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靈藥,只需4招助你走出生活困境

2020-09-04 潔說情感

最近兩三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熱極一時,面對同樣一味索取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電視劇《都挺好》的蘇明玉,自強獨立、好勝心很強,她不缺服於原生家庭的束縛,硬是靠自己闖出了一片天;而《歡樂頌》的樊勝美,卻急於找到一個靠山能夠接納她的家庭,她選擇找一個男人當做自己的避風港,於是一門心思花很多時間打扮自己,停留在妝扮外表的美麗上。

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為何同樣是原生家庭不幸,同樣身為女孩子,都是家裡最小的孩子,都在上海打拼。兩人命運卻如此不同?這背後其實就是心智模式的差異導致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01心智模式決定命運

心智模式這個名詞是由蘇格蘭心理學家Kenneth Craik(肯尼思·克雷克) 在1940 年代提出來的,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思維、定式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我們每個人來到一個世上,面對全新的世界,都如同一塊乾燥的海綿,時時刻刻都在從周圍的環境當中吸收學習與模仿而得來的水分,這一學習模仿的途徑就是「吸收性心智」。即通過感官對周圍環境和事物潛移默化進行「吸收」,使自身的心智和行為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蒙臺梭利兒童心理學》一書中寫到:「吸收性心智是特有的無意識的記憶力,是吸收環境並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這種心智在精神上是從無到有的,是人類共有的一種天賦潛能。

簡單來講,心智模式就是我們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它能讓我們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解讀,產生不同的情緒。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本書的作者弗蘭克堪稱20世紀的一個奇蹟。在納粹統治時期,他全家人都被送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相繼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下來。

弗蘭克在地獄般的納粹集中營生活了三年,即便身體被禁錮於牢籠中,但心靈依舊是自由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這段經歷反而成為他研究人們心理活動的突破口,並最終創造出了意義療法,拯救了很多瀕臨絕望的人。

透過弗蘭克的整個人生,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那麼,人的心智模型到底有哪些差異呢?我們又該建立怎樣的心智模型呢?

02比起努力,更需要打破的,是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17年9月19日,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摘獲一丹教育研究獎,在其著作《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她提出了人的心智模式有兩種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當屬於前者時,你會固步自封,讓自己深深陷在「原生家庭」的牢籠裡;當屬於後者,原生家庭,不過是你的一個背景。

這也恰好印證了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的理論研究。

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說:我發現思維模式對孩子的影響,比人們想像得還要大,毫不誇張地說,思維模式正在不動聲色地操縱著孩子的人生。

在生活中,像樊勝美一樣不自信,怕被別人看不起的大有人在,其實深層次的原因,都是其固定思維模式作祟。在《歡樂頌》中,面對原生家庭的束縛,樊勝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的成長和強大,而是按固定型思維模式,把希望寄託於男人的身上,一心想要靠走捷徑實現脫貧脫家困境。於是她一門心思收拾打扮自己,樂於逛唯品會買一些打折包包裙子,把自己打扮的漂亮經常參與各種社交名流聚會,盼望找到一個金龜婿,一個有車有房的男孩子來為她的青春買單,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另一半上。

我們常說,思維模式就像大腦的「指揮官」,決定了你的思考方式和行方式——如何面對困難或挑戰,如何適應逆境。

舉個例子,小時候當我們考試考了高分,通常聽到家長的誇獎:「你真聰明呢」!然後就將你寵上了天。而一旦當你某次沒考好時,可能也只是下降了一個名次,家長便開始訓斥,處處讓你覺得你是個loser。漸漸地,你的自信心便受到了打擊,再次遇到挫折打擊時,你通常會無法自己去解決。

或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每逢考試複習,有些人看了一夜書,卻說自己什麼也沒複習呢?

