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2020-08-04 王智遠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本文共計6325字,幸運偏見。

這是智遠的第0113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多數人的成功經驗是無法模仿的

倖存者偏差效應是不會100%降落到你身上」。

如果夠窄門,很多小概率的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不斷的累積變成大概率的事件。

所以只要持續的用「最低的成本去下注一件小概率的事情」,最終如果自己的人生足夠長,就能賺到一筆豐厚的財富。

這段話反過來也是對的,你不妨思考下,很多大概率的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不斷的累積並變成小概率的黑天鵝,最終你會發現,只要你持續不斷的做下去,總有一天你會「傾家蕩產」。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事物都有「生存偏見」的可能,認為別人只要AII-in能成的事情,自己去做也能成,而事實上當自己去做了會發現最後「輸的什麼都沒有」,結果也會很差

生存的偏見部分主要來自於「從眾效應」,當平臺有100個主播帶貨成功了,那麼後面就會有更多主播進入這個行業,最後不是「貨品難以銷售了」,而是「主播更多了」。

當一家企業發現電商很賺錢捨身投入,就會有更多企業進入,結果到最後在有限的市場裡面「打品質價格戰不可開交」。

最後用戶獲得了收益,中小電商平臺如果沒有資本的救助,「一地雞毛」,相反而那些成功的平臺,有都巧妙的躲避了「倖存者偏差」。

與其在相同的場景下投入大概率的事件,或許你應該思考下,哪些投入是未來可以讓自己收益的,不要追求「倖存偏差」,因為作為普通人,多數紅利它不屬於你。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01.關於生存「偏見」。

生存偏見,另譯為「倖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或者是存活者偏差。

它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我們經常會習慣性看到「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注意到篩選的過程當中遺漏的核心,因此就會忽略掉關鍵的信息。

日常表達為「沉沒的數據」,倖存者偏差所產生的認知,雖然看上去很美好,甚至會讓你感覺到膜拜,但如果自己不小心就會陷入誤區中,會讓你越來越差,是很可悲的思維。

  • 1.留存重要,流失更重要。

陳先生是我原來做運營的同事,平臺最近做完活動後留存非常的差,上級領導一頓發火詢問核心原因,而老闆下的任務是「這個月留存率必須比上個月環比增長15%。

可以看出此時關注留存非常的重要,為了KPI不得不再次做營銷補貼活動來拉高留存率,但是月底活動做完,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老闆第二個月還是「看數據留存數據,環比增長」,認為別人家做活動,我們就要跟著做。

以數據驅動為主,這顯然沒有任何的問題,而陳先生的另一個同事給老闆的建議是:「是否可以關注下流失用戶呢」?

流失率一直在增長,不論做任何的活動,整個大池子就好比是漏鬥,來的快走的也快。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那些看不見的或許才是「最致命的」,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應該只從那些「明處」的信息而忽略到了「隱蔽在暗處」,甚至於看不到的信息。

否則得出的結論往往與真實情況差別很大,你看別人平臺是這麼做的,但是不一定適應於「自己平臺」。

別人能讓我們看到的又是不一定是真實的,也可能是為了迷惑我們的方向而採取的策略,我們應該關注那些更隱秘的信息,換一個角度或許更能找到解決方案。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 2.你只要好好努力,一定會成功。

這句話是每個人都看到過的「雞湯」了,似乎你也在關鍵時刻用它來安慰自己,鞭策自己,但是你有沒有冷靜思考過,好好努力真的就能成功麼?

