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野馬」的徐志摩,散文寫的形散神更散,好友卻說:跑出了天才

2021-01-15 蕭硯歌

楊振聲先生曾寫過一篇悼念徐志摩的文章:《與志摩最後的一別》,他在文中曾說:

「至於他那『跑野馬』的散文,我老早就以為比他的詩還好……比之於詩,正因為散文沒有形式的追求和束縛,所以更容易表現他不羈的天才吧。」

而且徐志摩也把自己的筆,說成是「最不受羈絆的一匹野馬」。

在他的散文代表作《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大跑野馬的徐志摩,就跑出了他的個性氣質,跑出了他的天分才氣,跑出了他的藝術特質,跑出了他的全部可愛之處。

徐志摩塑像

01 為何說《我所知道的康橋》是「跑野馬」

從初中開始,我們學習散文的時候,老師就教導我們:散文是「形散神聚」,可這篇文章卻是「形散神更散」。

可以說,在散文寫作中,凡是老師告誡我們應極力避免的,徐志摩差不多都滿不在乎地違反了:

沒有主題上的升華;沒有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隨意離題萬裡;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相同的細節或意象;毫不顧忌文風的富奢與華麗;洗鍊和文筆的克制對他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他到處觸犯禁忌,隨意「踐踏」散文規範,以漫不經心開始,以滿載而歸結束。林語堂評價徐志摩說:

「其散文尤奇,運句措辭,得力於傳奇。」

或許,我們對這篇文章產生「跑野馬」的感覺,恐怕就主要生發於這一個「奇」字裡。

這篇文章是徐志摩對母校的紀念文。然而,有多少人敢於設想,一篇獻給母校的文章可以這樣寫?

全篇洋洋灑灑六七千字,卻僅用不到1500個字的篇幅交待一下留學經過,便把其餘所有的文字都送給了康河風光。

徐志摩之於康橋,遠非一般的母校關係,如他自己所說: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發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胚胎的。」

既然是靈魂洗禮的聖潔之地,文章主題的提煉和深化通常就要從這裡開始了:洗禮的啟示,深沉的自省,最終升華為深厚的意蘊。

但文章中,除了一再感受到作者獨處康河風光時的痴迷情懷外,我們簡直就辨不出其情思脈絡,究竟還有什麼厚重的主題。滿篇的「單純淺顯」、「散亂無序」,但同時又是那麼的豐厚飽滿、情意深長。

康橋風光

一般而言,主題的淺薄散亂必然導致敗筆,但惟有徐志摩似乎例外。先說什麼,後說什麼,起承轉合,層層引伸,這本是結構篇章的最基本道理。

但這篇文章之「跑野馬」,並不在於它是大開大合,快速遞進;或是出神人化,曲徑通幽;它是如此散漫無羈,自由放縱,以至於我們找不出合乎定義的明顯結構。

讀這篇散文,就像是在一處森林公園裡繞圈子,從介紹康河上遊的景色起,差不多幾段之內就基本上展示出,我們在最後一段也同樣能夠發現的東西。

事實上,由於缺乏結構意義上的邏輯聯繫,許多段落部分完全可以相互置換,就像逛街時可以隨便從哪個地方走起。但散漫無羈中卻又不顯雜亂無章,仿佛文章本來就應該這樣寫起。

而且,通常說來,寫作中的某個細節或意象無緣無故地重複兩次,便顯多餘;重複三次,就是囉嗦。但在這篇散文中,類似重複何止兩三次。

康橋風光

比如,講他自己在大自然懷抱中讀書、做夢的地方至少三四處,涉及凝神諦聽或痴望這一意象的更不下四五處。

讀這篇文章時,我們好像反反覆覆地出沒於各種似曾相識的自然景物間:

在康河上遊的星光下聽「近村晚鐘聲」,在中途樹林間聽「曉鍾和緩的清音」,在結尾處仍是面對著「晚鐘撼動的黃昏」。

我們會碰到一個又一個的黎明黃昏,結識了一處又一處的花香鳥語,奇怪的是,我們卻始終樂此不疲,並不覺得累贅厭煩。

康橋風光

在別人是難逃絮絮叨叨印象的地方,徐志摩卻有本事把它變成,能一而再再而三欣賞的絕妙景致。

另外,濃麗華美的語言風格歷來都不會被置於渾樸清雋之上;而惜墨如金的煉筆,含蓄蘊藉的追求,通往是反璞歸真這一藝術境界的必由之路。

但徐志摩散文的語言風格,恰恰就被形容為「濃得化不開」。他好像根本就是隨手塗抹,任意鋪排,從來不吝字句。憶起康河上一個黃昏,就反覆詠嘆:

