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我的作品不是心靈雞湯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而對於有讀者將其作品歸結為心靈雞湯一類,周國平並不認同:「我覺得他們沒有好好讀我的書,沒有真正讀進去。我相信我的作品不是這麼回事。」

曾翻譯過《偶像的黃昏》的學者周國平絕對是位「當紅偶像」,他的講座總是人滿為患,他的書總是長銷不衰,新書《人生之謎令我入迷》近日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

周國平,圖源網絡

在接受媒體微信採訪時,周國平談幸福,談哲學,而對於將他的作品視為「心靈雞湯」,周國平堅決予以否認:「把我的作品歸結為心靈雞湯的人,他們沒有好好讀我的書,沒有真正讀進去。」

年輕是因為心態好,心態好是因為學了哲學

儘管在7月25日剛剛度過71歲生日,可是周國平看著就像50歲的人,他曾說自己年輕的原因是「抽菸喝酒心態好,而心態好是因為學了哲學」,「我不威嚴也不穩健,不世故也不恬淡,對這個年齡實在當之有愧。我願意在某種意義上歸隱,遠離喧鬧的人世,可是我決不願意遠離可愛的人生。我抽菸喝酒,不吃素,不練氣功。我承認我經常跑步和遊泳,但那主要不是為了長壽,而是為了當下的身心愉快。」

周國平所說的「心態好是因為學了哲學」,並非僅指他的哲學專業:「一個人心態好很重要,除了讓自己老的慢以外,其實我們每天過日子過的都是一個心態,心態不好,每天過的都是痛苦的。」

周國平大學學哲學純屬偶然,他高中是在上海中學讀的,學校的特點是重視數理化,「我數學特別好,一直是數學課代表。我自己也特別喜歡數學,另一方面我的語文也不錯,我的作文在班上一直是範文。又喜歡數學又喜歡語文,兩樣東西都捨不得放,我就很矛盾了。這個時候,毛主席的一句話給我指明了方向,毛主席的實踐論裡面有一句話: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結。我就想,學哲學不就是兩樣都有了嗎?那個時候我對哲學是一無所知的,只了解一些皮毛的東西,更多的東西我並不知道,但是我進入哲學之後我發現我是歪打正著了,我是真的非常喜歡,哲學這個門沒有進錯」。

新書《人生之謎令我入迷》是一本哲言錄,書名是周國平自己來確定的,因為在他看來,人生有很多的謎。「對人生之謎,首先感覺的是迷茫,因為迷茫才會發現一些人生謎語,讓你去尋找謎底,但是在猜謎的過程中,我發現很有趣,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其實是挺愉快的,和你之前沒有想這些問題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說,從迷茫到迷戀,同樣這個迷字就有不同的含義。」

幸福是一種良好的狀態

幸福、快樂,這些詞時時被人提在嘴邊,對此,周國平認為無可厚非,因為亞里斯多德曾說過: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的。

而何謂幸福,在周國平看來,那是人生的一種良好的狀態,「所以這樣理解的話,良好的狀態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終極目的。人生一個比較幸福的狀態是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幸福是一種能力。人有兩個身份,一是自然之子,二是萬物之靈。要學會享受自己的頭腦和理性,學會享受情感。至於什麼是良好的狀態,我覺得哲學在這方面就有用。幫助你怎麼樣認識什麼是良好的狀態。」

身處逆境,恐怕難以形容為幸福,對此周國平表示,一個人如果總是一帆風順的話,也許說明這個人一直在做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如果他給自己的目標比較高的話,他不可能沒有逆境。「另外,沒有經歷波折的人在性格方面、精神方面會比較淺薄。我們把幸福定義為是有過有意義的人生的話,從幸福角度看他也是有欠缺的,他的意義是不完整的。」

幸福之外,周國平還談及了「幸福的哲學」,在於靈魂的覺醒與心靈的豐富。「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靈魂在場。幸福的生活中,人們的靈魂應該是醒著的,而不是麻木地為物質,為追求,為攀比而生活。思考和追問人文精神、幸福的哲學,能讓一個人想明白自己該怎麼活,不再糊裡糊塗地活。」