我想答案是「未必的」

為什麼很多人會相信這句話呢?因為這句話有很強的背書,你聽到時可能來自於「某CEO」,某成功人士的口中。

所以大多數人覺得這些人成功了,是因為他們努力了,你沒有成功是因為努力不夠。

但是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還有那些千千萬萬萬奮鬥過的,最後失敗的人而沒有機會站住來說另外的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方向對了,順勢而為就能成功」。

這就是典型的「生存偏見」,倖存者偏差,那些因為沒有較高學歷和努力付出最後失敗的人,都是被「篩選掉的」,而這些被篩的可能才是最關鍵的信息。

所以我們看某件事,不要只看到最後篩選後的成功or失敗結果,你要多關注那些篩選的過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網紅經濟這兩年很火,李佳琪,薇婭從素人到KOL,到頭部帶貨女王,好像在人們眼中用直播平臺一晚上就能暴富了,搞個直播吃飯,聊天,睡覺都能火,隨便帶帶貨就能賣幾十甚至百萬。

然後就有很多人「躍躍欲試」轉型做了主播,結果沒有堅持半個月就不做了。

大多數人沒有看到的是,全國有1000萬的主播,真正被大家認識的也就那TOP100名,而其他的都是默默無名和收入甚微,甚至沒有收入。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成功除了「努力」也有運氣,你與別人能力,素質,顏值都差不多,運氣的成分就會讓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結果有所不同,所以不要總是幻想成功的一面,你要多看看別人「付出」的一面。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 02.「偏見」與「依據」和「決策」。

在工作中我一直有一個好的習慣,就是:當我遇到一個問題,或者提出某個方案的時候,我都會去找一個合理的依據或者案例來解答那個問題的參考答案。

直到現在寫作也是一樣,我不會告訴你一段「正確的話」,讓你聽完好有道理而沒有「依據」或者是案例。

  • 1.不要到處聽「正確而偏見」的話。

每當過年回家我總是勸我爸不要抽菸,我說「抽菸對身體不好,會加速對肺的傷害,別年紀輕輕天天在我們面前咳咳咳的」。

然後他總是拿隔壁王大爺的案例反駁我,說:「你看你那個爺爺,抽菸一輩子,還不是活到了99歲」。

我想,那些抽了一輩子煙,但是很早去世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

在農村我也見過那些認為讀書沒有用的家長,他們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你看同村的小學還畢業的朋友,在鎮上開了個飯店,現在不也是年薪小百萬」。

其實,多數小學沒畢業的人,長大以後日子過的並不會太好,除非他出身就是一個「豪華配置的富二代」,當然富二代家也不會有這種認知差發生。

不信,在市場上你就要看那些學歷不高的人,現在多半混的怎麼樣?,他們肯定不會站出來反駁我的觀點,要麼是無力反駁,要麼是心理愧疚當時為什麼不多讀書。

同樣這樣偏見的話還有很多,比如:

「你看隔壁鄰居家的誰,和你年齡一樣大,都結婚有兩個孩子了,現在倆人都在外面打工,也挺幸福」,那麼你有沒有真正了解過,他們做什麼工作,掙多少錢,是真幸福麼?

「你看那個老張,做社交電商在朋友圈,社群賣賣貨,一個月掙10多萬」,你也搞一個,你試了後結果發現不但賣的很差,還有很多人把你屏蔽了。

以成功案例為論點去「打壓你的話」,以後我建議你不要聽,你要自動屏蔽掉,當然遇到這類人也不要去反駁,因為根本沒有討論的意義。

在我這裡有句話同樣送給你,叫做「成功無用論」,別人成功的方法論(不是成功的道理),你只需要模仿70%就夠了,其他的靠自己。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 2.「決策」依據被拿來營銷。

人的大腦都是惰性的,我們每做一件事情總是喜歡往好的一面去想,還未開始就想著「它的結果有多好」,多數人都會自動屏蔽差的一面,因為你不想在開始就被施加壓力。

比如我剛開始健身一天,就幻想著10天後能不能有彭于晏的身材,比如我剛開始減肥兩天,就會不自覺的站到秤上面秤一下有沒有瘦。

這也其實都是「大腦的幻想」,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的心理」,你總是幻想是最僥倖的那個。

幻想不僅僅讓你缺失真實決策的依據,還會陷入「被別人營銷」當中,本質對當下所做事情起不到太大意義。

你總能看到那些賣代餐粉的告訴你:

