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除卻2段婚姻3個女人,他有一個獨特別樣的人生

2020-10-16 淺淺秋兒


徐志摩說「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 ,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 。


我說,一生至少該有一個四月的日子,不單單看他和3個女人的糾結,甚至不看他的詩,甚至不求你喜歡他,只願你遇到讀到一個最美年華裡別樣的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於靜靜的深夜裡,在柔和的燈光下,我想起了康橋那柔波裡的天才詩人徐志摩,他的一生,被放大的是兩段婚姻、三個女人,而他對時政的見解和愛國情懷,以及他在其他領域的成就,卻漸漸地不為人知。

現在我們輕輕地推開時光記憶之門,去遇見你眼中別樣的徐志摩吧。

在動蕩起伏的上個世紀20年代,八國聯軍侵華的奇恥大辱,讓一批批青年才俊懷著強烈的為國為民的情懷,走出國門,求學海外,共赴一場救國曆程,徐志摩便是他們中的一個。


1918年8月,他渡海到美國求學,尋求救國之道。

徐志摩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8月14日,上海十六浦碼頭,「南京號」輪船緩緩起錨離岸。年輕的徐志摩飄逸灑脫地立在船頭,與送行的家人一一揮手告別,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

風華絕倫的他二十二歲,在尋求救國之道,他打算留洋回國後,接管家中事業,或加入政府官僚體系。他想從經濟入手來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

《徐志摩傳》的作者韓石山這樣描述他這段時間的學習:

徐志摩和三位中國室友,一起設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原來那個世人心目中似乎一心忙著談戀愛的徐志摩,早上6點鐘就起床,7點鐘一起聚會,相互砥礪,不忘國恥,之後便匆匆投入自己專業的學習;晚上學到十點半歸寢,再對著祖國方向一起唱國歌,相互激發自己的愛國熱情;學習的閒暇閱報,了解國家大事,他堅持著那個年代中國青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強烈願望。

這樣緊張而忙碌的生活,讓他在學業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十個月就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

1919年底,徐志摩來到紐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專攻政治學。充滿競爭和壓力的大都市進一步激發了徐志摩的愛國熱情,也讓他對社會主義思想產生了興趣,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實業救國,轉而關注社會問題。

此刻,鋪展在我們面前的是徐志摩沒有一點情愫纏綿的愛恨,他在日記中寫到:「有女子唱極蕩褻,心為一動,但立時正襟危坐,只覺得一點性靈,上與明月繁星相照應,這眼前一派笙歌色相,頓化浮雲。他真正收穫的並非是課堂上的知識,而是被點燃的愛國激情。」

1920年,徐志摩以畢業論文《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結束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日子。


1921年在英國求學,遇見康橋,結下了一生的康橋情結。

買棹橫渡大西洋,赴英「從羅素」。這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為了追隨哲學家、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伯特蘭·羅素, 1921年徐志摩便放棄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隻身來到了劍橋。

劍橋又名康橋,他沒有尋到羅素,在劍橋院內的草坪上,在夕陽下的碧波岸邊,他遇到了狄更生,在狄更生的介紹下,他以特別生的資格被允許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學政治,攻讀博士學位。

徐志摩在做詩人之前的理想是做一個政治家。

康橋時光是徐志摩短暫一生中最愉快的一段日子。他曾經這樣寫到:「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可以說是徐志摩一個重要的人生驛站,也是他人生重大轉折點

在這裡他學業精進,在這裡他結束了和張幼儀的婚姻,在這裡他偶遇靈魂知己。

在這裡他開始步入文學殿堂。情感的孤獨與美景的融合,個性的追求與現實的困頓,使徐志摩在娓娓的康河波光瀲灩,神思恍惚中沉澱了不少文學孕思。

他的老師這樣回憶徐志摩在劍橋的形象:

「經常手持中國書畫手卷,跟老師同學們高談闊論,朋友滿劍橋,特別在國王學院,是一個相當有名氣的人物。」


輕輕的我走了,他輕輕揮手,匆匆與康橋作別。

在那個夕陽沐浴下的康橋,他最後一次注視柔波,水草,最後一次散步在康橋河邊,1922年8月,他突然決定回國,並放棄了博士學位。學院給了他相當高的評價:「持智受禮,放眼世界」。