學會獨處,「不反應」是一種智慧

周國平喜歡獨處,不摻和社會上的「熱鬧」,靠「宅」保持思考與寫作的熱情。問及此,他說,那些所謂的誘惑,在他來看真的不是誘惑。「很多熱鬧、大家追求的事物,我覺得好像不存在一樣。」

周國平對自己的狀態滿意是因為他可以讀書、寫作,擁有親情、友情:「好的東西你已經有了,次好的或者不好的東西,對你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構不成誘惑了。」

不摻和「熱鬧」是否意味著周國平「兩耳不聞窗外事」?周國平說自己生活在這個社會,當然關心,但是「我覺得和當下的生活溝通也好,關心這個社會也好,你得有個關心的角度。一個沒有角度的人,什麼都去關心,我覺得這是糟糕的,實際上說明你沒有真正的關心,你沒有自己的角度,你沒有你真正看重的東西是什麼,你只是在看熱鬧,我覺得這個就沒多大意思。一個人得有自己關心的角度,你得過濾掉對自己沒意義的東西,把那些有意義的東西,第一作為你的養料來豐富自己,第二作為素材來豐富自己。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現在社會各種各樣的信息、刺激。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一個人,對其成長沒有好處的刺激,要有不反應的能力,不反應是一種智慧,不要對任何刺激都有反應,那樣的話你完全被世界瓜分了,你要知道你要什麼。對於你不要的東西你不反應,不去理睬他」。

這種不反應,並非是讓年輕人不要有激情,「年輕人當然要有激情,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是我覺得安靜和激情,並不是勢不兩立的,是並存的。實際上,只有具備起碼的安靜,你要有讀書的時間,有自我整理的時間,你的激情才有內涵,才有方向,才會知道把激情往那個方向去發揮。」

周國平說一個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但是完全可以做到不被社會現狀支配,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獨立人格。「我們強調自我,並不意味著和世界隔絕,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這個自我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必須是在世界這個環境裡才能做到。但是我就想,自我到世界上去的時候,是要帶著靈魂去的,你要比較清醒,知道你要什麼,要尋找什麼。這種情況下,你就能做到把這個世界上的養料吸收到自我中來,讓自己成長起來。」

開卷並非有益,我的書是橋梁

而如何讓一個人心靈豐富,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獨立人格,周國平的建議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就能支配自己的人生。」

都說開卷有益,但在周國平看來,並非如此,「開卷也可能是有害的,所以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讀書要真正有收穫的話,一定要懂得排除,排除那些比較平庸的書,因為市面上的書太多了,而我們用來讀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能讀的書也是非常有限的。那些好書你都讀不完,幹嗎要去讀那些平庸的書呢。我覺得你可以參考時間給你的答案,比如那些經典著作。」

周國平認為「非最好的書不讀」,目前的中國缺乏精神閱讀的風氣,大多數人的閱讀是實用主義,將閱讀視為自己成功的敲門磚,都是功利性的讀書,而純粹的精神閱讀沒有形成強大的風氣。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是讀書成為生活的必需、精神上的必需,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愛讀書的人真的太少了。所以這在網際網路時代一下子就顯出來了,外國人也有手機,但只有中國人天天低頭玩手機看手機。而在西方,很多普通的平民,他們平時也不看電視,更很少上網,他們的愛好依舊是看書,純粹的享受,沒有任何功利色彩。而一個民族不愛讀書,壞處就太多了。

當今大量的公眾號信息每天撲面而來,碎片化的信息擠佔了我們很多真正閱讀的時間。對此應如何篩選,周國平的建議是,面對這些海量的信息,首先得明白你要的是什麼,要有鑑別的能力,「怎麼樣能有這種鑑別的能力呢,首先你需要打好底子,你一定要有大量的時間用來認真讀書,讀那些經典。你讀了那些東西以後,你能知道什麼是好東西了,之後你再上網的時候,你就有自己的分辨能力,那些沒有多少內涵的東西,你是根本看不下去的。所以我覺得在時間的安排上面按照自己的計劃、需要來閱讀那些好書」。