「吃這個一個月,你絕對能瘦」,「喝這個一個療程,絕對掉5斤」。

他們賣的場景其實就是賣給「你的幻想」「賣你倖存者偏差思想」。

利用你的倖存者思維,而你也更願意相信那些「吃這個就能瘦的成功案例」,下一個效果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你不是那個幸運者。

事實上,除了這些,倖存者偏差的「決策依據」被營銷潛移默化的用在多個領域,尤其是現在的「新消費類」,「金融投資類」,只是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而已。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 3.自身決策依據為什麼會出現偏差:

從心理學角度,我們的決策依據充滿了「非理性的色彩」。

不信你可以看看上面的這些場景,多數人的決策都會採用「經驗法則」,「參考法則」作為啟發來推理決策,而在使用的過程中,經驗也會出現各種偏誤。

比如根據可及經驗法則,我們不是根據某事情各種發生的客觀概率來決策,通常是依據大腦記憶中最容易提取的某種情況來參照,這樣大腦就出現了「懶惰行為」,不能夠有效的進行思考。

那麼何為經驗法則參照物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大量的訊息幹擾,這些訊息當中有些是依據的,有些則是內容不充分的。

同時自己的大腦處理事情的「能力和容量」是有限的,在資源和資訊的雙重幹擾下,就某件事情,如果不能快速決策可能就會出現貽誤了最佳時機,帶來風險。

因此,我們就會基於經驗的判斷「讓自己找一個成功的參照物」,快速做出策略,這就是所謂的經驗參考法則。

在重大決策面前,如何減少自己的「決策失誤」,我認為堅持理性和反省是最佳的途徑,你要對自己快速想要做出的決策保持質疑,而不是直接相信。

不過這也很難,因為我們最常見的一種認知偏差是「確證偏誤」他使我們自身本能更傾向於自己馬上要決策的那個依據,而不是大量去尋找是否有其他想法的依據。

正因為這樣,你才會「不理性的買代餐粉」,「相信月入百萬的社交電商夢」,在你決定要行動時,身邊的親戚朋友對象如果勸你,可能還會遭到你的「痛罵」「不理解等」。

一旦入手,最後可能代餐粉喝不了幾天就放棄了,社交電商投入了門檻費後就不做了。

因為「行動現狀和夢想的那個結果」有所偏差,你就成為了他的韭菜,商家習慣性用那些誇大的宣傳來彌補你心中的「倖存偏差」。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03.如何避免這種「偏見」的產生。

你總是想聽別人的一些「方法論」快速解決自己的難題,創業者總是想通過別人的成功方法論想快速完成自己的目標。

父母總願意聽一些神奇的偏方甚至於「江湖神醫」,現實中卻很少看到哪家大醫院說是「某某專家轉世」。

為什麼這一點,在「倖存者偏差人」的身上屢試不爽,每次都能成功的被割韭菜?

  • 1.降低所有事物的期望值

核心就在於「你的期望值太高了」,你總是期望偏醫一定能治好自己,這就是典型的謬論。

記住概率不可能發生到你身上,如果偏醫都能看到大病,還要現在的正規醫院做什麼呢?

如果你去正規醫院診斷,治好了自己的病,反之很少有人去宣傳這家醫院了,如果醫院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效果,多數人會表現出來非常的不滿和失望。

相比之下,那些偶爾去醫院看病的人,用戶期望值就比較低。

對於什麼偏方,神醫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就算沒有效果,也不會去傳播,假設出現了效果,哪怕是處於一點點的心理安慰,我們也覺得有用,如果他真的能讓你完全的康復,那麼你可能會大張旗鼓的為他宣傳。