他離開康橋除了是要追尋林徽因的腳步,還有一個少有人知道的理由——恩師梁啓超有一個「中國的文藝復興」計劃,需要他回國相助。


他涉獵廣泛,多有建樹,不僅僅是個詩人。

多少人,在某一門藝術上有所建樹就已是人才。而徐志摩,似乎有個金指頭,在他沾染過的任何的領域,都有驕人的成就。已然是詩人了,而人們發現他的愛國情懷那麼熱烈。已然是文學家了,轉過身又發現,他還是最早將相對論介紹到中國的學者之一。

徐志摩這一生,要說他堅持了什麼政治思想,其實並不明確。但有一件事他堅持,那就是愛國。

回國後的兩三年間,在建樹詩人聲望的同時,他更多的是以時政評論家的身份說話。他的散文中最精彩的也是這類文字,《晨報副刊》是他的陣地。

他積極參加學潮,還寫了《即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們靈魂的自由》一文,公開表態:「他要保全學潮裡那一點理想的星火不滅,要積極同情這番拿人格頭顱去撞開地獄門的精神。」

他在1928年5月3日的日記中寫到:「國內青年的愛國運動在我胸中激起了同樣的愛國熱情」。

《安斯坦相對主義(物理界大革命)》發表在1921年4月15日的《改造》雜誌上,這也讓他成為中國最早翻譯、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作者之一。

他以詩人的想像談論相對論,其中也有不少不合乎原旨、甚至是謬誤之處,在當時,對沒有什麼理論基礎的國人通俗了解相對論、普及相對論知識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給人們留下了數百萬字的詩文和許許多多跌宕多姿、耐人尋味的故事。在上海市檔案館館藏的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多種報刊中,閃現著徐志摩活躍的身影,其作品中詩歌、小說、散文、譯文無所不包,甚至不乏通俗活潑的科學論文。反映出五四文人肩負歷史使命和責任,在重重困難阻力中,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實現自身價值和理想,於曲折中始終向前的時代精神和勇敢擔當。

今天我們不讀他的詩,看他的愛情,了解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徐志摩,現在讓我們在他的一句詩中結束我們對他靈魂的又一次拜訪吧:「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相關焦點