談及自己,周國平說「我的書當然不是經典,這點很明確,但經典也可暢銷,像馬爾克斯的書,多暢銷啊。我對此很清醒,我也不是什麼大哲學家,那些大哲學家是改變了世界思想史的人物。我的書應該是長銷書,不是暢銷書,不是大紅大紫的。我定位非常清楚,我不是大師,不是經典,我起的什麼作用呢,我是讀者和經典之間的橋梁,我把你們帶到大師面前。我是橋梁,如果你們停在橋上就太可笑了,你們應該走到彼岸去」。

周國平說自己從來沒有抱著「為大眾解除困惑」這個目的去寫作,「我覺得我沒有這樣的使命,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其實我開始寫作,大量的情況是因為自己有困惑,我自己得想這個問題,自己有些問題想通了,把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結果寫下來」。

而對於有讀者將其作品歸結為心靈雞湯一類,周國平並不認同:「我覺得他們沒有好好讀我的書,沒有真正讀進去。我相信我的作品不是這麼回事。我覺得心靈雞湯是有現成的配方的,然後按照這個配方可以批量生產的。都是大同小異,一個小故事來一點小抒情,歸納出一些小哲理,基本就是這樣一類東西。」周國平表示,他的書與心靈雞湯關鍵的區別在於他的書是有他的問題的:「這個問題對於我來說是靈魂中的問題,我需要解決它的。所以我不能騙自己,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華麗的語言來哄自己。所以我必須要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你們看,我的文字是比較樸實的,沒有華麗的東西的,應該還是有內容的,不是那麼空洞的、大同小異的。」

不給孩子壓力,婚姻親密但不能無間

人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這是周國平的看法,他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周國平說自己是個很開明的家長,對孩子沒有很具體的要求,「我絕對不讓孩子成為我規劃的產品,我不對孩子的未來做一個具體的規劃,但是我有一個抽象的定位,要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要讓他有一個幸福的人生。為了做到這一點,在孩子小的時候,你就要讓他有一個健康的、幸福的童年。童年如果不幸福,充滿壓力和緊張的話,他將來在人生上也不大可能幸福。」

周國平說女兒從小學到中學,從來沒有上過課外班,最多是孩子自己喜歡,上上鋼琴課:「補課性的課外班從來沒上過,我也絕對不會讓她上。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一個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不取決於小學初中成績好不好。我不在乎孩子小時候的應試成績怎麼樣。現在我兒子特別不喜歡語文,成績相當差,但是我也不在乎,我唯一擔心的是這會對他的心理產生較大的壓力。我就告訴他,『我覺得語文能力是什麼呢,是一種表達能力。我兒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非常好,這就證明你的語文成績很好,考試成績不好,只是因為你有些字不會認不會寫而已。到了一定的時候,你都會寫,到時候你的文章也會寫得非常好』。」

周國平認為現在家長普遍的一種心態就是焦慮,「孩子的未來一半是掌握在上帝手上,人世間這些外在的遭遇,是誰都無能為力的,他會遇到什麼事,他是無法支配的,還有一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的心態,他的能力,我覺得這一點家長是可以有所為的,不能給孩子很多壓力,讓孩子焦慮,他的心態會不好,他的能力也未必會強,讓他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我覺得這一點特別重要。讓他有真實的能力,這樣的話,他將來就能自己去爭取幸福,或者能夠承受人生一定有的挫折和苦難。」

至於婚姻,周國平認為婚姻要親密但是不能無間,要有分寸感。「不管兩個人關係多麼親密,都要清醒的有個意識: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從這個意識出發,對對方一定要尊重。他不可能什麼都跟你一樣,他有他獨特的地方,有他的特點。對於對方和你的差異一定要尊重,尊重個體的差異,尊重對方的獨立性,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人生覺悟的問題、對人性的一個根本認識的問題。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就比較好解決了。」(文/張嘉)