「啊!我那時蜜甜的單獨,那時甜蜜的閒瑕。」

尋到田野上的春信,就鋪陳再三:

「啊!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啊,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啊,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

但這些語言,濃而不豔,麗而不俗;雖缺乏節制,卻又頗能自持,濃辭麗句極少阻塞過情思的湍湍急流,以至於趙景深先生在《徐志摩年譜·序》中說道:

「象徐師這樣文採華麗、連吐一長串的珠磯的散文作者,在現代我還找不到第二個」。

上述每一處特立獨行的地方,都是對散文寫作常識的挑戰。然而,在這些舉動背後,令人驚訝的是,他在這篇紀念母校的文章中「跑野馬」,是天真率直的,是他的個性氣質與藝術特性的「無意」外露。

康橋風光

02 該如何評價徐志摩的「跑野馬」

就文學創作而言,徐志摩既沒有抱著某種神聖使命感,去大刀闊斧地橫掃文學創作領域中的陳規舊習;他也沒有懷著藝術家的激情和敏感,去有意嘗試某種新的表現手法或技巧。

他到處唐突寫作信條,藐視文學戒律,是由於他那孩子般的大膽純真、不安本分的個性氣質,是因為他喜歡:

「筆頭上有什麼來我就往紙上寫,管得選擇,管得體裁,管得體面」。

正是基於此,徐志摩式的「跑野馬」是真正自由、無從把握的,也是外人難以學習、無法效仿的。

生活中的徐志摩,其詩一般的純真箇性、全身心投入的浪漫氣質是人們共知的,這一個性氣質無論在生活道路上給他帶來什麼缺憾,但在藝術創作中卻是他的一筆財富,並為他在散文中大跑野馬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

他可以不必矜持,不必含蓄,既然半是詩人,半像玩鬧的孩子,所謂的深沉的哲思於他完全可以免去。

他的文章就是可以東拉西扯,顛三倒四,可以動不動便和讀者以「你」相稱,就像伏在窗臺上與朋友談心。

他也可以盡情放縱稚氣可掬的奇想,他的文字也可以濃辭麗句,卻不會有濃妝豔抹之嫌。

也正是如此,他的文章無論怎樣不合規矩,卻總是運筆天然的;他的情思儘管奔流跳蕩,卻極少夾雜成人世界中的狂暴與野性、憤懣或激昂。

徐志摩的個性氣質與作品風格是如此的契合無間,以至他無意中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任何人都難以涉足的藝術世界。

如果說,奠定徐志摩在文學史上獨特地位的,還有另一塊同樣重要的基石的話,那就是他極高的藝術天分和才華,足以供他出口成章,下筆如神,在跑野馬時盡情享用。

他在這篇文章中,只要想到英國冬季的難熬,便生發出「冬天是荒謬的壞」的風趣;憶起撐船女郎的倩影,便神靈活現地隨手勾勒出來;提及看夕陽的幾次神奇體驗,又濃墨重彩地渲染給讀者看。

但無論怎樣漫不經心,卻能夠涉筆成趣。朱自清在《<我所知道的康橋>讀法指導》一文中說:

「工夫到了純熟的地步,控制的痕跡不能在字裡行間顯明地看出,線索也若有若無,這就教人看來好象是完全自由的了。」

實際上,徐志摩大跑野馬的迷人魅力,似乎特別受惠於這樣一種審美直覺,他行文落筆仿佛就像點石成金,很容易扶亂似地得之天籟,直通神靈。

他的文章一向喜歡一揮而就,他也許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要「控制」什麼,也沒有理會尋常意義上的「線索」,他就是那麼完全自由,沒有疆繩、也不用備鞍,匆匆幾步就跨越了意蘊與表達間的偌大距離,甚至徵服了文字本身。

康橋風光

以康橋為題,他留下了兩篇名作;詩歌《再別康橋》筆墨極為簡練,他對母校一往情深的眷戀,在有意的超脫克制中終於轉化為一潭深水似的默默無言。

《我所知道的康橋》卻是如野馬似的自由放任,大動感情。儘管徐志摩一向以詩傳世,不少人還是偏愛他的散文,認為他「散文的成就比詩要大」。

這種看法,除卻對其文學創作的冷靜分析和研究;倒不如說是出自因愛其人而愛其文。梁實秋在《談徐志摩的散文》一文中,曾說到:

「我一向愛徐志摩的散文……以為志摩的散文在他的詩以上,志摩的可愛處,在他的散文裡表現最清楚,最活動。」

凡此,可以說,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中大跑野馬的徐志摩,跑出了他的個性氣質,跑出了他的才華天分,跑出了他的藝術特質,跑出了他的全部可愛之處。

