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0-6歲的女孩進行性教育?——讀書筆記

2020-08-22 二姐育兒育己

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尤其是怎麼對女孩進行性教育,核心是什麼?

因為我有兩個女兒,所以很關心這塊。

在看《魔法歲月》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塞爾瑪針對如何對0-6歲孩子進行性教育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我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來看,是很認同她說的。

以下是讀書筆記的內容。

塞爾瑪認為,性教育不僅是告訴孩子性知識,還要讓孩子現在和將來都接納自己的身體、性別和性別角色。

試想下,如果一個女孩通曉所有性知識,但卻對自己身為女孩感到失望,覺得女孩不如男孩,覺得女孩要生孩子太悲慘。

那麼,這樣的性知識有什麼意義呢?

我小時候,沒接受過性教育,但周圍的各種有意無意的信息,總是讓我覺得自己身為女孩是個錯。

我時常幻想,我要是個男孩就好了,這樣家裡有姐姐和我,小孩少一點,爸爸媽媽應該就不會那麼累,也不會常常吵架吧?

我還想著,誰說女孩不如男孩,誰說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初中學習了贍養知識,我還特意告訴媽媽,人家法律規定了,女兒和兒子一樣,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我告訴媽媽這個信息的初衷,就是想讓媽媽知道,我雖然是女兒,我一點不比兒子差,你們多愛我一點吧!

看,最深的動機還是缺愛。

我沒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尤其是沒感受到自己作為女孩而被父母愛,於是我試圖幻想自己是男孩,試圖說服父母。

爸爸媽媽當然不會明白我做這些的動機,也不會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

他們依然如故,我呢,也依然樂此不疲地證明自己不比男孩差。

女性特徵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這是個事實,但我周圍的信息讓我無意識中否認自己的性別特徵,這就形成了衝突,對自己的期望與生理發展之間的衝突。

所以,我非常認同作者強調的性教育的核心在於,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身體、性別和性別角色。

作者認為性教育可以從三方面來入手:

  1. 父母對待孩子自慰和性遊戲的態度

2、對孩子俄狄浦斯情節的處理

3、幫孩子接納自己的性別和形成性別認同。

在對待孩子自慰和性遊戲時,父母的態度應以不讓孩子產生羞恥感為標準。

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開始隨意觸摸自己的生殖器官,父母不用大驚小怪,更不要責怪孩子,這是正常現象。

等孩子稍微大點,社會意識更強的時候,他們只會在獨處時偶爾自慰,支持孩子把自慰視作個人私事,因為這是孩子的隱私。

不過如果學齡兒還是像學步兒一樣隨意觸摸生殖器官,則可能是某種沒被解決的焦慮的體現。

孩子會用各種性遊戲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互看對方的身體。

在對待孩子的性遊戲態度時,父母先要認可孩子的好奇心,但也需及時幹預孩子的行為。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看書、看視頻、問父母等其他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有一個問題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問到:「我從哪裡來?」

作者建議不要一下子就搬出「精子卵子」這些理論,孩子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他們內心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論,比如通過觀察自己的身體,用吃和排洩來比喻生育。

所以,在回答孩子的問題前,不妨先搞清楚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針對性回答孩子的問題,且能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概念。

比如,有些孩子認為媽媽生孩子時,是肚子被切開或像皮球一樣突然爆炸。

在孩子說出自己的理論時,不管多麼荒謬幼稚甚至愚蠢,都不要嘲笑孩子,保持誠懇地態度有助於透徹了解孩子的理論。

每次只回答孩子提出的相關疑問,孩子沒問到的先不說,讓孩子去消化和觀察,等待孩子下次提問。

父母需要讓孩子意識到,不管何時去問,不管是什麼問題,父母都願意去問。

處理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節時,原則是通過孩子對同性父母的愛,願意放棄取代同性父母的念頭,轉而開始模仿同性父母。

3-6歲的孩子,大多會經歷想要取代同性父母的念頭。

「我要嫁給爸爸」、「我要娶媽媽」,這是俄狄浦斯情節最直白的體現。

要打破孩子這個白日夢,重點在於父母的態度是否鼓勵了孩子的這種幻想。

在夫妻關係良好的家庭,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彼此的愛必須得到尊重,比如父母定期過兩人的私生活,父母的臥室也是兩人的私密空間,不讓孩子看到自己穿衣、洗澡、上廁所等。

