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

2021-01-10 齊魯壹點

人生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

2020年的12月29日,我必須記下來這一個日子,這一天是聊城最冷的一天,說好的雪雖然沒有來到,但是天氣特別的寒冷,北風在魯西的大地瘋狂的肆虐著,摧枯拉朽,還在戀著舊枝的枯葉,也被強迫驅趕著離開了枝頭,鳥巢在寒風中顫抖。也許是聊城人民太熱情了,把這一場雪給嚇跑了。山東絕大部分地方都在雪花飄飄。唯獨聊城沒有見到雪花的身影,只是孤獨地承受著這一個季節的寒冷。

窗外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室內卻是溫暖如春。

到了年終歲尾,大家都特別的忙,但是我依然過著悠閒緩慢的寫作日子。上午我正在家裡的電腦前寫文章,整個身心正沉浸在文章中的情緒中,快到中午的時候,手機微信一陣急促的鈴音傳來,把我的情緒拉回了現實。我拿起手機一看,原來是聊城讀書會的江敏女士。我點開接聽鍵,一個清脆動聽的女中音傳了過來。

"扈老師你好,今天中午有時間嗎?,咱們聊城讀書會籌備組的朋友們,今天中午在一塊坐一坐,你能來嗎?"

聊城讀書會每年都會召開跨年晚會,和同頻的朋友們在一起過新年,一起知識跨年,一起做時間的朋友,聽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要是別的事情我可以沒有時間,這一個事情沒有時間也要抽出時間。所以我爽快的答應了。

"有時間的話你就來吧,我一會兒把地址在微信上發給你,咱們在聊城建委一樓的知味堂。"江敏女士熱情的聲音,令人很是感動。

"你看我還用帶兩本書嗎?有多少新朋友,還需不需要拿兩瓶酒?"空手而去,我有點不好意思。

"今天什麼也不用帶,就帶著你一顆熱忱的心就可以了。"

聊城建委在火車站那邊,我的家在聊城開發區的東面,一個在聊城的西面,一個在聊城的東面,距離還是比較遙遠的,怎麼去呢?我有點犯愁。要是開車去就不能喝酒,而且開車橫穿整個聊城,路上堵車、紅燈也比較麻煩。為了聊城的碧水藍天,生態環境,現在聊城的公交車不用花錢,政府惠民免費坐,不是錢不是錢事,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雖然需要倒車有點麻煩,我還是決定坐公交車去。

走出室內才知道聊城今天的冷,冷的真的有點兒驚天動地,不僅僅是冷,而且還有狂暴的風,風把落葉卷到半空,整個天空好像真的有天女散花一樣。好多好多年沒有見到這樣的情形了,真想拿出手機拍攝一段視頻發到網上去。可是我的手揣在兜裡,天氣太冷了,不願意把手露在空中,也就錯過了這大好的風景。等了好久把我凍得不輕,好不容易等來了一輛公交車。我上車之後才發覺現在的公交車裡也不暖和,因為都是新能源公交車用電不燒油,所以公交車沒有暖氣。公交車走走停停上車,下車的人比較多,再加上倒車,用的時間比較長。有點不好意思讓大家就等了。

到了之後才發覺大家都已經到了,而且把這一桌上最尊貴的位置留給了我,主陪的位置上坐著的是聊城市讀書會會長劉江先生。他的左面是滿昌國老師,旁邊是我們晚會的主持人靳東亮先生,我們的攝像師王波先生,還有我們聊城一家廣告公司的李總。副主陪我不認識。劉江先生的右面坐著兩位美女,一位是聯繫我的江敏女士,另一位是聊城市數據湖的舒暢女士,舒暢女士的旁邊是做視力康復的江經理,後來又來了三利公司的王總王華利,聊城市住建局的這一個餐廳就是他承包的,他還做著洋河酒廠聊城市東昌府區的總代理。後來劉江弟弟給我介紹副主陪是洋河酒廠主管紅酒銷售的朱耿賓朱總。

好友相見,把酒言歡,給我們提供酒水的就是王總和朱總,提供的是智利產的紅葡萄酒。這不單單是一場聚會,更是一場品酒會,品嘗了智利的紅葡萄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果說白酒使人豪放,那麼紅酒令人高雅。