能夠把「跑野馬藝術」發揮到如此極致的,或許,只徐志摩一人而已。

相關焦點

  • 徐志摩為林徽因捧場,不幸飛機失事,五年前寫的這篇散文竟成讖語
    徐志摩不幸遇難,讓我們想起了他於五年前寫的一篇散文——《想飛》,由於該散文字數較多,下面節選其中四段:「是人沒有不想飛的,老是在這地面上爬著夠多厭煩,不說別的。飛出這圈子,飛出這圈子!到雲端裡去,到雲端裡去!哪個心裡不成天千百遍的這麼想?飛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這彈丸在大空裡滾著,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看回陸地。
  • 在劍橋讀徐志摩的詩與散文
    去劍橋之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已經使我對劍橋充滿了憧憬。剛巧我在劍橋市圖書館找到了徐志摩的詩與散文。一位朋友回國,大家聚在劍河邊上的一家灑館為她餞行。酒館裡擁擠、嘈雜,但我們望著窗外靜靜流淌的劍河水,都情不自禁地吟誦起這首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 徐志摩寫過三月情,林徽因寫過四月天,網友:詩意的接龍
    這是詩自誕生以來就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追捧 ,很多人都覺得這首詩雖然是寫的是四月天的美景,但是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種火辣辣的情感。所以,有人一直認為這首詩誕生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送給剛出生的兒子的,另一個寫給她的好友徐志摩的。這裡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 看看些給誰的可能性最大?
  • 品讀徐志摩的一篇著名散文,返璞歸真,從頭美到尾
    徐志摩才華橫溢,詩思泉湧時,有如天馬行空,一曲《再別康橋》,令人如醉如痴;紅塵深處,他揮舞筆墨,錦字素箋,一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詩人筆端的佳人仿佛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詩人性情溫厚,雖然活躍在文壇只有短短十幾個春秋,卻留下了無數瑰麗的詩篇和散文。
  • 從新版《徐志摩全集》中,讀到更親、更近的徐志摩
    2015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6卷本《徐志摩全集》。其中,散文卷、詩歌卷、評論卷、書信卷、日記卷由顧永棣編,小說戲劇卷由顧永棣、顧倩合編。相較於此前出版的五種《徐志摩全集》,北京商務版收錄徐志摩作品是最全的。
  • 陸小曼為徐志摩守節:與男人同居不結婚(圖)
    陸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又叫陸眉,別名小眉、小龍,江蘇武進人,近代女畫家,擅長跳舞、京戲,散文、詩作廣受讀者及作家好評,與名家習畫之後,受畫界好評。婚前陸小曼經常被人簇擁、關注參加各種活動,婚後陸小曼期待王賡依然能經常伴她出遊、交際;王賡六天致力於工作和讀書,星期天才休閒,無法滿足陸小曼之期望;雙方個性不合,感情便出現危機。王賡有時請朋友徐志摩陪陸小曼參與各種活動,導致雙方產生戀情。陸小曼與徐志摩相戀之後,陸小曼向王賡提出離婚要求,王賡慨然應允並於1926年離婚。徐志摩、陸小曼結婚時給王賡發了請帖,他也贈送一份禮物。
  • 作為民國名噪一時的作家、散文家,徐志摩真的是個渣男嗎?
    作為民國名噪一時的作家、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的作品和情史一樣備受世人矚目,甚至飽經爭議。文學成就上,徐志摩才華橫溢,在短暫的一生中,寫出了許多悠揚柔美,膾炙人口的作品,《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都是其代表作。
  • 徐志摩與陸小曼婚禮上,恩師梁啓超說了這樣一番證婚詞,讓人尷尬
    徐志摩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代表作《再別康橋》一直被世人所傳頌,但是人們更樂衷於他的情事,他的一生有過兩段婚姻,前妻張幼儀是父母包辦的,徐志摩從一開始就打心眼裡看不上張幼儀,他覺得張幼儀很土,是個「土包子」,張幼儀為徐志摩生下了兩個兒子,但是在張幼儀還在哺乳期的時候,徐志摩就把一紙離婚協議書遞到了張幼儀的面前
  • 徐志摩:除卻2段婚姻3個女人,他有一個獨特別樣的人生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於靜靜的深夜裡,在柔和的燈光下,我想起了康橋那柔波裡的天才詩人徐志摩現在我們輕輕地推開時光記憶之門,去遇見你眼中別樣的徐志摩吧。在動蕩起伏的上個世紀20年代,八國聯軍侵華的奇恥大辱,讓一批批青年才俊懷著強烈的為國為民的情懷,走出國門,求學海外,共赴一場救國曆程,徐志摩便是他們中的一個。
  •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和感性
    朱光潛的文章,早在60年前竟就寫得如此清暢自然,頗為可貴。日後我自己寫起知性散文來,不僅注意要言之有物,更知道要講究節奏與布局,正是始於孟實先生的啟蒙。至於感性的散文,當然應該求之於當行本色的散文家。許多人很自然就想到了徐志摩,想到他的詩情畫意。
  • 《徐志摩全集》:值得信賴和珍藏的一部全集
