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大家越來越不愛參加同學聚會了?這裡面有一個比較隱蔽的原因:時間放大了變化,把每個人的成長速度清清楚楚地展示在我們面前——有的人早早觸碰了成長的天花板,不再成長;有的人已經站到很高的位置上,卻還在加速成長。這種差距太傷自尊了。
每個人都會碰到成長的天花板。它或高或低,或透明或清晰,決定了我們此生可以達到的人生高度。
人生的玻璃天花板
在常見的二元分類法中,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對一個人的發展空間影響最大。也就是說,一個人越是具備成長型思維,天花板就越高;越是具備固定型思維,天花板就越低。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來看看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取得怎樣的成就,然後搞清楚他們為什麼能夠取得很高的成就,最後衡量一下我們自己天花板的高度。
成長型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碰到困難不輕易退縮。相反,它鼓勵你擼起袖子,動手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有困難總是能夠馬上解決掉,他就總是會取得進步,取得一個又一個小的成就。然後這些小成就,就會慢慢積累起來,促成一個大成就。
碰到困難不退縮的第一個好處,是它可以讓一個人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情。
《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拉羅爾講了一個例子,特別令人深思:
丹齊格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讀研究生。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上數學課遲到了。他衝進教室後,抄下了黑板上的兩道作業題。後來做作業的時候,他覺得這兩道題非常難,花了很多天才解出來。最後他發現,原來這兩道題根本不是作業,而是兩道尚未解決的著名的數學難題。
丹齊格為什麼能夠用幾天的時間,就解決了兩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因為他沒有給自己設限,他不會因為這兩道題難得離譜就早早放棄。他碰到了難題時唯一想到的,就是馬上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
不自我設限,就不會有頭頂的天花板。就像那句勵志金句所說的:不試試,你怎麼知道自己做不到?
丹齊格面對超級難題沒有退縮,他做到了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解出了著名的數學難題。
碰到困難不退縮的第二個好處,是它可以讓一個人持續挑戰自己的極限,穩步提升發展空間。
與藉藉無名的丹齊格不同,麥可·喬丹是個大人物。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喬丹最初的起點比丹齊格還低。他也跟我們大家一樣,出身普通,天賦平平。
喬丹在高中時候就被校隊淘汰了。他回到家,鬱悶無比,覺得一切都沒有了意義。媽媽卻只跟他說了一句話:回學校,好好訓練。
喬丹聽進去了,他比之前加倍努力的練球,終於在籃球界嶄露頭角,這是喬丹的第一次極限挑戰。這次挑戰的成功說明一件事:只要勇於挑戰自己的極限,普通人也可以成功。
喬丹剛剛進入美職籃的時候,並不以技術見長。相反,他當時的標籤是「暴力扣將」。也就是說,他更多是依靠身體天賦得分的。
進入聯盟後,喬丹發現只會扣籃不靈了——職業選手不會像大學聯賽裡的對手那樣,給你輕易靠近籃框的機會。
不能得分怎麼辦?那就解決這個困難啊!扣籃不行,我就投籃。喬丹開發出了中投和背身單打技能,並且把這兩項美職籃裡幾乎人人都會的技能發揮到極限。經過多年的精進磨鍊,他成為美職籃技術派的代表人物,幫助打造了公牛王朝。這是喬丹的第二次極限挑戰,這讓他首次攀上了人生巔峰。
棒球場上的喬丹
後來喬丹從美職籃退役,決定去打職業棒球,這是他的第三次極限挑戰。大家紛紛勸他說:喬丹你太浪漫了吧!隔行如隔山啊!你在籃球界是大神,可你在棒球界是菜鳥啊!而且,這可不是從一家普通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普通公司,這是你是作為職業運動員,從一個世界頂級聯賽,跨越到另一個世界頂級聯賽啊!太難了!
可是喬丹很堅定。他真的通過艱苦訓練,成為一名棒球職業選手。大家想像一下這個場面——林丹退役後,成為江蘇遊泳隊的一名參賽選手——你就知道這個跨界的難度有多大了。
可喬丹偏偏就要挑戰這樣的困難,而且挑戰成功了。
喬丹解決困難、挑戰極限的表演還沒有結束。他後來意識到,棒球玩玩可以,籃球才是真愛。我要復出,我要重返美職籃!
