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怎麼對女孩進行性教育,核心是什麼?
因為我有兩個女兒,所以很關心這塊。
在看《魔法歲月》這本書的時候,作者塞爾瑪針對如何對0-6歲孩子進行性教育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我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來看,是很認同她說的。
以下是讀書筆記的內容。
塞爾瑪認為,性教育不僅是告訴孩子性知識,還要讓孩子現在和將來都接納自己的身體、性別和性別角色。
試想下,如果一個女孩通曉所有性知識,但卻對自己身為女孩感到失望,覺得女孩不如男孩,覺得女孩要生孩子太悲慘。
我小時候,沒接受過性教育,但周圍的各種有意無意的信息,總是讓我覺得自己身為女孩是個錯。
我時常幻想,我要是個男孩就好了,這樣家裡有姐姐和我,小孩少一點,爸爸媽媽應該就不會那麼累,也不會常常吵架吧?
我還想著,誰說女孩不如男孩,誰說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初中學習了贍養知識,我還特意告訴媽媽,人家法律規定了,女兒和兒子一樣,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我告訴媽媽這個信息的初衷,就是想讓媽媽知道,我雖然是女兒,我一點不比兒子差,你們多愛我一點吧!
看,最深的動機還是缺愛。
我沒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尤其是沒感受到自己作為女孩而被父母愛,於是我試圖幻想自己是男孩,試圖說服父母。
爸爸媽媽當然不會明白我做這些的動機,也不會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
他們依然如故,我呢,也依然樂此不疲地證明自己不比男孩差。
女性特徵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這是個事實,但我周圍的信息讓我無意識中否認自己的性別特徵,這就形成了衝突,對自己的期望與生理發展之間的衝突。
所以,我非常認同作者強調的性教育的核心在於,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身體、性別和性別角色。
2、對孩子俄狄浦斯情節的處理
3、幫孩子接納自己的性別和形成性別認同。
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開始隨意觸摸自己的生殖器官,父母不用大驚小怪,更不要責怪孩子,這是正常現象。
等孩子稍微大點,社會意識更強的時候,他們只會在獨處時偶爾自慰,支持孩子把自慰視作個人私事,因為這是孩子的隱私。
不過如果學齡兒還是像學步兒一樣隨意觸摸生殖器官,則可能是某種沒被解決的焦慮的體現。
孩子會用各種性遊戲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互看對方的身體。
在對待孩子的性遊戲態度時,父母先要認可孩子的好奇心,但也需及時幹預孩子的行為。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看書、看視頻、問父母等其他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有一個問題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問到:「我從哪裡來?」
作者建議不要一下子就搬出「精子卵子」這些理論,孩子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他們內心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論,比如通過觀察自己的身體,用吃和排洩來比喻生育。
所以,在回答孩子的問題前,不妨先搞清楚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針對性回答孩子的問題,且能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概念。
比如,有些孩子認為媽媽生孩子時,是肚子被切開或像皮球一樣突然爆炸。
在孩子說出自己的理論時,不管多麼荒謬幼稚甚至愚蠢,都不要嘲笑孩子,保持誠懇地態度有助於透徹了解孩子的理論。
每次只回答孩子提出的相關疑問,孩子沒問到的先不說,讓孩子去消化和觀察,等待孩子下次提問。
父母需要讓孩子意識到,不管何時去問,不管是什麼問題,父母都願意去問。
3-6歲的孩子,大多會經歷想要取代同性父母的念頭。
「我要嫁給爸爸」、「我要娶媽媽」,這是俄狄浦斯情節最直白的體現。
要打破孩子這個白日夢,重點在於父母的態度是否鼓勵了孩子的這種幻想。
在夫妻關係良好的家庭,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彼此的愛必須得到尊重,比如父母定期過兩人的私生活,父母的臥室也是兩人的私密空間,不讓孩子看到自己穿衣、洗澡、上廁所等。
儘早向孩子聲明隱私原則。
問題出現在夫妻感情不和的家庭,對愛失望的父母會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
比如媽媽對兒子特別溫柔,而對老公漠不關心;比如爸爸非常鍾愛自己的小女兒,送給女兒連母親都難以得到的貴重禮物和關愛。
這種情況下,現實賦予了白日夢以實質性的內容,父母的態度助長了孩子的取代同性父母的幻想。
對一個女孩來說,做一個女孩最大的滿足或許就是「像媽媽一樣」。
對自己身為女人感到滿足的媽媽,不需要言語就能把這種感覺傳給女兒。
一位高興自己有個女兒和對媽媽好的爸爸,會通過對女兒的愛和對女兒的女性特質的珍視而極大地促進女兒的女性認同過程。
相反,對女兒失望或者想讓女兒變成兒子的爸爸會讓女兒的發展複雜化,會讓女兒意識到,想要爸爸愛自己,自己必須像個兒子。
女性特質的發展,媽媽和爸爸,尤其媽媽是核心人物,課堂教育永遠不可能塑造出女性氣質。
有這麼一個例子:
家裡姐姐在弟弟出生後,變得非常嫉妒弟弟,她仇視自己周圍的所有女性,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假小子,跟爸爸玩男孩的遊戲,拒絕媽媽把她裝扮成淑女。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事情發生在有了弟弟後,但問題不是發生在弟弟身上。
雖然爸爸媽媽一再向她表示仍然愛她,也不管用。
因為她更需要的是,自己被當作一個女孩來被愛,也不會因為自己行為像男孩而得到爸爸更多的愛。
父母彼此有愛,父母愛孩子,父母也愛自己。
出於愛,孩子願意模仿父母,孩子也會為自己身為男孩/女孩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