  • 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張幼儀:婚姻對人的影響,成也婚姻敗也婚姻
    什麼是婚姻,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讓兩個陌生的家庭從此有了交集。自古以來,凡事皆有好壞,婚姻亦是如此。01.好的婚姻正如橡樹和木棉舒婷在《致橡樹》中說:「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 徐志摩拋棄妻子的背後:揭示了婚姻的本質
    但實際上,徐志摩的兩段婚姻都不幸福,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父親為了家族利益,逼迫他娶家境顯赫張潤之之女張幼儀。徐志摩不滿父母對自己婚姻包辦制度,他說過:「一個男子生下來只帶來半個靈魂,另外半個靈魂在配偶身上,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靈魂。在家族的逼迫下,徐志摩最終選擇妥協,成為了家族利益的犧牲品。和一個素未謀面的女子結婚。徐志摩一點都看不起這個叫張幼儀的女子,覺得她土氣,在他看來,自己只不過是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而已。
  • 張幼儀88歲離世,墓碑上刻的4個字,是對徐志摩無聲的諷刺
    上學時,有不少人都被徐志摩的才氣「騙」了過去,他那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實在是妙到了極點,不僅文化氣質十足,還有點仙氣飄飄的意思。然而,雖說徐志摩的文採無可挑剔,但他的感情之路卻一波三折,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截然不同的女人,共同編織了徐志摩的命運。
  • 陸小曼和徐志摩結婚,梁啓超致證婚詞:不要把婚姻當兒戲
    1919年,同時參加巴黎和會的陸小曼與王庚相識,他們因都曾留學海外,因此有一些共同話題,次年,17歲的陸小曼與25歲軍官王賡成婚。徐志摩與王庚是同門師兄弟,師從梁啓超,徐志摩會經常去王庚家走動,王賡在事務繁忙時就請陸小曼陪他,甚至讓徐志摩陪陸小曼參與各種活動,徐志摩的才華以和紳士給陸小曼留下很好的印象,在於王庚婚後生活不如意的情況下,她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徐志摩這裡可以得到,不久導致雙方產生戀情。
  • 陸小曼嫁給徐志摩,為什麼他死後34年,驕傲優秀的她沒有再嫁?
    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姻,亦是如此。陸小曼的人生,一生享受了寵愛,卻以悲涼收場。她是民國才女的代表之一,不僅有文採,而且精通三國語言,她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嫁得良人,似乎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顏值,有才華,而且父母寵愛,第一任丈夫王賡更是才貌雙全,卓然不凡。
  • 徐志摩第二次婚姻,走入了愛情的墳墓
    誰幫徐志摩說出了心聲: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結婚,徐志摩就負責吐血養家,陸小曼只負責生活得貌美如花。陸小曼是北京名門之後,會說英語法語,會寫詩會畫畫。難怪胡適說,陸小曼是不可不看的一道風景。陸小曼19歲時嫁給了青年才俊王庚。
  • 徐志摩與髮妻張幼儀無奈的婚姻,若無相見,怎會相欠
    都說緣分天成,每個人於人間都有一段或幾段屬於自己的緣分,有善緣,也有孽緣。在生命裡有多少本該陌路的人,卻偏偏遇到了一起,結了因果。又有多少人山盟海誓願一生執手相依,卻陰差陽錯,成了彼此的過客。你是「此情可待成追憶」,他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不管人生有多少的不經意,到底還要走下去。是緣,是劫,躲不過,避不開。
  • 一個離婚女人的自述:「3段婚姻,3個渣男,我錯在哪了?」
    我是一個離婚的女人,現在離婚了有12、3年了吧。離婚原因是我有輸卵管堵塞,一直都沒有小孩,我提的,走的法律程序。到現在我有三段感情史,第一段離婚,第二段被騙,第三段就是現在這段,被騙被傷得全體鱗傷。騙了我的錢,騙了我的感情,開始對我百般好,做工地就找我借錢。前前後後我一共借了大概15萬給他。
  • 二婚徐志摩娶二婚陸小曼,梁啓超在婚禮上大罵,卻成為著名證婚詞
    徐志摩是中國文壇史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擁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對我國新詩的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獨特風格,一個世紀以來受到了無數讀者的熱0烈追捧。徐志摩的文採自然出類拔萃,然而似乎人們對他的感情經歷懷有更多的好奇。在人生的短短34個年頭裡,徐志摩與4個女人結下不解之緣:精神戀人林徽因,結髮妻子張幼儀,二婚妻子陸小曼,以及紅顏知己凌書華。
  • 民國風月:負妻負友負情人,一代文豪徐志摩的渣男人生!
    徐志摩一生決意要取得的兩個女人---林徽因和陸小曼,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張幼儀只不過是他短暫生命的一個匆匆過客而已。對於徐志摩,他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浪漫的文學家、詩人,對他的印象始終都停留在《再別康橋》的深情與浪漫中。但其實徐志摩在現實生活中對待感情上,妥妥的是一個「超級渣男」!
