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因為貼近生活,讓人有共鳴,比如《雙面膠》。《雙面膠》是我刷了很多遍的電視劇,它不僅現實,而且有借鑑意義。
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的婆媳問題,在劇中就得到很好的展示。作為還未成婚的女子,我覺得這部劇簡直就是婚前必看的教育片,意義深遠。
婆媳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千古難題,不管你是高幹子弟,還是尋常人家,你都會面臨它。
為何婆媳難題難於解決,這得從造成婆媳問題的3大根源說起:
婆媳問題的矛盾之一就是價值觀的不同,比如消費問題。
老一輩的人,他們過慣了苦日子,在生活上崇尚節儉。衣服爛了,捨不得扔掉,留著當抹布。洗衣服的水,捨不得倒掉,拿來澆花,擦地,擦灶臺。
衣服一年四季就那麼幾件,平時吃飯,肉都捨不得多吃。你告訴她,現在生活好了,不必那麼節儉,她說你不懂過日子。
她們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
「平時大手大腳,等需要錢的時候,你就知道了。」在消費觀念上,老人喜歡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年輕人就不同了,他們不喜歡存錢,他們喜歡活在當下。「明天的日子明天想,今天的福今天享。」
兩代人觀念不同,同住一個屋簷,摩擦自然在所難免。在《雙面膠》裡,麗娟因為買了一個昂貴的面霜,被婆婆看到,婆婆就斥責她浪費。平時麗娟多吃幾口肉,婆婆也有意見,「吃那麼多肉,照這種吃法,那得花多少飯錢。」
老人節儉不是錯,錯就錯在,她們喜歡用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並對對方的生活指手畫腳。
婆媳問題之二,婆婆對媳婦管得太寬。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對媳婦,小到每天什麼時候起床,大到什麼時候生孩子,存款裡有多少積蓄,她都想管一管。
你若是抗議,她就說,我是過來人。似乎是,因為她是過來人,聽她的就足夠正確。
兒子畢竟是兒子,即使被管,心裡挺多不滿兩下,發幾句牢騷就過去了。兒媳就不樂意了,畢竟她不是你的女兒。
在《雙面膠》裡,麗娟因為浪費被婆婆斥責,「不懂為以後做打算,以後有了孩子如何是好。」
麗娟反駁,有錢了再要孩子,不能為了要孩子,現在就苦了自己。
公公婆婆聽後,火了,大罵麗娟自私自利,只顧自己,沒有社會責任感,不懂為家族著想。把麗娟說得像個十惡不赦的罪人。
公公婆婆急著抱孫子,可以理解,但是年輕人有自己的打算,你可以詢問,但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好像下一代活得著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你的私慾。如此這般,怎麼會沒有矛盾呢。
papi醬說,婆婆永遠是婆婆,媽永遠是媽,千萬不要把婆婆當媽。什麼意思,把婆婆當媽,意味著,你會隨意對她發脾氣,跟她說話,沒大沒小,就像你跟你媽的相處模式。
你媽養了你,你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哪怕你做得不對,她都可以無限包容你。可是婆婆就不是了,她是半路和你成為親人的人,她不可能像你媽那樣對你。所以,一旦你把她當媽,那麼,矛盾就會接連產生,並且不斷滑向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雙面膠》裡,麗娟的婆婆就有這樣的心裡,但她又不是自始至終把麗娟當女兒,而是,需要的時候,才把她女兒。
劇中有個情節,亞平的姐夫私下裡和幾同事融資搞自己的廠,姐夫資金不夠,於是慫恿老婆讓弟弟參股,亞平沒錢,又唆使麗娟跟自己的老媽借錢,還承諾到時候大家一起分紅。麗娟當然不樂意,在她看來,親人是親人,不能把所有東西混在一起來談,到時候,要是出了問題,既傷感情又傷了和氣。
亞平很快把老婆的意思傳達給姐姐,姐姐傳達給老媽,老媽知道麗娟的態度後,特別生氣。覺得她太計較,一家人,還分你的我的,特別沒有人情味。反正最後,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麗娟還是回家跟老媽借了錢。
婆婆很奇怪,需要麗娟的時候,就拿一家人說事。涉及到利益方面,就把麗娟甩得遠遠的。
公公生病住院,因為之前投資的事情,他們已經沒了積蓄,所以麗娟建議婆婆把老家的房子賣了,給公公湊醫藥費,以後搬來和他們一起住。婆婆聽後強烈反對,不但不同意,還罵麗娟心眼多,賣了房子,以後她住哪兒。
最後,折騰來折騰去,明明是公公住院,結果又是麗娟回家給老媽借錢。不過,雖然麗娟一直在幫亞平家,最後也沒有落得好下場。
在原著裡,麗娟還被亞平打死了,活活打死。因為麗娟冒犯了他媽,亞平是個「孝子」,他當然不允許麗娟罵他媽。
好好的一段婚姻,因為婆婆的到來,最終灰飛煙滅。
婆媳問題向來無解,如果說一定要有,那麼只有一條,分開住。天高皇帝遠,互不幹涉,你不必改變你的習慣來適應我,我也不必改變我的價值觀迎合你。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必要的時候,走動走動,相互問候,到此為止,退一步,生疏,進一步,越界。
給各自空間,尊重彼此的不同,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解決婆媳矛盾最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