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

2020-08-28 九言堂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

啥是原生家庭

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原生家庭」是指諸如離異、單親等幸福感相對不高的家庭。別人說某人受原生家庭影響,我還挺同情人家。後來才知道,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包括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是兩代人的家庭。

拋開不婚、丁克等情況,每個人都必定來自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子女,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同時,每個人又都必定屬於另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

子女新組成的家庭叫新生家庭,但是從他們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個家庭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在這樣的雙重關係中,如果處理不好自己的身份,就會很容易顧此失彼。


原生家庭的烙印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父母上崗也不用培訓,他們能不能成為孩子眼中稱職的父母,全憑運氣。

運氣好的,母慈子孝,親子互動,家庭和睦,其樂融融。

運氣不好的,雞飛狗跳,爾虞我詐,家庭破裂,老死不相往來。

稱職的父母,大概率造就優秀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苗,在他幼小的時候,有無數的機會將其掰直。

優秀的父母會牢牢把握每一個機會,對其言傳身教。孩子也從父母的身上吸取正能量,將自己塑造成父母的樣子。

父母與孩子,孩子與父母,雙方會一直沐浴在相互正反饋的良性循環中。

這樣的原生家庭教育,才能夠讓下一代健康成長。


反觀如「蘇明玉」的父母,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一丁點正能量的地方。

重男輕女、金錢至上,血脈的連接被虛偽的親情覆蓋。

這樣的父母,讓男孩變成「媽寶男」,女孩變成「提款機」。需要「蘇」的時候,連哄帶騙、軟硬兼施;不需要的時候,一腳踢開。

這樣的原生家庭教育,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怎樣可怕的傷疤啊!

可以說,這樣的父母就是在扼殺孩子的未來。只要孩子的心理有一點點脆弱,都可能活不到成年。

有句話這樣說: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所幸,「蘇」還活得不錯,並且在這畸形的原生家庭教育中,堅韌不拔,愈挫愈勇。

但要說「蘇」已經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了,也不見得。不談電視劇結局,就看她的成就,不也正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嗎?如果她從小就是「貼心小棉襖」,沒準也不會有這樣的成就吧。

成也「原生」,敗也「原生」,這是一輩子的烙印,抹不去的。



原生家庭的傷,不能複製到孩子身上

楊爍曾帶兒子參加過綜藝《一起出發吧》。

一次,兒子楊雨辰沒有按照他的要求,結果走錯了方向。本來這根本不算什麼事,可楊爍卻要求兒子走回去。接著,可能因為高原反應,兒子上坡速度有些慢,楊爍便開始朝他低吼:「所有人都等著你呢!快點!」

楊雨辰走路的姿勢並不標準,但這也不是孩子的錯,是從小就沒人給他正確的指引。結果楊爍再次吼他:「走路都不會嗎?」,隨即讓其回到上坡,重新再走一遍。

替兒子洗腳時,就因為兒子沒說謝謝,楊爍就責怪他不懂感恩,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

看到這裡,楊爍暴躁老哥的形象,著實惹怒了不少觀眾。

為何楊爍會用這種「打壓式」的教育方式呢?了解他的觀眾可能就明白了,這與他原生家庭的情況有著莫大的關係。

楊爍從小就是被父親打壓大的。

父親當年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楊爍將其原封不動地扔給了兒子。這種粗暴的複製,就是在延續原生家庭的傷害。

接過上一輩的烙鐵,將其狠狠烙在下一代身上。

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就註定要被那傷害支配餘生,甚至延續到下一代。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了傷害,我們應該怎麼把恨抹去,把愛延續下去呢?

