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以家人之名》,齊明月的父母人到中年卻要鬧離婚。
齊明月的媽媽本以為孩子爸是因為自己私自買房才想要離婚,沒想到房子定金退了之後,齊明月的爸爸卻仍然堅持要離婚,並且羅列出一排排的道理。
「家裡我不能持有任何反對意見,你指哪兒,我們就得打哪兒。
拖過的地不能踩,吃飯不能吧唧嘴, 不洗澡不能往床上躺,只要是你認為健康的東西我都得吃,還得開開心心的吃。
都五十多歲了,結婚都幾十年了,吵個架還跟我媽告狀,跟你媽告狀,然後兩個老太太輪番打電話敲打我,讓我不要惹你生氣。」
看似不大不小的日常瑣事,居然是點燃中年婚姻的導火索。
男尊女卑的家庭模式已不復存在,女人當家早已經成為潮流,而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逐日的下降。
其實在家庭裡地位越低的男人,越幸福。就像是齊明月的爸爸一樣,他在抱怨妻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妻子為家庭、為他做出的貢獻。
一起生活了20多年,爸爸下廚房的次數屈指可數,每天回到家,都有熱騰騰的飯菜在等著他,住著妻子收拾好的整潔舒適的房子,穿著妻子為之洗好乾淨的衣服。
兩邊的老人,都是妻子在照顧,那麼多親戚,人情走動,都是妻子在操辦,人人都誇妻子持家、能幹。
但為什麼妻子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卻還是在中年遭到丈夫的拋棄呢?僅僅是因為那些所謂的雞毛蒜皮嗎?
其實都源於一點,那就是「話語權」,在一個家庭裡誰掌握了話語權,很重要,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後。
人到中年,孩子或許早已成家立業,離開父母身邊,家中只留下夫妻二人,若家裡的話語權只是單純的把控在其中一個人手上的話,中年的夫妻生活就會想彈簧一樣,被壓制到極致,就會反彈。
或許在年輕時,方便家庭管理和諧,需要達成一致意見,往往就會犧牲掉一方已達到目的。
但隨著夫妻相處時間的增多,如果不能夠及時轉讓「話語權」,就會像齊明月父母一般,要鬧到中年離婚的境地。
在一個家庭裡,誰也不能完全佔據主導地位,同樣誰也不能一直處於劣勢角度。
到了一定年齡,夫妻之間需要轉換角色,才是對婚姻最好的和解「策略」。
俗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一個人獨自在高處呆久了,不乏會覺得寒冷。
這時就需要降低自己的地位,與家人平視對待,把話語權交給愛人,轉換彼此的家庭角色。
可能對於強者來說,示弱於人是很難的一件事。但是在夫妻生活裡,本就需要強弱對等,互補的夫妻才能長久下去。
學會示弱,是強者步入中年最應該要學習的本能。
常年處於弱勢的一面,自然也就養成「聽話」的本性,而這種本性也導致夫妻間弱勢一方喜歡逃避的性格。
就像是齊明月的爸爸一樣,齊明月說他「你不管我,只是怕麻煩,你不跟媽媽起爭執,不是因為她做得對,是因為你怕吵架麻煩。」
因為怕麻煩,所以逃避,長時間的逃避,就會變得越來越弱,以至於到最後不得不用一直極致的表達方式讓對方看到自己,聽到自己說話。
如果能夠在步入中年之後,弱者主動扛起家庭重擔,強勢的一方也會就勢軟下來,兩個人面子也都能過得去,夫妻生活也會越來越和諧。
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妻,早已對對方了如指掌,感情也趨於平淡。
步入中年後,孩子離家,感情越發平淡,自然就會產生更多的矛盾,甚至是婚姻危機。
但要是在步入中年之後,夫妻角色互相轉換,重新認識枕邊人,會重溫愛的甜蜜,體驗不一樣的晚年生活,這才是夫妻最正確的和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