當然期望值過高還涉及到心理因素,多數人都希望在別人面前提高自己的「價值觀」,其中就體現在可以為他人提供獨到的價值信息。

相似工作中所看的「朋友說的獨家消息」,也剛好具備這種獨特性,你相信後發現不是真實的,從而就大大的降低了期望值。

倖存者偏差常計算公式來衡量你的期望值:f(x)=(1/1+x)*100%

這個核算很容易理解:

f(x)為正常事件的概率,(x)是與某個事件相關的有效數據。

很多時候,(x)的數據是9,而在營銷者那裡被偷換成了0,10%的概率就會被吹噓成了100%。

當然也有的時候(x)的數據是99,而被營銷者取代為了0,1%的概率也會被吹噓為100%。

所以作為一個營銷的人,他們習慣於強化一些特殊的案例,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忽略那種沉沒的有效數據」。

而倖存者偏差的人,總是關注自己看到的事物特徵,而不會思考看不到的事物特徵。

所以而忽略了「無法倖存的事物特徵」,因此會看到自己產生的結果和實際不一樣的情況,然後得出很多錯誤的結論。

比如你去面試,經常會聽到一個平臺運營者說:

「我們目前註冊用戶20萬,日過3萬,GMV多少」,其實你更應該關注哪些「不活躍的用戶數量」,這樣或許更快的找出「想要的答案」

每個人大腦的理性程度不同,但在多數事物上,由於有些人將規避危險的系統人為的放大了,所以也就失去了理性的可能。

猶如一頭被人牽著鼻子走的牛一樣,卻不知自己掉入了「倖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就不會更容易的被某些想達到的目的,效果所牽引。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 2.利用概率論和簡單思維

在心中時刻要有「概率論」的思維,100個人當中80個都從眾,這時你應該為什麼那20個為什麼不跟著一起。

朋友圈部分的人都從社交電商轉型做直播帶貨了,你應該看看那些為什麼不轉型的人,那些人才是你尋找最有力證據的源頭。

概率論思維多表現在一段時間內,一個事物會慢慢的回歸到「平均狀態」,即「均值回歸」。

大多人做判斷的時候總是喜歡盯著「小概率」,覺得那個幸運的人就是自己,其實你應該從更客觀的角度思考問題。

其次就是避免掉入「簡單邏輯」中,每個人的大腦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所以一般都喜歡按照「簡單」「省力」的方式來運作,「而簡單邏輯就是面對某件事情時,不假思索第一出現的思維方式」。

但必須明確的是「簡單有簡單的好處」,比如可以節約自身精力,但有的時候也讓自己做出判斷事物,因此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妨多問一句:為什麼?

任務中的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倖存者偏差」之所以出現的另一個核心原因就是多數人習慣於關注「現有的,眼前的事,即更相信」眼見為實「,然後就忽略了隱藏的細節。

對此你應該通過「任務拆分的形式」,讓每個階段更加的明確。

比如制定目標的時候,將每一個大目標拆分成為一個小目標,在做數據分析的時候,篩選的更細一些,從日活,月活,到周沉睡用戶,月沉睡用戶等。

把一件事情做成不是靠成功經驗,而是學習失敗的經驗。

就像現在的「社群運營一樣」,市面一抓一大把,你去考考他怎麼做「運營」,他會告訴你的套路多半都是市場上主流的手段。

可是這些真的有用麼?

在現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或許你應該請教一下那些成功的人「在開始做社群的時候:

踩了那些坑,為什麼用戶不活躍會從社群入手,看了那些書籍,做了哪些觀察等,這才是底層的本質」。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04.獨立思考,2/8原則。

