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智者對話,10分鐘讀懂一本好書,
點擊上方△書語人間關注我們喲!
這是書語人間為你解讀的第136本書
《親密關係續:無拘無束的關係》
今天,我們將繼續《親密關係續:無拘無束的關係》的共讀。
一個屋簷底下過日子,磕磕碰碰再所難免。
不過,就算是「小打小鬧」,結局也截然不同 —— 有的伴侶,是越吵越恩愛,有的伴侶,是吵著吵著就散了。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在作者看來,與關係裡兩人的「情緒成熟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讓我們先來看看,處在不同情緒成熟階段的人,都分別會怎樣看待和處理衝突吧?
01.
笑笑和遙遙的故事
故事一:
遙:吶,我好累呀。今晚我們出去吃飯,好不好?
笑:又出去?上周六不是才出去了嗎?
遙:哎呀,上周六是上周六,今天是今天?
笑:喂,我們說好一周一次的?
遙:那我可不管,人家很累呀。
笑:不去,要去你自己去。
遙:你什麼態度呀你?
一場衝突,即將抵達戰場。
故事二:
遙:吶,我好累呀。今晚我們出去吃飯,好不好?
笑:又出去?上周六不是才出去了嗎?
遙:哎呀,上周六是上周六,今天是今天?
笑:喂,我們說好一周一次的?
遙:那我可不管,人家很累呀。
笑:(轉身就走)
遙:喂,喂,喂,你等等我呀。
笑:(深吸一口氣)好吧,我陪你,記得,下不為例~
遙:耶!我就知道你對我最好了。
看著笑嘻嘻的遙,笑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苦笑(內心os:唉,這個反覆無常的女人,果然還是個寶寶。)
故事三:
遙:吶,我好累呀。今晚我們出去吃飯,好不好?
笑:又出去?上周六不是才出去了嗎?
遙:哎呀,上周六是上周六,今天是今天?
笑:喂,我們說好一周一次的?
遙:(低下頭,好像也對)(抬起頭)
笑:你怎麼了?突然不開心了~
遙:(抬頭,笑著說)走吧,我們回家吃飯~
笑:親愛的,我知道你很累,要不,明天?
遙:好,謝謝,親愛的,mua~
一場風波解除,兩人又可以愉快地玩耍了。
上面的三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了,處在不同的情緒成熟階段的兩人都分別是如何處理一場衝突的。
在第一個故事裡,兩人衝突出現的時候,都不願意坦誠地交流自己的感受,而是,選擇以攻擊,或是指責、批評、撤退等方式,表達了對另一半行為的抗議。
在第二個故事裡,衝突裡的兩人,開始進行了有限的嘗試,卻隨時做好了逃到盾牌後面,躲起來的準備。儘管最終以笑的妥協收尾,他卻並不開心,一晚上都是悶悶不樂的。
在第三個故事裡,衝突裡的兩人,開始學著去體諒對方的感受,主動與對方溝通,用衝突來增進兩人的關係。
02.
所謂的「合適」,就是「達成共識」 嗎?
在一起,既是一段浪漫關係的開始,也是一段束縛關係的開始。
換言之,一旦在一起,就意味著,你可以行使男朋友/老公的一切權利,而,我就可以行使女朋友/老婆的一切權利,坐上一條共同的小船,駛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然而,受限於各自的成長環境,兩個人心目中的「伴侶詞典」上對另一半的解釋,可能並不完全一致。
比如,在笑笑和遙遙的故事裡,遙遙所認為的「我工作壓力大,想要出去吃飯,而你,作為我的男朋友,要陪我」,在笑笑看來就是不合理的。
因為,在笑笑心裡,重要的是「既然我們說好了一周出去吃一次飯,那麼你我二人都不能違背這個約定。」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比如,遇到矛盾後,是先冷靜,還是把問題說開;家裡的錢誰來管;結婚後要不要與一方的父母同住;要不要孩子,什麼時候要孩子,要幾個孩子,等等。
一旦兩人在很多事情上,都無法達成一致,就像是一艘小船,一個人往左劃,一個人往右劃,哪裡都去不了,翻船是早晚的事情。
面對這個困難,大多數人會用下面3個方法,來解決。
第一個,是把責任推到這個「不合適」的另一半身上,與Ta結束關係。
畢竟,誰知道是不是下一個就合適了呢?結果,你猜怎麼了?—— 同樣的戲碼,在不同人的身上來回上演,直到意識到,解決問題的人,一直是自己。
第二個,是在關係裡尋找別的出口,用冷漠、撩騷、外遇、出軌等方式,來釋放一段關係裡的壓力。與第一種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極其自私,是對三個人,甚至三個家庭的傷害。
第三個,是通過養魚塘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為自己做出妥協。不過,儘管期待的是「左手鍾無豔右手夏迎春」,收穫的卻常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如果這三個方法,都是下下策,那麼,什麼才是正解呢?