相關焦點

  • 男人不能不讀王小波 女人不能不讀周國平?
    散文要「淡而有味」才好,如果「淡而無味」,就不是好散文了。   2004年出版的《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則是失敗之作。《自傳》中的周國平,顯然過於自信,過於孤芳自賞,就像一個美貌的少女面對自己的「倩影」,倒來倒去地反覆欣賞。比如書中提到某人對他的評價,說他是中國幾十年來唯一的哲學家,這就太自戀了嘛。周國平一貫推崇的「精神」、「靈魂」、「高貴」等品質在書中也十分稀缺。
  • 周國平:時下垃圾書眾多 望讀者多讀經典著作
    自認不是暢銷書作家:寫書為開導自己從最初的散文集《人與永恆》到後來著名的暢銷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最新結集成書的《人生不較勁》,文字真摯、親切,周國平散文風格大抵如此,用現在的話來說,屬於「治癒系」,曾有讀者將之比作「心靈雞湯」。
  • 周國平經典作品推薦,《智慧和信仰》最受讀者歡迎
    著有:《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採與形上學》,散文集《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隨感集《人與永恆》《風中的紙屑》《碎句與短章》,詩集《憂傷的情慾》,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等,譯有《尼採美學文選》《尼採詩集》《偶像的黃昏》等。
  • 周國平幸福哲學:寫最好的作品在最窮的時候
    我用文字留下了人生中的好滋味,各種人生感受。」周國平感慨,「生命中的好日子是留不住的,但我們可以用寫日記這種方式留住,你的經歷、感受和思考是最可靠的財富,日記會幫你保留這些。這時,一雙外界的眼睛睜著,心靈的眼睛也睜開了,你的生活會變得更超脫,你會看到一個更高的、理性的自我以及一個靈魂的自我。」
  • 心靈雞湯,是春藥還是嗎啡?
    我們不滿足於簡單評判心靈雞湯存在混亂的「邏輯謬誤」(如前後矛盾、捏造故事和斷章取義等),不魯莽地說心靈雞湯受眾就是「低智商」或「認知短缺」,也不輕易推測心靈雞湯就能「洗腦」。道理不複雜。在人類的知識體系中,從宗教、文學、歷史乃至到實驗科學,邏輯謬誤從來就不少,故意為之的也不是沒有,這不是心靈雞湯的本質不足或特徵。
  • 周國平推出旅行筆記《偶爾遠行》:每一次遠行,都是一次自我觀照
    周國平,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他的作品,不管是學術著作還是生活隨筆,都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愛。作為學者、作家,周國平的理性思考裡總有一種溫潤的感性力量。
  • 周國平: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安靜》是本散文集,它收錄了周國平1999年至2002年發表的文章。何為散文?周國平的定義是這樣的:「只要你不是寫詩和小說,不是寫論文,寫出來的就是散文。」周國平自稱寫了很久,直到人家稱他為散文作家,他才知道自己寫的是散文。這個定義好,但隨隨便便寫點什麼東西都可以稱為散文嗎?
  • 「夜讀」周國平:相貌和心靈
    >文丨周國平世上很少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相貌。在漫長的時間中,一個人的慣常的心靈狀態和行為方式總是伴隨著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表情,這些表情經過無數次的重複,便會銘刻在他的臉上,甚至留下特殊的皺紋。更加難以掩飾的是眼神,一個內心空虛的人絕對裝不出睿智的目光。我們大約都遇見過那樣的人,他們的粗俗一望而知,仿佛就寫在他們的臉上。
  • 我為什麼反對心靈雞湯?
    ■■■下面讓我們來看另一則例子: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漁夫說,洗耳恭聽。
  • 心靈雞湯被排斥,心靈毒雞湯大受歡迎,雞湯文經歷了什麼
    心靈雞湯曾經也是巔峰一個叫傑克.坎菲爾德的美國人,大半輩子過去了,依舊窮困潦倒。到了45歲的時候他用一張大紙。畫了張一萬美元大鈔票,掛在牆上,盯著看。緊盯目標,果然有用。查閱資料後,沒有找到這個所說的有用是什麼,我猜想大概是他找到了一條可以發家致富的道路。
  • 心靈雞湯
    雞湯,雞湯。自覺弱不禁風、過筋過脈的時候,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雞湯。永遠是那一口能溫暖心靈的雞湯。說起來這些年,心靈雞湯還是喝了不少。關於雞湯的製造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做雞湯,有的說是燉雞湯,有的說是煲雞湯,還有人說熬雞湯。
