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著眼淚讀完《整體養育》,終於理解齊明月少填一張答題卡的叛逆

2021-01-08 玖葉茶

前幾天熱劇《以家人之名》終於完結了,裡面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歸屬,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主角,而是裡面的配角齊明月。

在後面的一部分齊明月跟她的媽媽發生爭執之後,情急之下說出了自己當年高考的真相,齊明月為了不去媽媽想讓她去的政法大學,為了圓自己的記者夢,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在齊明月看來,這樣分數不夠,媽媽就不用強迫她去自己不喜歡的政法大學了。

此話一出不僅僅是齊明月的媽媽,就連屏幕外的我都感覺到了震驚,高考啊!號稱人生重要拐點的重大考試!齊明月這得有多大的勇氣才敢少填一張答題卡呀?

就連齊明月一向冷靜的的爸爸,都脫口而出

你怎麼敢這麼做?

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只覺得滿滿的心酸,這得積攢了多少勇氣才讓一個乖乖女做出這樣的事?!

後來在看完大結局之後不久我剛好讀了一本書,名字叫《整體養育》。這本書是美國兒童發展協會會員陳忻博士的作品,裡面依託,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兩大養育方向,12大養育主題,幫助父母更好地解決養育孩子路上遇到的難題。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影視劇當中的齊明月,讀著讀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忍者眼淚讀完的那一瞬間,我忽然就理解了齊明月為什麼敢在如此重要的高考當中少填一張答題卡。

不同的養育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曾經提出一個非常經典的養育方式類型理論。這4種類型分別是專制型,權威型,放縱性,冷漠型或忽視型。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一個孩子的養育方式,其實都不是單純的某一種養育類型,往往是多種養育類型的結合。

比如一家人之命當中的齊明月,她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專制型父母,齊明月的爸爸是典型的冷漠型或忽視型父母。

從小到大齊明月不管是從學習還是到衣服穿什麼,幾乎都是齊明月的媽媽金阿姨一口決定。

這還不止,哪怕齊明月已經長大了工作了,在他的媽媽面前仍然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什麼事情都是父母說了算,都是她的媽媽來做決定,齊明月從來沒有任何反駁的機會!

可即使如此,齊明月的媽媽仍然不滿意。甚至還責怪其齊明月說她沒有什麼主見。

當時這個鏡頭我就覺得很痛心,明明父母什麼都要自己做決定,明明是父母自己專治獨裁,怎麼就變成人家孩子沒主見了呢?人家說的你聽進去過了嗎?

再看齊明月的爸爸,從小到大齊明月的媽媽說什麼,爸爸從來只是表面幫腔,事後安撫齊明月。齊明月也知道,她的爸爸根本不會為了自己去跟媽媽反抗。是,看上去齊明月的爸爸對齊明月很放心,很縱容,但其實是忽視和冷漠。

在這樣專制的母親和忽視的父親面前,養成了齊明月這樣缺愛又不善於與人溝通的性格。雖然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是卻不敢明目張胆的做出來,只能偷偷的背著父母做,才有了為了不去政法大學故意少填答題卡的陽奉陰違的叛逆。

在這個家庭關係當中,齊明月更像是媽媽的一個僕人,附屬品,媽媽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就要幹什麼,爸爸則是一個若有若無的存在。

看到這有人就奇怪了,那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對孩子發展最好呢?

關於這一點,雖然有研究表明權威性的養育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但現實生活中則要複雜得多,因為很多家庭不是單一的養育模式,一如齊明月的成長過程。

從本質上看,沒有做到有效養育是因為父母並不是有效的父母。

做個有效的父母

如何做個有效的父母?陳博士在《整體養育》當中提到了做有效父母的三個要素。

第一、找到相處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卻真實的存在於每一個家庭當中。

在《以家人之名》當中齊明月和她父母之間顯然失衡。父母要麼完全替代孩子做選擇,要麼撒手不管,齊明月就生活在這兩種極端當中。

在每個家庭當中,父母跟孩子相處的互動的平衡點都是不一樣的,而隨著孩子的成長發展,這個平衡點也在不斷的變化。

那如何找到這一個平衡點呢?陳博士提到這個平衡點是在父母跟孩子互動的過程當中仔細觀察得出來的。

在我看來,父母與孩子仔細觀察互動的過程,其實重要的一點就是判斷對方是否願意接受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觀點是否真誠認同。如果對方認同自己的觀點,在對方的表情或者是話語當中,其實很容易判斷出來。

