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來,躺的久了,也是會倦的。
這些天,有一半的時間,就像個廢才一般,靜靜地躺在床上,胡思亂想。
封城之前,一直忙忙碌碌的,始終覺得日子過的很快。
烏魯木齊封城的第二天,匆匆忙忙地從幾百公裡的採訪現場趕了回來。
事後看來,這真是一個無比英明的決定。要不然,現在我一定還在外地流浪。
當時,民航和公路交通都已經停了。
幸好,還有火車。
碰巧,我趕上了。
二
女兒開學了,去了三千公裡外的江南,這是一些朋友和好心人幫忙的結果。
啟程的那天,距離烏魯木齊封城,剛好整整一個月。
本來就不怎麼熱鬧的屋子,頓時更加冷清了。
從床到門是九步,從門到床也是九步。
可就是這短短的九步,此刻卻成了我全部的山河歲月。
生活真的很矛盾。以前,總是想寫點什麼,可一直沒有時間。
現在,日子已經完全被塵封。
收住了腳步,關閉了屋門,把千裡迢迢的奔波,人來人往的熱鬧,頃刻凝縮到腳上的那雙拖鞋裡。
在記憶裡,時間從來就沒有這般寬裕過。可我,卻又根本不想寫了。
已經好些天了,寧願每天站在空無一人的窗前,以一棵樹的姿勢,靜靜地張望。
遠方,是博格達峰上千年不化的雪。或者,還有似水流年中那些關於熙熙攘攘和吵吵鬧鬧的記憶。
三
以前,打開頭條是隨便看,有啥看啥。
而前些天,第一件事就是看烏魯木齊公布的疫情數據。
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8月16日。
原因是烏魯木齊的確診病例在這一天終於清零了。
從此之後,我便不再關注疫情信息了。
因為,我是知道的,此後,數字應該不會再有變化。當然,我說的是應該。
所以,我把解封的日子定格在9月1日。
這是清零後的第15天。
坦誠地說,我沒有任何官方的消息,完全是自己憑著多年看新聞總結出來的經驗。
因為,不能再有新增病例了。
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已經耗不起了。
四
江湖上,類似這樣的禁足,都有一個標準的名字,叫閉關。
在武俠小說裡,俠客們的閉關,基本上都是一次重新修行,就算沒有辦法做到浴火重生,那最低標準也都是神功大成。
我說這話是有依據的,要是不信,大可以去翻翻那一卷卷波瀾壯闊的江湖日誌。
你看,張三丰把自己關在一間小黑屋裡,最後,妥妥地悟出了太極拳;而楊過跑到海邊孤獨地住了十來年,活生生地住出了一個神鵰俠。
是不是所有的閉關,都是一次磅礴力量的重新積蓄。那麼,烏魯木齊的這次封城呢,希望也是如此吧。
至少,我的心裡,是這麼想的。
曾經,我與這個城市,一同穿越寒冬,走進春天。
今天,我還與這個城市,一同告別過去,走向未來。
五
山河終將無恙,春天已在路上。
這是2月中旬我在單位封閉上班時,寫在公眾號裡的一篇文字。
現在是我的第二次封閉。這次,是在家裡。
可以負責地說,在我的人生經歷中,不管願不願意,都沒有哪一段時光可以代替這一段。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有些事雖然我們想拼命挽留,可怎麼都留不住,總是隨著一陣腳步又一陣步腳步,急匆匆地走進了歲月深處。
而有些事情,我們又恨不得趕快地過去,最好快的不要留下一絲痕跡,就如烏魯木齊的這次疫情。
今天已經是8月21日了。看著窗外嫵媚的夕陽,我突然想說:山河終將無恙,希望已在路上。
是的,一定是這樣的。
今天早上,一位北京的朋友在電話裡問我,當一切都過去以後,最應該記住些什麼?
剛開始,我覺得應該記住的東西實在太多。後來細細一想,又覺得根本不需要刻意記住什麼。
因為,不管是已經遺忘或者正在遺忘的,許多經歷我們都已經無法改變。
就像在這場匆匆忙忙的封城中,曾經有過一些人,一度替我們負重前行。
甚至,直到今天,我還完全叫不出他們的名字。
但有一點我是清楚的,這些負重的身影裡,有過醫護人員、社區幹部、電力工人、新聞記者、志願者們……
不管是不是彼此照過面,但他們都以自己辛勤的付出,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束光。
陽光打在他們的臉上,溫暖留在我們的心裡。
以後,前行的路上,可能我們再也不會注意那些身影,只有風聲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