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泰國的公益廣告。
有一位店主每天早上,都看到一個乞丐睡在自家店門前,乞丐身上令人作嘔的味道,讓店主心情極差。店主很氣憤,每次都很無情地把乞丐趕走。直到有一天,乞丐不再出現了,店主調看了監控,發現乞丐每晚都義務替他看店,趕走滋事的人。
知道真相後,店主悔恨不已……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思維,來推斷一件事情。而往往就是這種推斷,讓我們誤解了他人。
《呂氏春秋》裡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一次被困於陳蔡兩國之間,餓了整整7天。
弟子顏回好不容易討到一些米回來煮,快熟時,孔子聞到香味,不由地抬起頭,剛好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
飯煮了,孔子想試下看顏回會不會說真話,就說:「剛剛夢見先人了,這一鍋米飯還沒動過,先拿去供奉先人之後我們再吃吧。」
顏回連忙說:「不可以,這飯已經被我吃過了。燒飯時,有些菸灰掉進去鍋裡,我用手撈出來,覺得丟掉可惜,便把弄髒的米飯吃了。
孔子聽完恍然大悟,為自己冤枉了顏回,感到非常慚愧。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暈輪效應」,指的是我們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偏概全,以點概面,就像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暈輪模糊不清的現象。
當我們沒有看到全貌前,不要輕易對一個人,一件事,下結論。
想要真相浮出水面,往往需要多點耐心去等待。
《弟子規》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每個人都有自尊的,沒有人願意自己的缺點、短處和隱私,弄得人盡皆知。
不捅破最後的一層窗戶紙,才是與人相處之道。
作家甘北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高中時期,有一位同學的爸爸,是銀行的保安。
青春期的孩子多數都比較敏感和自卑,每次有人問她爸爸的職業,她都說在銀行上班。
有時甚至會刻意強調,爸爸是櫃檯的職員,還說大家需要換零錢,都可以找她幫忙。其實,班上的同學都知道,她爸爸是保安。可是,沒有一個人拆穿她。
高中三年,大家好像約好似的,都用這種沉默的方式,保護著一個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這位同學長大後,不僅大方談起父親的職業,也特別感激同學們,當年守護她的自尊,沒有戳破她的謊言。
作家蕭蕭依凡說:「所謂情商高,從來不是會說話這麼簡單,而是懂得在什麼時候閉嘴,把自己看穿的那部分放在肚子裡,保全別人的面子。」
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看破不說破,給人臺階下,總會給人如沐春風般溫暖。文/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