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其人
周國平,著名作家,哲學家。1945年出生於上海,1962~1968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分配在廣西深山老林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6年以懷念夭折女兒為主題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而聞名,但其絕大多數作品還是以哲理性、思辨性為主。著有學術專著《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尼採與形上學》,隨感集《人與永恆》,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紀實作品《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手記》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結集為《周國平文集》(1~6卷),譯有《尼採美學文選》、《尼採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西方的大哲學家並不僅僅是想做一個學者。有些大哲學家沒有固定的講堂和書齋,而是在街心花園裡,進行開放式的知識傳授和討論。他們把'當下'的事物都納入自己的哲學視野。」
周國平是那種特別具有能產性的作家,他出書的速度非常快。不久前,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周國平自選集》,長江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一本自傳——《歲月與性情》。周國平的自傳頻繁地在各地的暢銷書榜上出現,人們閱讀周國平的願望與20年前一樣熱烈。也許我們可以追問 :周國平的作品究竟關懷到了人們內心的哪個部位?他如何做到了這一點?
寫自傳的超越精神
在出版自傳的時候,周國平就曾敬告讀者與媒體,不要以娛樂的角度來讀這本書。在這個一切都被娛樂化的年代,他的這個要求是否能對讀者發生作用?《歲月與性情》出版之後,一些讀者在網上發表觀點,有的人是從道德的角度進行評論,有的則從獲取歷史信息的角度進行解讀。爭論最大的也許是關於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的死因的披露。這本書披露了「文革」中的重要史實,其中提到當年的告發者,因此引起了軒然大波,當事人曹秋池出面進行自我維護。對於這一點,周國平告訴記者,他寫這些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死者郭世英負責。
這本自傳出版的意義,周國平在書中講到,是為了在精力尚好的時候把一些往事抓緊時間梳理一下。而對於讀者來說,讀他人的自傳無疑是一個自我求證的過程,他們希望在這裡獲得某種智慧的啟發以及對自身境遇的審視。關於這本自傳的寫法,則自然與以前的哲理性散文不同。以前的散文是論述文,自傳則是記敘文,其中的哲學含量密度會相對小一些。「但是,」周國平說,「我基本上還是保持了我一貫的寫作方式,不僅僅是記述個人的境遇,我還要對個人的經歷進行反思。這個反思就要有哲學的眼光。我還是從自己的經歷裡『拔』了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來看我的經歷,保持一種反思的角度,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就是一種哲學的立場。另外我還是著重自我分析、自我認識,分析自己現在的狀態是怎麼從小時候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我極力梳理一種自己的人生線索。」
哲學的兩種寫法
周國平也許可以算是影響了一代人的人。「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這曾是以前的大學校園裡比較流行的一句話。特別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讀大學的人們,他們會對那個充滿理想和啟蒙色彩的年代記憶猶新,而「周國平」是那個時代獨有的人文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周國平對讀者的影響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他對尼採著作的研究與翻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尼採曾是當時年輕人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那時候形成一股比較強烈的「尼採熱」,讀尼採不僅僅是人們內在的需要,還是一種時尚。在這個時候,周國平寫的《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等書對改變讀者的精神結構曾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不過,使周國平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的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
