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家庭是最小的單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家庭都是一個為之渴望的地方。人們普遍喜歡熱鬧、歡樂的家庭,在這樣的家裡,每個人的能量都可以得到增長和滋養。
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對於許多人、特別是女人來說,原生家庭有著各自的不幸。有的是從小缺乏父愛或者母愛,有的是與母親關係不好,有的是遭遇不平等待遇,有的是經歷虐戀與傷害。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巨大傷痛往往伴隨著人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參照物,父母的婚姻模式,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婚姻。一般情況下,子女對於父母的婚姻模式有著繼承與排斥兩種狀態。
1.所謂繼承,就是子女完全複製父母的婚姻模式。比如說,如果家庭裡,母親是女強人型,父親更順從母親,那女兒長大後也會在家庭中扮演女強人的角色。如果遇到的丈夫恰好是大男子主義的類型,完全不會順從女方,那麼兩個人必定是爭吵不斷、戰爭不斷。
2.而另一種是排斥,就是子女看到了父母的婚姻模式中的問題,從而決定在自己的婚姻中避免,因而採取排斥措施,結婚時找對象一定會找跟自己的父母相反性格或者是類型的人。比如說自己的父親是大男子主義,那么女兒找對象就一定會找個怕老婆聽自己話的;而如果自己的母親性格懦弱,導致受了不少傷害,兒子找對象就一定會找性格強勢獨立的。
由此可見,每個人以為是自己建立了新的小家庭,實際上我們不過是在重新經歷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為什麼說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即使自己結婚了也很難過得幸福?因為他從選擇婚姻伴侶開始,就走在了一條錯誤的方向上。
一個人選擇伴侶,應該是建立在互相欣賞、互相愛慕、有共同的生活目標等等條件上,彼此之間的地位和需求是平等和均衡的,這也是健康的婚姻狀態的基礎。
而原生家庭受過傷的人,特別是女性,會把自己的小家庭當做救命稻草,原生家庭缺的,都一定要從丈夫身上得到。比如說自己從小缺乏關愛,她就希望丈夫給她更多的愛,如果丈夫不能,她就不平衡,就會不斷地與丈夫產生衝突,因為丈夫沒有滿足她的深層次需求。再或者,小的時候過得苦,沒有太多得依靠自己的父親,因而對於其他能夠依靠父親的人產生羨慕之情。當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她就希望能夠多依靠丈夫,凡事都讓丈夫做主,自己樂得清閒。實際上是在滿足小時候的心理缺失。
而這樣的妻子,對於丈夫來說,令他疲憊不堪。任何男人都忍受不了永遠當別人的支柱和依靠,因為他自己也需要支持和關注。所以,原生家庭不幸的人,猶如陷進一個巨大的網裡,除非自己覺察,否則在婚姻裡很難擺正自己的角色,基本上跟誰結婚都不會過得幸福。
原生家庭的傷害,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的,但如果我們覺察到了,就要有意識地去對抗和解決它,否則,我們終生都會陷在這個枷鎖中,不知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
1.清理自己的原生家庭
在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初,首先問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那些傷害,是不是能夠靠自己去解決和清理掉?先分析自己,是帶著什麼樣的目的走進婚姻?是真的彼此相愛,願意為彼此努力付出,還是僅僅為了逃避某些東西?結婚的目的是否單純?
另外,自己是不是有足夠成熟的心態,來對另外一個人負責?要知道,婚姻可不是保護傘,它反而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問題,我們是否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而不單是逃避掉自己原有的問題。
2.覺察自己的異常情緒
在出現極端的情緒時,比如說特別生氣、特別憤怒時,試著覺察一下,因為這種情緒極大可能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可能是某些點觸動了我們的痛點,因此讓人難以忍受、大發雷霆。當出現這種情緒時,試著找到合理的途徑去釋放,千萬不要把二次傷害帶給愛人。
3.分清此刻和過去
當和配偶產生衝突時,不要把原來家庭中的東西搬出來說,那些是你父母的婚姻,不是你的。單單就你和配偶之間的事情,就事論事,冷靜分析,儘可能地不要把過去的東西帶到此刻。
4.找出新的應對模式
當我們的婚姻出現問題,不要想自己的父母是怎樣處理的,而是應該去想,客觀的情況下,一般應該如何處理?特別是父母錯誤的應對模式,千萬不要依葫蘆畫瓢照做。一定要找尋更加科學、更加溫暖的方式去處理。否則,我們就是把配偶推得離自己越來越遠。
結語:你的婚姻模式裡,藏著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眾生皆苦,唯有自救」,別人可以傷害我們,但不是我們以此消沉的藉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