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國平:網際網路時代尤需讀名著 把經典當閒書看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專訪周國平:網際網路時代尤需讀名著 把經典當閒書看
2015-11-13 00:10:3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北京11月13日電(上官雲) 周國平,知名作家、學者,迄今為止出版過《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等多部作品。近日,他在北京受邀參加《琥珀經典文叢》首發式,並在活動後接受記者專訪。他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尤其需要閱讀名著,「但我們一定不能把讀書當作功課去做,我一向主張要把經典作品當成『閒書』來讀。就像我曾經給一家書店題過一句話: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談閱讀: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相較於時下一些成名較早的暢銷書作家,周國平可算是有些「大器晚成」。1986年,41歲的周國平出版專著《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掀起了一股「尼採熱」,之前默默無聞的他一下子成為廣為人知的文化名人。之後周國平的寫作轉向了哲理散文,相繼出版《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等作品,頗受讀者歡迎。

  「我記得愛默生說過一句話:每個人讀書的時候都應該把自己的經歷、感受作為本文,將書當成你的注釋。我想,看書的時候,過去自身的經歷、內心感受是最重要的。」周國平也分享了自己的讀書方式,他將之總結為「三不主義」。

  所謂「三不主義」,首先要「不務正業、博覽群書」。周國平笑著說,實際意思是閱讀不要受所學專業限制,什麼書都可以看,「第二要『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第三則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

  「我曾經給一家書店題過一句話: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也可以在這裡分享。」周國平認為,如果只去讀對考試、升職有用的書,那麼算不得真正愛讀書的人,「真愛讀書的人是讀『無用書』,讀那些沒有實用價值但能提升精神生活的書」。

  在周國平看來,「有夢的人」就是有內在精神生活的人,「沒有夢的人其實是最無聊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沒有心靈生活、沒有心靈追求。而那些有夢的人,是人性意義上優秀的人,努力讓自己的人性豐滿高貴」。

  談經典:網際網路時代尤其需要閱讀名著

  身為學者兼作家,閱讀量自然堪稱「巨大」。但在周國平眼中,讀書最快樂的並不是學到了什麼知識,而是突然發現,原來有些東西通過閱讀被喚醒了,「我有過這種感受。每個人內心都隱藏著生活積累下來的那種寶藏,讀經典的時候這個寶藏就打開了」。

  「一定不要把讀書當成功課去做。」周國平說,自己一向主張要把經典作品當成「閒書」來讀,「那個時候,你會覺得讀那些平庸的東西一點意思都沒有了。閱讀好作品,打下了基礎。人就好像有了一種內在嗅覺,一本書好不好,你聞一聞就知道了」。

  不過,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碎片化閱讀」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以致於不少人憂心忡忡的表示,如果這種趨勢蔓延下去,長篇小說乃至大部頭的經典著作的讀者將會越來越少。周國平並不否認,現在很多人包括中學生,都喜歡上網,「但我想請大家不要忘記,上帝也有『網際網路』」。

  「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需要讀名著。我說的上帝的『網際網路』,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類的心靈世界。」周國平笑著解釋自己這個比喻,「上帝用這個網際網路來傳遞重要的信息,經典作品的作家恰恰就是善於接受上帝信息的網絡高手。所以,我呼籲,在上著人類網際網路的同時,大家不要忘記去上『上帝的網際網路』」。(完)

