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這個詞,這幾年被炒的很火熱,大家也紛紛對比,自己是不是原生家庭。
網上流傳的原生家庭故事裡,充滿著各種家庭狗血劇,單親爸媽、壓抑的童年、重男輕女的長輩,還有「扶弟魔」的姐姐。
網上的流傳太快,快到我們沒有時間去思考就把這些東西套入了自己的家庭,然後開始對比,自己是不是也處於原生家庭。
對比之後,我覺得我是正常普通家庭的孩子,一切萬事大吉。
可是當我去過一次廣東之後,我發現,我的表哥正在經歷原生家庭,而我的舅舅也成功把他們家變成了原生家庭。
去年國慶假期,我赴約去廣東的表哥家玩,在這七天的假期中,我看到了原生家庭給我舅的家庭帶來的影響,婆媳關係、父子關係。
我舅17歲的時候,身上揣著外婆給的兩百塊錢,隻身去了廣東,舉目無親的情況下,他在工地做過苦力、做過搬運工人、進過工廠。最後他靠一輛貨車起家,慢慢地攢了錢,在廣東買了房,成家立業,有了子女,還有三套房產和三家福利彩票店,彩票店生意興隆,最大的喜事是去年又添了個兒子。
原生家庭是我們生命塑造的原始土壤,也是養成我們性格的重要部分。
從表面上看,過得無比風光,可是骨子裡卻依舊擺脫不了以前因為窮的自卑。我記得我媽說過,小時候他們家裡窮,九姊妹最高興的時候就是把家裡的菜拿到市場上賣了之後能夠買一塊豬頭肉回去,然後熬成一鍋湯,大家一起分吃。
而我的舅舅曾為了補貼家用,初中時期每天晚上偷偷跑到礦廠裡去偷那些細碎的礦石,然後轉手賣給在礦廠外等著的商販,他賣出去的錢一部分自己花了,剩下的一部分全給了家裡。
從小我舅就知道,家裡窮,他作為兒子,必須要有出息,要有錢。
家裡人口眾多,外公外婆不可能每個都顧得上,舅舅小時候調皮搗蛋,挨了外婆不少打罵,這也導致了後來我舅舅對待我表哥也是很嚴厲的棍棒教育。
到廣東第一天晚上,我想和舅舅說說心裡話,向他尋求成功的經驗,便說了句「舅舅我覺得你好厲害啊,當時一個人來廣東,身上就兩百塊錢,這麼多年了,現在買了三套房,還開了那麼多家彩票店,一個人變成了一大家子。」
似乎是我說的這句話點醒了他,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真的很厲害啊,從懷揣200塊錢,到現在三套房產,妻子、兒子、女兒、兒媳婦、孫女,都有了,而且一家還有餘錢,彩票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這些,都是靠他一手打拼出來的啊。
對於舅舅的成功和努力我很認同,在我心裡舅舅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他就是我身邊最直白的一部青年成功奮鬥史。
可是他接下來的行為,讓我明白,即使成功了,他也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
和他聊完的第二天,他逢人就說自己掙了多少多少錢 、自己通過努力在廣東買了幾套房,最令他炫耀的還是他的小兒子和他的孫女同一個月出生。他是老來得子,自然喜不勝收,處處炫耀。
網上看到徐靜蕾的經歷,不免覺得自己的經歷和她有幾分相似。
徐靜蕾受的是挫折教育,爸爸管她特別嚴,「我爸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我身上,小時候對他除了怕,沒什麼其他感情。」
那些童年陰影,伴隨了徐靜蕾很長一段時間。
小時候的乖乖女,長大之後選擇的是叛逆和反抗,徐靜蕾通過不斷地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來逃脫原生家庭的枷鎖。
而我為了逃脫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影響,選擇的也是叛逆和反抗,假裝的順從,實際上只按自己的想法來,即使明知那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也要往前走下去,因為我想做的就是離這個家庭遠一點,再遠一點。
高考失利,我媽要我別讀書了,直接去打工掙錢吧,既省了學費,又能夠賺錢貼補家用。
我不同意,她說家裡沒錢,供不起,而我寧願選擇助學貸款也要上大學,哪怕是專科也要讀完。
當時賭氣,選擇了那個時候最火熱的計算機專業,卻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
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困擾是金錢,當時計算機在我眼裡無異於等同為金錢,學了它就一定能賺錢的!
十七八歲的孩子,為了向家裡做出反抗,選擇了一條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道路。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有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來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有的人,一輩子都陷在原生家庭的泥沼裡,日子過得越來越慘。
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對童年最好的治癒就是完成童年最初的夢想,那些簡單而又快樂的東西,玩具、巧克力、蛋糕,小時候想得到卻得不到的,長大後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們擁入懷中。
而想得到那些東西,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達到。
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不能磨滅,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
所以,有的人帶著對原生家庭的恨和恐懼生活著,一直沉溺於對父母的埋怨拒絕改變;
有的人把童年當作助力劑,更加用力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完美生活。
最終決定人生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當下的自己。
哪怕生活給了你一副爛牌,你也要把它打出王炸來。
原生家庭得不到的,你要自己掙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