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開本次話題之前,我想先例舉一個身邊的案例,以便於我們能夠更深入的來剖析家庭和婚姻的關係。
「為什麼我會嫁給她?」劉月哭哭啼啼的坐在鄰居家又開始數落自己的丈夫,抱怨自己的婚姻生活。
她和丈夫是自由戀愛,當時父母還曾經阻攔她,可是誰也無法改變她的主意,她就像飛蛾撲火一般,一股腦的想要嫁給她面前的那個可以給她愛的男人。
他是個特別遊手好閒的人,在戀愛期間,兩個人出去旅遊的時候也都是劉月花錢。
當時很多人覺得他配不上劉月,讓他分手,但是劉月卻不聽勸告。
兩個人結婚之後,他還是不找工作,白天在家睡覺,晚上就約幾個朋友出去打牌,要麼就是去喝酒。
有一次半夜一點,他遲遲沒有回家,劉月挺著大肚子叫了計程車去找他,沒想到他竟然在那喝的爛醉如泥。
她心裡特別的委屈,經常會和自己的朋友還有親人們去訴說,每個人都會勸她離婚,勸她抽離這個苦海。
但是哭過鬧過之後,劉月還是會原諒對方,始終不肯脫離這個關係,反倒是抱怨過之後,她總是會唉聲嘆氣的,說這樣一句話:「這大概就是命吧,我從小就這樣卑微的愛著別人,習慣了。」
劉月口中的「命運」其實指的是她曾經的原生家庭,劉月是家裡的老大,後來父親和母親離了婚,父親再婚,她就一直跟著後媽一起生活。
她從小就特別懂事,因為只有她懂事了,他才能夠得到父親的關注,才能夠不挨罵,所以她處處忍讓,永遠作為付出的一方。
長大之後,他是第一個追求她的人,也是第一個給予她關心和愛的人,所以當時劉月就認定了他。
她從小習慣了討好別人,也習慣了永遠作為付出者,同時她在內心深處也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因此在成年之後,只要別人對她有一點好,她就會心存感激。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婚姻關係裡她也永遠都作為卑微其付出的一方。
很多人說劉月的性格是典型的「聖母類型」,無論丈夫做的事有多麼觸碰她的底線,她都會無條件的原諒,無論她在這段婚姻裡有多苦多累,她都會選擇忍受。
其實這就是原生家庭正在操控著我們的婚姻,但是有些人偏偏把這叫做命運。
「我們每個人尋找配偶的動力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使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因此在成年之後就像劉月,她所做的以及她所選擇的,都無法逃離原生家庭的影子。
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曾經這樣形容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人格的起源,而且和父母的關係是其他所有關係的原型。」
「父母即命運」,覺察越多,選擇就越多,而命運就越多的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因此很大程度上,我們對於未來配偶的選擇以及處理婚姻關係的方式方法,其實都來源於原生家庭的操控。
首先我們要懂得突破父母那一輩所設置的「俄狄浦斯」界限,在小時候,我們那些潛意識裡被壓抑的願望和需求,都會在成年之後表現出來。
雖然有時候我們意識到了他們的存在,但是卻很難擺脫他們的控制。
因此心理學認為我們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對於婚姻關係以及未來的操控的話,那麼就要懂得梳理原生家庭。
首先你要去回憶那些早年的經歷,哪些是讓你在內心深處受到創傷的令你痛苦的,而這些經歷往往會對你產生某種控制。
克裡斯多福·孟在書中寫道: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在原生家庭遺留的痛是我們在未來生活中可能會形成的障礙,然而我們要明白,沒有過於完美的關係,在其中也必定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因此我們要懂得去克服那些本身所遺留下來的糟糕的性格特質,改變可以改變的,這是我不可以改變的,這才是我們通向幸福的橋梁。
與此同時,當我們在婚姻關係裡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時,要懂得及時聽取他人的勸告,及時止損。
愛是激情,是相互之間的凝視和觸摸,更是幽默與大笑,讓我們彼此相互依偎,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痛,在浩瀚的星辰大海裡尋找最簡單的溫暖。
The End -
作者 | 心理諮詢師付東升
戀愛婚姻心理主筆團 | 用心理學分析愛情、婚姻、人生
參考資料:《愛情心理學》、《潛意識》、《原生家庭》
微信公眾號:戀愛婚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