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生家庭握手言和

2020-08-28 心貓心理

從小到大,我一直非常愛我的父母、我的原生家庭,但是當我想要踏入一段親密關係並組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新生家庭時,原生家庭中的一些烙印就像一雙雙看不見的手,左右著我在親密關係中的認知與言行;與此同時,我也收到了身邊朋友們越來越多關於原生家庭的困擾。

因此在這裡我將和大家聊聊:何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如何對親密關係產生影響的?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

什麼是原生家庭

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指一個人和他的父母所組成的家庭。

原生家庭中的子女有了自己的伴侶之後就會組成一個新生家庭,而當新生父母有了孩子時,這個新生的家庭又會變成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此循環。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有些影響是我們能看到的,比如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還有一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察覺不到的,這一部分通常停留在潛意識,只有在發生應激行為或是在自己十分親近的人面前才會顯現,而在親密關係中,原生家庭的影響更是暴露無遺。

原生家庭如何對親密關係產生影響

在一個原生家庭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組合:母親和兒子,父親和兒子;母親和女兒,父親和女兒;父母和兒子,父母和女兒。

同性之間會產生模仿,異性之間會產生期望。

也就是說,男孩兒會無意識地模仿父親在親密關係中的樣子,也會無意識地期望尋找一個和母親相似的伴侶;女孩兒則會無意識地模仿母親在親密關係中的樣子,同時無意識地期望尋找一個和父親相似的伴侶。

有的人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認可度比較高,因此也會把自己的父母當作自身成長或是尋找另一半的標準;而一些對原生家庭認可度不高的人則會說,我一定不會成為我父親或母親的樣子,我也一定不會尋找一個和父親或母親那樣的伴侶,當一個人發出這樣的願望時,內心一定是非常清楚、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可是在我們的意識結構中,有意識,前意識,還有無意識,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潛意識。在我們探索內心的過程中,它們各司其職,讓我們的探索之路充滿了無限樂趣。

意識就像一個公共大廳,將我們開放給別人。

能夠進入到意識層面的,都是可以被我們自身或是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但還有更多的不被接受、或者沒有察覺到的東西,被壓抑在了潛意識的層面。

比如說,你很想做一件事,但是又覺得不該做這件事,看似你說服了自己,但實際上,做這件事的欲望,已經被壓抑到你的潛意識中了。

再比如,說到今年送禮送什麼?大部分人都會脫口而出:送禮還送腦白金。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潛意識的力量其實無處不在。

前意識則像一個盡職的守衛,守住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不讓潛意識偷偷跑出來。

然而,當我們特別疲倦或是徹底放鬆下來時,前意識就會偷偷打個盹兒,也就不小心放出了潛意識。

當我們決定開始一段親密關係,意味著我們將要打開心底最柔軟的那一部分,需要和對方達到深層次的信任、陪伴,甚至是靈魂深處的共鳴。

那麼此時,潛意識就會像個調皮的孩子,不斷突破前意識的守衛,跳出來影響你的生活了。

儘管當初信誓旦旦地說著自己一定會尋找一個和自己父母不一樣的伴侶,最後卻仍然複製了父母的婚姻模式,自己對待伴侶的方式,也和父母對待對方的方式如出一轍。

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的影響代代相傳,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無法擺脫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可以嘗試通過剝離、和解與重構三個方面,來改變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

第一步,剝離。

原生家庭之所以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影響,正是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

從出生到成長,父母對子女生活的參與滲透到了方方面面,孩子成人之後,即使生活已經獨立,在心理上,和原生家庭也並沒有明顯的界限。

因此,要想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首先要從內心與原生家庭進行剝離。

這並不是說要疏遠自己的父母,而是要敢於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從內心堅信自己已經獨立起來,不再過度依賴父母。

第二步,和解。

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小時候總覺得父母是無所不能的,長大了,才發現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著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局限與苦惱。

但了解到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不意味著我們有了怪父母的藉口,而是找到了一個自我療愈的機會。

不管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時候與它和解了。

每個原生家庭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接受原生家庭帶來的一切,不再與之對抗,也不要去試圖改變父母。

我們能夠改變的,也僅僅是與父母的相處方式,通過我們自身的改變,帶動整個家庭關係的改變。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學會和父母持續表達當下的感受,遠遠好過於對他們的挑剔與批判。