比如齊明月的媽媽想要齊明月考公務員,齊明月如果贊同你的做法,那麼可能會直接就同意,但如果有別的想法,孩子可能會告訴你,當公務員有哪一些好處不好的地方。甚至試圖讓你打消原本考公務員的念頭。

第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

有效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交流方面也應該是有效的。

很多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擾,就是總是覺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要表達的意思。每一次交流困難重重。有時候父母還會把這一些溝通困難的原因歸結於父母之孩子之間存在代溝,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還是以金阿姨給齊明月買衣服為例,在這個過程當中金阿姨似乎是在徵求秦明月的意見,他們倆似乎一直在努力的溝通,但其實這個溝通並不是有影響的溝通。齊明月剛拿起白色的衣服,金阿姨就發表反對意見,齊明月看了黑色的衣服,金阿姨又說死氣沉沉的不適合她。最後還是金阿姨自己挑了一件粉色的衣服。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從齊明月的表情就可以看出,齊明月其實並不是很喜歡粉紅色的衣服,她只是不想跟媽媽爭辯,因為她知道說了也沒用。

在這個過程當中,齊明月和他的媽媽的溝通其實就不是有效溝通,只是金阿姨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齊明月的身上。而有效的溝通是對方明白你說的話,心服口服地願意聽,而不是心口不一的執行指令。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儘量的避免情緒化。

第三、採取溫和、支持的養育方式。

如果孩子在某一階段比如上學時成績沒有達到理想的分數,父母就會責備孩子。比如齊明月,明明已經考了第三名,卻還要被自己的媽媽罵。

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場景,如果孩子稍有忤逆父母或者有不同的意見,反對父母的意見的時候,父母就會對孩子指責訓斥,甚至會動手打孩子。而有研究表明,這一比例還不小。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裡面也提到一項研究:

「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多持支持,肯定的態度,不要總是向著暴力解決。也許一時的暴力可以讓孩子屈服於當下,但是從長遠來看,暴力否定,對於孩子不良的影響更大。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

孩子不是父母的鏡子,更不是下一代的模板。

但是父母對孩子做的每一個舉動,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而孩子最希望的或許只是不觸碰父母底線下的自由成長。

