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天花板有多高,我自己來設定

2020-09-02 獵旗飄

你有沒有發現,大家越來越不愛參加同學聚會了?這裡面有一個比較隱蔽的原因:時間放大了變化,把每個人的成長速度清清楚楚地展示在我們面前——有的人早早觸碰了成長的天花板,不再成長;有的人已經站到很高的位置上,卻還在加速成長。這種差距太傷自尊了。

每個人都會碰到成長的天花板。它或高或低,或透明或清晰,決定了我們此生可以達到的人生高度。


人生的玻璃天花板


在常見的二元分類法中,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對一個人的發展空間影響最大。也就是說,一個人越是具備成長型思維,天花板就越高;越是具備固定型思維,天花板就越低。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來看看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取得怎樣的成就,然後搞清楚他們為什麼能夠取得很高的成就,最後衡量一下我們自己天花板的高度。

成長型思維可以幫助你取得很高的成就

成長型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碰到困難不輕易退縮。相反,它鼓勵你擼起袖子,動手解決問題。如果一個人有困難總是能夠馬上解決掉,他就總是會取得進步,取得一個又一個小的成就。然後這些小成就,就會慢慢積累起來,促成一個大成就。

碰到困難不退縮的第一個好處,是它可以讓一個人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情。

《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拉羅爾講了一個例子,特別令人深思:

丹齊格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讀研究生。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上數學課遲到了。他衝進教室後,抄下了黑板上的兩道作業題。後來做作業的時候,他覺得這兩道題非常難,花了很多天才解出來。最後他發現,原來這兩道題根本不是作業,而是兩道尚未解決的著名的數學難題。

丹齊格為什麼能夠用幾天的時間,就解決了兩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因為他沒有給自己設限,他不會因為這兩道題難得離譜就早早放棄。他碰到了難題時唯一想到的,就是馬上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

不自我設限,就不會有頭頂的天花板。就像那句勵志金句所說的:不試試,你怎麼知道自己做不到?

丹齊格面對超級難題沒有退縮,他做到了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解出了著名的數學難題。



碰到困難不退縮的第二個好處,是它可以讓一個人持續挑戰自己的極限,穩步提升發展空間。

與藉藉無名的丹齊格不同,麥可·喬丹是個大人物。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喬丹最初的起點比丹齊格還低。他也跟我們大家一樣,出身普通,天賦平平。

喬丹在高中時候就被校隊淘汰了。他回到家,鬱悶無比,覺得一切都沒有了意義。媽媽卻只跟他說了一句話:回學校,好好訓練。

喬丹聽進去了,他比之前加倍努力的練球,終於在籃球界嶄露頭角,這是喬丹的第一次極限挑戰。這次挑戰的成功說明一件事:只要勇於挑戰自己的極限,普通人也可以成功。

喬丹剛剛進入美職籃的時候,並不以技術見長。相反,他當時的標籤是「暴力扣將」。也就是說,他更多是依靠身體天賦得分的。

進入聯盟後,喬丹發現只會扣籃不靈了——職業選手不會像大學聯賽裡的對手那樣,給你輕易靠近籃框的機會。

不能得分怎麼辦?那就解決這個困難啊!扣籃不行,我就投籃。喬丹開發出了中投和背身單打技能,並且把這兩項美職籃裡幾乎人人都會的技能發揮到極限。經過多年的精進磨鍊,他成為美職籃技術派的代表人物,幫助打造了公牛王朝。這是喬丹的第二次極限挑戰,這讓他首次攀上了人生巔峰。


棒球場上的喬丹


後來喬丹從美職籃退役,決定去打職業棒球,這是他的第三次極限挑戰。大家紛紛勸他說:喬丹你太浪漫了吧!隔行如隔山啊!你在籃球界是大神,可你在棒球界是菜鳥啊!而且,這可不是從一家普通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普通公司,這是你是作為職業運動員,從一個世界頂級聯賽,跨越到另一個世界頂級聯賽啊!太難了!

可是喬丹很堅定。他真的通過艱苦訓練,成為一名棒球職業選手。大家想像一下這個場面——林丹退役後,成為江蘇遊泳隊的一名參賽選手——你就知道這個跨界的難度有多大了。

可喬丹偏偏就要挑戰這樣的困難,而且挑戰成功了。

喬丹解決困難、挑戰極限的表演還沒有結束。他後來意識到,棒球玩玩可以,籃球才是真愛。我要復出,我要重返美職籃!