儘早向孩子聲明隱私原則。

問題出現在夫妻感情不和的家庭,對愛失望的父母會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

比如媽媽對兒子特別溫柔,而對老公漠不關心;比如爸爸非常鍾愛自己的小女兒,送給女兒連母親都難以得到的貴重禮物和關愛。

這種情況下,現實賦予了白日夢以實質性的內容,父母的態度助長了孩子的取代同性父母的幻想。

至於如何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性別和形成性別認同。關鍵點依然是孩子出於對同性父母的愛,而願意主動模仿父母。

對一個女孩來說,做一個女孩最大的滿足或許就是「像媽媽一樣」。

對自己身為女人感到滿足的媽媽,不需要言語就能把這種感覺傳給女兒。

一位高興自己有個女兒和對媽媽好的爸爸,會通過對女兒的愛和對女兒的女性特質的珍視而極大地促進女兒的女性認同過程。

相反,對女兒失望或者想讓女兒變成兒子的爸爸會讓女兒的發展複雜化,會讓女兒意識到,想要爸爸愛自己,自己必須像個兒子。

女性特質的發展,媽媽和爸爸,尤其媽媽是核心人物,課堂教育永遠不可能塑造出女性氣質。

有這麼一個例子:

家裡姐姐在弟弟出生後,變得非常嫉妒弟弟,她仇視自己周圍的所有女性,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假小子,跟爸爸玩男孩的遊戲,拒絕媽媽把她裝扮成淑女。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事情發生在有了弟弟後,但問題不是發生在弟弟身上。