現實生活中,80%的信息都是誘惑自己去做決策的,其本質是沒有任何價值可言的,當然如果讓你去直接定義這些信息,你可能也無法均衡,畢竟都很碎片化,讓你難以區分。

每天上班在工作中一天你只有那重要的幾件事情要做,但是為了生存,多數人會用冗雜,沒有意義的內容把自己「填滿」,顯得自己的成績很卓越。

但是在高層面前,這些障眼法都是小兒科了,他們都非常有能力去提取那些有效的信息,然後再給予評判。

  • 1.你要有明辨「無效訊息的能力」

我在帶團隊的時候,一直強調幾個關鍵詞就是「效率第一」,「注重結果」,「遠離無效溝通」,「先做重要的事」,只有把這幾方面放在前面,你才不會忙的不可開交。

我原來從0-1負責一款產品的時候,經常聽到身邊人和用戶給我建議,「你這個功能太爛」,導購反應你應該這麼做,GMV差就是「活動導致的」,你應該多增加幾個活動。

我心想如果你厲害就不會喊我來了,但是從業務角度,我冷靜下來區分後發現,「功能只是一方面」,有些需求都是重合的,只要找到核心本質,就可以輕鬆解決。

比如「GMV差」是不是因為「活動少的原因」

經過沉睡用戶的分析得知,其本質是「活動力度太小」。用戶不來復購是不是太貴,經過分析得知,原來這批用戶是「初次物流體驗太差造成的」

但是如果不深度思考,從幸運者偏差角度就會認為「多做個活動GMV就會高了」。

用戶不復購,是這批用戶已經沉睡了,應該做新的增長外界獲客,試想一下,如果上面問題不解決,它永遠就是一個「漏鬥」。

那些「無效的訊息」,會讓你喪失分辨能力從而進入倖存者偏差的狀態,一個人在工作中的回報80%是沒有意義的,只聽20%的核心就夠了,當然在這20%的信息中,你要找到「真實的依據」。

倖存偏見:遠離成功論,被忽略的才是最致命的

(配圖方便閱讀體驗)

  • 2.回歸真實面臨的問題,不做延伸。

工作當中遇到的多數問題都是「裙帶關係的」。

你拉個群和另個一夥伴對完需求,然後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需求,而這樣需求就需要和第三名同事探討,結果你的時間全花在了「會議上」

如果你是業務直接負責人,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路便是:回歸這個問題的本質,問題所面臨的受眾群體,以用戶視角,點線面體綜合的評估。

比如我原來負責運營,我要分析用戶下單數據,商品銷售數據,APP的埋點坑位產出數據,唯有這幾個數據指向一個方向是得到的結論才是「正確的依據」

這樣我就不會停留在「倖存者偏差的陷阱中」,認為開發一個功能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即便是開發功能,也要綜合全局視野。

那麼正確的依據就一定對麼?也未必,正確依據是為自己指引方向,方向的決策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

就好比查理芒格的那句觀點:世間並無普世的成功規律,但卻有普世的失敗定律只要精通這些失敗的定律並避免,那就無疑「目標」就會離我們很近,你的決策就會很精準。

核心觀點:

有目標的勤奮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但是毫無目標的懶惰絕對可以讓你一事無成。

讀懂倖存者偏差,能夠提升自己對「負向信息的認知度」,從而為自己的決策權重增加大範圍的概率,走出成功學的案例的陷阱,你不是那個「倖存者」,你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