第三步,重構。

當一個新生命誕生時,一個新生家庭就變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雖然父母的原生家庭和自己的原生家庭都已經無法改變,但你的後代會有一個怎樣的原生家庭,卻是你可以決定的。

為自己建立一個新的家庭模式,為孩子建立一個新的原生家庭。儘可能地去疏通自己,保留原生家庭中的正面影響,摒棄負面影響,這是對自己負責,對親密關係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後代負責。

找個好工作,找個好伴侶,留在大城市,是很多小城市的人想為後代、甚至是整個家族所打的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但我認為,看到自己原生家庭中的問題,在這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治癒自己、原諒父母,讓家族一直以來代代相傳的原生家庭惡性循環在自己這一代終止,努力為自己的後代重新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原生家庭,並且不斷反省、進步,直到形成一個新的原生家庭模板,這才是最漂亮的翻身仗。

相關焦點

  • 夫妻之間是單獨住,還是和原生家庭住,這就取決於原生家庭的習性
    夫妻之間是單獨住,還是和原生家庭住,這個就取決於原生家庭的習性婚姻是兩個人彼此相愛的人通過一個儀式許下一生的承諾。婚姻是一個神秘的房間,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和原生家庭鬧矛盾大多是因為夫妻和原生家庭沒有界限感,不知道孰輕孰重,所以原生家庭成員會把夫妻的家庭當做自己家一樣
  • 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原生家庭的運作機制,以及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關係。那麼最後,我們就來講講,我們要如何超越原生家庭,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我們很難超越原生家庭,將自己成功地從家庭中分化出來。
  • 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好與壞
    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成長並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自從我讀初中以來,我就一直獨自生活在學校外,有些孩子可能在上大學之前就離開父母,而且他們結婚之前很可能已經和父母在一起了。原生家庭會影響您的個性和親密感。我們的生活中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一起成長的家庭。有父母,也許是兄弟姐妹。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也給孩子帶來很多痛苦。個人被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巨大的。當您未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時,您可能終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 淺談原生家庭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有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原生家庭這個詞也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的樊勝美,《都挺好》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當然,在對於原生家庭的相關態度得到了很多關注的同時,曲解和反對的聲音也是層出不窮。
  • 你是否和原生家庭做了很好的切割?
    說到原生家庭,我們可能會想到樊勝美和蘇明玉,很多人說兩人的不同是因為她們遇到了不同的男人,或者蘇明玉過得好,是因為蘇明玉更有主見。其實她倆之間一個很關鍵的節點在於,蘇明玉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做了切割,而樊勝美沒有。
  • 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別人說某人受原生家庭影響,我還挺同情人家。後來才知道,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包括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父母組成的家庭,是兩代人的家庭。拋開不婚、丁克等情況,每個人都必定來自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子女,和父母組成的家庭),同時,每個人又都必定屬於另一個原生家庭(自己作為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子女新組成的家庭叫新生家庭,但是從他們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個家庭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無法逃離的「以愛為名」。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無法逃離的「以愛為名」。帶話題談談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吧?但是我相信肯定也會有很多幸福的原生家庭。說起原生家庭,其實已經算是老話了,只不過很多人還是看不到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有時候,你的行為處事,是什麼性格,往往都是在小時候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因為,學校學到的東西只是表面,而家庭成員的「行為」是最直接的指引,所以,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生活,情感等方面,有著你不可抗拒的影響,很難擺脫。
  • 什麼家庭好?原生家庭v新生家庭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歡樂頌》的樊勝美。《 都挺好》的蘇明玉,都被認為是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而和原生家庭相對的就是新生家庭,那到底是原生家庭好?還是新生家庭好呢? 首先大家要明確的是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並不是相互對立存在的。新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延續。
  • 關於原生家庭、優秀定義和有效溝通