雖然爸爸媽媽一再向她表示仍然愛她,也不管用。

因為她更需要的是,自己被當作一個女孩來被愛,也不會因為自己行為像男孩而得到爸爸更多的愛。

作者所提倡的性教育,核心基石是愛。

父母彼此有愛,父母愛孩子,父母也愛自己。

出於愛,孩子願意模仿父母,孩子也會為自己身為男孩/女孩感到滿意。

相關焦點

  • 父母覺得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太早,但孩子缺乏性教育的後果超乎想像
    林林就是一個從小缺乏性教育的孩子。由於爸爸長期在外地打工,所以他從小就跟著媽媽一起同床共睡。媽媽也經常當著林林的面換衣服、甚至是上廁所。因為她認為林林還小,對這些事情還不懂,所以也對林林也從沒有避諱過。很快林林已經長到13歲了,已經步入了青春期。
  • 性教育的關鍵時期,是嬰幼兒時期,看美國人如何對寶寶性啟蒙教育
    又有多少家長能夠認真的跟孩子講講性教育呢?學齡前的性教育也有《兒童早期性教育》指導綱要,其中也明確指出,嬰幼兒時期的性教育分為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會對寶寶的性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第一時期0--1個月:口欲期我們發現寶寶出生後就會不斷地吸吮自己的手指或其他東西,特別是到了3個月左右這樣的表現會更明顯,這個時候我們稱為口欲期,這個時期寶媽要特別注意了。
  • 做點讀書筆記
    對我來說,讀書是必須做筆記的。不做點筆記的閱讀,似乎給我一種未讀的感覺。有句老話講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了讀書筆記,至少會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有助於形成長期記憶。寫讀書筆記,還能產生「溫故知新」的功效,不同的時期,對書本的理解不一樣,讀書筆記可以作為參考。
  • 男孩按住女孩大膽親吻,家長崩潰,你還覺得孩子的性教育太早嗎?
    所以性教育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抓起,家長需要用平常的心態給孩子普及性知識。小美的女兒今年才7歲,剛上小學。從幼兒園跨入小學,本是一件應該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最近發生的一個事情卻讓小美很生氣。原來本來女兒在班上好好地學習,但卻意外遭受了同班一個男孩的"欺負"。前幾天,老師把畫班級黑板宣傳畫的任務交給了女孩和一個男孩。
  • 4個步驟,學會寫讀書筆記
    一、見 今天又聽了一遍「大錘教你如何讀一本書」,講了一個特別好用的記筆記方法:1.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一個核心思想2.之前是怎麼想這個問題的,或者大多數人是怎麼認知的3.書中的答案是什麼4.書中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思想二、感現在我知道,這就是一個讀書筆記的寫作套路
  • 17歲男孩因正常生理反應自殘,家庭性教育刻不容緩!
    異性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和孩子相處?究竟該如何在家庭裡做好性教育?這些問題看起來沒有那麼迫切,但是已經影響到許多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甚至影響到他們成年以後的婚戀觀和婚姻質量。其實,樂樂爸爸這樣的寵女狂魔也不少見,比如,去年黃磊的微博,也上過一次熱搜,他因為給五歲的女兒洗澡,被網友們狠狠的批評了一通。
  • 女生在男廁所被侵害:別只顧著教女兒自愛,兒子的性教育才是關鍵
    最近陝西一個13歲小學女生,被4個男生強拽到男廁所侵害了,其結果就是4個男孩都不足14歲,不夠立案條件,不予立案。最終的處理方式就是給女生疏導心理並讓女生轉學,然後把4個男生送入特殊學校管教。作為一個女孩的母親,我看完這一系列報導真的是氣得身體顫抖!
  • 性教育讀本爭議背後:是普及性知識,還是避免孩子發生性行為
    這幾天,一本小學生性教育書成了微博熱點。幾天前,杭州一位媽媽發微博稱,學校通過「讀書漂流」活動,發給正在讀二年級的女兒一本性教育讀本,出現部分過於直白的詞彙,包括「陰莖」「陰道」等男女生殖器名稱。這位家長表示,自己不反對性教育,但這種直接把性教育讀本發給學生自己閱讀的方式不妥。
  • 【三十歲前的每一天】讀書筆記
    掐指一算,自己也在奔三的路上跑了五六年了,是時候為三十歲的日子做做準備呀。還記得張嘉佳在他的微博上說過,二十多歲一切未定,隨時會變,大喜大悲,從工作到愛情,甚至不知道第二天會是什麼樣子,所以二十多歲是波瀾壯闊的,而三十歲日程明朗,連作息也會規律起來。 我的三十歲會是什麼樣子呢,我懶得去想了。總之在我二十多歲的僅剩的這幾年裡,我無比的想學習。
  • 11歲小女孩與男子發生多次性行為?性無知到底有多可怕?
    一位11歲的女孩給38歲的男子上傳身體私密照,還屢屢與他發生性關係,之後被父母發現。媽媽注意到女兒洗澡時間越來越長,還一直不肯放下手機。有次孩子手機掉落,媽媽見裡面有拍孩子身體的影像。追問之下,女兒才說是傳給一位中年男子,男子曾來家中與她發生過性關係,前前後後一共有17次之多。女孩幼小純潔的心靈遭人踐踏,這是兒童性無知的代價悲劇。
  • 19歲女孩產房生子,領6男子做親子鑑定,檢查結果讓全家無法接受