這其實都是固定型思維導致的,同樣面對努力,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則不相信努力的意義,甚至認為只有能力不足、智力低下的人才需要努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非常相信努力和奮鬥的意義,他們對自己不設限,樂於發揮潛能。

03不同的思維導向不同的人生,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會助你實現「終身成長」

首先,我們先來具體的了解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不同之處: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的來說,固定型思維者,認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固定的、不可被改動的;成長型思維者,認為人的才能是能夠改動的、經過後天學習培養的。

1、信念,成長型思維的敲門磚

信念只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鍊。——蘇霍姆林斯基

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是個體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的統一,沒有信念你就不會有意志,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邁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從天花板上懸下兩根繩子,兩根繩子之間的距離超過人的兩臂長,如果你用一隻手抓住一根繩子,那麼另一隻手無論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求一個人把兩根繩子系在一起。

不過他在離繩子不遠的地方放了一個滑輪,意思是想給繫繩的人以幫助。然而儘管繫繩的人早就看到了這個滑輪,卻沒有想到它的用處,沒有想到滑輪會與繫繩活動有關,認為自己做不到就選擇放棄了,結果沒有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如果繫繩的人將滑輪繫到一根繩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蕩起來,然後抓住另一根繩子的末端,待滑輪蕩到他面前時抓住它,就能把兩根繩子繫到一起,問題就解決了。可是很多人習慣了固定型思維,雖然看到了滑輪,卻根本沒想到去利用這一點。

這就是固定型思維的局限,即使破局的機會就在眼前,也會因視而不見而錯過。而面對同樣的問題,成長型思維的人卻相信人雖不完美,卻可以改變。能力、智力通過努力都能改變,有不足的地方就去學習,人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不斷努力才能做得更好,而放棄只能一事無成。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早早闖蕩社會,經歷挫折,家庭的偏見會讓蘇明玉傷心,但她不想被命運裹挾,不想成為怨天尤人的人,憑藉著堅定的信念,靠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企業老總,她的原生家庭經歷告訴她:在缺少愛的養育下,只有靠自己才能活得像樣兒。

2、自律,逆襲成功的助推器

有了自律能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做不到的——泰迪羅斯福

在《中華詩詞大會》第三季奪冠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從物質條件而言,雷海為的原生家庭不算好甚至有點糟,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了一個更優秀的人。曾經買不起書店的書,他就每次去背幾首,回家再默寫下來。他身邊經常揣著一本《唐詩三百首》邊送外賣邊背詩,最後,他成為了冠軍。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藏著一個「自我」,這個「自我」就如同一個神秘的支配者,決定著一個人的心態和行為方式。換句話說,就是你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有一幕就是蘇明玉的家裡有一面牆上擺的都是書,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自律

3、復盤,成長型思維的壓艙石

曾經聽到朋友說:總聽到你們說原生家庭,把自己的問題都歸於原生家庭、童年的創傷,可是這樣的抱怨有什麼用呢?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關於成長型思維的好處,還涉及到了腦科學的一項研究:「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大腦更像肌肉——它會發生改變,而且你越使用它,它就變得越強壯。而且科學家已經證實,當你學習、思考的時候,大腦會成長,會變得更強壯。」

復盤就是把你過去走的路重複多遍,並且主動思考為什麼要這麼走,下一步該如何走,接下來的幾步要怎麼走。只有這樣不斷的去總結、反思、盤點,才能夠總結出所謂的套路,我們不但要抬頭看天,也要回首昨天,才能更好的走向未來,把過去、現在、未來串在一起,讓自己不斷前進。

比如最近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裡的朱朝陽,從小缺失父愛,面對強勢的母親,受不了繼母和她的女兒的欺負,陰暗的一幕慢慢在心底滋生,現實生活中無論多不高興,表面上還是會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如果朱朝陽不壓抑著自己的感受,不讓憤怒加深,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說不。不要讓自己活在悲傷嫉妒的遮羞布下,積極面對生活,悲傷總會過去。

