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這個世界上,大概所有高價值的地方都充滿了競爭,所有看似有希望的道路都很擁擠。
但唯獨有一條路一點也不擁擠,這就是慢慢成功的道路,因為很少有人希望自己慢慢成功。長期有耐心是最不像成功秘訣的秘訣,因為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正確的道路。"--------摘自輝哥奇譚。
慢,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心境。人活著最重要的,是保持心境上的悠閒,把自己心靈上的急躁感、焦慮感,能夠轉換成比較緩慢的節奏。
我們往前走,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這一路的好風景;我們努力前行,不是為了儘快到達終點,而是要在終點到來前,成就自己。所以,人生急不得。慢下來,一切都會不同。
有人說,現代社會中大千世界的眾生相就是忙碌、盲目和茫然。的確,我們每天都被無數種嘈雜的聲音和疲倦的塵埃緊緊纏繞著,它們如饑似渴地吞噬著我們的青春、折磨著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苦不堪言。
慢下來,是一種心靈模式。慢下來,心就靜了,就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拂去心靈的蒙塵,在忙碌中安享內心的平靜,一切困惑與迷茫都將豁然開朗,我們將會收穫滿滿的幸福。因為心靜則無欲,無欲則平和,平和則幸福。
慢下來,是一種工作福利和生命獎賞。工作是一個練習讓心智完整的時機,完完全全地專注在手頭上的工作,以使自己達到忘我的狀態,那是讓內心的平靜與平和來引導財富旅程的幸福時刻。
慢下來,是一種人生格局與夢想載體。慢下來,不再去想那些付出沒有回報的徒勞,不再去回憶那些地老天荒的誓言,不再去迷戀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戀,不再去顧忌那些所謂的得與失。一切的人與事、情與仇、愛與怨,只會輕輕划過,悄然散落在悠悠歲月的淡淡斑紋中,淡了,再淡,淡出記憶,淡出知足。慢下來,是一種成功策略與幸福方法。慢下來,洗滌生活的無奈與感情的失意,自己給自己找樂子,拒絕太多的恩怨思緒,拒絕太多的佔有欲望,拒絕太多的傷感埋怨,拒絕太多的掙扎徘徊,即便泛起那一點點心靈漣漪,也會儲存得溫溫順順、平平靜靜。
慢下來,我們的思緒不再亂竄,我們的情感不再流離失所,我們的心情不再跌宕起伏。一切煩躁與沉悶都會悄悄地匿跡,靜靜地消失,安靜且唯美。那種靜謐的感覺,是快節奏生活中最愜意的心靈釋放和最精妙的靈魂洗滌。
慢下來,聽聽音樂,看看小說,望望風景,數數星星;慢下來,澆澆花草,照照鏡子,翻翻照片,理理思緒。慢下來,你會感到冰冷從身邊逃走的身影,你會聽到溫暖從心頭划過的聲音,那是安詳、安靜與安寧賜給你的叮嚀與祝福。原來—慢下來的感覺如此美妙!
最使人疲意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遙遠,而是你心中的鬱悶;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希望的破滅。凡事要看淡些,心放開一點,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世事紛雜,信息爆炸,將你我裹挾其中。別因為呆在城市中太久,而忘記了自然的美。別因為每日的忙碌,而忘記了認真地活。
人心慢下來,才能體會歲月的溫柔。
汪曾祺在《七裡茶坊》說:吃了晚飯,各人幹各自的事情。老喬看他的《啼笑因緣》,小王寫信。
我就靠在被窩上讀杜詩,老劉就盤著腿一聲不響地坐著。有時吃著柿餅子,喝著蒸鍋水,抽著滲了榆樹葉子的煙。
多麼愜意又舒服!
快節奏的時代,工作忙是正常且是無法避免的,要緊的是,在必須的工作之餘有自己的愛好,享受生活,享受作為人的樂趣。
老舍愛養花,花開得大小好壞並不計較,只要開花他就高興。有時工作到一半,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再回到屋中繼續寫。
村上春樹喜歡跑步,跑著跑著:腦際的思緒很像天際的雲朵,形狀各異,大小不同。它們飄然而來,又飄然而去。
朋友阿勁是一個樂觀的人,每次與他碰面,他總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接連的幾天,我總在擔心這擔心那的,產生了負面情緒。
阿勁看出我一直在擔心受怕,便主動安慰我,給我打氣。
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總是一副很樂觀的樣子?
"每天早上起床後我就會告訴自己,我今天有兩種選擇。我可以選擇好心情,或者選擇壞心情,而我總是選擇好心情。
"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狀況都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了什麼心態應對生活,生活就會怎麼回饋你。"
聽了阿勁的回答後,我嘗試改變了自己的心態,果然擔憂的事情就漸漸地變好了......