可是因為年齡的關係,喬丹的身體機能已經退化了很多。在美職籃這樣身體對抗強度很高的地方,喬丹曾經的看家本領中投、背打都沒有那麼靈了,一時間喬丹又陷入了得分荒。

但是喬丹又一次令我們驚訝——身體不好了,我可以利用技巧!他開發出只屬於自己的殺手鐧:轉身後仰跳投。他跳起來後的後仰程度很厲害,有時候你甚至感覺他是躺著投籃的。這樣,防守球員就很難幹擾到他。所以喬丹相當於用不同的思路,解決了對抗強度的問題,解決了不能穩定得分的問題。


躺著投!


不僅如此,喬丹意識到只有自己好還不夠,球隊奪冠的困難依然很大。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和激情,去帶動隊友,做他們的精神領袖。然後,他和球隊又拿到了3個總冠軍戒指。這是喬丹第四次成功挑戰極限。

喬丹的故事怎麼講都透著神奇。熟悉喬丹的人都知道,他的極限挑戰可不止這四次。他就是喜歡解決難題,解決難題令他痴迷。如果沒有難題,他甚至不惜去創造一個,絲毫不給自己的成長設限。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不允許任何天花板出現在自己的頭頂。如果有,那就打破它。即便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情,也可以持續挑戰自己的極限,獲得令自己吃驚的成就。

為什麼成長型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提升人生高度?

通過丹齊格和喬丹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成長型思維有助於提高我們的人生高度,因為成長型思維的人不自我設限,喜歡挑戰困難,喜歡挑戰極限。可是,這個回答還可以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他們喜歡挑戰困難,喜歡挑戰極限?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卡羅爾沒有做出明確的回答。不過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找到解釋——喜歡挑戰,喜歡成長的感覺,其實是內驅力的表現,它是一種自我決定論。

自我決定論是由兩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察·瑞安提出的,它關注的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在心理動機。

這套理論認為,人有三個與生俱來的需求,分別是:自主、勝任和關聯。

自主的意思是,人需要對環境和自我有較強的掌控感;勝任的意思是,人通過操控環境達到預期目的的能力;關聯的意思是,人需要和周圍的人產生聯繫,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

我們看,自我決定論者通過自主和勝任獲得的,其實都是一種掌控感。甚至關聯產生的歸屬感,也是一種掌控感。掌控感是自我決定論者最看重的,所以哪吒才會喊出那句豪氣無邊的話來: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的命,我來安排


這正是自我決定論者的最強宣言,他們相信,連命運都是應該由自己來親自掌控的。

成長型思維的人就帶著強烈的自我決定論的色彩——他們相信人的能力並不是天賦決定的,能力可以隨著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所以成長型思維的人壓根就不信命,哪吒會拒絕接受上天的安排。

他們只相信,努力了,就可以扭轉一點命運;堅持的久了,就可以逆天改命。連註定會發生的事情都可以逆轉。

但哪吒畢竟是虛擬人物,說服力或許不夠,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飾演過電影《超人》的大帥哥克里斯多福·裡夫,不幸在一次賽馬比賽中摔傷頸椎,導致全身癱瘓。任何人遭受這種打擊後,都會陷入無盡的消極情緒中走不出來,但是裡夫沒有。他很快開始艱難的復健訓練計劃,用電擊刺激的幫助,來活動所有癱瘓的身體部位。

連醫生都覺得裡夫這樣做毫無意義,以為他只是還處於重大創傷後「不承認現實」的階段。

但是裡夫沒有放棄。堅持復健五年後,他可以活動了。先是手指,後來是胳膊,再後來是腿,最後是整個軀幹。大腦掃描顯示,他的大腦又可以向身體發送信號了,身體也有所回應。

裡夫改變了科學對神經系統的整個認知,醫學界也對人體的恢復潛力有了新的認識——裡夫有可能是在「代償效應」的幫助下,重新建立了神經通路,繞過了原有的負責控制身體的中樞神經網絡。

裡夫在康復期間寫了自傳《克里斯多福·裡夫的生涯和勇氣》,執導電影《黃昏時刻》,最後還重返螢屏,參加了《後窗》一片的演出,獲得了相當不錯的評價。

裡夫是我能夠看到,最接近「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個宣言的人。由他飾演超人,真是一種天意,他對得起自己塑造的這個角色。