1、重塑自己

時光不能倒流,過去受到的傷害已成事實,再難過也無濟於事。我們需要的是走出陰影,接納自己,面向陽光,擁抱未來。用一個健康的自己去創造新生家庭。

2、不要「投資」孩子

這裡的「投資」不是指正常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投資,而是一種勢利的交易。我給你付出這麼多,你就得加倍還我。

千萬要不得!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他並不虧欠父母的夢想,他有他自己的夢想要去實現。

3、夫妻關係和睦

在所有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幾乎共同的特點就是夫妻關係不和睦。雙方在家庭地位、觀點、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完全不一致、不平等,必然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裂痕。


只有充滿愛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學會愛。

讓負面的原生烙印遠離自己,讓正面的原生烙印延續傳承。


(關注我,關注教育中的點點滴滴)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無法抹去的烙印
    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受過不一樣的家庭教育。有人說:看到你,就能看到你父母的影子,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折射出家庭的烙印。它影響著你對工作、愛情、為人處世的不同觀點和做法。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原生家庭。每個人通常都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出生後和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家,一個是長大成年後,和愛人組建的家,與愛人孩子生活在一起。
  • 原生家庭欠你的,誰幫你找回來?我們該怎麼走出原生家庭?
    有沒有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2. 如果我們想要走出原生家庭,是不是我們選擇對象必須是那個原生家庭沒有問題的、最安全的才是好的?3.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所以原生家庭本身給你的社會化是帶有時代烙印的,是你的父母把當時所認可的體系給到你。比如父母覺得勤儉節約很好,比如父母覺得女性要保持矜持不要那麼主動,這些都是我們父母所認為的當時的好的概念。而把它放到今天的家庭裡、放到今天的兩性關係裡很可能就不適用了。所以不是因為父母有問題,也不是說父母不愛你。
  • 走出原生家庭,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本章節免費閱讀)
    因為,夫妻雙方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有著各自的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與溝通模式,很多人年齡已經成年,但是心理仍舊沒有成熟,夫妻雙方就會產生極大的矛盾。要想獲得幸福和諧的生活,我們必須逼迫自己內心的成熟,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並且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達到一個身心一致、平衡的狀態。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文丨話印主筆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聽者的心中留下印記在這裡引用一個心理學家卡德勒的話:「其實生命當中有一個最為不幸的事實,就是我們遭受過的重大磨難大多數都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且這種磨難是有可能遺傳的,這很可怕,但是很真實。」原生家庭的烙印其實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會背負其原生家庭帶來的烙印,這種烙印是不可或缺的。
  • 走出原生家庭...
    但工作還有另外一個深層的意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告別原生家庭的寄生者身份,從父母的影響圈中走出來,開闢獨立自主的人生。畢業前後,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肯定會重新界定,要麼主動往積極的一面推動,要麼被動的接受消極的結果。
  • 依靠自己的成長,成功走出原生家庭,傅首爾就實現了
    原生家庭,指的是孩子從出生到組建新家庭之前,一起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家庭。幸福的原生家庭,能給予孩子愛與被愛的能力;糟糕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性格缺陷,讓孩子對親密關係的處理產生問題。其實這跟金智英的原生家庭是分不開的。
  • 走出原生家庭.
    但工作還有另外一個深層的意義,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告別原生家庭的寄生者身份,從父母的影響圈中走出來,開闢獨立自主的人生。從出生到上大學,我們都生活在父母的影響圈中,一切都要依靠父母。畢業前後,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肯定會重新界定,要麼主動往積極的一面推動,要麼被動地接受消極的結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畢業工作的獨特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 走出原生家庭,才能建立親密關係
    談到婚姻生活中的「戰火」,無論何種社會,無論何種家庭,每對夫妻都會面對:「雙面膠」的痛苦,一邊是老媽,一邊是老婆。需要強調的是:為了與你的伴侶建立好的親密關係,你必須走出自己童年時代的家庭關係。家庭中的那些事先一起來看看這些「家庭戰火」是如何在婚姻生活中爆發的。
  • 你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了嗎?
    原生家庭是我們不能選擇的出身,它給我們的影響很大。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環境下,學會了最初的情感記憶、肌肉記憶、思維方式記憶,等等。,感到家庭的溫暖,能夠獲得安全感,人格更加開朗,健康。因為,我們社會支持系統還不健全,一個孩子要想長大成人,必須依賴於家庭。
