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只想驗證他們既有的知識和經驗。
有另一群人:我想要獲得那些能挑戰我既有認知的想法。
我們很多時候,活了第一群人的樣子,但是當身邊越來越多另外一群人的時候,我們也慢慢變得越來越去靠近那些挑戰我們既有認知的想法和事物了。
除了大量地吸收新知識之外,有一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批判性思維。
我尋找了審視思考的關鍵問題,關鍵問題清單來自於蔡鈺女士,平時既可以應用在審視自己的思考,也可以用在一個對外部觀點時,我們進行的獨立思考判斷:
1、你面對的觀點是什麼?這是一個推斷?一個猜想?還是一個感覺?真實程度如果是10分的話,你打幾分?
2、審視這個觀點,對我重要嗎?這個幫我判斷值不值得投入思考成本。我也可以反過來問自己:我要審視這個觀點的目的是什麼?
3、這個結論是在回應論題嗎?這是我在自我判斷,論題與結論是否匹配,結論有沒有偷換。
4、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這是在幫我在審視論證過程是否嚴密。關於論證,值得追問的問題還有:論證用到的證據符合事實嗎?論證過程中用到的推理符合邏輯嗎?
5、思考過程中,有沒有什麼概念的意思不夠明確?
這在幫我判斷,關鍵概念的定義分歧會不會影響結論。
6、思考過程中用到了哪些隱藏的假定?
這是在幫我判斷,隱藏的假定會不會動搖論證的可靠性。關於預設,還有幾個追問:
A 這個預設與我們的個人經驗衝不衝突
B這個預設跟我們的背景知識衝不衝突
C這個預設來自於哪裡?來源可靠嗎
7、換一種立場,你的結論會不同嗎?
這是幫我在判斷,立場是否會影響思考。關於立場,我也可以問:換一種情況,我是否能保持同樣的立場和態度?
8、換一種立場,你的結論會不同嗎?
這是幫我在判斷,信念是否有影響我的思考。
9、換一種情緒或欲望,你的結論會不同嗎?
這是幫我在判斷,情緒和欲望是否在影響思考。關於情緒和欲望,可以用這個問句來排除:一段時間後,你有沒有可能為此刻的判斷與決策後悔。
10、這個結論,是不是只在某些邊界內適用?
這是幫我在意識到,這段思考可能存在局限性。這個局限性,我們值得追問的問題是:
A放到更大的格局或者更高的維度上還適用嗎
B這個結論放在300年前或者300年後,還適用嗎
獨立思考判斷的本身,就是區分,剔除周遭所有的僥倖或者水份,就事件的本身來判斷事件,既不是思想,也不是情緒,還不是判斷,就是實打實地發生的事情,事情背後的邏輯與原理。索性,自己不要輕易下決定,下決定前,前後左右都考慮、排除充分;又或者,到了快速容錯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要秒化批判性思維,在事件入眼的時候,心腦即有算法邏輯來判斷、穿透事情的本質,不給自己的情緒、感受留空間,慎獨前行,直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