  • 通過觀察發現:活得高級的女人,都有這三個特點
    婚姻對於她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而已。」獨立,是一個女人的必修課,是一個女人走向社會的奠基石。曾經在網上看到網友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網友的婆婆是個典型的奉從儒家禮教的女性。她認為,女人在結婚後就應該三從四德,以夫為重,全心全意照顧家庭。
  • 轉讓妻子,婚內出軌,追求愛情的徐志摩,是一個有文化的「渣男」
    因為不愛,他連最起碼的尊重都不能給她。在他的眼裡,張幼儀只是一個來破壞他幸福生活的女人。可是就是這個女人,為了幫徐志摩達到讀書的願望,去拜託自己的二哥把徐志摩推薦到了上海浸信會學校讀書。徐志摩還一直有出國留學的願望,但一直被父親拒絕。為了能夠獲得自由,他遵從父親的意願,讓張幼儀懷孕,並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 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愛情史,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你知道多少?
    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並有談論婚嫁之意。 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
  • 徐志摩去世:妻子陸小曼沒有露面,原配張幼儀主持葬禮
    那個年代,有太多文人雅士用筆一書胸臆。有太多有識之士大展宏圖,有太多美人被人津津樂道。愛的悲哀至塵土的張愛玲,才情橫溢的林徽因,風情萬種的陸小曼。而風情萬種的陸小曼,在過去如今,卻都是飽受爭議的。 令人不齒的婚姻
  • 「跑野馬」的徐志摩,散文寫的形散神更散,好友卻說:跑出了天才
    林語堂評價徐志摩說:「其散文尤奇,運句措辭,得力於傳奇。」或許,我們對這篇文章產生「跑野馬」的感覺,恐怕就主要生發於這一個「奇」字裡。這篇文章是徐志摩對母校的紀念文。然而,有多少人敢於設想,一篇獻給母校的文章可以這樣寫?全篇洋洋灑灑六七千字,卻僅用不到1500個字的篇幅交待一下留學經過,便把其餘所有的文字都送給了康河風光。
  • 12歲外出打工,2段婚姻,3個兒子3個姓,都是圈內重量級人物
    「和誰結婚,真的不一樣」,千千萬萬個家庭,婚姻都有不同的狀態,而這種狀態也會讓你走上不同的道路。很多人都會說,婚姻是女人第二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若選擇對了幸福一生,若選擇不對就要學會及時止損,靜待自己的幸福。
  • 一個女人,有可能心裡裝著兩個男人嗎?一個白月光,一個硃砂痣?
    難道女人也會是這樣嗎?只能說有這種可能性。如果說,一個女人心裡同時裝著兩個男人,一定也是有輕有重,側重不同。因為很少有一個女人會同時愛上或愛著兩個女人。除非是那種把感情當兒戲,或者遊戲人生的女人。這個問題,得從常規情況來分析。女人較於男人的區別 ,是專一又多情。
  • 陸小曼為徐志摩守節:與男人同居不結婚(圖)
    王賡有時請朋友徐志摩陪陸小曼參與各種活動,導致雙方產生戀情。陸小曼與徐志摩相戀之後,陸小曼向王賡提出離婚要求,王賡慨然應允並於1926年離婚。徐志摩、陸小曼結婚時給王賡發了請帖,他也贈送一份禮物。1926年10月3日,陸小曼與徐志摩成婚,由徐志摩老師梁啓超證婚。  婚後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陸小曼因為票戲與翁同和門生翁綬祺之子翁瑞午相識。
  • 徐志摩究竟是不是渣男?他又有幾分真情?從他這首情詩就能看出來
    說起徐志摩,有人想到的是文採斐然的他,《再別康橋》是他為這世間留下唯美而又不朽的詩篇;有人想到的是情感複雜的他,他與林徽因的邂逅成為一段佳話,而拋妻棄子也成為世俗為他添上的汙點。就是在這裡,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此時的林徽因16歲,徐志摩只年長她8歲,卻已是三歲孩子的父親了。而他的妻子張幼儀,便是在林徽因這個年紀,經二哥撮合嫁給了徐志摩的。終究是撮合的婚姻,沒有什麼堅固的感情基礎,儘管張幼儀端莊賢惠,但他不愛她,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只是相敬如賓,一天天地守著夫妻之名,熬著日子。
  • 沒有愛的婚姻有多痛苦
    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生活,也是靈魂上的志同道合。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處於民國時期,受國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民國時期第一個離婚的男人出現了,他就是著名的詩人徐志摩。這段婚姻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的發生。徐志摩在詩中說「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詩詞中盡顯深情與浪漫,和他在一起是件很幸福的事,只可惜我們的大才子把這份深情都給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