  • 心靈雞湯,我不喜歡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已經意識到會有一批雞湯文的擁泵非常的不滿,但是我不說不快。第一次聽見「心靈雞湯」,得追溯到高中時代,我的語文老師給我們分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心靈雞湯》,老師分享了幾句話,感覺寫得真好,要是用到作文上肯定給高分(抱歉,已經忘了是什麼味的雞湯了)。
  • 一邊暢銷一邊被罵 心靈雞湯是怎麼「熬」成的
    這不禁讓人很好奇:心靈雞湯書一邊被評價為文字蒼白、廉價、淺薄、矯情、浮誇、庸俗,另一邊又是暢銷的熱文;一邊大行其道,一邊又聽起來格調不高。這到底怎麼回事?心靈雞湯書到底是怎麼熬成的?雞湯原本不是壞東西,它可以滋補身心。給心靈熬的雞湯,什麼時候開始變味了呢?
  • 心靈雞湯的毒
    現在的網絡發達了,各種各樣的的短視頻應運而生,哪些所謂的心靈雞湯就應運而生,層出不容。其實我們,不必在意哪些心靈雞湯,你就當做看看罷了,沒有必要去當真,如果你當真你就真的輸了,按照那些心靈雞湯的說法,現在打工的人只能窮一輩子,我個人覺得說這個話的人,無非就是想博眼球罷了,吸引眾人的眼光罷了,打工掙錢就是現在大多數人,養家餬口的選擇,現在打工的人,一天掙個七八百的人,大有人在,就拿我身邊的人來說,我的一個朋友是乾電焊的,就是專門焊管道的,他一天工資1000多,雖然辛苦點,
  • 那些鍾愛心靈雞湯的人,沒能變得更好,不是雞湯無用,而是沒用對
    每天分享接地氣的生活情感故事和感想,你關注我,餘生我們一起走。文 | 左手執筆人活著,不僅需要糧食空氣,還需要精神和心靈食糧,比起書籍、音影類的精神食糧,心靈雞湯類的精神食糧,更容易被大家認可。心靈雞湯則以更容易打動人心,簡短,朗朗上口的優點,廣為流傳,特別是在人生不如意時,一句:「等我熬過這段苦日子,誰給的糖我都不要。」能讓一個心灰意冷的人,馬上元氣滿滿。而事實上,見過那些把這句「等我熬過這段苦日子,誰給的糖我都不要。」當座右銘的人,後來少有變得特立獨行的。
  • 張德芬:不要把"心靈雞湯"變成矯情的洗腦式口號
    帶新書《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亮相杭州  張德芬拿出「真正用心靈熬出來的雞湯」  □實習生 方婧瑜 通訊員 邵俊子  本報記者 王湛  早報訊 昨天,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的張德芬,帶著她的新書《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
  • 周國平:一個靈活的閱讀者
    周國平說:「研究哲學,其實有兩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對哲學有種領悟能力,沒有領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學術,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會有大成就。當然,閱讀對培養領悟能力很重要,以前的哲學大師都是一些領悟能力極好的人,閱讀他們的作品,你自己的悟性也可以被啟發出來。另外一個就是學者的功夫了。
  • 專訪周國平:網際網路時代尤需讀名著 把經典當閒書看
    他說,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尤其需要閱讀名著,「但我們一定不能把讀書當作功課去做,我一向主張要把經典作品當成『閒書』來讀。就像我曾經給一家書店題過一句話: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談閱讀:讀無用的書做有夢的人  相較於時下一些成名較早的暢銷書作家,周國平可算是有些「大器晚成」。
  • 我們「喝過」的心靈雞湯:很多都是假雞湯
    不是嗎?在社交化閱讀時代,這些年,我們「喝過」的心靈雞湯就不少。一碗碗雞湯端上桌,大家品得津津有味,可誰會知道很多都是假雞湯,而「偽名人心靈雞湯」就更典型。  1 只要是名人,躺著都中槍  也許從微信火熱的那一天開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就立刻化身為心靈雞湯高手了。
  • 心靈雞湯為什麼不管用?
    下面我們來思考兩個問題:心靈雞湯管用嗎?答案是:不管用。心靈雞湯一無是處嗎?答案是:並不是。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討這兩個問題。心靈雞湯不管用,現在已經幾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識。但很少有人思考心靈雞湯為什麼不管用,為什麼?因為心靈雞湯無法提供解決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