在我和老羅認識的那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他恰到好處的尊重與體貼,讓我確定他就是我的Mr Right。」我沒有再說什麼,心中默默地祝福了她。如今已經過去兩年,她為數不多的朋友圈動態,能看到她幸福生活的光影。
  • 「給我年輕帥哥」84歲日本婆婆演色情片曝人生第三春
    一名84歲的奶奶小笠原祐子不畏高齡下海拍片,近日接受日媒採訪時便暢談開創「第三人生」的原因,表示和孫子輩的男演員對戲相當愉快。據《AERA.dot》報導,小笠原祐子的成長過程與大部分傳統日本女性無異,身在父親是上班族、母親為主婦的家庭裡從小就接受嚴格教育,從短大畢業後便與初戀男友結婚,生下了2男1女,「我的老公很帥氣喔!」
  • 「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 勁搞笑嘅錯覺標題黨全集!
    [房租必須是一次性交一年的 (最新登場)][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幹諾道西有異味]錯覺標題,應該可以列入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太有餘韻。1.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2.江交棒心情愉快3.幹諾道西有異味 2 人不適4.為食女立志做醫生5.父涉奸兒子女友被捕6.奧班馬賓州勝羅姆尼7.李蘊剛被起訴謀殺罪成8.考生急中出亂忘帶文具9.梁烈唯封口交無線處理10.獅子山下體現香港精神
  • 22歲的那年,我把夢想安葬了
    「如果你畢業後,有足夠的錢,你會選擇做什麼職業?」我似乎想也沒有想過,就在嘴邊說出了:當然是去做律師啊。可是,現實裡沒有如果。22歲畢業的那年,我沒錢,也預見短期裡,我選擇堅持律師夢的話,我會有一段時間都沒什麼錢,然而,當時我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容許去任性地堅持這個夢想。
  • 「當一個人認真的時候是會發光的哦!」
    我有個大學時期認識的朋友,我們非常要好,要知道在我們那個年代,二十多年前是沒有Facebook、手機的,離開大學之後我再也沒見過她,剛開始畢業還有用書信維持,隨著人生階段轉換的不同,我們沒了聯絡,這次來臺灣出差,透過Facebook 才知道她已在臺灣定居成家,我們吃了一頓很遲的午餐聊了很多很多,一切就像昨日, 」他停頓了一會,抿了下嘴,笑著說,「你知道這就像是看一部很棒的影集
  • 大學畢業就結婚和畢業幾年後結婚有什麼區別?
    我今年25歲。去年大學畢業,身邊的朋友也差不多是這個年紀。已經到了法定結婚年齡的我們,不是被逼婚,就是被逼相親。有個在一起兩年多的男朋友,感情很好,爸媽也都見過,感覺他還不錯,爸媽希望我們早點把婚事定下來。原因有三點,第一是早點生小孩。我媽和我爸22歲結婚,23歲生下我姐,24歲生下我。閩南地區注重香火延續,家裡一定要有男丁。
  • 為什麼相親對象都這麼「奇葩」?背後的原因找到了 | 研究實錘
    ,我感覺我的世界崩塌了……」「明明之前我媽跟我說的是『高大英俊』『事業有成』『和我同齡』,怎麼到了現場卻是矮胖矮胖、滿臉肥肉、年過三十的男人?」這是我的朋友小婭(絕對不是「無中生友」)今年的第6次相親,毫無例外,每一次相親結束我一定會接到她的電話。所有的吐槽加在一起,就是一部單身女青年相親血淚史。
  • 25歲,我想擁有「 不 婚 自 由 」。
    大多數人在聽到家人朋友表示「不想結婚」的時候,都會生出隱隱的擔憂吧。讀大學那會兒,我也曾向父母表示以後可能不想結婚,立馬被我爸批評了一頓。」依然是個減分項。」這件事。但無論是否結婚,「有尊嚴的晚年」都應該是早被預料的。有些人80多歲還堅持鍛鍊,而有些人60不到就老態龍鍾。害怕老去可不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照顧自己」是一輩子的命題。我很清醒地意識到,父母、朋友、伴侶、甚至是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誰也沒法永遠依靠誰。即使是每個月交的社保也不能。
  • 51歲日本「女王」天海祐希:我不結婚,因為沒興趣
    「我是打算一輩子都單身的」、「結婚有什麼意義嗎?」、「不想讓別人走進自己現在的生活」,一句句話有力、簡潔得像是標語,不留轉圜空間,連訪問她的日本主持人都說:「像妳這麼堅定、光明正大在電視上說出來(不婚)的人,基本上沒有了。」不用LINE、不和人同住「如果真的有對象,希望他住在隔壁。」
  • 壹陸陸·「回顧這些年,你做過最後悔的事」
    在時間的流逝裡,你是否能夠原諒當初那個懵懂的自己。「跟他告白,連朋友都不能做了。還記得看過的一句話: 做任何事,做了就過了,可以回憶,唯獨不可以回頭。 」「用了最大的冷漠把他逼走他再也沒有回來 過去2年了 我還不能釋懷 」「倘若那天 把該說的話好好說 該體諒的不執著 如果那天不受情緒挑撥 你會怎麼做。」
  • 25歲,我想擁有「 不 婚 自 由 」
    讀大學那會兒,我也曾向父母表示以後可能不想結婚,立馬被我爸批評了一頓。 他覺得我是獨生子女,如果不結婚,以後生病身邊都沒個人照應會很悽慘。 那時候,可能後悔都來不及了。 「說句難聽的,」他的聲音低沉起來,「死在家裡都沒有人發現。」 我知道他是擔心我。但這些,其實並不是結了婚就能保障的。
  • 「看到女兒一直討好別人的樣子,我後悔了……」「爸媽營」
    但同時也會覺得自己已經是這樣了,定型了可是令我們更擔憂的是這樣的性格,為人處事很可能會影響到更多的人我真的見過媽媽是討好型人格的人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啊,想告訴那些有「討好型人格」或者「討好」傾向的人,學會拒絕,學會做自己,不要想著你的付出,你的犧牲能得到回報,或者是一些善意的體諒,更不要想著會擁有很好的人緣和名聲。
  • 40歲單身銀行女高管:一不小心活成了IT宅男
    「改變」這件事情,在小娛的眼裡,一直是一件成本太高、回報不確定的事情。雖然輾轉過幾個城市和不同銀行,畢業十多年小娛從來不曾離開過銀行這個領域。「要是選擇出去,我不確定自己做不做得來,能不能做好。而且年齡擺在眼前,試錯的機會少,成本太高。」也難怪她會一直待在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