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的書,讓我淌過了溝溝坎坎

2020-09-10 照經典

閱讀一本好書,似乎你在過書中人物的人生,感悟許多人的感悟,品鑑不同人的酸甜苦辣,我個人是較為喜歡看小說的,比如《平凡的世界》《黑駿馬》《白鹿原》《兄弟》《人生》《山楂樹之戀》等等,有的書已經記不起名目,有的書或許叫不出作者的名姓,但我覺得這些書就活在我的腦海裡,只是他們在這片「海洋」裡漂泊的太遠,讓我一見便可想起,就像蕭亞軒的一首歌「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一次接觸小說是高二,晚上在宿舍看到舍友的一本《山楂樹之戀》就翻了起來,越翻越過癮,越翻越難過,翻著翻著淚水划過臉頰,翻著翻著感覺胸口像壓了塊大石頭,翻著翻著東方已經露出了魚肚白,一本書就被我這麼看完,第二天上課腦子裡全是男女主人公,思考著他不應該就那麼離去,這也讓我感覺到了世事無常,世間的完美就是許多不完美,這也許就是悲劇的靈感來源吧。

《平凡的世界》是我接觸到的第二本感動我的書,在書裡,孫少平最後去食堂打飯,買最便宜的菜讓我感同身受,書裡的少平,少安都是黃土高原的苦孩子,他們出生在本不富裕的家裡,長大了在感情上還是那麼的不幸:書中的潤葉沒有嫁給少安讓我很難過,曉霞因災遇難沒有和少平在一起讓我淚如雨下……生活給了我們很多苦難,我們能支的住就是生活,支不住就會被生活痛苦的蹂躪,分分合合天下事,悲觀離合才是人生啊!

再到後面我的閱讀已經從路遙等作家的小說跑到餘華,莫言,陳忠實等,他們的寫作或詼諧,或嚴肅,塑造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就比如《活著》裡的富貴,前半段看的人開懷大笑,後半段則讓人心生憐憫,故事裡透露著浪蕩子弟的紈絝,也有孤苦老人的無依無靠,其實在我看來這也是佛家因果輪迴的寫照。再比如《白鹿原》裡的白嘉軒和鹿子霖等人就刻畫的非常好,給人感覺一正一邪,很多人認為白嘉軒正,鹿子霖邪,其實都是封建制度下剝削勞苦大眾的地主爺,但不管怎樣,我們做人還得多學白嘉軒,腰杆子要直,做事要有規矩,君子不敢當,但小人也不能做,上要對的起天,下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

慢慢的讀書已經成了習慣,而且也從小說開始拓展,讀傳記,讀古文小說等,很多書裡的話值得咀嚼回味,就比如「二八美女體四似酥,腰纏寶劍斬愚夫,但不教君頭落地,卻會教君骨髓枯」具體是什麼書我記不得了,但這話足矣震懾青春年少的我,再如「殺盡江南百萬兵,腰前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顧嘵嘵問姓名」,這首詩是多麼的霸氣,也確實是一位帝王該有的氣魄,能寫出此詩,說明朱元璋已經認識到了自己已成大器,可以面對王侯將相說寧有種乎?

生活中困苦是難免的,從2013年到2019年間,我高考落榜,老家6.6級地震,我獨自參與地震重建,同年父親出車禍負主要刑事責任入獄,後面我又得病住院,母親和妹妹過年也哭哭啼啼,緊接著我奶奶爺爺也相繼去世,可以說我也算經歷了人生的一個個坎。我也是人,我也有堅持不住的時候,每當這時,我就想起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睏乏其身,行拂亂其所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這句話陪我度過了一個個難熬的夜。慢慢的我看透了,人生就是一個個不規則的波浪線,有高峰也有低谷,只要跨過低谷,就必然會迎來高峰。

現如今我雖然沒到高峰,但我也是過得不錯,感謝自己,感謝書籍,感謝能支撐我到現在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我定會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相關焦點