哲學的寫作可以分為多種,其中一種寫作是學院式的,喜歡資料的收集和堆砌。這裡不需要感性語言和形象思維,不需要與當下的結合,而更在意哲學的歷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術語的密度越大,這個人的思想就越堅實和豐富。還有一種寫作,這種寫作文風活潑,並融入了鮮活的生活場景,它常化艱深為平易,如細雨滋潤萬物一樣,發生得悄然而廣泛。
也許周國平應該屬於後一種寫作者。這種說法也許不盡準確。在周國平的家裡,記者提到周國平的寫作特色:你的寫作是不是和純學院不同,更側重於把哲學生活化或者應用化?周國平給了一個稜角分明的回答:「其實我並不是刻意去應用。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思考的更是哲學本身的問題,我並不認為用學術的方法就是在思考哲學問題。這種做法反而可能離開了哲學問題。我不反對哲學學術,因為哲學也是一個知識積累和整理的過程,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來說,也需要知識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學如果僅僅是以學術的方式出現,我覺得這就是離開哲學的根本了。當時尼採也非常反對哲學的學術化,因為他看到了當時德國大學裡,哲學已經成為一門考據學了,你可以說那是學術,但不是哲學。
「西方的大哲學家並不僅僅是想做一個學者。有些大哲學家沒有固定的講堂和書齋,而是在街心花園裡,進行開放式的知識傳授和討論。他們把『當下』的事物都納入自己的哲學視野。」
一個有志於研究哲學的人,應該怎樣閱讀,並具有那些素質呢?周國平說:「研究哲學,其實有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對哲學有種領悟能力,沒有領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學術,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會有大成就。當然,閱讀對培養領悟能力很重要,以前的哲學大師都是一些領悟能力極好的人,閱讀他們的作品,你自己的悟性也可以被啟發出來。另外一個就是學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選擇你的問題,哲學的看法必須是以問題為主,問題是核心,你要找出哲學中什麼問題是重要的、卻多年來沒能弄清楚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能讓你產生興趣,然後你要發揮你作為學者的功夫,把古今中外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都找出來,去收集整理資料,看看這個問題有哪幾種論述方式,然後你要進行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另外,周國平還告訴記者,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學出來的,不是靠老師教的,當然如果有很懂行的老師指導,可以少走彎路。但所有的書你還是要自己去看,去琢磨,鑽進去,關鍵是要有興趣。如果你真的有興趣,那你就能鑽進去。如果你覺得那太枯燥了,你就只有知難而退了。
尼採的熱與不熱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有一股尼採熱。周國平當年是掀動尼採熱的重要人物。今天,周國平說他的尼採研究工作只做了一半,「尼採的書我已經寫了兩本,還想寫一本,一共三本。原來寫的是人生哲學和本體論哲學,現在想寫他的精神哲學。」
尼採當年的火熱,究竟有什麼樣的深層動因呢?是不是與當時呼籲大家擺脫對集體的依附而走向個人奮鬥的特殊年代背景有關呢?周國平分析說:「這只是一個原因,但關鍵是那個時代是思想比較饑渴的時代,那個時候只要與以往的意識形態形成鮮明反差的思想,都會得到極大的關注。」
1992年,香港曾有出版物把周國平的《尼採:在世界的轉折點上》列為80年代影響中國的33本書中的一本。周國平自我評價說,這本書的影響絕對不是發生在學術史上,而是發生在中國人的心靈史上。
但是,記者問到,現在尼採熱已經冷卻,這反映了什麼?尼採或者貝多芬,這種高揚人的主體性和權利意志的藝術作品現在似乎都有所失落,如果過分宣揚那些成分,可能導致人的自我毀滅。因此現在劉小楓等一批基督教哲學家開始獲得了廣泛的讀者,他們認為「人」的地位太高了,人應該謙卑,要看到人的有限性,知道人之外還有一個更高的存在。