可是因為年齡的關係,喬丹的身體機能已經退化了很多。在美職籃這樣身體對抗強度很高的地方,喬丹曾經的看家本領中投、背打都沒有那麼靈了,一時間喬丹又陷入了得分荒。
但是喬丹又一次令我們驚訝——身體不好了,我可以利用技巧!他開發出只屬於自己的殺手鐧:轉身後仰跳投。他跳起來後的後仰程度很厲害,有時候你甚至感覺他是躺著投籃的。這樣,防守球員就很難幹擾到他。所以喬丹相當於用不同的思路,解決了對抗強度的問題,解決了不能穩定得分的問題。
躺著投!
不僅如此,喬丹意識到只有自己好還不夠,球隊奪冠的困難依然很大。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和激情,去帶動隊友,做他們的精神領袖。然後,他和球隊又拿到了3個總冠軍戒指。這是喬丹第四次成功挑戰極限。
喬丹的故事怎麼講都透著神奇。熟悉喬丹的人都知道,他的極限挑戰可不止這四次。他就是喜歡解決難題,解決難題令他痴迷。如果沒有難題,他甚至不惜去創造一個,絲毫不給自己的成長設限。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不允許任何天花板出現在自己的頭頂。如果有,那就打破它。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也可以持續挑戰自己的極限,獲得令自己吃驚的成就。
通過丹齊格和喬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成長型思維有助於提高我們的人生高度,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不自我設限,喜歡挑戰困難,喜歡挑戰極限。可是,這個回答還可以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他們喜歡挑戰困難,喜歡挑戰極限?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卡羅爾沒有做出明確的回答。不過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找到解釋——喜歡挑戰,喜歡成長的感覺,其實是內驅力的表現,它是一種自我決定論。
自我決定論是由兩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察·瑞安提出的,它關注的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動機。
這套理論認為,人有三個與生俱來的需求,分別是:自主、勝任和關聯。
自主的意思是,人需要對環境和自我有較強的掌控感;勝任的意思是,人通過操控環境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關聯的意思是,人需要和周圍的人產生聯繫,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
我們看,自我決定論者通過自主和勝任獲得的,其實都是一種掌控感。甚至關聯產生的歸屬感,也是一種掌控感。掌控感是自我決定論者最看重的,所以哪吒才會喊出那句豪氣無邊的話來: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的命,我來安排
這正是自我決定論者的最強宣言,他們相信,連命運都是應該由自己來親自掌控的。
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帶著強烈的自我決定論的色彩——他們相信人的能力並不是天賦決定的,能力可以隨著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所以成長型思維的人壓根就不信命,哪吒會拒絕接受上天的安排。
他們只相信,努力了,就可以扭轉一點命運;堅持的久了,就可以逆天改命。連註定會發生的事情都可以逆轉。
但哪吒畢竟是虛擬人物,說服力或許不夠,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飾演過電影《超人》的大帥哥克里斯多福·裡夫,不幸在一次賽馬比賽中摔傷頸椎,導致全身癱瘓。任何人遭受這種打擊後,都會陷入無盡的消極情緒中走不出來,但是裡夫沒有。他很快開始艱難的復健訓練計劃,用電擊刺激的幫助,來活動所有癱瘓的身體部位。
連醫生都覺得裡夫這樣做毫無意義,以為他只是還處於重大創傷後「不承認現實」的階段。
但是裡夫沒有放棄。堅持復健五年後,他可以活動了。先是手指,後來是胳膊,再後來是腿,最後是整個軀幹。大腦掃描顯示,他的大腦又可以向身體發送信號了,身體也有所回應。
裡夫改變了科學對神經系統的整個認知,醫學界也對人體的恢復潛力有了新的認識——裡夫有可能是在「代償效應」的幫助下,重新建立了神經通路,繞過了原有的負責控制身體的中樞神經網絡。
裡夫在康復期間寫了自傳《克里斯多福·裡夫的生涯和勇氣》,執導電影《黃昏時刻》,最後還重返螢屏,參加了《後窗》一片的演出,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評價。
裡夫是我能夠看到,最接近「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個宣言的人。由他飾演超人,真是一種天意,他對得起自己塑造的這個角色。
誰來拯救命運?放著我來
而在人生尺度上,我命由我,還是我命由人,會帶來最大的人生分野,讓每個人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自我決定論者相信我命由我,他們永遠不會停下挑戰的腳步。他們會習慣性地向內看,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遇到困難,那就解決困難。一個辦法不行,那就再想一個辦法。直到難題最終得到解決。
自我決定論,就是成長型思維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提高人生高度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