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
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原生家庭」是指諸如離異、單親等幸福感相對不高的家庭。別人說某人受原生家庭影響,我還挺同情人家。後來才知道,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包括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是兩代人的家庭。
拋開不婚、丁克等情況,每個人都必定來自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子女,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同時,每個人又都必定屬於另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
子女新組成的家庭叫新生家庭,但是從他們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個家庭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在這樣的雙重關係中,如果處理不好自己的身份,就會很容易顧此失彼。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父母上崗也不用培訓,他們能不能成為孩子眼中稱職的父母,全憑運氣。
運氣好的,母慈子孝,親子互動,家庭和睦,其樂融融。
運氣不好的,雞飛狗跳,爾虞我詐,家庭破裂,老死不相往來。
稱職的父母,大概率造就優秀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苗,在他幼小的時候,有無數的機會將其掰直。
優秀的父母會牢牢把握每一個機會,對其言傳身教。孩子也從父母的身上吸取正能量,將自己塑造成父母的樣子。
父母與孩子,孩子與父母,雙方會一直沐浴在相互正反饋的良性循環中。
這樣的原生家庭教育,才能夠讓下一代健康成長。
反觀如「蘇明玉」的父母,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一丁點正能量的地方。
重男輕女、金錢至上,血脈的連接被虛偽的親情覆蓋。
這樣的父母,讓男孩變成「媽寶男」,女孩變成「提款機」。需要「蘇」的時候,連哄帶騙、軟硬兼施;不需要的時候,一腳踢開。
這樣的原生家庭教育,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怎樣可怕的傷疤啊!
可以說,這樣的父母就是在扼殺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的心理有一點點脆弱,都可能活不到成年。
有句話這樣說: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所幸,「蘇」還活得不錯,並且在這畸形的原生家庭教育中,堅韌不拔,愈挫愈勇。
但要說「蘇」已經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了,也不見得。不談電視劇結局,就看她的成就,不也正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嗎?如果她從小就是「貼心小棉襖」,沒準也不會有這樣的成就吧。
成也「原生」,敗也「原生」,這是一輩子的烙印,抹不去的。
楊爍曾帶兒子參加過綜藝《一起出發吧》。
一次,兒子楊雨辰沒有按照他的要求,結果走錯了方向。本來這根本不算什麼事,可楊爍卻要求兒子走回去。接著,可能因為高原反應,兒子上坡速度有些慢,楊爍便開始朝他低吼:「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
楊雨辰走路的姿勢並不標準,但這也不是孩子的錯,是從小就沒人給他正確的指引。結果楊爍再次吼他:「走路都不會嗎?」,隨即讓其回到上坡,重新再走一遍。
替兒子洗腳時,就因為兒子沒說謝謝,楊爍就責怪他不懂感恩,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
看到這裡,楊爍暴躁老哥的形象,著實惹怒了不少觀眾。
為何楊爍會用這種「打壓式」的教育方式呢?了解他的觀眾可能就明白了,這與他原生家庭的情況有著莫大的關係。
楊爍從小就是被父親打壓大的。
父親當年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楊爍將其原封不動地扔給了兒子。這種粗暴的複製,就是在延續原生家庭的傷害。
接過上一輩的烙鐵,將其狠狠烙在下一代身上。
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就註定要被那傷害支配餘生,甚至延續到下一代。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我們應該怎麼把恨抹去,把愛延續下去呢?
1、重塑自己
時光不能倒流,過去受到的傷害已成事實,再難過也無濟於事。我們需要的是走出陰影,接納自己,面向陽光,擁抱未來。用一個健康的自己去創造新生家庭。
2、不要「投資」孩子
這裡的「投資」不是指正常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投資,而是一種勢利的交易。我給你付出這麼多,你就得加倍還我。
千萬要不得!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並不虧欠父母的夢想,他有他自己的夢想要去實現。
3、夫妻關係和睦
在所有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幾乎共同的特點就是夫妻關係不和睦。雙方在家庭地位、觀點、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完全不一致、不平等,必然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裂痕。
只有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學會愛。
讓負面的原生烙印遠離自己,讓正面的原生烙印延續傳承。
(關注我,關注教育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