無論路有多難走,苦有多難熬,不要憂慮,更不要傷春悲秋。
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一切就會慢慢變好的。
好好善待遇到的每一個人,盡心盡力去對待經歷的每一件事:把心胸放寬、把格局放大、把目光放遠。
時間,自會給你留下最好的答案。
03
與中國人全民加速奔跑的情況相反,西方人早已厭倦了快節奏的生活,開始提倡"慢生活"。而他們對這一理念的實施,表現在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
有一個小男孩,他看到沙灘上有一隻小海龜往大海裡爬,爬得很慢很費勁。善良的小男孩,就拿起小海龜把它放到大海裡去了。結果沒想到過了一會兒,沙灘上出現了很多小海龜。就在這個時候,天上飛來了很多軍艦鳥,他們把小海龜都給吃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之前的那隻小海龜是被派出去的,讓它慢慢地穿過沙灘,走到海裡面。如果那隻小海龜被軍艦鳥吃掉了,那說明這個時候的沙灘不安全,其他小海龜就不會出來。
這樣的情形,其實在BBC的紀錄片裡,也曾經專門拍攝過。
但是那個善良的小男孩他不知道這自然的規律。雖然他是出於好心去幫助那些小海龜,卻導致了更多小海龜的死亡。
自然是有規律的,如果人為地去破壞這個規律,雖然是出於好心,但也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我想起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類似的故事:在一個寒冷的早晨,作者看到一隻蝴蝶,正在從繭當中掙扎著鑽出來。每掙扎一次,總要停下來休息很久。當時她想,可能是天氣太冷了,於是就對著蝴蝶哈氣,讓它暖和一點。果然,蝴蝶很快就鑽出來了。但令她非常意外的是,蝴蝶不久就死掉了。原來,蝴蝶是要等待太陽出來、天氣轉暖了才從繭裡出來。
這兩個故事裡,小海龜的慢、小蝴蝶的慢,其實都是一種自然的規律。
換句話說,它們的"慢",是經年累月、經過無數個體總結出來的生存策略。
對於它們來說,這是最佳的策略。
而人類的幫助,反而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哪怕這個幫助是出於好心的。
因為,這些行為破壞了自然的規律。
有人說,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焦慮,正在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全民情緒和行為模式。隨便在一個公共場合,你都能從人群中感受到這種氛圍:比如在火車站的站臺,人們為了早點上車推推搡搡、爭先恐後、加塞插隊;而在車廂裡,人們為了早點下車,早早的離開座位,到站前十幾分鐘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孩子成長的規律。
十月懷胎、兩歲左右說話、十幾歲進入青春期……這些是孩子身體發育的規律。
幼兒時通過觸摸、品嘗等感官認識世界,小學時通過觀察示範學習,初中時通過抽象思考學習……這些是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
如果忽視這些規律,讓孩子超前學習,雖然能取得"暫時領跑"的位置,但背後卻有很多隱形的代價。
比如,很多學霸雖然考上了名校,卻變得厭學。有些甚至放棄了所學多年的專業,轉行從零開始,追尋想要自己的人生。
還有更多依賴快速記憶、在小學成績不錯的孩子,卻因為忽略了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的培養,在中學時成績一落千丈。
前不久,有位媽媽的感嘆刷爆了朋友圈。她感嘆自己半年的收入,供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
她用自己半年的工資,為孩子報了11個暑假班:三個語文班,三個數學班,一個英語班,一個科學班,一個編程班,一個書法班,和一個遊泳班。除此之外,還報了一個國學夏令營和一個國際夏令營。其實家長們都知道要"靜待花開",但很多時候,看到別人家孩子,就不那麼淡定了。
雖然身體發育、心理發展都有普遍的規律,但你一定要特別明白,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些甚至差異特別大。
有的孩子2歲多就能背古詩,有的孩子3歲才開始說話。
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這點差別對於他們人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真正有影響的,是父母的態度:是從容淡定的,還是焦躁不安的。
一個內心從容的父母,能給予孩子更大的包容度,孩子的成長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焦躁不安的父母,總想幹預孩子的成長,把孩子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雕刻。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別人家孩子多優秀、而為自己孩子的成長感到著急時,我想請你想一想小海龜、小蝴蝶的故事。
可能孩子就是那隻小蝴蝶,他只是在等天氣暖和一點,然後輕快地飛翔起來。
而你出於好心的"幫助",反倒可能讓他緊張焦慮,讓原本正常的發展過程,被情緒的心結困住。做教育就是要慢下來思考,慢些處理,慢一點張嘴說話,慢一點為孩子定性。我十分欣賞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雅的過程。期待能帶給我們的家長思考
人的一生是很長的。把眼前的痛苦拉長几十年,再大的痛苦也是小事兒,把眼前的幸福也拉長几十年,再多的幸福也無法保證一直擁有。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去做好每一次選擇,選擇之後努力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與經營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讓身邊的人越來越好,這是多麼值得期待,值得一生耕耘。
別著急,耐心一些,努力一些,生活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