相關焦點

  • 專訪周國平:讀名著像給一個人的精神「打底子」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讀名著就像給一個人的精神『打底子』,這非常重要。」近日,著名作家、學者周國平在北京參加《琥珀經典文叢》首發式,並於會後接受記者專訪。在談到閱讀經典重要性的問題時,他提出了以上看法。  讀名著就像給一個人的精神「打底子」  當天,面對著臺下朝氣蓬勃的數百名學生,周國平說,他特別羨慕,「現在有出版社把那麼多名著帶到你們面前,我上初中的時候可沒有:少年時代的我,基本上沒讀什麼名著」。  周國平愛讀書,是親人朋友們都知道的事。11歲那年,他小學畢業。
  • 專訪周國平:閱讀經典,尋找自己的靈魂親人
    因此,坊間有言,「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 19日上午,周國平做客「中國圖書館第十一屆全民閱讀論壇」,以「閱讀與人生」為題演講,並接受華聲在線記者專訪。那麼,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讀什麼,應該怎麼讀?且聽聽周國平怎麼說。 問:我們都說,閱讀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在您看來,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 周國平:當下垃圾書眾多 望讀者多讀經典著作
    周國平:當下垃圾書眾多 望讀者多讀經典著作  周國平以研究哲學家尼採知名,其哲理散文曾風靡一時,不少句子被讀者廣泛引用。日前,周國平在北京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談及國內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一些知名文學類大獎,周國平表示自己不是文學圈的人,也沒必要通過這些獎證明自己。
  • 周國平:時下垃圾書眾多 望讀者多讀經典著作
    近日,周國平在北京寫作室內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他說,自己寫書不是要影響社會,而是排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認為時下圖書市場「垃圾書眾多」,並再一次呼籲讀者要多讀經典著作。這個說法遭到周國平的堅決否認:「『雞湯文』在市場上大量存在,也很受歡迎。但我的作品與之有很大區別。我也不是個暢銷書作家,暢銷書往往是針對市場來做一本書,包括內容都是針對市場需求來的,我不願意那樣」。「我其實有很多問題,在書中表露的看法也是在開導自己。」
  • 周國平:用閱讀喚醒完整的自我
    周國平勸勉現場讀者要讀經典書籍,並且要把功夫下在讀原著上,直接向大師學習,少讀甚至不讀那些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謂心得、解讀、教輔一類的書。「在名著的範圍內,你會有一個嘗試和選擇的過程。重要的是一開始就給自己確立一個標準,非最好的書不讀,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穫。」
  • 《周國平少年哲學智慧書》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日前,中國當代知名哲學家、作家、「青少年人生導師」周國平先生舉辦了新作《周國平少年哲學智慧書》的發布會。在《周國平少年哲學智慧書》中,周國平針對種種困擾孩子成長的話題,用東方思維結合哲學,做出了適合中國孩子的解讀。《周國平少年哲學智慧書》是一套適合少年閱讀的哲思經典。周國平曾表示:「在所有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好奇心覺醒的時刻,面對成年人已經習以為常的世界,他們提出了絕大部分成年人沒有想到也回答不了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恰是從古至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畢生的追求。
  • 「小時候不小心翻開過幾本名著,讀了一陣挺茫然」?名著進階讀法
    中國人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然而,孩子到底該不該讀四大名著呢?北大秦春華院長就曾公開發文反對,他說:《水滸傳》滿是打家劫舍,落草為寇,佔山為王;《三國演義》充滿了陰謀詭計,權術心機,爾虞我詐;《紅樓夢》則悲情到了極致,冷到了骨髓;《西遊記》本來還算合適,但它隱含意義極為深遠宏闊,孩子根本看不懂……這些成年人的教育焦慮隱患,著名的文學家錢穆老先生8歲、冰心老先生甚至是7歲開始讀四大名著,周總理接受美國專欄採訪時就說到:「我從8歲到10
  • 男人不能不讀王小波 女人不能不讀周國平?
    陳劍暉:大約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讀了他的《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當時感覺如沐春風,耳目一新。周國平在認真研讀尼採生平和著作的基礎上,採用散文的筆法和詩性語言,把尼採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淚有笑的人來分析,並融進自己的思考和人生感悟,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可以說,《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不僅是周國平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影響了20世紀80年代熱血青年的書。
  • 周國平:我的作品不是心靈雞湯
    心靈雞湯」,周國平堅決予以否認:「把我的作品歸結為心靈雞湯的人,他們沒有好好讀我的書,沒有真正讀進去。」讀書要真正有收穫的話,一定要懂得排除,排除那些比較平庸的書,因為市面上的書太多了,而我們用來讀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能讀的書也是非常有限的。那些好書你都讀不完,幹嗎要去讀那些平庸的書呢。我覺得你可以參考時間給你的答案,比如那些經典著作。」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其中10條經典語錄,至少要讀一次!