周國平說,尼採在80年代後期熱過一陣兒,但後來就一直是現在這種狀態,這樣也許是正常狀態,大家不再一窩蜂地看尼採講尼採。現在基督教哲學有一定的讀者,這種狀態比較正常。沒有一種特別流行的東西在左右人們,不同的人群對不同的思想家發生興趣。但是尼採哲學也並不是完全與基督教哲學相反,尼採也並不反對謙卑。無論是柏拉圖式的「形上學」或者是基督教,其實都是為人生提高到一個終極的根據,但到19世紀後半期之後,人們發現這種根據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哲學的危機和形而上的危機。尼採就是要解決在沒有最高價值的情況下,人類該怎樣面對這種形勢,來承擔悲劇性的使命,因此,人類自己為自己提供了一個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尼採並不是與基督教對立的,基督教的本質也是要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意義。
要讀一流的作品
周國平稱自己的閱讀資源多來自西方。「中國的東西我只是翻一翻,還沒有比較系統地去研究中國的文化。但我總體上感覺中國應該更多地去學西方的東西。中國自己的當然要發揚,但有很大的弱點。」周國平還反對過分強調民族性這個東西。他說:「首先,人是分層次的。在根本的層次上,人首先是一個人,是個人,其次才是民族國家的一員,是文化傳統的一員。你不能用民族文化的層次去反對人類的層次,這就是根本的錯誤。在一個人類的前提明確了之後,在這個前提下,你當然可以談你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了。」
周國平的閱讀經驗非常豐富。他在北大讀書的時候,涉獵廣泛。他曾在郭世英的推動下,讀了大量俄羅斯文學,幾乎讀了屠格涅夫的所有中譯本。當時郭喜歡讀陀斯妥耶夫斯基,周則喜歡讀託爾斯泰。「後來的昆德拉的作品,我也很喜歡。」關於哲學書,周國平說他喜歡那些不是很體系化但是卻很有靈感的哲學家,比如尼採、蒙田、帕斯卡,他們都屬於這種類型的哲學家。他還喜歡叔本華,叔本華是非常體系化的,但他真正精彩的東西不是體系化的東西,而是靈感化的東西。「我對康德興趣很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源頭性的哲學家,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源頭。我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上下過工夫,但他的體系太體系化了,所以許多東西很勉強。」
周國平說,他讀書不像某些人那樣,對某些書有比較忠貞的愛情,愛上哪個作者就永遠不變了。他也沒有戲劇化的經歷,比如一本書改變了一生這樣的事情。這表明他基本上是一個靈活的不迷信的閱讀者。
周國平認為,一個人要讀書,最好要讀經典,讀大師。現在的出版物很多,勵志類和財富類的書籍是最流行的,大量的書以相同的方式擺放在書架上,會讓人產生錯覺,使讀者認為這些書的質量和地位都是相同的,因此難以鑑別。書太多了,既是好事,又是壞事。不過與過去的年代相比,值得讀的東西還是不少。「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一定的閱讀基礎,真的會眼花繚亂,所以在這個時代做一個閱讀者,就要把底子打好,底子好了就可以區別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了。」
怎樣把底子打好呢?「就是你一開始就要讀好書,要讀一流的書,二流三流的書不要讀,這樣就可以識別了。」周國平建議讀者先從大師的書讀起。
周國平書語
閱讀對培養領悟能力很重要,以前的哲學大師都是一些領悟能力極好的人,閱讀他們的作品,你自己的悟性也可以被啟發出來。
一個人要讀書,最好要讀經典,讀大師。
哲學的通俗化還是庸俗化?
周國平是一個大人物。有人評價周國平把高深的哲學知識從學術殿堂裡帶到了菜市場。這句話既是對周國平的學術道路的評價,也帶有一種調侃意味。周國平本來是搞尼採研究的,後來卻寫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冊子,如具體指導大學生們的就業、婚配、娛樂與其他生活細節,讓大學女生一片痴迷。這種平民化的寫作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商業化的風潮。於是周國平的一些靈巧的思想進入千家萬戶,為學術的平民化立了功,他自己也借著這個商業化狂潮賺了個盆滿缽溢。據說在中國哲學界,能這麼賺錢的,除了李澤厚,就是周國平了。學術界人士成為明星,這是一件好事嗎?這是一件壞事嗎?網上網下為此曾發生過很多爭論。
但是學術中人卻對此不以為然:他本是社科院哲學所的,現在卻似乎成了作家協會的了。你在某個專業的領域有什麼大建樹嗎?關於這方面的爭執,似乎一直或明或暗地出現在中國文人圈裡,當然現在還是沒有定論。但是,從網上的評價來看,大家對周國平的讚賞和正面評價遠遠多於批評。因為很多網民(尤其是年紀大的)都受到了周國平的影響,周國平是他們青春回憶裡的一個重要元素。而且,哲學有很多種,在柏拉圖時代,哲學是在街心花園裡對著大眾講的,不是什麼書齋裡的玄虛的秘術。退一步來說,當很多專業人士把學術搞得越來越像咒符和密碼一樣時,偶爾出來一個周國平調節一下氣氛,又有什麼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