03.
放下控制,悅見不同
一段情感關係裡,分歧,總是會被當作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特別是在
—— 性愛,如,頻率、風格偏好、互相愉悅;
—— 溝通方式,如,先哄先冷靜?;
—— 金錢,如,男主外女主內,還是AA制;
—— 孩子,如,管教方式、陪伴孩子的時間質量;
—— 姻親,如,過年回誰家、兄弟姐妹要借錢怎麼辦?;
—— 特殊性,如,我和工作到底誰更重要;
—— 生活習慣,如,雜亂無章vs井井有條、家務活的安排……
等7個方面。
一旦陷入僵局後,兩人會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儘管可能會出於對對方的不舍,暫時達成「休戰協議」,但是,兩人卻都悶悶不樂,並希望對方不要再堅持在相關議題上的立場。
長久以往,分手、分居、離婚,或是婚內離婚 —— 儘管保留著法律上的夫妻關係,或攻擊一觸即發,或彼此疏離,成為了最親近的陌生人。
讀到了你也許會覺得很可怕, 並渴望快快成長起來,但是,並不是你認為你應該成長,你就可以成長的。 觀念的改變,哪怕只在一夕之間,都離不開你的反覆斟酌,和打磨。
不信?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吧。
你認為,在關係裡,衝突必須要通過共識來解決,讓雙方完全滿意嗎?
在看到這個問題前, 靈遙也執意地認為,成長,就是耐心和包容度的提高,就是能夠在面對衝突時,和Ta一起商量出一個兩人都接受的解決方案。
並且,當我開始離開我的立場,走向Ta的時候,Ta如果對我有感情,也一定會做出同樣的舉動。 一旦Ta沒有給我想要的回應,要麼我就得想別的法子,要麼我就得躲回自己的舒適區裡。
當然,在過去的關係裡,我也和落筆一刀做過了大大小小的嘗試,然後發現,嗯,都失敗了。
更為糟糕的是,這些不成功的嘗試,都成了我們認為「對方不愛自己」的證據,加劇了這段關係的結束。
如果達不成共識,怎麼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需要堅持自己是對的,勝過你達成一致的渴望,那麼堅持自己是對的到底都給你帶來了什麼?
滿足?快樂?寧靜?被愛的感覺?
從過往經歷來看,真相往往是,短暫的快樂,和深深的內疚感—— 我竟然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惜去傷害一個愛我的人,讓他一次次的為我的任性做出妥協(嗯,對不起)。
(所以,你不肯理我是對的。)
另外,就算你當真是對的,為什麼需要如此猛烈地捍衛呢?難道它不能自發地證明它是對的嗎?
反覆思考這兩個問題後,我們會發現,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自以為是」這個小惡魔在搗蛋。
它,保護著你脆弱的自尊,讓你覺得所有的爭論和分歧都是在針對自己,加劇著你與另一半的分離。(對不起,我不該一遇到矛盾,就把你當成是問題的。)
當你放下了「自以為是」後,你會開始學著去尊重你與另一半的差異,並帶著欣賞的眼光去重新看待Ta,欣然地接受Ta的建議,就像你們剛剛認識的時候(嗯,我會乖乖聽你話的……)。
這時,你們便會沉醉在一段關係裡,在體驗到愛的聯結的同時,給予了彼此能贈予親密伴侶的最大禮物 —— 自由。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多少年來,找一個「聽自己話」的另一半,成為了很多人的渴望。
然而,我們每一個人,註定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成長體驗。就算是再深的感情,你也很難讓一個人去360°無死角地去接納另一個人的一切。
並且,出於對另一半這個特殊角色的依賴,我們總會希望Ta能夠聽我們的,然後以此來作為Ta是否還愛著我們的判斷標準。
但是,隨著你情緒的成熟,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單獨一人站在了自己的小船上,滿心歡喜地朝你的另一半揮手 —— 對方與你僅有一水之隔。
在這份清晰的了悟中,Ta是你的另一半,卻也不再是你的一部分。
你不再願意去操控對方,讓Ta來滿足你對重要性和歸屬感的需求,而是變得更加關注並支持彼此的喜好。
並且,當Ta選擇跟隨自己的偏好時,你會真正地支持對方,哪怕這意味著他們會離開你單獨航行,跟隨自己的偏好,去Ta任何想去的地方。
然而,做到這件事情並不容易。
儘管你不會在有一家店鋪時,跑去對你隔壁的那家指手畫腳,你卻很容易對你的另一半憂心忡忡,以,嗯,愛的名義。
所以,愛人前,請先學會愛己。
縱使一開始自由是嚇人的,會讓你出於恐懼躲回另一半所在的那條船上。但是,隨著你的情緒成熟,你會開始順其自然,隨之而來到激動 —— 有時是痛苦 —— 會創造你與另一半更深的聯結。
哪怕在現在的這個當下,Ta並不在你的身邊。
祝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