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熱劇《以家人之名》終於完結了,裡面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歸屬,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主角,而是裡面的配角齊明月。
在後面的一部分齊明月跟她的媽媽發生爭執之後,情急之下說出了自己當年高考的真相,齊明月為了不去媽媽想讓她去的政法大學,為了圓自己的記者夢,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在齊明月看來,這樣分數不夠,媽媽就不用強迫她去自己不喜歡的政法大學了。
此話一出不僅僅是齊明月的媽媽,就連屏幕外的我都感覺到了震驚,高考啊!號稱人生重要拐點的重大考試!齊明月這得有多大的勇氣才敢少填一張答題卡呀?
就連齊明月一向冷靜的的爸爸,都脫口而出
你怎麼敢這麼做?
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只覺得滿滿的心酸,這得積攢了多少勇氣才讓一個乖乖女做出這樣的事?!
後來在看完大結局之後不久我剛好讀了一本書,名字叫《整體養育》。這本書是美國兒童發展協會會員陳忻博士的作品,裡面依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大養育方向,12大養育主題,幫助父母更好地解決養育孩子路上遇到的難題。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影視劇當中的齊明月,讀著讀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忍者眼淚讀完的那一瞬間,我忽然就理解了齊明月為什麼敢在如此重要的高考當中少填一張答題卡。
不同的養育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曾經提出一個非常經典的養育方式類型理論。這4種類型分別是專制型,權威型,放縱性,冷漠型或忽視型。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一個孩子的養育方式,其實都不是單純的某一種養育類型,往往是多種養育類型的結合。
比如一家人之命當中的齊明月,她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專制型父母,齊明月的爸爸是典型的冷漠型或忽視型父母。
從小到大齊明月不管是從學習還是到衣服穿什麼,幾乎都是齊明月的媽媽金阿姨一口決定。
這還不止,哪怕齊明月已經長大了工作了,在他的媽媽面前仍然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什麼事情都是父母說了算,都是她的媽媽來做決定,齊明月從來沒有任何反駁的機會!
可即使如此,齊明月的媽媽仍然不滿意。甚至還責怪其齊明月說她沒有什麼主見。
當時這個鏡頭我就覺得很痛心,明明父母什麼都要自己做決定,明明是父母自己專治獨裁,怎麼就變成人家孩子沒主見了呢?人家說的你聽進去過了嗎?
再看齊明月的爸爸,從小到大齊明月的媽媽說什麼,爸爸從來只是表面幫腔,事後安撫齊明月。齊明月也知道,她的爸爸根本不會為了自己去跟媽媽反抗。是,看上去齊明月的爸爸對齊明月很放心,很縱容,但其實是忽視和冷漠。
在這樣專制的母親和忽視的父親面前,養成了齊明月這樣缺愛又不善於與人溝通的性格。雖然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是卻不敢明目張胆的做出來,只能偷偷的背著父母做,才有了為了不去政法大學故意少填答題卡的陽奉陰違的叛逆。
在這個家庭關係當中,齊明月更像是媽媽的一個僕人,附屬品,媽媽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就要幹什麼,爸爸則是一個若有若無的存在。
看到這有人就奇怪了,那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發展最好呢?
關於這一點,雖然有研究表明權威性的養育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但現實生活中則要複雜得多,因為很多家庭不是單一的養育模式,一如齊明月的成長過程。
從本質上看,沒有做到有效養育是因為父母並不是有效的父母。
做個有效的父母
如何做個有效的父母?陳博士在《整體養育》當中提到了做有效父母的三個要素。
第一、找到相處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卻真實的存在於每一個家庭當中。
在《以家人之名》當中齊明月和她父母之間顯然失衡。父母要麼完全替代孩子做選擇,要麼撒手不管,齊明月就生活在這兩種極端當中。
在每個家庭當中,父母跟孩子相處的互動的平衡點都是不一樣的,而隨著孩子的成長發展,這個平衡點也在不斷的變化。
那如何找到這一個平衡點呢?陳博士提到這個平衡點是在父母跟孩子互動的過程當中仔細觀察得出來的。
在我看來,父母與孩子仔細觀察互動的過程,其實重要的一點就是判斷對方是否願意接受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觀點是否真誠認同。如果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在對方的表情或者是話語當中,其實很容易判斷出來。
比如齊明月的媽媽想要齊明月考公務員,齊明月如果贊同你的做法,那麼可能會直接就同意,但如果有別的想法,孩子可能會告訴你,當公務員有哪一些好處不好的地方。甚至試圖讓你打消原本考公務員的念頭。
第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
有效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方面也應該是有效的。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擾,就是總是覺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每一次交流困難重重。有時候父母還會把這一些溝通困難的原因歸結於父母之孩子之間存在代溝,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還是以金阿姨給齊明月買衣服為例,在這個過程當中金阿姨似乎是在徵求秦明月的意見,他們倆似乎一直在努力的溝通,但其實這個溝通並不是有影響的溝通。齊明月剛拿起白色的衣服,金阿姨就發表反對意見,齊明月看了黑色的衣服,金阿姨又說死氣沉沉的不適合她。最後還是金阿姨自己挑了一件粉色的衣服。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從齊明月的表情就可以看出,齊明月其實並不是很喜歡粉紅色的衣服,她只是不想跟媽媽爭辯,因為她知道說了也沒用。
在這個過程當中,齊明月和他的媽媽的溝通其實就不是有效溝通,只是金阿姨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齊明月的身上。而有效的溝通是對方明白你說的話,心服口服地願意聽,而不是心口不一的執行指令。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儘量的避免情緒化。
第三、採取溫和、支持的養育方式。
如果孩子在某一階段比如上學時成績沒有達到理想的分數,父母就會責備孩子。比如齊明月,明明已經考了第三名,卻還要被自己的媽媽罵。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場景,如果孩子稍有忤逆父母或者有不同的意見,反對父母的意見的時候,父母就會對孩子指責訓斥,甚至會動手打孩子。而有研究表明,這一比例還不小。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裡面也提到一項研究:
「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多持支持,肯定的態度,不要總是向著暴力解決。也許一時的暴力可以讓孩子屈服於當下,但是從長遠來看,暴力否定,對於孩子不良的影響更大。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
孩子不是父母的鏡子,更不是下一代的模板。
但是父母對孩子做的每一個舉動,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而孩子最希望的或許只是不觸碰父母底線下的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