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愛玲從來不買書,王小波只喜歡讀譯著 | 世界讀書日

2021-01-13 和訊網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在知乎上輸入「讀書」兩個字,跳出來的問題可謂千奇百怪。

  讀書時犯困怎麼辦?

  (同學,你聽過懸梁刺股的故事嗎)

  怎樣讓我的女朋友愛上讀書?

  (直接換個愛讀書的女朋友)

  讀書越多會變得越孤獨嗎?

  (加入書友會就不會)

  還有許多諸如:「讀書真的能提升氣質嗎?讀書多的男人真的能吸引女性嗎?」的問題,小巴竟無言以對。

  其實讀書是件挺私人的事,什麼樣的書適合自己,什麼心情下讀什麼書,睡前讀還是午後讀,全憑個人喜好,最終能產生什麼效果,則要看個人的領悟能力。

  毛姆在《讀書是一種享受》中曾寫道:如果有人讀我推薦的書而讀不下去的話,那就把它放下。  

既然它不能使你覺得是一種享受,那它就對你毫無用處。

  只有找到了對胃口的書,才能不那麼費力地堅持下去。很多大名鼎鼎的作家在讀書這件事上也相當地任性和挑剔,比如——

  張愛玲讀書就全憑興趣,不喜歡的書從來不讀;王小波堅持要讀好文字就要讀譯著;村上春樹最喜歡讀《了不起的

蓋茨

比》。  

張愛玲喜歡讀書卻從不買書

  張愛玲雖然嗜書如命,但她的閱讀面並不是很廣。熟悉張愛玲的人應該都知道,她最愛看的書就是《紅樓夢》,愛到哪種程度呢?

  張愛玲五歲開始讀紅樓,到晚年的時候,乾脆一門心思地撲在上面,閱讀各種版本和相關論著,終成《紅樓夢魘》一書。

  張愛玲還喜歡讀張恨水的作品,她覺得張恨水的書不高不低,高如《紅樓夢》《海上花列傳》,看了不敢寫;低如傑克、徐訏,看了使人反感。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張愛玲選書全憑興趣,

喜歡的書視若珍寶,看幾十遍都不覺得厭,不喜歡則棄如敝履。

  至於外國文學,張愛玲偏愛毛姆,她早年的一些作品風格就頗有毛姆的神韻。但她從來沒在自己的文章中提過毛姆,直到著名文學翻譯家周瘦鵑在審讀《沉香屑第二爐香》的時候,覺得它的風格很像毛姆,求證張愛玲時,她才表示「心悅神服」。

  到晚年的時候,張愛玲愛上了讀「名人傳記和偵探小說」。但是像她這麼愛書的人,家裡卻連書架都沒有,她說:「

  我這人只有一點和所有女人不同,就是不喜歡買書。」在她看來,買書是人生的一種累贅,所以堅決反對藏書。在和賴雅結婚以後,她看到賴雅擠滿屋子的書,竟然把書全賣掉了。  

王小波  好的文字基本都出自譯著

  在王小波的成長和創作生涯中,查良錚和王道乾是影響他最深的兩個人。

  他曾在《我的師承》一文中寫道:假如中國現代文學尚有可取之處,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譯家身上。  

他認為最好的作者都在搞翻譯,而最好的文學也不能只靠名聲來理解。

  15歲那年,他哥哥給他念了一段查良錚翻譯的《青銅騎士》中的文字,他反覆咀嚼,也第一次懂得了什麼樣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這也奠定了王小波此後的閱讀品味,他認為文字是用來讀,用來聽,不是用來看的,

它應該像音樂,有自己的韻律,讀起來必須悅耳,就像一串清脆的珠子灑落於地的聲音。

  而到了將近40歲時,讀到王道乾譯的《情人》,他又第一次知道了小說竟然可以達到這樣的文字境界。

  他對查良錚和王道乾的喜愛,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妄自菲薄的狀態。其實他一直想寫寫兩位老師,但即使在他們過世之後,也沒有勇氣寫這樣的文章,生怕寫得不好,會給他們抹黑。

  也難怪他會說「査先生和王先生對我的幫助,比中國近代一切著作家對我幫助的總和還要大。假如沒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這樣的人,最好的中國文學語言就無處去學。」  

村上春樹  最喜歡讀《了不起的蓋茨比》

  不同於張愛玲和王小波偏愛本國文學,村上春樹雖生長在日本,但他對日本傳統文學並不那麼感冒,信奉的是美國當代作家司各特·菲茨傑拉德、萊蒙德·錢德勒、杜魯門·卡波蒂。

  他曾在隨筆中提到:「這三個人的小說我津津有味翻來覆去看了二十年。要長時間旅居外國時旅行箱裡必裝著這三個人的小說,看多少遍都不會失望,我幾乎宿命般地喜歡這三個人的小說。」