誰來拯救命運?放著我來


而在人生尺度上,我命由我,還是我命由人,會帶來最大的人生分野,讓每個人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自我決定論者相信我命由我,他們永遠不會停下挑戰的腳步。他們會習慣性地向內看,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遇到困難,那就解決困難。一個辦法不行,那就再想一個辦法。直到難題最終得到解決。

自我決定論,就是成長型思維為什麼能夠幫助我們提高人生高度的秘密。

相關焦點

  • 成長型思維:厲害的人都是成長型思維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不是來跟大家盛雞湯的,這不是咱們的style,乾貨日記只有一個東西,叫做價值。以前我也挺迷惑的,「努力」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能成就我?後來我在《終身成長》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叫做「成長型思維」。
  • 《終身成長》打造一支有成長型思維的團隊
    比爾·蓋茨說:「我愛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它不僅提供了理論,還闡明了方法。德韋克幫助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轉為為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方法表明,僅僅對成長型思維模式進行一番深入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徹底改變。」
  • 固定型思維,殺死愛情的兇手 | 成長型思維,拯救愛情的法寶
    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練習來改變。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無論現在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們都會堅持不懈提升自己,讓自己如同蒼天大樹一樣茁壯成長。
  • 成長型思維,使婚姻變得更美好
    我觀察、接觸了50對夫妻,我發現,他們擁有一個思維上的共同點。有這樣思維的人,婚姻都不會差。何止婚姻,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孩子的教育也相當不錯。這種思維方式,叫作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總是在擴展自己的能力,拓寬自己的邊界。和成長型思維相對的,是固定型思維。如何分辨你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 《終身成長》:以成長型思維經營婚姻,破除阻礙親密關係的壁壘
    如果伯納德擁有成長型思維,那麼結局很可能是:他潛心研究奮起直追,用實力向給自己打低分的人證明自己。然而作為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這區區2分足以讓他的世界觀崩塌,自尊心瓦解。相反對於成長型思維的人,挫折只是促進他們前進的動力之一,他們會越挫越勇。3. 對人際關係的選擇不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只願意跟弱於自己的人交往,這樣才能維護他們的自尊心,「你越差,我越好」。
  • 學會《終身成長》,運用成長型思維,維繫幸福婚姻
    看《終身成長》的這本書的時候,我越看越有味,它仿佛打開了我們的世界觀,讓我更加明白很多事情的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也明白了用固定型思維去解決問題,只會讓人止步不前,甚至還會越陷越深,尤其是在解決婚姻問題的方面。接下來,我將從婚姻關係的角度出發,從婚姻生活難以維持的原因、認清自己的思維模式、用成長思維來解決婚姻危機三個方面來分析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價值意義。
  • 《終身成長》day10-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友好關係的基礎
    2020.2.10-day10-《終身成長》閱讀內容:第175-207頁,第六章的《人際關係:關於相處的思維模式》閱讀主題: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友好關係的基礎三個問題:1、當你遭遇拒絕的時候,是如何解決的呢?2、想一想身邊朋友的經歷,婚姻關係究竟應該如何維繫?3、為什麼你可以和現在的朋友變得親密無間?
  • 多看書,我才發現原來我也是擁有固有型思維的人 文/軍豪君
    這是我在看完《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準備拆解這篇文章的第一個感想。全書皆是以兩種思維模式下人類的反應模式為對比來展開論述的,這也讓我徹底明白原來我就是人家所說的具備固有型思維的人。都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本書就是通過對比在不同思維模式下,孩子們對待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她)們所採取的措施。
  • 成長型思維: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靈藥,只需4招助你走出生活困境
    在《歡樂頌》中,面對原生家庭的束縛,樊勝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的成長和強大,而是按固定型思維模式,把希望寄託於男人的身上,一心想要靠走捷徑實現脫貧脫家困境。於是她一門心思收拾打扮自己,樂於逛唯品會買一些打折包包裙子,把自己打扮的漂亮經常參與各種社交名流聚會,盼望找到一個金龜婿,一個有車有房的男孩子來為她的青春買單,把自己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另一半上。
  • 三個建議讓你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突破自我
    一、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打破慣性思維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過這樣的體驗嗎?別人徵求你的意見時,你喜歡說隨便,都可以,你定吧。遇到挫折時會產生強烈的指責:我是個失敗者,我太差勁了,我就不應該浪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辦這件事......怕犯錯,於是不敢去做更多的事情。