相關焦點

  • 104思維模型:結果偏見一成功的人說什麼都對?
    為什麼別人能成功,我卻不可以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下面來了解一個概念「結果偏見」,或許會給你一些啟發。一、什麼是結果偏見結果偏見是當人們觀察到成功的結果時,人們往往更關注結果而不是導致結果的(通常是看不見的)複雜過程。通俗的講就是「以結果論英雄」。
  • 三十六論十八辯:論狹隘
    人的品行是否端正在於一個衡量的標準,而狹隘一詞是最不值得品頭論足的,標準的界限含混不清首先,可能給別人造成困擾,這種困擾必然是致命的。你看民族主義的瘋狂情緒使得各種產業失去了理性的做法,而體育精神再也不能局限於一個國家。人們對於狹隘的解決方式,根本就在於原諒。
  • 多少愛情是以外貌而論,健美的長相確實加了分
    當然是他們的外貌特徵,儘管我們都知道看人不能只是單單看對方的外表長相,但在現實中一個人的長相往往都是起到最優先的作用。一般而言,對也好,錯也罷,我們很少容易認為長相好看的人更能令人喜愛。在「誰漂亮」的話題上,每個人都存在著各自所喜歡的,但關於美與不美,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一致的。就像很多人都認為,漂亮的女生會獲得更多男生的青睞;帥氣的男生總能得到不同女生的交往機會 。
  • 逼死婚姻的,從來就不止婚外情,它們才是致命傷
    世人總認為,小三、出軌才是破壞夫妻感情的最大兇手,殊不知,婚姻中還潛藏其他三類問題同樣致命。它們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天天朝夕相處,以致於太熟悉,讓我們忽略了它們對婚姻的荼毒和愛情的磨滅。在這場婚姻中,她做了兩件事:1.情緒才是她的主人,她被情緒控制,放任自己被它捲走,遠離了理性。
  • 《合金裝備:倖存》活動更新《寂靜嶺》三角頭現身
    現在《合金裝備:倖存》將加入這一恐怖元素。在《合金裝備:倖存》最新的一波活動中,將解鎖一批新的恐怖主題獎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寂靜嶺》三角頭服飾。除此之外,科樂美還為《合金裝備:倖存》加入了《寂靜嶺》音樂來與三角頭服飾進行完美地搭配。
  • 偏見偏見,就是偏偏不見
    瑞·達利歐不久前寫了篇文章,勸告西方世界放棄對中國的偏見,「成見和偏見總讓人們看不到機會。如果您是『中國懷疑論』者,那與中國的發展現實不符,我建議您清除這一思路。」他認為,當民眾接受良好教育、努力工作並遵守規則時,一個國家往往就能擁有強勁的生產力、良好的財務狀況,收入超過支出、資產增加快於負債,也就會實現崛起。
  • 對於女人,男人最致命的吸引是什麼?
    關注您身邊的情感顧問「論情感」,每天學點戀愛知識,讓愛情變得更加輕鬆吸引女人最重要的是什麼?
  • 汪海林批《陳情令》是腐劇,除去偏見,是一部格局很大的清水劇
    一直到快大結局才知道沒有愛情,只有兄弟情。一直到看花絮時才知道是雙男主。能讓一個全然無知的觀眾這樣理解,怎麼會是腐劇呢?感情推進合乎常理藍湛是一位極其高冷的人,平常沒有朋友,只有魏無羨無視他的高冷,與他打鬧捉弄他開心。遭遇劫難時在藍湛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關心他,讓其深受感動,慢慢將魏無羨當成了最好的朋友,而魏無羨只當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學長。
  • 感性讓我們更有人情味,理性讓我們遠離致命傷害
    九、在心情最糟糕的時候,仍會按時吃飯,早睡早起,自律如昔。——這樣的人才是能扛事的人。人事再亂,打不亂你心。人,不需要有那麼多過人之處,能扛事就是才華橫溢。感性讓我們更有人情味,理性讓我們遠離致命傷害。
  • 查理·芒格:這個偏見千萬不能有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他說,要避免受到極端意識形態帶來的偏見影響。什麼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偏見?《語言本能》一書的作者,進化論學者裡的佼佼者,史蒂芬平克,提出了一個重要且正確的觀點,那就是語言是人類的基因特有的遺傳本能。
  • 三十而已,年齡不是問題,偏見才是
    年齡不是問題,偏見才是。年齡不是檢測快樂的標準,心態才是。年齡不是的問題,偏見才是。在自我探索,自我對話之間,我們用正確的思維去了解世界,用驕傲去會見所有偏見。阿雪長得很漂亮,不是我認識中最漂亮,但卻是最喜歡的。她性格很好,人緣極好,更難得是她活得清醒。離婚後阿雪追求者不斷,連前婆家也頻頻讓她回去,但她說我要做一個有要求的精緻女孩。她朋友圈籤名是:「隨心所欲,不逾矩。」活得清醒,過得恣意,又不過界。
  • 偏見是思想的放假
    當然,所謂正道公理壓根兒也是偏見。依照生理學常識,人心位置,並不正中,有點偏側,並且時髦得很,偏傾於左。古人稱偏僻之道為「左道」,頗有科學根據。不過,話雖如此說,有許多意見還不失禪宗洞山《五位頌》所謂「偏中正」,例如學術理論之類。只有人生邊上的隨筆、熱戀時的情書等等,那才是老老實實、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見。