    很多人都說:《百年孤獨》是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當然《百年孤獨》雖是一部世界名著,但有許多人卻是只知其盛名,卻沒能讀下去。而大多數沒能讀完《百年孤獨》的人都是卡在了人物的辨識上,翻開書就被這一堆眼花繚亂的長人名嚇退了。第一次讀,因為搞不清其中複雜的名字、離奇的情節,沒翻幾頁就擱置了。
  • 「開腔」對話周國平:青春期,一定要和書戀愛
    17歲進入大學,周國平說自己是在和書談戀愛,每天晚上看書到熄燈,就跑到廁所、走廊繼續看:「讀書成了我生活的第一需要,我想是那段時間養成的習慣。」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生畢業,他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開始集中研究起尼採。1998年,周國平在瑞士尼採故居。來源:受訪者供圖。
  • 這8本世界名著,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書讀的多了,自然能脫胎換骨。其實不然,書讀的再多,如果不夠精、也只是空中樓閣,看起來很美,根本無法從中汲取精華。曾有人說到:「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人生的捷徑,不是讀的多,而是多讀好書。
  • 周國平:一個靈活的閱讀者
    哲學的兩種寫法周國平也許可以算是影響了一代人的人。「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這曾是以前的大學校園裡比較流行的一句話。特別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讀大學的人們,他們會對那個充滿理想和啟蒙色彩的年代記憶猶新,而「周國平」是那個時代獨有的人文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符號。周國平對讀者的影響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他對尼採著作的研究與翻譯。
  • 讀《願生命從容》這本書,靜享周國平散文精華
    《願生命從容》這本散文經典自上市以來,頗受好評,一本書精選的都是周國平的經典之作,收錄周國平59篇經典散文,橫跨周國平三十餘載創作生涯,篇篇經典,字字珠璣,作者的文字是富有生活智慧和人生啟迪,橫跨周國平三十餘載散文隨筆創作精粹,代表了周國平散文創作的高水準。
  • 回到最初的寧靜——讀周國平《願生命從容》有感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都能從中領悟到不一樣的道理。高中的時候,將周先生的散文句子抄在摘抄本上,覺得這是很有哲理的話,並嘗試著在作文中應用。如今看來,不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 周國平幸福哲學:寫最好的作品在最窮的時候
    「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這是大學校園裡曾經流行的一句話。尤其是在1980年代末,他的那本《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成了學子們的必讀書。那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啟蒙色彩的年代,而周國平,就是那個時代獨有的人文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 讀書 買書 藏書 寫書一一我的書香歲月
    著名香港作家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那時讀過,受書中人物影響,大一時還曾堅持冷水浴一年。大有恨不能穿越到遊俠時代,仗劍走天涯,除卻人間不平事的遺憾。參加工作後,先是在縣五中做語文教師,後是在縣委宣傳部搞新聞報導,講課滔滔不絕,行文信手拈來,這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調市委黨校工作,接觸多的是領導幹部,閱讀多的是政治書籍。
  • 趁年輕的時候多讀經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將讀書作為增強本領、勝任繁重任務的重要途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而靈魂的鑄造,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是重要支撐之一。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我們特別聚焦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讀什麼書,怎樣讀書?  中國人每年平均到底讀多少本書?
  • 聽書、讀屏的時代,我們到底還會不會讀書?
    畢飛宇回答,看不懂。於是讀者接著又問,既然看不懂,就是在做無用功,為什麼還要繼續看呢?不是不懂,是閱讀的感覺變了閱讀,是人類的天性,無論是為了獲取知識,還是為了放鬆消遣,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會選擇閱讀來認識世界。但是作為載體的書本,卻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之前是書香滿滿的實體書,現在則是千篇一律的電子書。
  • 作家周國平做自己文章的閱讀理解差點不及格,教育專家:正常
    周國平 資料圖80年代後,幾乎人人都在課文中讀過周國平,曾幾何時,學校裡流行摘抄他的人生哲思語錄。這些語錄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心靈。「三十多年過去了,你始終是你。」這是在上周末的亞洲書店論壇上,一位與周國平重逢的「60後」文化人,對周國平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