  尤其是司各特·菲茨傑拉德,他曾借《挪威的森林》中男主人公渡邊之口多次表達對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喜愛之情:「興之所至,我便習慣性地從書架中抽出《了不起的蓋茨比》,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

  這樣的情感已經無法只用崇拜來形容了,更是一種深入靈魂的精神共振。

  村上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著菲茨傑拉德的陪伴,他曾經稱呼菲茨傑拉德為「我的老師我的大學我的文學同事」。

  而這些陪伴也早已融入村上的作品本身,所以,我們在讀他的作品時,總能讀到菲茨傑拉德式的優雅的抒情風格以及其他他喜愛的美國作家的影子。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分享十句與書籍有關的句子,讀書因讀而美
    2020年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的全稱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這一天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保護智慧財產權。在這一天,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基本上都會舉辦很多與圖書和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來紀念世界讀書日,所以它是一個全球性的活動,非常有意義。
  • 【世界讀書日】成為遇見生命的朗讀者
    > 節日起源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 世界圖書日」。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提倡多讀書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央、省、州、市關於「倡導全民閱讀,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部署。
  • 重讀張愛玲,張愛玲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帶著張愛玲上路
    重新拾起張愛玲完全是因為許子東的一句話,我想以前我不喜歡讀張愛玲也許是因為年齡不到吧,既然現在已經有了讀她的資格,為什麼不再試一試呢?就這樣,我趁著假期回老家,帶著張愛玲上路了。我按著目錄的順序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的讀下去,先是金鎖記,然後是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封鎖,散戲。張愛玲在一九四三年風靡上海的這幾部中短篇小說就這樣讓我給一口氣讀完了。雖然這一次沒有像我在學生時代第一次讀她時那樣厭惡她筆下的人物,但我仍然是非常的困惑,不能理解以她當時才不過二十三四歲的年齡,如何能寫出這樣晦暗,詭異,對人生深入骨髓的悲哀。
  • 讀書 買書 藏書 寫書一一我的書香歲月
    我呢,走親訪友,串個門子,惟感興趣的卻是看看別人家有沒有書房,書架上擺些什麼書。以此來辨人識人。雖說不是很準,至少能知道二者趣味是否相投,交往之中不至於尷尬。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
  •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讀書?這20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根據人民日報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年閱讀量為8.91本,近三成人有聽書的習慣,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認為閱讀量少。0-8周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2.87次。很多人現在依然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下面20個回答,告訴你:1.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 官員該讀什麼書 一份官員薦書讀書不完全名單
    「書猶藥也。書籍自產生以來就良莠並存,有精華也有糟粕。讀書好、好讀書更需要讀好書。」作者認為,當今時代瞬息萬變,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對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工作之餘唯有多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作為黨員幹部,該讀什麼書,愛讀什麼書不僅是個人愛好,更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
  • 讀書,讀自己,讀人生
    我是一個比較喜歡閱讀的人,閒暇之餘總是喜歡買兩本自己喜歡的書。日久天長,我的藏書逐漸地豐富了起來。但是最近在整理藏書的時候,才猛然發現,最近幾年買回來的書基本都仔細看過,囫圇吞棗似的翻上一遍,便一直放在書架上吃灰了。如今,一部手機完全可以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並且它是在任何碎片時間中都可以完成的。而捧著磚頭似的書一頁一頁翻,總是感覺不太缺少了什麼。
  • 【閱獨】小蔣薦書:張愛玲《小團圓》
    文化君每周固定推出一期,帶領讀者一起走進蔣方舟的閱讀世界,看看在哪些圖書的影響下她成為今日的天才作家。本文為騰訊文化「閱獨」欄目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蔣方舟在微信中提到的《小團圓》,是張愛玲的自傳小說。
  • 既然讀的書很快會被忘掉,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讀書呢?
    書籍之所以被稱為精神食糧,愛閱讀的人將讀書看作是生命中的必需甚至獎勵,是因為讀過的書和吃過的飯一樣,都會成為我們靈魂或者身體的一部分。既然讀過的書大部分會被忘掉,那麼為什麼還要讀書,讀書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 學者陳子善:不讀張愛玲可能是你的損失