著名企業家曹德旺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要讀兩本書,一本是有字的書,另一本是無字的書,有字的書記載著古今中外的故事、案例,你可以借鑑,但千萬不要照搬。無字的書就是閱歷、能力和見識,我們每天經歷的每件事都是一本書,要懂得從中汲取精華,將其中的學問和過去結合,這才叫智慧。

整天坐在書齋裡也不行,藝術來源於生活,經歷就是資本,經歷的沉澱就是藝術的財富。昨天在餐桌上的一個小插曲,我現在想到還不禁會心微笑。

一圈酒喝下來,北半部分的人都把酒喝乾了,南半部分陪著兩個美女坐著的我和江總都和美女一樣,酒杯裡剩了半杯。其他人於是催促我倆把酒喝乾。我們就說和女士一樣了,等下杯再幹。劉江弟弟勸酒不動有點無奈的表情。這時候姜敏女士說了一句話,讓我站起來一口把酒喝乾了。

她說:別和他們一樣,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女人。

我一聽這話味道不對,我怎麼成女人了,於是我站起來喊江總:"來,咱倆把杯中酒都幹了吧,不能讓別人說咱們是女人呀。"

江敏女士說:"看到了吧,這就是代溝,你要是說一個60歲以上的人是女人,他肯定和你急。你要是說一個00後或者90後是女人,他會回答你一句,那就是女人唄。也不會把酒喝乾。"

我一聽這話的確有哲理,於是說道:"是呀,就是這樣,代溝這個詞很難解釋,但是通過這一個事例,我們就很明顯的知道了什麼是代溝。"

舒暢女士說:"是呀是呀,你看現在我們都已經笑得前仰後合了,有些人還在那裡大眼瞪小眼的奇怪,笑什麼?有什麼值得可笑的?這也是代溝。"

說完我們都壞笑著看劉江,因為就他還在那裡表情嚴肅。劉江感覺到我們好像是在說他,於是笑著說:"我剛才已經笑過了。"

在歡聲笑語中我們結束了這次聚會,2020年特別的艱難,能有機會這樣聚一聚,能有機會這樣笑一笑,讓心情能夠放鬆,讓情懷得到舒展,也是人生中比較愜意的享受。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酒場總有結束的時候,結束之後滿倉國老師開車去的沒有喝酒,非要開車送我回家。盛情難卻,我只好上了滿老師的車。滿老師是我們聊城的培訓大師,經常在各種場合開展多種培訓工作。我也已經是仰慕許久。路上我們倆聊得很愉快,也很輕鬆。到家之後我又送了滿老師兩本書,並恭敬地籤上了我的大名。

經歷多了,朋友也就多了,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就是資源,資源就是財富。人生需要多經歷,人生真的要讀兩本書,要讀有字的書,更要讀無字的書。

扈學秋:筆名專業玩彩,山東聊城人士,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自幼喜愛讀書,熱愛文字,出版有散文集《一年之隙》扈學秋隨筆集和《沉思集》。有良心,有情懷,有觀點,有態度,一切只為了:讓生命更美,讓生活更好。