    花季女孩領6男子做親子鑑定,結果讓全家無法接受 19歲的女孩小玉未婚先孕,在產房生子之後,連續帶著5個男子來醫院做了親子鑑定而之所以這個女生會走向這樣一條路,雖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也和性教育的缺失以及錯誤的價值觀導向是脫不了關係的。
  • 10歲男孩睡覺抓母親胸,性教育專家: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性盲」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無數次這樣的場景:孩子三歲了,詢問母親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母親不走心的隨口一說:你是我充話費送的;孩子七歲了,母親在幫孩子洗澡時,用手洗孩子的私密部位,理直氣壯地說:孩子是我生的,給他洗澡怎麼了?而且他又洗不乾淨。父母們總會給自己找各種理由,甚至是前兩天,我還親眼看見過這樣的景象。劉媽讓我早上叫她去健身房,她說好了要陪我一起健身。
  • 這些拿命讀書的女孩,只是為了掙脫16歲就嫁給表哥的命運
    ,去北京工作,雖然在校長到家裡勸了好幾次,他爸同意送她讀書,但後來的馬百娟,只讀了一年書就輟學了,上縣城找工作沒人要,十六歲時被嫁給了表哥。兩個女孩用6年的時間,書寫著完全不同的人生,大城市中的孩子有大把可以揮霍的資本,即使原生家庭帶給他們心理上的創傷,伴隨著人生的迷茫,但是他們依舊有足夠多的選擇。大山裡的孩子的命運,毫無選擇的餘地,仿佛是從同一個樣本拓印下來的複製品,這是名為原生家庭的泥潭。
  • 《從尿布到約會》:性教育聖經,我讀過壓力最大的一本教育類書籍
    哈夫納博士結合30多年性教育工作和研究經驗創作的經典著作,在美國已經暢銷了20年,被譽為「性教育聖經」。我讀起來壓力大不是因為內容有多專業,多難以理解,而是緣於內心的矛盾。矛盾點在於現實中有那麼多性侵害的事件讓我不得不警醒,但同時我又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們溝通這個話題。我就是那個一談到性教育,就如鴕鳥一般的家長。我想,像我這樣的家長在生活中有千千萬。
  • 學校性教育陷入困局,距離「什麼都能講」還有多遠……
    編者按: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於2021年6月1日起實施。其中首次明確寫入了「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過,性教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在國內仍然面臨巨大爭議。此前,國內性教育工作者多次嘗試推廣性教育,卻因遭到家長和社會反對而被迫停止。
  • 大一女生儲物櫃藏娃:女孩的自愛和男孩的責任感,都是性教育重點
    這些年,關於此類性教育失敗的案例,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曦曦媽認為不管是孩子的心理教育也好,性教育也罷,皆是在疏不在堵,只有作為父母的我們給孩子講得明明白白了,孩子們才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才會減少因為不知道而去嘗試造成的無法挽回的後果!(1)性教育的啟蒙,不應該是零。
  • 牛聽聽推出原創0-6歲兒童成長日課,用聲音陪伴孩子每一天
    為滿足兒童多年齡段、多應用場景下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牛聽聽在核心燻聽啟蒙教育體系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以音質牛、小水牛、讀書牛為代表的三條產品線。2020年,牛聽聽相繼在3.8女王節、618、雙十一斬獲天貓早教機品牌銷售額第一,用事實證明了寶爸寶媽的高度認可與信賴。
  • 有一種好的夫妻關係,叫「我倆」將讀書進行到底
    其實在他倆的關係中,無論是在各自的原生家庭,還是後來他倆組成的小家,無論富裕還是落魄,他們能不慌不忙的做自己,將小日子過得淡定從容、活色生香,都是因為他們都愛讀書並將讀書進行到底。一般四歲識字不會多,錢鍾書也是,但他就開始囫圇吞棗式讀《西遊記》、《水滸傳》,還從書攤上租《說唐》、《濟公傳》等小說回來看。有意思的是他每次看完書後,會憑他理會不多的書中意思講給他兩個弟弟聽。
  • 讀書筆記第57天:《人生的境界》生命的價值
    2020年6月30日 庚子年 五月初十 多雲 上海(讀書筆記第57天)今天,閱讀季羨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第三輯「死的浮想」第一部分(P129-P170)。對於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今天的讀書筆記分享完畢。
  • 《感受愛》讀書筆記
    以下是讀書筆記正文:1、真正強大的愛的信號是通過表情、肢體動作等來傳遞的;思考:濃鬱的愛,不需多言,眼裡都是全部。真希望我能早點恢復這個能力!2、我們從不缺少愛,缺的是感受愛的能力。思考:我缺少愛嗎?6、妨礙愛的方式:過度使用手機;思考:平時的生活,開啟手機的頻率太高了;手機幾乎是生活的全部。以前讀書會是講過一本書《群體性孤獨》,默克爾就講到手機、電子產品使我們失去了深度閱讀的能力;生活信息碎片化;我深以為然。至今,我都能看到身邊同時,在吃飯時左手拿手機,右手拿筷子,眼睛盯著手機,頭低下去吃飯,每次看到這個場景,心中生起一股遺憾。活在當下,少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