    《徐志摩全集》(全10卷) 徐志摩 著 韓石山 編 商務印書館編者按: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文學家。主要著作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葉》《自剖》及日記書信集《愛眉小札》。徐志摩去世之後,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曾將《志摩全集》交給商務印書館出版。遺憾當時因時局動蕩而未能順利進行。
  • 林徽因最美的一首情詩,寫給瘋狂追求自己的徐志摩,開篇就驚豔了
    林徽因,民國女神,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人之間的愛情讓後人津津樂道。很多人據此產生一個疑問,林徽因究竟有何魅力,能讓徐志摩為她魂牽夢繞,金嶽霖更是為她終身不娶,要知道徐志摩和金嶽霖都是民國一流才子。
  • 父親不會寫散文詩
    聽到李健的一首《父親的散文詩》,忍不住,我流了淚。我的父親,他是不會寫散文詩的。除了寫得一手漂亮的鋼筆字和毛筆字,經常幫一些鄉裡鄉親免費寫一些門聯或喜帖,平常,父親沒怎麼看書的,更別說寫散文詩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父親沒教我念過一首古詩詞,也沒買過散文一類的課外書給我。
  • 民國風月:負妻負友負情人,一代文豪徐志摩的渣男人生!
    徐志摩與張幼儀此時遠在中國的徐志摩雙親,發現原本在美國求學的徐志摩,不知道什麼原因,竟然放棄大好的前程,跑去英國學一些毫無實用,不能賺錢的東西,出於對兒子的擔憂,徐家破例讓原本只能在中國家鄉服侍公婆的張幼儀,前往英國陪伴丈夫徐志摩
  • 林徽因最美的情詩,寫給追求自己的徐志摩,開篇9字就驚豔了
    對於才女林徽因,世人總是過多地關注她的感情,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人之間的愛情讓後人津津樂道。卻忽略了她的才情。作為作家,她發表了大量散文和小說;作為教師,她在清華大學教書。而作為詩人,她的許多詩作曾風靡一時。徐志摩看到林徽因後,卻瘋狂追求她,甚至不惜逼迫妻子張幼儀離婚。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寫下首情詩,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美得令人心醉
    晚唐詩壇出了個李商隱,寫得一手好情詩,世稱「情詩聖手」。李商隱詩寫得牛,取名也很有個性,他將十幾首情詩統一命名為《無題》,自此「無題」就被宋、元、明、清不少人使用。到了近現代用「無題」來寫古體詩,最厲害的要屬魯迅先生,魯迅曾寫過數首無題詩,其中「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更是流傳多年的金句。先生之所以寫用這個題目,當是心中的家國情懷太深,不知該用什麼詩名。而近現代用「無題」來寫現代詩的人也不少,最厲害的筆者認為是才女林徽因。
  • 徐志摩:好久不見(經典情詩)
    徐志摩:好久不見(經典情詩)時間:2018-08-19 19: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徐志摩:好久不見(經典情詩) 01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 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 不求曾經擁有, 甚至不求你愛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 遇到你。
  • 最美人間四月天:才子徐志摩短暫的生命裡有四位愛人,有點擠
    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組與徐志摩)全部遇難。關於他遇難:直接原因是大霧影響,間接原因是主機組王貫一前晚準備女兒婚事忙到很晚,飛行時精神太差導致悲劇之發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生臥也可死,死於飛機事件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 徐志摩的愛情詩中22句經典語錄
    6、生命薄弱的時候,一封信都不易產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寫。 7、我是極空洞的一個窮人,我也是一個極充實的富人——我有的只是愛。   8、我將於茫茫人海尋訪我唯一靈魂的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 徐志摩死前給林徽因寫的最後一首情詩,很有水平,為何名家不願提
    徐志摩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男人?這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對原配張幼儀來說,他似乎不是一個好丈夫;甚至對兒子來說,他也不是好一個好父親。在很多人眼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最美的愛情宣言,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他逃避家庭責任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