04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養成並非一蹴而就,4招轉變,教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會疑惑:「思維模式不是天性中固定不變的一部分嗎?還可以改變嗎?」答案是肯定的。思維模式雖然是個性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卻是可以改變的。

你是否發現,平常自己習以為常的東西,不一定是對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煩惱,比如害怕失敗、不敢面對挑戰、害怕別人的評價等,它們的背後其實都有固定型思維的影子,只是你並沒有意識到而已。

建立成長型思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固定型思維很容易被觸發。當人們面臨挑戰、受到批評或者處境不如意時,讓人很容易會陷入不安或者自我防衛的狀態,這種本能的反應會抑制成長型思維的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從「固定型」的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你需要努力做到以下4步:

1、敢於承認自身的固定型思維

很多固定型思維者會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改變,需要改變的是世界。他們認為自己配得上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好的工作、好的生活環境、甚至是好的配偶。所以,才有那麼多自以為是、自認懷才不遇的人。

事實上,邁出這一步是最難的,因為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好的一面。但是必須要清楚的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混合體,我們可以在接受它存在的基礎上,逐步了解它出現的頻率及可能帶給我們的危害。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句名言: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關於它們的意見所困擾。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才能在轉變成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中,更好地知己知彼。

我同事小李,她工作勤勤懇懇,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她一度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能升職加薪,所以職場7年,她都是這麼做的。

事實上,你不主動要求,公司幾乎不會主動給你加薪。所以,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你首先承認自己是固定型思維的人,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才能在轉變成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中,更好地知己知彼。

2、快速找出造就固定型思維的真正原因

任何一種認知都不會忽然產生的,所以一定要找到問題的源頭。通過這些,認真地觀察並進一步了解自己。

關於小李不善於爭取加薪這點,追根溯源,原來是從小媽媽就是這樣教育她的,讓她上班以後聽老闆的話,好好幹活,不要和老闆提要求。

但顯然媽媽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現在這個社會了。當她找到原因,改變的動力也會更足一些。

3、給它下定義

想想它是如何讓我們思考、感受和採取行動的?給我們身邊的人帶來了什麼影響?

可以將其命名為逃避成長的藉口,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按部就班工作,就能加薪,從而放棄了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機會,很多年過去,依舊沒有進步,反而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困擾。

查理芒格說過 :「想得到一樣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比如,上述問題中,加薪的前提必須得是你有讓老闆看得見的工作成果,努力學習,你真正做出了成績,不要怕自己拿出來的東西不夠完美,積極地去與領導進行溝通交流,心動不如行動,讓行動給我們的夢想導航,我們才能不斷成長。

4、實施教育

蛻變是很困難的,尤其是擁有根深蒂固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所以轉變剛開始的會很痛苦,但一旦成功,將一生受用。

當我們越是足夠了解觸發我們的固定思維模式的原因,越是能保持高度警惕。當我們快要走出舒適區向固定思維模式人格低頭時,我們必須要冷靜下來,告訴自己原本是怎樣計劃從挫折中學習並繼續前行的,清楚下一步要做什麼,大膽去做一些嘗試。

簡單來講,每當我們提升一個階段,要明確知道自己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並為之去努力,相對於生活來說,我們要的不僅僅是尋求挑戰,而是要在每一次挑戰中拓寬自己的成長空間,遇見更好的自己。

05結語

本文著重分析了成長型思維有別於固定型思維的優勢,以及成長型思維對人生的影響遠不止學業。事實上,它在情緒、態度、人際關係乃至健康方面,都有著深度的決策力。俗話說「打蛇打七寸」,意思就是要打關鍵的地方。而成長型思維,正是成功的七寸。

可見,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建立在腦科學的基礎上的。當我們了解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力量,我們可以通過以下4個步驟去實踐,從而讓自己獲得「終身成長」

1、承認我們的固定型思維,這樣才會更願意去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2、快速找出造就固定型思維的真正原因,當找到原因時,改變的動力會更足一些。

3、給它下定義,想想它是如何讓我們思考、感受和採取行動的?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什麼影響?