壹點號扈學秋

相關焦點

  • 為讀「無字書」,在學生時期當乞丐:偉人的成功之道
    按他的話說:「不但要讀有字書,而且要讀無字書。」為此,他在1917年的暑假快要來臨的時候,便與同為楚怡小學當教員的好朋友蕭子升進行商量怎樣度暑假才有價值的事情。最終他們合計出一個令人瞠目的度假計劃:去當叫化子(湖南方言:乞丐)!他們的付諸行動的計劃就是淨身出行,於是二人便身上分文不帶,在漫長的暑假裡作了一次裡程碑試的長途旅行。
  • 大愛滿滿無字書
    唉,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有些事,心裡頭干著急寫不出來,你們可要好好學習呢。這是我們兄弟們從小聽得最多的話。他雖然沒上過學,但是,有一顆刻苦學習的鑽勁和韌勁。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就參加村裡的掃盲班,認字讀書。一本老字典陪伴了他一輩子。經常是晚上一個人看書,查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地記。媽媽做針線活,父親靜靜地讀書。
  • 你一定要讀的書
    學校旁邊有個出租漫畫的小書攤,出於好奇,想看看都有什麼書。於是,走了進去。兩排比我還高的書架裡,多半都是漫畫書。在一個角落裡,我看到了一本《青春期女孩必讀》。 從這本書開始,我就愛上了讀書。原來,我滿腦子裡的那些困惑,都可以在書裡找到答案。 我成了這個小書攤的常客,也在書攤老闆的介紹下,知道了一個書籍天堂,就在離我們家騎車十五分鐘的地方,是個大型的圖書批發市場。
  • 重寫高考作文丨有關成長:人生路上不可錯過的三本大書
    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有關《成長》話題有位作家曾說過,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以下是本人對人生三本大書的理解與思考,這些書籍值得我們在人生路上細細品味。
  • 讀了就忘的書有意義
    讀書,從來就是有意義的。但是有些朋友一直在說,自己讀了書就忘了,自己看了的書,放著兩天不再去看,自己連情節都能忘得一乾二淨了,這樣子,讀書真的還有意義嗎?反正自己也可以通過視頻,音像等渠道獲得知識,為什麼就非得讀書呢?讀書,當然是有意義的。
  • 想起從前讀的書,悵然若失
    今天碼了一篇文,是為了投稿所用,主題是林清玄過世引起的哀思,寫著寫著就想起來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看過的書,以及這些書背後的作者。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覺得18-25歲之間看過的書對自己的影響是最大的。18歲的時候我還坐在高三複習班的教室裡,那個時候整個人都是灰色的,記憶都透著壓抑和渴望。
  • 開學在即,大學生一定要讀這些書
    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對於大學生來說,讀書,是能最快提升自己的一種途徑。下面,小悠分別從人際交往、高效學習、思維和能力提升方面推薦十本適合大學生讀的優秀書籍。老鐵,請收好!書中還介紹了美國知名大學在招生中不為人知的細節,重點解析了其中一些潛規則的歷史成因和申請者可能有必要採取的對策。作為一名事業有成者,作者詳細闡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並特別強調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教育乃終身學習,而並非以獲得一個知名大學學位為終結。
  • 薦讀| 葉桂傑:肉體逃亡與精神突進——讀梁曉陽《出塞書》
    肉體逃亡與精神突進讀梁曉陽《出塞書》文 | 葉桂傑一《出塞書》,洋洋灑灑65萬字,加上其姊妹篇長篇散文《吉爾尕朗河兩岸》30萬字,統共近百萬字。「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難以想像,在中國大地南方邊陲小城的梁曉陽,鉚了多少勁兒,也不在大大小小的報刊雜誌上零敲碎打,也不四處奔走相告,就這樣像一頭老牛似的,對著電腦屏幕上白花花的文檔默默耕耘他的文字世界長達十六年。這個用文字砌起來的世界龐大、遼闊、沉重、浩瀚,隨便翻到哪一頁,撈起來就是一把飽含情感的汁液。在這部書裡,梁曉陽似乎要把他整個的生命、思想、靈魂,乃至肉體搗碎了,灌進去。
  • 別看他讀了多少書,要看他認知有多高
    主持人解釋說:「我沒有看不起你,你是一個現實的人,你不接受她把前夫的女兒帶在身邊,只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生不出來就要離婚,這是你的個人選擇,我們無權說對還是錯;但她讀了那麼多書,是應該有更高的認知的。」
  • 「讀萬卷書」書香人生
    我喜歡看書,我覺得女人最美的姿勢是靜坐藤椅,任微風拂面,低眉垂頭,捧一本書認真品讀的樣子。一本本書一個個故事救贖一顆積鬱的心靈。我的童年,是一個物質稍寬裕但精神匱乏的年代,書籍卻滋養和豐盈著我幼小的心靈。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讀書是讓人非常受益的事情。