  • 人生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
    人生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2020年的12月29日,我必須記下來這一個日子,這一天是聊城最冷的一天,說好的雪雖然沒有來到,但是天氣特別的寒冷,北風在魯西的大地瘋狂的肆虐著,摧枯拉朽,還在戀著舊枝的枯葉,也被強迫驅趕著離開了枝頭,鳥巢在寒風中顫抖。也許是聊城人民太熱情了,把這一場雪給嚇跑了。山東絕大部分地方都在雪花飄飄。
  • 想起從前讀的書,悵然若失
    今天碼了一篇文,是為了投稿所用,主題是林清玄過世引起的哀思,寫著寫著就想起來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看過的書,以及這些書背後的作者。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覺得18-25歲之間看過的書對自己的影響是最大的。18歲的時候我還坐在高三複習班的教室裡,那個時候整個人都是灰色的,記憶都透著壓抑和渴望。
  • 為什麼書剛讀過就忘?讀書不是目的,用起來才是
    讀書的時候,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就是讀到有感觸的地方就很激動,而合上書本之後,卻什麼也記不得了。當發現這種情況的時候讓我大吃一驚,心想這不淨是浪費時間嗎,然而不幸的是這種讀書方法我已經使用二三十年了!
  • 讀了那麼多書的你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讀了那麼多的書,但很多時候是讀了就忘,就算記住了一些東西我以前一直認為人們不願去做,但我們應該再想想為什麼他們不願做。從一篇文章中找到的答案是這樣的:我們都活在自己構建的社會裡。那些不同的意見,那些新鮮的事物,完全無法穿過圍牆,進入我們的世界,我們總是有選擇性的傾聽世界。當別人和你分享超出你認知的東西,你會選擇性的忽略,或者自己內心深處是反對對方所說的東西。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認為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
  • 讀了就忘的書有意義
    但是有些朋友一直在說,自己讀了書就忘了,自己看了的書,放著兩天不再去看,自己連情節都能忘得一乾二淨了,這樣子,讀書真的還有意義嗎?反正自己也可以通過視頻,音像等渠道獲得知識,為什麼就非得讀書呢?讀書,當然是有意義的。
  • 與書同行,溫暖我心
    與書同行溫含靜周末無事,收拾屋子。在牆角的紙箱子裡發現了一本我以前喜歡的書。拂去上面的灰塵,打開一看,是一本舊版的《文化苦旅》。書被我用白紙包了書皮兒。三毛女士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你一定要讀的書
    清楚地記得,我是從13歲的時候,愛上了讀書。這一年發生了兩件標誌性的事件。其一,父母離婚了。其二,我來例假了。 家庭的變故,以及身體的發展,讓我一度很害怕。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可以尋求誰的幫助。滿肚子的疑惑和恐懼,讓我坐立不安。 學校旁邊有個出租漫畫的小書攤,出於好奇,想看看都有什麼書。於是,走了進去。兩排比我還高的書架裡,多半都是漫畫書。
  • 在恰當的年齡讀恰當的書
    剛上大學那會,無意間撞到室友捧著一本厚厚的《國富論》在看,這事超出了那會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初高中時代,周圍所接觸到的都是文學性比較強的書籍,要不就是漫畫雜誌,很少有政治經濟方面。那之後才實際體會到每個人思想都不一樣,感興趣的東西都不一樣。而隨著年歲增長閱歷增加之後,再回看青年時代,又覺得年輕人都會有相似的經歷,並沒有什麼不同。
  • 讀書 買書 藏書 寫書一一我的書香歲月
    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時值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際,就自己這麼些年跟書的情緣來說,喜歡讀書幾十年,家有藏書幾千冊。有時讀讀寫寫也零星發表了一些不成大氣的論文隨筆。無非是讀書·買書·藏書·寫書這四件事而已,於是就這四件事一一說來,姑妄言之,權當閒談。
  • 官員該讀什麼書 一份官員薦書讀書不完全名單
    作者認為,「為官讀書重要,但讀什麼書更為重要」。  文章舉了幾個反例  貪官胡長清經常看《肉蒲團》  這篇文章說,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和一些領導幹部打交道。  「書猶藥也。書籍自產生以來就良莠並存,有精華也有糟粕。讀書好、好讀書更需要讀好書。」作者認為,當今時代瞬息萬變,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對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工作之餘唯有多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作為黨員幹部,該讀什麼書,愛讀什麼書不僅是個人愛好,更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