4、實施教育,告訴他原本是怎樣計劃從挫折中學習並繼續前行的,清楚下一步要做什麼,大膽去做一些嘗試。


參考文獻:

《終身成長》

相關焦點

  • 碎碎叨一連串•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後來我坐著竟然犯困,跟她說:「璇璇,你先休息一下,我先回去了。」後來,我在從其他同學口中得知,她的爸爸和媽媽離婚了,她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我基本能夠知道她和她媽媽吵架的原因是什麼了。直到我出去工作後,接觸到了NLP心理學,我才知道「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也知道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成什麼樣的孩子。這時候我才慢慢去摸索我自己所處的家庭環境,去探究我的內心世界。
  • 現實版「房似錦」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於是,我回復道:「學會拋開雙方的原生家庭,不要把兩邊老人以及兄弟姐妹摻合進來,把你們夫妻倆的生活過好,這才是你們的家,而你們的家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其他任何人任何家庭都跟你們沒有多大關係。如果你離婚了,你待在哪家都是寄人籬下!」
  • 3本治癒系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和親密關係的困境
    正如前面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某種不可示人的「傷痕」,它默默生長,直至成年後通過各種途徑爆發了出來,而這些難以描述的感受,正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原生家庭》和有毒的父母說再見《原生家庭》豆瓣評分8.3。
  • 打破過往劇情,走出一成不變的魔咒
    走不出的魔咒,是誰施的咒。我們很難改變對某件事的想法、做法,從小形成的慣性思維,做事套路,好像很難改變,像是被施了魔咒一般。有時候我們想改變,卻發現很難。因為心裡沒底,所以畏懼改變,改變做事風格,會讓心裡不安穩。比如有的人是保守派,他就不會投資,因為怕有風險。正因如此,他過得很平庸,卻也安穩。
  • 成長型思維告訴你:如何打破自我設限的人生?
    思維方式在我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你相信自己能夠成長時,你就會明白,打破自我設限的人生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成功。德維克的研究說明;你的思維模式將影響你的生活方式。當你相信自己能夠成長和改變時,你就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 原生家庭欠你的,誰幫你找回來?我們該怎麼走出原生家庭?
    在這裡我首先想問一下大家,如果自己或者別人原生家庭很糟糕、父母關係很糟糕,這樣的人就很難獲得親密關係嗎?我在社會學愛情思維課裡也專門用了一節講原生家庭的問題。今天我想結合《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這部劇重新和大家探討一下原生家庭的問題。
  • 邊界感:快速逃離原生家庭魔咒的必備技能
    原生家庭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關係、氛圍、互動模式、子女數量等,都會影響子女的身心健康,更影響子女成年後在自己小家庭的幸福指數。原生家庭越來越成為很多人壓力的重要來源,變成影響自己成長與發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對不盡如人意現狀的最佳託辭。
  • 世系姐:走出原生家庭的囚籠(上)
    、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這是因為孩子年紀小沒有辨別能力,他們一旦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注,就會傾向自責,認為是自己不夠聽話不夠優秀父母才會對自己不好,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不能正視並走出童年經歷對自己的傷害,將很難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 成長型思維:厲害的人都是成長型思維
    悟得這兩個思維模型,來自於一本書,叫《終身成長》,但是我沒有把它所有的東西提取出來,因為它講得太雜了。而是提取了其中的精華,然後結合我自己這些年所看到的和感悟到的,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以籠統的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學習者,一種是非學習者。這兩種人又分別對應了兩種思維: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 自我覺醒,獲取愛和滋養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代際創傷的專著,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讀金尚女士的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給我以諸多認知上的啟發和心靈上的震撼。我們常常以為,家庭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卻不曾意識到有些言行正在或已經產生了傷害。
  • 依靠自己的成長,成功走出原生家庭,傅首爾就實現了