  • 喜歡讀什麼樣的書,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與書為伴,口齒生香』,人生不會總停留在尋求物質階段,當你物質豐富時,你的精神家園是需要打理的。當你嘗試過一本感官刺激後,你的靈魂可能仍然沒有皈依。欲望的枝枝蔓蔓,是需要用這把剪刀來修理的。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讀書喜見面,未飲春復生』一句,把讀書的好處講得既含蓄又淺白。他讀書,如喝進腹中的美酒,暖融融的。
  • 鬼谷子:老祖宗傳下三條金句,充滿人生智慧,讀一遍勝讀十年書!
    今天經歷的一切,都是在為昨天的選擇而買單;人生遭遇的迷茫,都是在為曾經的懶惰付代價。人最容易吃的,都是年輕的虧;人最容易犯的,都是經驗的錯。
  • 我讀的書,讓我淌過了溝溝坎坎
    閱讀一本好書,似乎你在過書中人物的人生,感悟許多人的感悟,品鑑不同人的酸甜苦辣,我個人是較為喜歡看小說的,比如《平凡的世界》《黑駿馬》《白鹿原》《兄弟》《人生》《山楂樹之戀》等等,有的書已經記不起名目,有的書或許叫不出作者的名姓,但我覺得這些書就活在我的腦海裡,只是他們在這片「海洋」裡漂泊的太遠,讓我一見便可想起,就像蕭亞軒的一首歌「最熟悉的陌生人」。
  • 官員該讀什麼書 一份官員薦書讀書不完全名單
    作者認為,「為官讀書重要,但讀什麼書更為重要」。  文章舉了幾個反例  貪官胡長清經常看《肉蒲團》  這篇文章說,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和一些領導幹部打交道。遼寧瀋陽原副市長馬向東也愛看書,他隨身帶著《賭術精選》、《賭博遊戲技巧分享》、《賭術實戰108招》,結果賭博成性輸掉了整個人生。山東泰安原市委書記胡建學也愛看書,看《麻衣相法》、《柳莊相法》、《相術大全》,最終「鬼迷心竅」踏上了不歸路。  「書猶藥也。書籍自產生以來就良莠並存,有精華也有糟粕。讀書好、好讀書更需要讀好書。」
  • 一本讀一生的書
    作者海克·法勒是德國《時代周刊》的編輯,當她看到剛出生的可愛侄女時,突然萌發了創作靈感:寫一本獨一無二的書,讓侄女知道即將要面對的一生。她邀請獲獎無數的插畫家瓦萊裡奧·維達裡共同創作,自己則親身採訪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國籍的各色人物,集合成了這本從0 到100 歲的故事。她只問他們一個問題:「生活教會了你什麼?」
  • 多讀讀自己寫的」書」
    從小到大,我一直在恭恭敬敬地讀別人的書,也確實受益匪淺,從中汲取了大量精神營養。後來自己成了作家,也先後出了二十多本書,但卻從來沒有認真讀過自己寫的書,甚至隨便翻翻都沒興趣,什麼原因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不讀。 後來,陸續讀了幾篇他人給我寫的書評,評價頻高,其中多有溢美之詞,我不禁有些迷惑,這寫的是我嗎?我的書真有他說的那麼好?
  • 在恰當的年齡讀恰當的書
    初高中時代,周圍所接觸到的都是文學性比較強的書籍,要不就是漫畫雜誌,很少有政治經濟方面。那之後才實際體會到每個人思想都不一樣,感興趣的東西都不一樣。而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增加之後,再回看青年時代,又覺得年輕人都會有相似的經歷,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看著身旁的年輕人受困於當初我曾經歷的困境,總是忍不住想給點過來人的建議。但是吧,又容易被懟,「你懂啥啊!這是年輕人的事!」
  • 遇過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所繪就的視野,決定人生的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有的人可以因為兩毛錢在菜市場裡跟人破口大罵,有的人即使被人誤解也可以滿面春風,而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叫做格局。決定格局最重要的一點,是視野。
  • 人生困惑:為何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一生?
    很多人為了多讀書,使用各種高效閱讀方法去一本本地讀書,看似讀了許多書,但其實並沒有真正消化,這樣的話,要把知識轉化為行動就會大打折扣。書中講,要「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在那些重要的節點上花時間去消化,如果真正弄懂了,會舉一反三,運用到許多方面。 2.
  • 季羨林:書讀得多,不見得好
    引言:一直以來,我們都提倡一個人要多讀書,提升認知和道德修養,以及剔除自身偏見,讓自己有所成長,而人生的意義就在這裡,就是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走向更好的自己,才不枉此生,倘若一個人只有身體上的成長,而沒有心智道德上的成長,那這樣無異於死去,所以網上才有句話說,有的人其實早在年輕時死去,一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