  • 人生困惑:為何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一生?
    可是,很多人困惑:我懂那麼多,為何我還過成這樣?顯然,發出這樣慨嘆的人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而且這類人還不在少數。首先,他們期望通過信息改變人生,於是,全方位無死角地去涉獵各種所謂的知識。但是卻產生了令人失望的落差。那麼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非常清晰地講了之所以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以及如何能打破這樣的局。
  • 我和書的故事作文:我分享我快樂
    ——陸瓏」老師每學期都會要求我們讀一本書,比如這一學期的必讀書目就是《一千零一夜》,但我總是心想,每天的作業都很多,已經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了,哪有時間去看書呀?直到一個周末,老師布置的作業比較少,我完成得比較早,就順手拿起這本書讀了起來,可是才讀了幾頁,越往後越覺得無趣,於是一氣之下就把它扔到一邊,然後捧起我的手機,打開抖音,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 我愛你親愛的書!你是我的青春!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裡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 專訪周國平:網際網路時代尤需讀名著 把經典當閒書看
    他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尤其需要閱讀名著,「但我們一定不能把讀書當作功課去做,我一向主張要把經典作品當成『閒書』來讀。就像我曾經給一家書店題過一句話: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談閱讀: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相較於時下一些成名較早的暢銷書作家,周國平可算是有些「大器晚成」。
  • 人生如書,書中寫著你我的故事。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環境的改變,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個人都各有不同,如果和他們走近了,都會有不同的故事和你分享,當然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一本精彩的故事書呢,也有讀者去欣賞。有人能讀懂我們嗎?答案是肯定的,你總會遇到真正了解你的人,遇到了就要珍惜呦。
  • 我的戀書情結
    我有一種戀書情結,在物質匱乏、生活清貧的年代裡讀書是我為數不多的興趣之一。書伴隨我走過了十餘載,困頓不安的日子裡它是我的定心丸,讓我惶恐不安的心安定平和下來;平淡無奇的生活裡它是我的精神食糧,給我的生活增添色彩。
  • 周國平:當下垃圾書眾多 望讀者多讀經典著作
    周國平:當下垃圾書眾多 望讀者多讀經典著作  周國平以研究哲學家尼採知名,其哲理散文曾風靡一時,不少句子被讀者廣泛引用。日前,周國平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談及國內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一些知名文學類大獎,周國平表示自己不是文學圈的人,也沒必要通過這些獎證明自己。
  • 薦讀| 葉桂傑:肉體逃亡與精神突進——讀梁曉陽《出塞書》
    肉體逃亡與精神突進讀梁曉陽《出塞書》文 | 葉桂傑一《出塞書》,洋洋灑灑65萬字,加上其姊妹篇長篇散文《吉爾尕朗河兩岸》30萬字,統共近百萬字。在這部書裡,梁曉陽似乎要把他整個的生命、思想、靈魂,乃至肉體搗碎了,灌進去。要理解《出塞書》,其實更應該先讀一讀《吉爾尕朗河兩岸》。在本初的創作定位上,《出塞書》是長篇小說,是虛構;而《吉爾尕朗河兩岸》是長篇散文,是真情實感的抒寫。
  • 為什麼張愛玲從來不買書,王小波只喜歡讀譯著 | 世界讀書日
    其實讀書是件挺私人的事,什麼樣的書適合自己,什麼心情下讀什麼書,睡前讀還是午後讀,全憑個人喜好,最終能產生什麼效果,則要看個人的領悟能力。  毛姆在《讀書是一種享受》中曾寫道:如果有人讀我推薦的書而讀不下去的話,那就把它放下。  既然它不能使你覺得是一種享受,那它就對你毫無用處。
  • 喜歡讀什麼樣的書,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與書為伴,口齒生香』,人生不會總停留在尋求物質階段,當你物質豐富時,你的精神家園是需要打理的。當你嘗試過一本感官刺激後,你的靈魂可能仍然沒有皈依。欲望的枝枝蔓蔓,是需要用這把剪刀來修理的。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讀書喜見面,未飲春復生』一句,把讀書的好處講得既含蓄又淺白。他讀書,如喝進腹中的美酒,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