  • 擁有成長型的思維和堅定不移的態度,才能決定人生的格局
    因此,擁有成長型思維,拓寬自己的思路,還要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人生的逆襲和人生的無限可能。其實,這兩種做法的區別,就是是否擁有成長型思維。當大家發現,自己特別努力的時候,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會出現功虧一簣的情況。拿減肥這件事兒來說,我今天一天都在控制自己的飯量,多喝水,多運動。
  • 學會用成長型思維,才是關鍵
    文/學乃身之寶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身邊很多優秀的人,反而很自卑。我的一個師姐就是這樣的人。她是高校教師,長得也很漂亮,家境也不錯,但因為不夠自信,與男生接觸時放不開自己,感情上一直沒有收穫。剛開始的時候,我還覺得她心氣兒高,要求高,結果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 成長型思維模式帶來的啟示——3個重要區別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固定型思維的人雖然並不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卻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他們所擁有的才能就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拒絕成長。迷惑的表象背後不同的本質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和固定型思維的人相比,他們會有哪些不一樣的表現呢?
  • 經營兩性關係需要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
    書中金句1.關係都會讓你越來越了解自己,你會漸漸看到適合自己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2、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來保持不脫軌,將伴侶聚在一起和將他們分開的兩種力量之間,永遠存在一種張力。3、不努力的兩性關係是難逃一死的,是不健康的。4、在一段關係中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能夠擺脫責備,去理解問題,並嘗試著去修復它--共同修復它。
  • 《終身 成長》:成長從改變思維開始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做事注重過程而非結果,同樣學習寫作,他會告訴自己正是因為不會才需要學,誰都是從不會到會的;不滿足於現狀,積極好學,願意關注嘗試新事物,就像我們鏡姐夢想領讀會的會長們很多都有自己主業,他們有的是老師、有的是公務員、還有的是上市公司的產品設計師,他們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利用閒暇時間把愛好做成了自己的副業,因為在這個社會你多一項技能就多一份實力抵禦風險;遇到和自己認知不同的觀點
  • 用成長型思維尋找成功之父——寫給沮喪、迷茫、痛苦的人
    其實另一半前一段時間已經看過,並寫了一篇心得體會,我也大概了解書中所說的主要內容,就是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會給人生帶來不同的結果。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怎麼擁有成長型思維?既然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和強化學習來提升,那就不要因為失敗而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行。
  • 如何才能成為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呢?
    人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真正的感受壓力帶來的焦慮,才能讓人積極的思考,具有危機意識的活在激烈的競爭中,在不斷地追趕中實現自我價值,磨練自身的意志,堅定自己的目標,只有經過風霜的花朵才能在懸崖峭壁綻放,才能逼迫自己轉換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勇敢坦然的迎接挑戰,不言放棄的披荊斬棘。
  • 二胎家庭,怎樣輕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時候,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想要同樣的精力養育好兩個娃,我應該怎樣做呢?在這期間我對兩個娃的年齡差計算了一番,並開始尋求合適的方法。我開始更注重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給兩個娃樹立榜樣,並想通過她將來成長過程中最親密的夥伴——姐姐,去影響她。於是,在二娃生下來其間,我讓更多人,包括爸爸、姐姐、爺爺奶奶和鄰居等,都參與了她的成長。
  • 真正優秀的人,都具有「指數型思維」
    這並非意味著他情商高,相反,他不苟言談,即使在創業過程中,也從不有意識地進行任何主動社交。坦白講,在他剛創業那會兒,周圍很多人都像我一樣,壓根兒並不認為他能做到多大,也不覺得他有什麼超出常人的能力。反之,如果你想要做大10倍、甚至100倍,那你就不得不擺脫這種線性成長,讓自己重新思考,跳入一種叫做「指數型」的成長模式。
  • 僵固型思維:為什麼你會活在別人的評判中?【轉:陳海賢】
    今天我們所講的僵固型思維,就是要告訴你,能力並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麼看待能力,要比能力本身更重要。僵固型思維導致「脆弱的高自尊」在講僵固型思維前,我先講個故事。這就是僵固型思維的特點。相反,表揚「努力」卻暗示著:人的能力並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並不固定,他們不需要有證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專注到努力本身。關注自我證明,還是關注能力成長,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重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