  • 偏見源自哪裡?如何減少?
    走出覺識所囿,才有真正智慧去領悟真知。學員認為,老公對她有偏見。我對這位學員說:「他確實有偏見,但你要知道:眾生沒義務懂你,也沒工夫懂你。而你是意界導師,要懂得反思:偏見源自哪裡?」只看到「別人的偏見」,也是一種偏見。偏見就像鏡子,能照見對方覺識所囿,也能照見自己修識不足。
  • 直播、寫作等方法層出不窮,成功變容易了嗎?不,這只是你的錯覺
    只不過,大部分的情況都如同《清醒思考的藝術》中講到的倖存偏誤,我們看到的,只是別人的成功。>倖存偏誤是指: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我們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產生倖存偏誤的原因就是如此:我們過分高估了成功的概率,同時又低估了成功所需的代價。如果我們經常產生這樣的偏誤,不斷地去嘗試新領域,想要一朝發跡,會產生很不好的後果。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我們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 「直言不諱」——是每個人都會忽略的行為,帶來的傷害也更大
    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我們都會都忽略一種錯誤行為——「直言不諱」。從性格的角度來說,心直口快算是性格當中的一種優秀品質。敢於直言不諱者,一般都有較真兒的精神特質,遇人遇事往往都會去講個清楚,道個分明。也正是因此,才能讓一些問題,是非分明、清濁分辨、優劣可鑑。但實際生活裡的「直言不諱」,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傷人傷己。
  • 王陽明:好機無謀者,傲慢無禮者,心中賊固者,這三種人要遠離
    王陽明告誡眾人:人到中年,這三種人需要遠離,不然只會拖累你,讓你的一生一事無成。而在現實生活中,最愛投機取巧的是什麼人?是嗜賭如命的人!他們總期望在賭桌贏得巨額財富,但十賭九輸,他們的命運也只會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所以人到中年,這種好賭的人,一定要遠離,否則遲早會被他們拖下水,讓自己也賭上癮,輸光家財,最後落個悽涼的晚年。
  • 偏見真的產生於無知嗎?
    以上其實都是「偏見」。 我們在自己既定的觀點:男人不能打女人,拼命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了事實的片面性。 第二種偏見來源於「無知」 由於自己認知能力不足,也就是「無知」,產生了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誤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準確的,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別人在做什麼。
  • 你需要知道:你可能被忽略的五條行為經濟學
    二、人總是理性的,總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選擇。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看到一個人獲得了成功,就會認為他過去所有都有道理,成功者自認為的經驗,很可能是他沒有獲得更大成功的原因。要學會避免結果偏見。1)歸納之後再演繹從結果中推導出原因的過程叫做歸納法,得到原因後,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這個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確的結果。2)三個問題這個結果,真的有一個人為可控的原因存在嗎?
  • 我們本身都存在性別偏見,又如何要求算法保持客觀?
    對數據集進行糾正 比如說最上面一行是Original,就是最原初的圖,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工作場景中間主要的都是男性,而且一般都會伴隨著他的辦公桌:當工作的人群性別更加平衡、更加均衡的時候,才可能會讓性別意識更加地凸顯,大家才會比較主動地關注性別差異問題。
  • 中年人遠離喧囂的成功
    「人到中年就不要跟別人比房子票子這些了,應該要比的是夫妻感情,如果你們家庭和諧,夫妻感情恩愛,就已經打敗了很多人,算是走在最前端的一小撮成功人士了。」按照這個標準,自我評估,能算得上成功人士之一。當然啦,這個標準沒有官方標宣,也沒有評定細則及說明。至於「成功人士」的人設嘛,有人會說,自我安慰吧;有人會說,自戀吧;有人會說,自我麻醉吧。反正不管怎麼說,字面意思表達上,總是「自」,是的,如何定位,都是自己的事。