    原生家庭,指的是孩子從出生到組建新家庭之前,一起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家庭。幸福的原生家庭,能給予孩子愛與被愛的能力;糟糕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性格缺陷,讓孩子對親密關係的處理產生問題。只是面對這樣得不到肯定的生活,大多數的我們雖不能灑脫,也依然負重前行。金智英還有著收入不菲還貼心的丈夫,卻患上了精神疾病?這是矯情嗎?其實這跟金智英的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
  • 《終身成長》打造一支有成長型思維的團隊
    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為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通過這本書,你可以對科學、藝術、體育、商業領域內的傑出人士以及那些本可以成功卻錯失良機的人有更深的了解。你會更了解你的伴侶、老闆、朋友和子女。你會明白如何幫助自己以及你的子女發揮潛能。
  • 你混的這麼慘,原生家庭可不背這個鍋
    在一次工作坊上,老師做了一個家庭雕塑,進行完畢,有位學員走出會場,猶豫半天終於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爸爸,我打這個電話不是要指責你,但我一定要說,你知道為什麼我三十多了還一直單身嗎?都是因為你跟我媽媽!當年你那麼不負責任,對我不聞不問,才導致我現在對男人失去了信心。」
  • 擺脫原生家庭不幸的魔咒:知覺是改變的開始,你比想像中更有力量
    最初,可能為了引起大家的重視,關於「原生家庭」缺陷和「父母」不作為甚至傷害孩子的的描述,有些過猶不及;但是,要相信一點,無論我們的「原生家庭」多麼不幸,只要認知到這種不幸,並決定採取措施開始改變,你就能夠終結不幸,你就有機會改變因為原生家庭產生了各種人生問題。
  • 成長型思維,使婚姻變得更美好
    我觀察、接觸了50對夫妻,我發現,他們擁有一個思維上的共同點。有這樣思維的人,婚姻都不會差。何止婚姻,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孩子的教育也相當不錯。這種思維方式,叫作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總是在擴展自己的能力,拓寬自己的邊界。和成長型思維相對的,是固定型思維。如何分辨你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 固定型思維,殺死愛情的兇手 | 成長型思維,拯救愛情的法寶
    02 成長型思維,拯救愛情的法寶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說,這一切都可以被培養。所有一切——包括你、你的伴侶和你的戀愛關係——都可以成長和改變。走向成長型思維其實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成長型思維的四個步驟,通過刻意練習,我相信我們都可以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 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
    別人說某人受原生家庭影響,我還挺同情人家。後來才知道,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包括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是兩代人的家庭。拋開不婚、丁克等情況,每個人都必定來自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子女,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同時,每個人又都必定屬於另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子女新組成的家庭叫新生家庭,但是從他們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個家庭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 了解這三種思維,可以幫你打破思維定式,快速成長
    正是因為我們只相信自己的觀點,而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所以學習和成長總是會有一些局限性。那些無法快速成長的人,更多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思維局限和有限的見識。因為他沒有見過更廣闊的世界,並且也無法接受和自己理念相悖的道理。所以他只能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很難成長。為什麼我們很難接受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觀念和觀點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會有一種習慣性的防衛。
  • 走出原生家庭,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本章節免費閱讀)
    在網上經常看到「一地雞毛的生活」,幾乎所有的婚姻都是狼狽的,誰都走不出那披著愛情皮衣的婚姻沼澤。因為,夫妻雙方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有著各自的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與溝通模式,很多人年齡已經成年,但是心理仍舊沒有成熟,夫妻雙方就會產生極大的矛盾。
  • 《終身成長》:以成長型思維經營婚姻,破除阻礙親密關係的壁壘
    我們就從本書觀點出發,結合生活實際。來談談思維方式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成長型思維為婚姻保駕護航。一、先天與後天的相互作用,催生出兩種思維模式,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態度從呱呱墜地開始,人們身體的物理特徵和思維方式便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