相關焦點

  • 齊明月與媽媽吵架:我最擅長撒謊
    可想而知,母女爆發了激烈的爭吵,而齊明月也在媽媽的逼迫下爆發,說出了自己的心聲。01到底是否定,還是「為你好」?母女兩個的爭吵,首先說到了關於從小被媽媽否定的事情。總是否定齊明月的能力齊明月說自己不想考公務員,她只想當一名記者,她想去北京。
  • 人到中年,離婚後哪一方更容易後悔,齊明月父母給了我們答案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齊明月的叛逆和反抗。也完全可以體會到面對買房這樣的大事齊明月父親的生氣點。很多時候女人的強勢所帶來的只能是另一個極端。無論是齊明月高考少填一張答題卡。還是齊明月父親堅持要和母親離婚,都是母親強勢的反噬。面對這樣的母親說實話,剛開始我是挺心疼齊明月和他的父親的。無論他們做什麼,齊媽媽總是可以挑剔出問題,從無讚美,一直都是否定。
  • 齊明月爸媽離婚:好男人只有一種,渣男卻有很多種
    《以家人的名義》裡,齊明月的媽媽雖然強勢,但她也是個能幹賢惠的女人,她把家裡裡外外操持得妥妥噹噹,把丈夫孩子伺候得舒舒服服可就是這樣一個舍辛茹苦、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家庭的女人,卻得不到丈夫和孩子的理解,他們嫌她管得太嚴,沒有一點自由。最後,成績優異的女兒為了對抗她,高考時少填了一張答題卡,最後只上了一個普通大學;平時對她言聽計從的丈夫為了擺脫她,要和她離婚。
  • 丈夫嫌棄,女兒不理解——全職太太對女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大結局中,齊明月和媽媽和好如初,但是爸爸媽媽的婚姻卻還是以離婚收場。齊明月和媽媽「攤牌」從小,媽媽就給明月提供最好的條件,只要女兒用心讀書,什麼條件都可以滿足於是,為了完成自己夢想,明月竟然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最後讀了本地學校的傳媒專業,畢業後當了名記者。同樣,由於媽媽未經爸爸同意就付了定金想傾家蕩產買房,爸爸壓抑了多年的不滿也終於爆發。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爸媽的結局,給表面親密的中年夫妻提了醒
    齊明月的父母,離婚時必定的下場嗎?月亮高中時候一直是班級裡的前三名,剛開始還疑惑怎麼留在了本地上大學,說的是高發揮失誤,忘記填了一張答題卡,因為是失誤,雖然是很遺憾,但是大家都不得不諒解。結果到坦白局,月亮居然是害怕考試成績好就要去媽媽理想中的政法大學,故意沒填的答題卡。
  • 齊明月態度明確,長大後的齊明月這樣說
    中失去自我的齊明月的媽媽,以愛之名的言語,口吻,具體的行為不斷調動大家的牴觸情緒。讓家庭氛圍變得緊張,齊明月的媽媽,就是典型的這類妻子。夫妻之間的感情,在錯誤的溝通中,變質。,沒有人可以改變她的決定,為了不起衝突,孩子和老公都選擇了逃避問題,而齊明月的媽媽則把家人的逃避當成了戰利品。
  • 叛逆男孩離家出走,後媽到處尋找,凌晨三點的簡訊,讓人心酸
    &34;她背後到底付出了多少,才換的回叛逆男孩的理解&34;臺下的孩子眼淚一串連著一串,&34;,這四個字久久迴旋在大家的腦海裡。繼母再也忍不住淚水,她哭得像個孩子,一邊是丈夫的親兒子,一邊是自己的親女兒。兩個合夥過日子的家庭,她卻把更多的愛分給了沒有血緣關係的叛逆的兒子。那一段不被男孩接受理解的日子,有多難熬,那段被叛逆男孩牴觸的時光,有多少母親懂她的辛酸?
  • 出國5年,我終於理解了那個深夜痛哭的人
    21歲那年第一次跟父母到義大利時,我開心極了,因為我早已厭倦了國內的生活,終於可以到更大的世界裡了。父母託人把我送到一個衣服工廠打工,那裡大多都是中年人,來自五湖四海,明明在國外,我常常還能聽到各種方言,到了晚上大家窩在宿舍,有人拿著手機和國內的家人聊天。
  • 齊明月父親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中年夫妻的危機
    昨晚看《以家人之名》,齊明月的父母人到中年卻要鬧離婚。齊明月的媽媽本以為孩子爸是因為自己私自買房才想要離婚,沒想到房子定金退了之後,齊明月的爸爸卻仍然堅持要離婚,並且羅列出一排排的道理。就像是齊明月的爸爸一樣,他在抱怨妻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妻子為家庭、為他做出的貢獻。一起生活了20多年,爸爸下廚房的次數屈指可數,每天回到家,都有熱騰騰的飯菜在等著他,住著妻子收拾好的整潔舒適的房子,穿著妻子為之洗好乾淨的衣服。兩邊的老人,都是妻子在照顧,那麼多親戚,人情走動,都是妻子在操辦,人人都誇妻子持家、能幹。
  • 看到英語作文答題卡的字,網友們沉默了
    看到英語作文答題卡的字,網友們沉默了每年高考都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高考也決定著許多考生未來的出路,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所以不得不重視起來,在許多人看來,想要在高考當中取得成功,能夠考上一所國內重點大學,比如清華北大等985名大學,那麼將無愧於自己高中三年的付出。但是每一年的高考能考上985名牌大學的考生,只不過是一少部分,一般也都是學霸精英。
  • 叛逆和瘋狂的成長
    《你的名字》看到最後,心中恐懼兩個主角失散,最後重逢的時候,終於安心放下預備好寄給新海誠的刀片,開始找紙巾擦眼淚。再到現在《天氣之子》,不需要偶遇,不需要命運,少年與全世界對抗也要尋回愛人,主動奔向天空去握住愛人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