  • 原生家庭給的營養遠遠大於傷害,不要把糟糕的人生甩鍋原生家庭
    在很多的書或者文字中,知道了原生家庭這個說法,並且大多數的聲音會告訴我每個人的性格是由原生家庭塑造的,現在的命運也是原生家庭早就已經定格的。還有人說,你和世界的關係就是你和父母的關係,和媽媽關係好,感情會很順利,和爸爸感情好,事業會很飛黃騰達。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會信這種說法,或者你也是初次聽說,或者你已經破了這種說法的迷。
  • 自我覺醒,獲取愛和滋養的力量,《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讀金尚女士的這本《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給我以諸多認知上的啟發和心靈上的震撼。我們常常以為,家庭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卻不曾意識到有些言行正在或已經產生了傷害。特別是當一個人想起了這其中的過往經歷,痛苦不已時,那種傷痛似乎已經鐫刻在生命裡了。而同樣在成長過程中,內心不斷的掙扎、恐懼、妥協和委屈,又在進一步地扭曲一個人的人格。
  • 夫妻關係模式源於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外公)奶奶(外婆)組成。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對我們影響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系統。心理學研究發現: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
  • 與原生家庭握手言和
    從小到大,我一直非常愛我的父母、我的原生家庭,但是當我想要踏入一段親密關係並組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新生家庭時,原生家庭中的一些烙印就像一雙雙看不見的手,左右著我在親密關係中的認知與言行;與此同時,我也收到了身邊朋友們越來越多關於原生家庭的困擾。因此在這裡我將和大家聊聊:何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如何對親密關係產生影響的?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
  • 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除了默默承受,這本書教會你怎樣走出傷痛
    你發現,一個無法逆轉的事實是:原生家庭的傷害,已經刻進了你的靈魂裡!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和尊重,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或負罪感。若傷害已經發生,我們就只能任其禍害一生嗎?《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告訴我們:」絕不「!作者金尚說:當我們習慣關注悲傷,哪怕生活中沒有悲傷的事情,人也會莫名其妙的自動搜尋悲傷來「餵養」自己。
  • 世系姐:走出原生家庭的囚籠(上)
    卡列尼娜》中所說----「幸福的人都一樣,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也如此——在幸福的原生家庭當中,父母給予孩子溫暖和愛,並為孩子制定規則,孩子自幼沐浴在愛和教育當中。這是因為孩子年紀小沒有辨別能力,他們一旦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注,就會傾向自責,認為是自己不夠聽話不夠優秀父母才會對自己不好,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不能正視並走出童年經歷對自己的傷害,將很難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 原生家庭之殤,因為我是你的,你就可以殺了我嗎?
    我們每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不可選擇的東西很多,最不可選擇的,是父母,是他們給你的原生家庭。在人生前二十年,你浸刻在你的原生家庭之中,原生家庭的烙印就此烙下,很多時候,就是伴隨一生。我很喜歡看劇,劇裡映照出許多人從不敢面對的人生。以及那重巒疊嶂的人生後面,隱藏的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之殤。
  • 原生家庭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命運安排嗎?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婚姻心理學:感情要幸福,需要走出原生家庭,乾貨,建議收藏!
    其實你了解了德善的原生家庭,你就能理解德善的行為模式了。德善作為家裡的老二,總有一種缺愛的感覺。媽媽做早餐,姐姐弟弟都喊著要吃荷包蛋。媽媽打開冰箱,只有兩個雞蛋,眼神立馬看向一旁的德善。不等媽媽開口,德善就說:「不用管我了,我不吃也可以。」她本質也只是一個小女孩,需要被人捧著,被人寵愛。而這份寵愛阿澤都給她了。
  • 3本治癒系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和親密關係的困境
    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心理療愈三部曲:《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執迷:如何正常的愛與被愛》(以下簡稱《原生家庭》、《依戀》、《執迷》)。正如前面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某種不可示人的「傷痕」,它默默生長,直至成年後通過各種途徑爆發了出來,而這些難以描述的感受,正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原生家庭》和有毒的父母說再見《原生家庭》豆瓣評分8.3。
  • 自幼殘疾,母親精神分裂16年,她是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影響的?
    知乎裡有一個高贊回答:怎樣降低或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有人回答」擺脫是不可能擺脫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擺脫,只能勉強裝作了樂觀開朗的樣子維持生活這樣子。」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擺脫不了嗎?應該怎樣理解原生家庭呢?著名青年作家蘇辛在她的新書《度光陰的人》中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