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80年代有一首老歌叫作《跟著感覺走》,曾經風靡大街小巷。感覺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種能力,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直接的反應,是我們的一種本能。感覺是自發產生的,它讓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惡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下來。
現在社會已經發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存已不再是問題。但感覺一直在發揮著它的作用,當別人傷害到我們時,我們會痛苦和憤怒。這是感覺在提醒我們要遠離或解決這些傷害。它現在依然是對我們的一種保護。
別外,感覺還給了我們做事的熱情,這能幫助我們完成艱巨的工作,支撐著我們堅持下去。
但感覺終究只是一種未經思考的反應,它在保護我們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困擾和麻煩。
感覺從來都不是思考的一個好的替代品,因為感覺靠不住。但感覺卻可以和思考作互補。感覺帶有自發性,是促使我們去研究一個問題的動力。然後運用思考這個工具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審視結論是否正確。
簡單來說,感覺和思考的關係就是:感覺需要檢驗才能信賴,而思考是檢驗感覺最可靠的方法。
有人會說,感覺會出錯,思考同樣也會出錯啊。是的,思考並不能保證百分百的正確。但是,儘管如此,它依然是我們人類可以掌握的最可靠的行動指南。
思想懶惰是人的天性。與自發的感覺相比,思考需要系統化的方法才能克服思想上的懶惰,讓它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這本書,就是系統的指導我們怎樣學會正確有效的思考方法。思考分為兩大類:創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批判性思考。
那什麼是批判性思考呢?批判性思考的本質就是評判,就是通過提問,來不斷地探研追尋問題的答案。當別人提出一個想法時,你不要馬上就是相信,而應該先質疑,然後通過自己的一番思考,再來確定對方說得對不對。如果自己決定不了的,就要去求助了專業人士,或是自己去查找資料。
比如:有一些人說,上大學不值得,因為很多沒上過大學的人,賺的錢比上大學的人還多。有些上大學的人,甚至去做了保安,去送外賣。
對於這樣的說法,首先我們要想一想,他們說的這些現象,是個別特例,還是普通存在。如是特例,是有極少數的情況,那這個結論就不值得相信。另外,還要想一想,難道上大學就只是為了多賺錢嗎?即使賺不到錢,知識的積累,素質的提高,這些不也是一種收穫嗎?這些總會在你以後的生活中幫到你的。經過你的這一番思考和追問,你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的說法是一種偏見,是不正確的。
書中對比了批判性思考者與非批判性思考者在對待問題時的不同態度和做法。
作為一個批判性思考者,通常具有下面這些特性:
而與此對應,非批判性的思考者,通常是這樣的:
這兩者對比的很明顯,一下子就能看出正確的思考方法應該是什麼樣的。你也可以對比一下自己,看看有沒有踩過一些坑。
一個好的思考者,能對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以控制。會引導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受其控制。對於任何思想觀念,他們在未驗證之前,一律保持懷疑的態度,決不輕易的接受和認可。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把這種心智約束等同於自由,他認為沒有心智約束的人不是一個自由的人,而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