    張愛玲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日剛過。而在今年8月,海豚出版社出版了長年致力於研究張愛玲的陳子善的新書《張愛玲叢考》,是研究張愛玲文章的結集。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請陳子善教授談談張愛玲作品出版中的故事。
  • 修養需要積累,讀書需要堅持——從讀「無用之書」開始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高爾基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學習如果在成功學大行其道的情況下,讀書就是為了成功,所以讀書就應該讀「有用的書」。讀書的意義是,當你忘記自己所讀的東西之後,她依然留給你的那些改變。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更加喜歡碎片化的閱讀,趁著無聊的空暇時間,去閱讀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當我忘記了所讀的信息之後,卻並不能豐富你的靈魂。因為這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瀏覽,而非文章一直反覆提到的「讀書」。
  • 為什麼書剛讀過就忘?讀書不是目的,用起來才是
    如果你不喜歡喝胡辣湯,以上的這些事情就會選擇性地在你的生活中消失。最難的就是讀書的時候既沒有什麼目的,也沒有讓你產生接下來怎樣的疑問。那怎麼讓自己持續地讀下去呢?根據上面的分析不難得出,要想記住書中的知識或概念,就要想方設法提高知識和概念對你產生的影響。
  • 自我突破之讀書越多,人越蠢,為什麼你不要讀那麼多書?
    思考一下,讀了那麼多書,你真的變智慧了嗎? 真不一定。比如抑鬱吧,很多人抑鬱的原因是認知是負向的,為什麼認知是負向的?可能是從小形成的思維習慣,可能是能力不足,可能是方法少,可能資格感不夠,也有可能鑽了牛角尖……如果把認知調整為,我遇到困難了,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認知由負向轉為正向,抑鬱自然消失。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的現狀? 這與我們現在接收什麼樣的信息有關。
  • 讀了那麼多書的你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讀了那麼多的書,但很多時候是讀了就忘,就算記住了一些東西,但好像自己並沒有設麼改善,這是為什麼?我以前一直認為人們不願去做,但我們應該再想想為什麼他們不願做。從一篇文章中找到的答案是這樣的:我們都活在自己構建的社會裡。那些不同的意見,那些新鮮的事物,完全無法穿過圍牆,進入我們的世界,我們總是有選擇性的傾聽世界。當別人和你分享超出你認知的東西,你會選擇性的忽略,或者自己內心深處是反對對方所說的東西。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我們認為的世界,並不是真實的世界。
  • 讀了就忘的書有意義
    讀書,從來就是有意義的。但是有些朋友一直在說,自己讀了書就忘了,自己看了的書,放著兩天不再去看,自己連情節都能忘得一乾二淨了,這樣子,讀書真的還有意義嗎?反正自己也可以通過視頻,音像等渠道獲得知識,為什麼就非得讀書呢?讀書,當然是有意義的。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我們為什麼要考個好點的大學?每當學生問起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在思考。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家境一般甚至很窮,不讀書最大可能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當然讀了大學也有可能務工,但是沒有讀書的務工大有可能是賣體力,生活過的相當艱辛,而且特別累;而選擇讀了書,你可以通過賣腦力掙錢,生活環境會很大改善。即使家庭比較富裕,如果讀了書,未來可期。
  • 世界讀書日 || 給你100本好書推薦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設立世界讀書日的建議是由西班牙提出的,而其靈感則來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 喜歡讀什麼樣的書,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與書為伴,口齒生香』,人生不會總停留在尋求物質階段,當你物質豐富時,你的精神家園是需要打理的。當你嘗試過一本感官刺激後,你的靈魂可能仍然沒有皈依。欲望的枝枝蔓蔓,是需要用這把剪刀來修理的。 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讀書喜見面,未飲春復生』一句,把讀書的好處講得既含蓄又淺白。他讀書,如喝進腹中的美酒,暖融融的。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這十句話說盡愛情與人生,哪一句戳中了你?
    我的書架上有一本《張愛玲作品集》,那是高中時姐姐送我的。隨著我高中畢業,去陌生的城市讀大學,畢業後又去另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求職。如今十餘載,那本書一直跟隨著我。這套《張愛玲作品集》封面已經壞了舊了,我用透明膠布將它整齊粘好。
  • 張愛玲:「人性」是最有趣的書,一生一世看不完
    最初讀張愛玲,是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被她細膩的筆觸,以及各種絕妙的比喻所驚豔。其中,最經典也是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紅白玫瑰的比喻——娶了紅玫瑰,紅的變成了蚊子血,白的仍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變成了飯粘子,紅的仍是硃砂痣。讓人唏噓的同時,不免驚嘆於張愛玲所用比喻之妙。張愛玲無疑是非常擅長比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