    >原生家庭給了近代心理學家們一個解釋婚姻問題絕佳視角。自從這個概念出現以來,只要出點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原生家庭。不可否認,原生家庭的解釋體系不僅有科學上的邏輯合理性,而且也在最近幾十年幫助很多很多人成長、改變。
  • 如果你越想逃離原生家庭,你就越離不開原生家庭
    由於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原生家庭環境無可避免的決定了我們的人格。那麼我們可以把原生家庭背景當作塑造未來生活的原料,去探究原生家庭中曾經對我們造成傷害的,尤其是我們父母的成長經歷,認知,行為模式,去探究原生家庭裡的那些關係。
  • 蛻變:超越原生家庭
    每次諮詢時都會了解來訪者的家庭背景,家庭氛圍,而且需要畫出三代的家譜圖。我們都是在原生家庭裡長大,父母的基因通過基因表達建構了我們的生物學基礎,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學基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關係塑造著我們的大腦神經網絡結構和行為習慣。
  • 原生家庭|你以為離你很遠的原生家庭,其實就在你的身邊
    「原生家庭」這個詞,這幾年被炒的很火熱,大家也紛紛對比,自己是不是原生家庭。網上流傳的原生家庭故事裡,充滿著各種家庭狗血劇,單親爸媽、壓抑的童年、重男輕女的長輩,還有「扶弟魔」的姐姐。網上的流傳太快,快到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就把這些東西套入了自己的家庭,然後開始對比,自己是不是也處於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給的營養遠遠大於傷害,不要把糟糕的人生甩鍋原生家庭
    在很多的書或者文字中,知道了原生家庭這個說法,並且大多數的聲音會告訴我每個人的性格是由原生家庭塑造的,現在的命運也是原生家庭早就已經定格的。還有人說,你和世界的關係就是你和父母的關係,和媽媽關係好,感情會很順利,和爸爸感情好,事業會很飛黃騰達。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會信這種說法,或者你也是初次聽說,或者你已經破了這種說法的迷。
  • 來自原生家庭的痛
    嫂子的描述讓我想起了我的原生家庭,一個充斥著吵鬧、壓抑的環境按理說,有了小家更要經常回家看看父母,但是我很久都不會回去,我知道是自己潛意識裡對原生家庭的排斥,所以不想回家。 父母雖然年老了,由於媽媽的多疑,導致爸爸和媽媽也分開住了。心痛他們的同時,我會經常去看爸爸和打電話給他,我也能和爸爸親近起來。但是我仍然無法和媽媽親近,看著媽媽落寞的樣子,我其實也會難過,但是就是無法和她親近,我知道這是潛意識在作怪。
  • 回到原生家庭,改變現在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的方式
    榮格說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刻的。」我們現在很多人的言談舉止,都是來自於小的時候,在原生家庭中和父母打交道的模式。我們所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還有在家庭中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這個構成了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早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經歷,對我們的一生都有著極大的影響,這種的經歷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小的時候和童年的喜怒哀樂和習慣性表達。
  • 談一談「原生家庭」的那些事兒
    也許是人越長大越看重家庭關係,近兩年我和姐姐陪著爸爸媽媽回老家的次數也明顯增多了,親朋好友在一起免不了會八卦一些張家長李家短的事,姐姐和我都屬於插不上話的「晚輩」只能是默默的聆聽,聽完之後我們倆私下曾多次提起「原生家庭」這個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什麼是原生家庭,以及如何改變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吧。
  •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從兩個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響
    在這本書中,他運用伊莉莎白二世、查爾斯王子、麥可•傑克遜等名人以及典型的普通家庭子女的成長故事,剖析了原生家庭帶給每個人的是非觀、關係模式和自我界限,用事實告訴我們:降低原生家庭對人生的不良影響,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這完全可以。我們可以通過兩個渠道實現這個目標。
  • 伊能靜談原生家庭,難道窮盡一生也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01 導語伊能靜近日發布長文談《隱秘的角落》,她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秦昊,她是絕對不看這部劇的,因為這部劇想起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給人這一生帶來的影響,絕不是任何人可以輕易批判的。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
    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所謂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和自己父母所構成的家庭。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在心理學人士眼裡,他們非常關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甚至很多心理醫生把人們碰到的心理問題往原生家庭上尋求原因和答案。比如很多專家認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互動模式決定了未來孩子自己婚姻的互動模式。一個男弱女強的家庭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是男孩,一定相對稚弱,將來的配偶通常也是強勢的;如果是女孩,將來必然強勢,未來配偶也通常會是一個弱勢的男生。
  • 遠離有毒的原生家庭
    她的父母逼她拿錢給他哥哥買房,天天給她灌心靈毒雞湯,為家庭犧牲,她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下拿了25萬。她以為可以鬆了一口氣,可是她的哥哥結婚需要彩禮,她的父母又找上她,她的哥哥天天在家啃老,琳琳內心備受煎熬,她把她的事情傾述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